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死亡四类型与死后去向之谜


   日期:2015/1/9 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编者按: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般人难以解开的疑团。唯有真正大智之人才能洞察生死奥秘,比如佛陀。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于死亡的诸多解读,可以让人茅塞顿开。


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死有,指有情一期生命形式死亡的那一刹那。医学对死亡的判断是瞳孔放大、脑干反应能力消失、脑波无起伏、呼吸停顿等,以上几项连续出现六个小时而毫无变化。而佛教认为死亡是寿、暖、识的解体:有情生命由寿、暖、识三法组成,一旦寿命结束、识体离开、体温消失,一期生命便宣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也是有情生命的重要转折。那么,佛教对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死有多种

生死无常,有生则必有死。但有情因为业力不同,死亡也有不同的因缘,《大毗婆沙论》将死亡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有财而寿尽之死。财代表着福报,有情的生存需要福报来滋养,福报有如银行存款。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存款皆有限量,有些人懂得如何惜福,更懂得在消耗的同时不断培福,这样的人即使到寿尽时,福报不曾享用完。

二是有寿而财尽之死。虽然寿命还未结束,而福报却已提前挥霍一空。就像那些年轻时骄奢YIN侈、挥金如土的人,只知支取,不知积蓄,老来便在穷困潦倒中死去。福报是支撑生命的拐杖,倘若寿限未至而福报享尽,生命也会提前结束。

三是财寿具尽之死,即今生的福报和寿命都已耗尽。

四是财与寿命都未尽,然遇恶缘而死于非命。这种死亡方式又称横死,《药师经》说到九种横死:一是生病未能及时治疗,或因误诊等医疗事故造成死亡;二是触犯国家法律,被判处死刑;三是荒YIN无度,被鬼神吸干精气;四是被虎狼之类的恶兽咬死;五是从悬崖峭壁上失足摔死;六是被火烧死;七是落水溺死;八是被毒药毒死;九是饥渴而死。这九种情况比较特殊,都不是寿终正寝,而是因某种特别强大的业力因缘致死。读诵《药师经》并修习药师法门,可以避免横死。

二、死时状态

前面讲到“生命的轮回”这部分时,引用了不少《死后见闻》中的资料,那是美国人穆迪博士对一百五十多位死而复生之人进行的关于死亡经验的调查研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死亡有许多不同的境况。

《显扬圣教论》告诉我们,人在死亡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些属于善心死,临终回忆起一生的善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起自身的善心,在祥和的心态中死去;有些则属于恶心死,临终时回忆起一生的恶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自身的恶念,在嗔恨心中死去;还有些属于无记心死,临终时的心念非善非恶。

在善心、恶心、或无记心之后,正要死亡的那一刹那都将进入无记心的状态。在我们将要死亡时,意识还比较清醒,或在善心中,或在恶心中,或在无记心中。但在死亡的临界点上则处于无知觉的状态,有如最深沉的睡眠,一觉醒来后,生命就转入另一种状态,也就是中阴时期了。

死时的心态不同,经历与所见景象也大不相同:带着善心走向死亡,就会有喜悦、安乐的感觉,见到种种美妙境界,听到种种动听音乐;带着嗔心走向死亡,则会有痛苦、不安的感觉,见到种种恐怖景象,听到种种嘈杂之声;而无记心死的人,既无快乐也无恐怖。

三、临终之念

有情在临命终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生命的去处:临终时生起善心,忆念平生所做善事,善业现前,会生于人道、天道、乃至佛国净土等善处;临终生起恶心,忆念自己平生所作之恶,不善业现前,则会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

临终之念对于未来生命去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些人虽然一生都在行善,但临终因为某种违缘生起嗔恶心,使识田中的不善业现前,结果堕落于三恶道中,功亏一匮;有些人虽然一生都没做过几件好事,但临终时因有善知识的引导,能够如理作意,使善业现前,最后也能生于善处。或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现在行善或作恶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我们平时的行为,就是为临终之念奠定基础。在通常情况下,平日行善积德之人临终自然会生起善念,为恶亦尔。而且,尽管由于某种特殊因缘而导致了意外,善恶业依然存在,将来还会继续受报。

《楞严经》则根据临终时“想与情”的不同心态阐述来生去向:“想”是指理性、求真、向上的能力,“情”则是感官、物欲、向下的需求。临终时的心态是情抑或是想,决定了未来生命的升堕,这也就是《楞严经》中说的“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临终时的心态是纯想,就能生于天道或佛国净土;纯情,则将堕落于三恶道;经中又曰“想情均等为人”,也就是说,若想与情各半,则生于人道中。

四、死后去向

死后将到哪里去?我们无从向死者询问。世间的人,除了得道高僧,通常也无法知晓。不过,佛经中告诉我们一些考察的方法。《俱舍论》说:“死有两种:一曰顿死,一曰渐死。”顿死,是意识和生命活动在色身迅速消失,于一瞬间死去。渐死,是指意识和生命活动逐渐消失,色身渐渐败坏,意识慢慢离开。

有情的死亡,就是识和暖的离开。当识和暖渐渐离开身体,色身也就随之败坏。对于趣向不同法界的有情来说,识离开色身的处所也不相同,所谓“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是从识离开色身的不同部位来考察死者未来生命的去向。

有些人死时识从头顶离开,那是成贤成圣,生于佛国净土;有些人死时识从眼睛离开,则生于天道;有些人死时识从心口离开,则生于人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腹部离开,则生于饿鬼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膝盖离开,则堕于畜生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脚板离开,则堕于地狱道。

那么,如何判断识离开的部位呢?在识离开生命体的过程中,色身的体温将逐渐降低乃至全身冰凉,唯有识的最后出口处保留一点余温,那便是识离开之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死亡       死后去向)(五明学佛网:死亡       死后去向)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90~9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0~8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7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0~4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3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0~2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