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日期:2015/1/4 2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行愿大千

——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文/顿宇

【作者按】一日,跟明尧老师谈起家师的开示,老师遂要求学人写一篇介绍家师的文章,并说:“很久就想有一篇介绍长老的文章,希望通过你的记述,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住世的中华第一长老尼。”被老师这么一说,学人便觉得任务重大。但家师近百年的传奇身世与不凡行履实在不是轻易能写就,何况无数的宝贵开示和日常接机?要把这些浓缩于一篇文章,煞是困难。但另一方面,学人亦和明尧老师有同样的愿望。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毅然承担下这个任务。家师平日以“应无所住”为行持,以“行愿大千”为大用,大金山每年举办的女子禅修夏令营,都以“应无所住,行愿大千”为宗旨,故本文拟以“行愿大千”为题,愿读者能透过粗浅的文字,荐取吾师之心尔。

 

上印下空长老尼德相

恩师上印下空长老尼,字了源,一九二一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出身书香门第兼中医世家。生逢乱世,年未及笈便遭国破家亡,师遂顿悟世幻,舍尘出家,当时年仅十九。翌年,师便手兴金山,将一处茅棚建成庄严殿堂。不久,又创办中医传习所。

新中国成立后,环境改变,师深达时务,即创办尼众织布厂,工禅并重,被省政府作为模范宣传。一九五五年,师往云居,得虚云老和尚指点而具戒。时虚老眼见此小沙弥尼,便摩顶道:“普度众生,普度众生。”在老人指点下,师南下广东投奔本焕上人。之后在广东一住三十年,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出家人颇难自保,很多僧尼还俗。吾师昼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兢兢劳作,逆来顺受,夜则长坐参禅。

改革开放,本焕上人昭雪出狱,师秉命辅佐上人复兴丹霞别传寺,任知客。一时,“男众道场女知客”,林下称奇。

一九八五年,在临川政府三请下,师重回故土,再度复兴金山。乡人犹记得这位奇女子。闻师归来,竞相拥护。师亦喜获顿成、衍药等得力弟子。师倾其心血,苦心经营,德感人天。山寺开光之日,天放异彩,有一巨大光环笼罩金山上空,有信众见观音菩萨现身,一时间,“观音菩萨为金山寺开光助兴”成为盛谈。而四方衲子亦慕名而来,师遂开堂接众。然是时,佛教元气未复,教内凋零,僧才空前冷落,而女众僧才,更是寥寥。为改变这一局面,师再发宏愿,决定创办佛学院。师办学院,除因绍隆僧种,更是前瞻性的看到发展女众教育既是佛教的需要,也是社会大势所趋。之后,事实证明了这一理念。迄今为止,“江西省尼众佛学院”已经送出上千名学子,于各地弘法或者深造。另一方面,作为禅宗道场,不可能离开坐禅,但当时国内寺庙,有禅堂的并不多,女众禅堂,更是没有。师又挺身,再一次“无中生有”,建禅堂,立规矩。如今,女众自挂钟板的禅堂,唯金山耳。自从有了禅堂,金山寺亦和其他男众禅宗道场一样,每年举行“冬季禅七”。

接触过禅宗的道友都知道,打禅七是禅宗用功上的一个重要途径,旨在克期取证。一入堂即告生死假,高挂钵囊,万缘放下;都摄六根,以悟为期。咬住一句话头,一路逼拶,九个七下来自有受用。但其间必要有明眼师匠护持把关。因参禅一途,直捷但险峻,若无明眼人提持,稍有不慎,确是十人九蹉路。是以师父每次必亲任主七,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进堂开示,为这些用功的禅和打警策。而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有老和尚在,就很踏实。甚至年年有几位师父从香港、台湾特地赶来参加金山禅七。师父经常在禅七间告诫我们一定要趁年轻赶快努力办道,老了想用功色身都不配合就晚了,她常说:“你们比我有福报,能进堂打禅七,要好好参,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归化为无,一念静心成正觉。既进得禅堂来就和这一法有莫大的因缘,就要好好在这一法上用功得受用,我老了,希望你们比我先成佛。”一位参加过十多届禅七的师父曾经对我说:“真的很感激老和尚给我们撑起这一片天。为了这支静香,有太多人在付出。”

除了打禅七,师父亦把“坐禅”纳入佛学院课程,使“江西尼众佛学院”成为一个独具禅宗特色的佛学院。而数年后,因山上发展受限,师又在山下另建“大金山寺”,此名为本老所赐,取义为“地方大,人才大,发心大”。不久,宜春政府亦请师出山,复兴末山尼祖庭。佛门有句话“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而后代祖师们也大都不遗余力的建道场,今吾师亦“步其后尘”,这到底为何?难道非此不足以显示他们的能耐神通么?但不管是赞叹也好,疑问也好,师父只是深深地说了一句:“女人太苦了!女人求道太难太难了!”这无不是师父在磨难中走来的切身体会。当年求学无门。为了想去禅堂,甚至被迁单……但即便如此,吾师仍然不改初心,在大风大浪中舍身保存这一领袈裟,本色依然。其中的曲折艰辛,岂是我辈能够想见的。自己受苦,故愿他人离苦,愿同为女性的出家人有一个安心修行的地方,愿那些世间更苦的女性,有一个可以回的家……但这最终亦不过示现而已。菩萨度世,果有什么理由呢?

师为法忘躯,而对于社会,同样展现了一雨普润的悲心。办慈善基金会,支援灾区,扶持贫困。不但舍财舍物,更让世人体会到什么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师父总是愿意亲自去看望那些与她素不相识的人们。有一次她老人家摸着一个孤儿的头说:“仔啊仔啊,你掐了好多苦!”孩子温暖得如同回到了母亲身边。

师下及小、上及老,目睹僧众年老孤苦,年轻出家人父母无依,更忧伤广大信众、社会老人缺乏临终关怀。于是不顾自己年逾九十,又着手建起了占地三百亩的安养院及慈善医院。以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归”……但与此“矛盾”的是,她老人家自己却连一个独立的方丈院都不享受,至今还挤在一间不太通风的小屋里。

师父的无上德行得到教内教外的崇敬,海内外的很多尼众都渴望得到师父的传戒。而不管戒场有多远,师父都从未拒绝过,亲任尼和尚。至今,她老人家所授的戒子已达三千余名。而师父的社会头衔更是多得自己都记不住。但这些对于她老人家来说,不过梦中佛事罢了。

师尊建法幢于处处,更是破疑网于重重,对我们这些徒众随机施教,解粘去缚。以本分接人,从不弄玄虚,同时又绝不拿佛法作人情,不跟你客套,不容你钻空子。只是学人福报浅薄,并无很多机会承教师前,加之根器平凡、出家日短,对于师父的很多教法并不能一时领会。以下所述的几则师尊接机片段,确是“以蠡测海”;但若有人以此见海,则幸甚矣。

上印下空长老尼德相

其一 临济家风

恩师作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得法于本焕上人,上人为师赐偈曰:“常培无量诸福慧,真如法性永长存,印理明心广度众,空了一切化大千”。师尊秉承家风,于当机处,毫不手软,痛下钳锤。一次,正副监院因寺务劳累,都没上殿(师父直到九十岁还坚持每天上早晚课),师父发现后,便遣侍者去叫。二师情知不妙,下殿后立马往丈室认错,刚到门口,师父劈头就骂:“我都上殿,你们竟敢不上殿,我打死你们!”

一次,师父来山上跟我们一起过堂,斋毕讲开示,师父先转头看看东单,又转头看看西单,然后问:“xx怎么没来过堂?”僧值回答道:“xx师父这几天一直在忙xx事,很辛苦,所以没来过堂。”师父于是大骂:“出家了,死都不怕,还怕辛苦!赶紧把她给我叫来!”我们都很诧异,师父并不经常上山,却能在目光一扫之下,就知道谁没来。

跟在师父身边的侍者们更是以挨骂为家常便饭,骂要挨,事还要做。一次师父很晚回来,洗完澡换了衣服就回房间了。侍者早就等得眼皮打架,师父刚走,就立马扑向枕头。但不到两分钟就听见师父敲门:“衣服洗了吗?”“师父,我明天洗。”“拿来我自己洗!”侍者还想耍赖:“师父,都这么晚了,明天再洗吧。您又不急着穿……”“明天死了呢!”被这一喝,侍者一下子不困了,抱着衣服冲向洗衣房。后来她说,从那以后,她当天的事情基本不会拖到第二天。谁敢保证明天不死呢?

一僧入丈室请假,原因是参加女儿婚礼,师父问:“你受戒没有?”答曰:“还没呢,师父。”“那赶紧还俗!”吓得伊再不敢思想俗事。

某执事:“老和尚好厉害啊!昨天开会,我正在想跑,忽然听见老和尚一声大喝‘打什么妄想!’吓得我一抖,再不敢跑了。”

曾有亲近居士向师父告假,说是想去别处过年,师父当着很多人的面骂道:“一个寡妇,疯跑什么!”臊得那居士现在还记得这话,之后一直跟在师父身边,终于出家。

师父骂人并非情绪发泄,更不是脾气暴躁,而是慈悲到极点。被她骂过的人都深深受益,以至每有人挨骂回来,就说:“又被老和尚加持了。”

其二 随方解缚

中秋,众人围在师父身边赏月,一僧拿着一精美信笺走来,说:“师公,我作了一首咏月诗,请您批评一下。”众人亦凑趣道:“念出来我们也欣赏一下”。那僧笑眯眯的正要念,师父冷冷来一句:“我不听。”接着又说:“除非你是求我印证。”僧尴尬无语。事实上,偷心不死,贡高我慢,情见深重,是很多出家文人的通病;师父如此,正是于痛处扎针。但师父自己却作得一手好诗,写得一手好字,只是平时从不显露,偶有需要,则一挥而就,就像时常在练一样。真是“但得本,何愁末”。

同样一次,我弹琴给师父听,也碰了一鼻子灰。虽然在座都交口称赞,但师父半个好字都没说,而是要我把琴“放下”。于是某甲当即把琴从阳台扔了出去。以这一“豪举”来表示跟琴一刀两段的决心。之后确实再没弹过。后来有一阵子,法堂的广播忽然放起《普庵咒》(一首古琴曲),蓦然一听,心不由颤了一下。而那段时间成天就放这个。对于一个曾经嗜琴如命,指不离弦的人来说,真是一种煎熬。某一天正在这种难过中打拼,偶见一句“见闻如幻翳,知觉是众生”,言下忽得清凉。吾人旷劫在声色幻尘中过活,认假作真。而毕竟这音声从何而起?毕竟又是谁在听,谁在动心?这动的心毕竟又在哪里?带着这种追索,之后每天故意听这首曲子,直听得漠不关己。后来有一次,师父饶有兴致地跟我聊一位琴艺高超的比丘尼,我随之赞叹而已。师遂放过。

一僧哀告师父:“师公,我好烦恼啊。”师父便问她:“你的烦恼在哪啊?拿出来看看。”这僧当时一懵,憨态可掬,惹得我们大家都笑了。师父又告诉她:“别人骂你,你就当作在夸你嘛。”接着师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夫妻俩,男的脾气特别好,但女的还是经常骂他。有一次,女的又在不停地骂,男的把饭菜做好后,手里拿张纸,拿支笔,就去叫她:‘你先吃完饭再接着骂吧,如果怕忘记骂到哪了,就记在上面……”听得我们哈哈大笑,师父也笑。终于,那僧心开意解地回去了。后来得知,她那天真是和人吵架了。

有位饭头因为天气潮湿米里使劲生虫而愁得要命,因为出家人是万不可杀生的,但那么多的虫子,要挑干净几乎不可能,于是她每天都很郁闷,感觉自己欠了很多命债。有一次碰见师父,就把自己的苦衷道了出来,没想到师父说:“那些虫子吃我们的米,我们就吃它!”僧疑惑而去,但终于不那么纠结了。宗门下接人,无非随方解缚,不让人认死理。学人执在哪里,就在哪里施展。比如著名的“南泉斩猫”,斩的亦无非当人的情见执着。但有人因此误以为宗门轻忽戒律,不知这些手段不过具眼师匠的方便而已。事实上,很多宗师持戒都特别精严,只不过,在宗门下,“戒定慧”并不是一个次第的过程,而是“等持”的关系,非是离开当下的般若观照而去持死戒。

一僧请益:“师父,我不会做功夫,请您慈悲开示弟子怎样做功夫。”师父道:“做什么功夫!我这么大岁数还不会做功夫,做事!”其实,“我要做功夫”已经是妄想驰求了,离开当下的一念心,哪里去找功夫来做呢?

其三 向上直指

一次,学人向师父请求行三天“般舟”,师父不同意,说:“修行是要借假修真,不要把身体搞垮了。”但我执意说:“师父,我曾经行过,我吃得消。”师父便开示道:“禅宗是最高尚的,我们要在心地上用功,要在日常上用功,你在做事,那你看看这个做事的人是谁?你在生气,那你看看生气的这个人是谁?《金刚经》讲无我相,无四相,我们就是放不下这个我,放不下你就看着嘛。平时要多诵《金刚经》,慢慢就明白了。”听师父一说,我才醒悟到自己又心急了,向外驰求,妄想通过极端的方法快速开悟。同时还是潜意识里认为修行就要吃苦。对我宗门的“省力”还是没有真正承当,若非在师父这样的明眼人身边,早已入歧途矣。

师父平时会经常问:“你是哪个啊?哪里人啊?”有时刚告诉完,过一会她又问,我们以为她老人家糊涂了,但这个问题我们真的回答得出么?

其四 对症下药,不露痕迹

一次,我和一师兄商量买榴莲给师父吃。买回后,她听说师父不吃榴莲,就留下给自己了。我得知后,把她骂了一顿,仍然把榴莲拿给师父,但并没有说骂人一节。师父很高兴地收下了榴莲,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人去出家,当时佛陀不在,佛陀的大弟子们用神通观察这人三大阿僧祇劫都没有出家的善根,于是就要把他赶走。佛陀正好回来,把这个人留下并答应他出家了。弟子们很不解,佛陀便告诉他们:你们只能看到三大阿僧祇劫,而三大阿僧祇之外,此人曾经念过一句阿弥陀佛,以此善根,成熟于今日。”当时我很纳闷师父为啥给我讲这个,等到明白后,便去向被我骂的那位师兄求忏悔了。

又一次,我又问师父:“最大的精进是什么?”师父回答说是忍辱。当时我对这个答案颇感意外,也不太理解。后来才体会到,这正是对症下药。事实上,我总是自以为很精进,而越“精进”越是贡高我慢,而这我慢,正像“家贼”一样隐秘难防,时时遭其暗算。所以看好这个家贼,时时如水一样把“我”放在最低,精进的同时不以为意,这才是真正的精进。

其五 爱国为基

有北京居士皈依师父,将名字、地址写好给师父看后,师父还反复追问:“你是哪里人啊?”那居士只得回答:“国籍是美国。”师父便说:“现在办国籍很容易嘛,中国人还是自己国家的国籍好。”

其六 平常心是道

师父虽是一代高僧大德,宗门耆老,但她平时看上去,真的只是一位再寻常不过的老太太,半点“高僧”的味道都没有。一次,有客人来,师父拿了几块钱让当家师去买菜。但后来没去买,师父便向当家师伸手道:“把钱还来。”直是“小气如此”。平常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信众来看望亲近她老人家。有的一来就拉家常,师父就陪他拉家常;有人喜欢聊政治,她老人家就跟你聊政治。有时候,我在身边听久了都觉得不耐烦,觉得来人太不知趣,拿这些废话来浪费师父的时间。但师父和这些各式各样的人都能聊得很起劲、很自在,真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而我却在分别取舍里真正浪费了时间。

其七 禅者风度

师父在建金山寺时,操劳过度,牙龈严重发炎,满口牙齿都松动脱落了,且一直没装假牙,平常也就吃点霉豆腐和煮烂的青菜。加之住的也是一间不怎么通风的小屋,这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艰苦朴素的美德,而师父只是无所谓罢了。她时常指着自己身体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假壳子”。当年师父在广东海岛做砖瓦时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病,腿经常痛。但每次师父说她腿痛的时候,我总觉得她是在说别人,因为你看不到她面上丝毫的难受。但出于孝心,我们一有机会就去给她老人家捏腿。

一居士给师父供养上好的天麻和川贝,并且仔细地跟师父讲解东西的药效。师父一直颔首听着。后来,那居士才知道师父出生于中医世家……

其八 圣凡之别

某年,一些刚受完式叉尼戒的学僧,当年就求受大戒,这是不如法的,但出乎我意外的是,师父竟然答应她们,还说:“这两年我建安养院,没钱拿给你们了。”当时很不解师父怎么会“纵容”她们。后来读到一个公案:xx居士家里有块石头,想做成佛像,问xx禅师得否,师说:“得。”居士又说:“但那块石头曾经坐过踩过,怕不得吧?”于是师亦说:“不得。”原来圣人以百姓心为心,而如我凡夫只见到表面的对错是非,哪里知道更深的因缘。

其九 金山四得

凡是金山寺的常住,没有谁不知道师父那经典的“四得”,因为师父对谁都要讲这“四得”,不管你是新来的,还是老参上座;也不管你是个聪明的,还是傻的。每次只要师父一说“掐(吃,抚州方言)得苦”,我们就会接下去:“掐得亏,受得气,放得下。”但这“四得”正是“三岁小儿说得到,八十老翁行不到”。

我曾听说过师父的一则往事,这则往事正可以诠释这“四得”:师父在某寺的时候,邻住的乡人在附近种了很多果树,但果子总是被人偷吃,他们便怀疑是寺里的出家人干的,而师父是新来的,于是成为第一怀疑对象。他们去问师父,师父只说“阿弥陀佛”。他们以为这是承认了,于是某某尼姑偷果子的消息很快传开,那些果农看见师父就骂,师父也只是一句“阿弥陀佛”。于是,他们就给师父取了个外号叫“阿弥”。但知客师留心查访,因为师父的平常为人怎么看都不像个小偷。后来终于查出是另一个僧人干的,那些果农得知不是“阿弥”偷的,很后悔,更加敬佩“阿弥”的为人,提着果子去道歉,但师父也只是一句“阿弥陀佛”。

其十 苦口婆心

师父平日表堂,总是“老生常谈”,总是那几句反复说反复说的话,除了“四得”,还有“地狱门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要有慈悲心,要爱护小的,要关心老的”、“要爱国,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不要有了钱就往国外跑”、“要冤亲平等”、“要努力,不要光披着出家人衣服,不干出家人事”、“要发心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要自知惭愧常行忏悔,好事莫与人争”、“不能乱收徒弟,不能搞子孙庙,不能改丛林规矩”……这些话不但师父唠叨,古来的前辈祖师们也都这么唠叨。就像虚云老和尚每次开示都要说那句“不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师辈们如此,只为我们长不大啊!

其十一 空而不空

师父曾经自嘲:“印空印空,你一点不空,成天瞎操心,一天到晚打妄想。”听得我心里酸酸的,师父真的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如若没有这个“不空”,而沉空守寂,那就不是真正的“印空”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空       禅师)(五明学佛网:印空       禅师)  

 圣严法师:神会禅师的悟境 

 其它:来果禅师丛林建设思想研究(温金玉) 

 王雷泉教授:杨度《虎禅师论佛杂文》提要 

 白云禅师:佛法哲学概论 

 白云禅师:金刚经集义 

 白云禅师:禅林釆风录 

 黄夏年教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守端禅 

 黄夏年教授:宝峰禅师的境界 

 魏道儒教授:明本禅师的禅学思想 

 徐文明教授: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 

 徐文明教授:楚山禅师论心性 

 李利安教授:楚山绍琦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