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释本幻: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日期:2014/12/5 2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此为千古不移之铁案也。愿诸净业行人,当细细体察。不可随语滑过。

        文/释本幻

  不慧前几日与几居士论谈佛法时。闻一居士言,谓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某处,有一男居士临终见佛,然未能往生。此居士初时亦不学佛,后因生一大病,在已学佛之家人及居士的动员下,于台州某寺院受了三皈,亦发心念阿弥佛号。然念佛之目的,则为求身体之变好。因欲求身体之好,则念佛亦颇为虔诚。不想念了几个月后,便谓家人言,今年某月某日某时,阿弥陀佛当要前来接我。诚可谓是预知时至也!家人听后颇为高兴,便将此事诉于传授三归之师父。后至其日,其传三归之师与众居士皆来助念。念佛至某时,师问有无见阿弥陀佛?谓已见。有无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亦谓已见。师则劝言,如此佛菩萨皆现前,汝往生去吧!不想此居士言,我不去矣!何以不去?因极乐世界没有房子,没有饮食,我不欲生其处。如此言后,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俱隐矣。预知时至,并感阿弥现前接引者,却因无愿往之心,而致错失无上最胜良机。过两个月后,其人便糊里糊涂死了。

  有人疑曰,何以阿弥现前,其人不得往生?皆谓阿弥陀佛,慈悲无量。既已现前,为何不接此人?余为之言,此非佛之不慈悲,乃是其人之不愿走也,因往生之有无全凭信愿。若无愿往之心,纵千万诸佛同时现前,亦不能令其往生。正如《佛说无量寿佛经》所言:“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于此几句,隋慧远大师注云“初言易往而无人者,正为伤叹。修因即去,名为易往。无人修因,往生者尟,故曰无人。其国不逆违,彰前易往。自然所牵,显前无人。娑婆众生,久习盖缠,自然为之,牵缚不去,故彼无人。”如此观之,又岂可怨佛之不慈悲!更不见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言:“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住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住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

  此人又云,今见有法师宣称,谓人临终断气之时能念佛号,此人必定往生。如此观之,则往生之有无全凭临终最后一时之佛号,非关信愿也。为何师言,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余笑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此非余发明之义。此为净宗历代祖师之言,余不过转而述之。汝不见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言:“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乃是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又不见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言:“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由此可知,平生没有信愿之人,临终决定难以仗佛慈力。盖人临终之时善恶之业同时现前,阿弥陀佛四字不能现者,自是不能往生。然纵是现前,亦不能往生。何以故?因此人不愿生极乐,故不得蒙佛接引也。若谓人无信愿,只要临终最后之时能念佛,则必定往生。此语非当。若有信愿,临终最后之时亦能念佛,而定其往生,则无妨。当依祖师之语,不可妄依今人之言。今见有某某居士所宣传之助念,谓人死后经其助念,必定得生净土。纵使此人死后已超12小时,依然能令其往生。亦不论其信佛与不信佛,只要经其助念,照样往生。如此之往生,诚可谓是快速之极也。故此等人称,已送往生达数百之多,真可谓是制造往生之大工程师。而一般无知居士,竞相传颂。并唯愿死后,能得此等人之助念,而弃信愿于九天之外。诚是可悲可叹之极。不知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尚难仗佛力,况死后12小时后之助念乎。此等邪见大违佛祖之言,切不可依从。

  人又疑曰,今见祖师云: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则是否心念念安住于净土,方能往生?余为之言,此语不然。谓心念念安住于净土,试问今日之世有几人能做到。汝以此要求于人,则直是令一切人视往生净土为难行之门。祖师谓净土法门是易行之道,称之为径中径又径,岂是虚语哉!印光祖师曾言:“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故此等高人言语,不可妄说。以免阻人胜进,而致过失深重矣。

  人再疑曰,《佛说阿弥陀经》言一心不乱方生净土,何以祖师言往生之有无全凭信愿,此非有违如来之本义乎?余苦笑曰,汝何人也?胆敢妄议历代菩萨祖师之言。难不成历代菩萨祖师反不如你一介凡夫乎!直是一派胡言。《佛说阿弥陀经》虽言一心不乱,却又三劝发愿。汝何以只见一心不乱,而不见三劝发愿哉!又不睹灵峰大师之《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此等要言,汝何以不察。且一心不乱之义,汝不可妄解。当依祖师之释。不然依文解义,则致三世佛怨。印光大师于《文钞》中言:“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又云:“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岂可以己之智力不能,而遂断以决无此理。其一日七日之释,显是以己量九法界。若如是诠,岂特弥陀一经,不能统摄群机。一代教典之圆顿妙谈,皆当以己智不能,而疑为妄语。谤佛谤法谤僧,罪在不原。虽于下根有警发处,然伤其大体,此印光不敢劝人受持也。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故知,一心不乱,是约上品往生而言。非是谓定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而《弥陀经》言一心不乱,非谓只接一心不乱者,非余下根机皆非此经所摄之机。若不加细察,妄谓想要往生必要一心不乱,则此等弘法何异谤法。全不知“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复袁福球居士书》此等言语,皆为净宗祖师之无上开示,当要从之。

  人再疑曰,敢问具足信愿之标准为何?余为之言,信愿虽只二字,然不可做浅近看。何为具足信愿之标准,临终真能往生,则已达标准。未往生之前,又岂可妄言已达标准。每见自大之人,常爱言我已具足信愿。然究实而论,汝真具足信愿否?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于《念佛着魔辩》中言:“中、下根人,须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庶几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日进焉。否则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其祸可胜言哉!”而今世之人,多为中下之根。倘不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又不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而自称已具足信愿,岂真能得乎?不慧深恐其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也。若究实而论,一切净土之书,何一言语非信愿之注脚。是故信愿二字,尽此一生,不可暂离,又岂可轻慢自大哉。

  “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此为千古不移之铁案也。愿诸净业行人,当细细体察。不可随语滑过。《弘化》第3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得生与否       信愿)(五明学佛网:得生与否       信愿)  

 净界法师:信愿是智慧的观照力 

 净界法师:信愿具足判定的标准 

 净界法师:往生与否在于信愿之有无 

 净界法师: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张秉全居士: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 

 张秉全居士:信愿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决生净土。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张秉全居士: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三讲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仁焕法师:理解“信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