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世间百态 -->真情大爱

 隐身27年的“炎黄”终于找到了


   日期:2014/11/28 19: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署名“炎黄”的汇款单网络图片

  面对慰问金,张纪清表示,应该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图片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炎黄”陈列馆         现代快报记者薛晟摄

晕倒的老人

七旬老人给灾区汇款后突然晕倒

11月20日下午2点左右,一位七旬老人在张家港一家邮政储蓄银行向云南鲁甸灾区汇去1000元善款后,突发脑梗晕倒在,随后被民警送到张家港中医院抢救。民警发现,老人身上没有手机和身份证,只有3张汇款单据,汇款人一栏写着“炎黄”和“黄炎民”。其中一张正是在此前邮政储蓄银行汇出的,1000元汇给云南鲁甸县民政局,另外两张分别是2012年1000元汇给祝塘镇一中心小学,2013年500元汇给四川省芦山县民政局。三张汇款单的汇款人姓名分别是“炎黄”和“黄炎民”。

“我们在系统数据库里查询,发现找不到叫‘炎黄’这一名字的人,叫‘黄炎民’的有几个,但看照片和这位老人又不像。”张家港市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民警许栋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原来他是做了27年好事的“炎黄”

当时老人虚弱得无法开口说话,许栋超又尝试从网上找寻线索。

“没想到他是名人,网上关于‘炎黄’的信息很多。”许栋超说,从网上搜索的新闻上看,“炎黄”这个名字几乎每年都在“七一”前夕给祝塘敬老院汇款助老,也曾向中西部革命老区和希望小学,向无锡革命陈列馆、烈士陵园,向洪灾和地震灾区捐过款,但是从来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身份信息,只留下了“炎黄”、“黄炎民”等落款。

许栋超根据网上有关“炎黄”善举的信息,最终辗转联系到了原祝塘敬老院院长吴军政。“听说找到‘炎黄’了,别提多高兴了。”吴军政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1月20日傍晚6点多接到张家港警方的这个电话后,他立即向祝塘镇党委副书记汪汉民汇报。在祝塘镇,“炎黄”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镇里还建了“炎黄”陈列馆来宣传这一好人好事。

“1987年6月28日,‘炎黄’那张1000元的汇款单是寄到镇里的,留言是用作镇里幸福院(也就是后来敬老院)的建设所用,汇款地址是无锡市汉昌路1439号。”祝塘镇党委委员徐向东回忆说。

1989年6月24日,祝塘镇政府又收到了一份来自“炎黄”的500元汇款。此后每年“炎黄”都汇款捐助给敬老院,此外还捐助其他对象。

江阴曾多次寻找,还专门建了陈列馆

在祝塘乃至江阴全市,都兴起了寻找“炎黄”的热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阴全市专门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大讨论,大家在寻找‘炎黄’的同时,更是在学习他的精神。”徐向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7年来,在祝塘镇、在江阴,“炎黄”一直是大家最为感动,更是最牵挂的人。

人们一次次地寻找“炎黄”,在当地小学有“炎黄大队”,镇里收集了不少有关“炎黄”的信息,有汇款单、新闻媒体的报道……专门建了个陈列室,后来还专门建设了约300平方米“炎黄”陈列馆。如今“炎黄”陈列馆已经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地,每年有不少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到这里来参观。

徐向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就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阴全市在对“炎黄”精神进行大讨论学习的时候,“炎黄”曾联系过《江阴日报》称自己只是普通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大家的好意他知道,但希望大家不要再继续找寻他,他会继续这样做下去。

“炎黄”身份终于曝光,他叫张纪清

第二天上午,吴军政和镇里领导一起到张家港的医院看望,认出躺在病床上的“炎黄”就是张纪清。“真想不到,他平时是个非常节省的人,捐款竟然如此大手笔,而且20多年如一日,还从不留名。”

“太不可思议了,‘炎黄’居然是他!”徐向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是1986年参加工作的,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是45元,当时的1000元可是不吃不喝近两年的总收入,绝对是一笔巨款。

对话“炎黄”

本想保守秘密,结果被民警“抓”出来了

“(儿女)他们当然不知道(我是)‘炎黄’了,老伴后来知道的,但她答应我会保守这个秘密的。没想到这次被警察找出来了。”因为轻微脑梗倒地后,从张家港中医院出院后,这几天张纪清一直在家静养。

说起当天的张家港之行,张纪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是受约去张家港朋友处吃饭的,因为走得急连手机都忘了带,而平时不出远门他是不带身份证的,而那两张以前的汇款单则是他以前放在包里忘了整理的。“那天天气太热了,我穿得又多,没想到就倒下了,醒来已经在医院了。”张纪清说,这次自己能转危为安,得多谢那些帮他的好心人,不过他挺“埋怨”热心民警的:“本来想把这个秘密一直保持下去,没想到却被民警‘抓’出来了。”

从“万元户”到“无元户”,我也高兴

张纪清说,他从小家境贫困,放过牛,吃过不少苦,后来国家政策好,他在家里搞养殖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成了“万元户”。张纪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在1987年捐助祝塘幸福院之前,他一直在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那些年汇款单上的‘地址’都是我在跑供销时去过的地方,有的地址是编的。”

“之所以每次要把汇款单寄给(祝塘)镇政府,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想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事而不是我这人。”张纪清说,“以前我是‘万元户’,但不少人还不富裕,我有能力帮助别人,现在我把赚来的钱差不多都捐掉了,成了‘无元户’,但看看周围,大家都富裕了,这样的‘无元户’我做得也高兴。”张纪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么多年来要说捐了多少钱,他没有统计过,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大的开心。张纪清退休后的收入每月只有500多元,而他每年用于慈善的支出却从未降低过,其中除了身为教师的老伴把退休金拿出来补贴外,还把儿女孝敬他老两口的钱也都用在了自己的“炎黄”事业上。

“炎黄”越来越多,这是我最欣慰的事

对于今后的打算,张纪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么多年来,他也会经常去“炎黄”陈列馆看看,听听大家是怎样议论“炎黄”的,而这么多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做着和“炎黄”一样的事,才是让他最欣慰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是张纪清27年的爱心坚持,让“炎黄”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奉献精神。27年来,“炎黄”的事迹曾被不少媒体聚焦过,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曾专程到江阴祝塘拍摄了专题片《谁是炎黄》。受“炎黄”精神影响,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黄”在当地层出不穷,江阴也因10万青年志愿者遍布城乡而被誉为“志愿者之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炎黄       乐善好施)(五明学佛网:炎黄       乐善好施)  

 慈庄法师:自在主妇 乐善好施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乐善好施(1)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乐善好施 

 李士谦乐善好施 

 劝人念佛、吃素二十多年,心地慈悲,乐善好施,竟然被汽车轧 

 乐善好施的奶奶,为何临死显现地狱恶相? 

 信愿法师:李士谦乐善好施感召子孙很发达 

 孝敬父母,乐善好施 

 乐善好施,才能更幸福美满 

 冤亲债主诉说几世为僧或为乐善好施的大福报者,为何结局如此 

 爱国的人才配做炎黄子孙 

 传喜法师:“人成即佛成,”炎黄子孙,应有点“儒释道”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