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觉照与智慧


   日期:2009/12/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觉照与智慧

佛法的禅修就好像一趟心灵探索的旅程,旅途中有各色美丽的景致,但也可能进入蛮荒之地;有让人惊喜的收获,也可能有沮丧不顺心的遭遇。

就如同探险一样,须要完备的工具和心理、体能上的准备,以及详细的地图和有经验的向导;心灵探索之旅也须要有佛法的戒律、禅定为资粮,以及佛法的正见、明眼的善知识为引导。而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去实践和体验。

如何开始进行心灵探索之旅呢?当您在大致不受干扰的场地和空闲的时段中开始进行禅修,这时候,您的心就由向外看转换成向内看,也就是「觉照」,也称为内观或觉知、觉察,就像探照灯一样,将前面的东西照亮,看得一清二楚。向内看并不是说把注意力封闭在内心,对外在世界浑然不知,而是以身和心作为主题,外在世界作为背景,而觉知、觉察整个的实际状态。

觉照的进行,从哪里开始比较好呢?就一般而言,从觉知自己的身体状态入手是最容易的,开始您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何觉知?就是呼气的时候知道呼气,吸气的时候知道吸气,无论呼吸是长是短,都不要去控制它、改变它,只要了了分明就是了。

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全身,您可以从头顶逐渐移到前额、后脑、两耳、两眼、鼻子、嘴巴、嘴唇……,往下一一注意,直到脚底。一部份、一部份去觉知生理的状态——松、紧、冷、热、酸、麻、痛、痒等等,进行的速度或细微或粗略可以自行调整。您也可以随机式地就身体比较有反应的部份加予觉知,很重要的是对身体的放松或紧绷的觉知。

当您把注意力收回到身上,身体将自动调整它的生理变化,朝向更为放松、暖和、舒畅的感觉,不过这是自然的过程,不要刻意去操控它。当在活动时,也要觉知自己的动作,包括手势、两脚的移动,弯腰、蹲下、站起,甚至洗脸、刷牙、拿东西、开门、关门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要学习了了分明,不只是被习惯的动作所推动。能够这样学习觉知、觉照,就可以培养定力。

其次,您可以发现身体与情绪的关连:当情绪起伏时,觉照到从事件的发展到身体反应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譬如遇到交通壅挤时,心情就变得烦躁。

对于所有情绪的生起,如气愤、哀伤、担心、惊恐、嫉妒、失望,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也要如实觉照,才会慢慢脱离情绪的漩涡,不致被它淹没。您可以学习看看自己闷闷不乐时,身体是否有点僵硬?高兴时身体是否舒畅,呼吸心跳是否加快等等的身心反应。

常常这样觉照,您将会发现似乎有一个不动的觉照者在观看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身心的活动景像。既不加以批判好坏,也不必解释原因,只是单纯的觉照而已,禅修到此地步,可以算是有点进步了!正如神秀和尚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虽然这种旁观、超然的觉照心境不是究竟的智慧,但在禅修过程中,返观自照的「清澈光明」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将纷乱、混杂、变动无常的身心状态分离出来,成为「所觉」的对象,另一方面的「能觉」则是识的作用。

要再深一层去观照「能觉」是缘起无我的,能觉、所觉是依存的假名,没有实体的「灵明觉知」的「自我」、「真我」、「灵性」、「本体」或「本性」。能所双泯,身心、我、我所皆是空幻,所以虽然常觉照而恒寂灭,这就是般若智慧。惠能大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您或许会问:「当身体不适、情绪波动时,为什么不立即反应呢?」因为如果没有觉照,我们很可能卷入其中:对于苦的感受,会拒绝、排斥,并且采取行动想办法去除它;对乐的感受,会染着、沉溺,并且采取行动想办法留住它。因此而完全失去觉照,陷入一个接一个的思想和念头里,停不下来。

那么,在觉照时,思想和念头不断涌现,该怎么办呢?要用同样的方式,把它们分离。觉照和心念是怎么分离的呢?不要卷入心念的起伏。譬如说,主管用不太礼貌的口气跟我说:「还不快点过去,站在这里干什么!」心中不悦,起了一个念头:「有什么大不了!」于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办事。这时就失去觉照,落入妄想中了。这时如果生起觉照,就能抽离,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批判好坏,也不必解释原因,只是单纯的觉照,心中就会拥有一分的平静。

或是静坐时,有人在旁边说话干扰,心里很懊恼,起了一个念头:「真讨厌,怎么不快点离开!」如果没有觉照,又再起一个念头:「我怎么修行这样差,念头那么多!」然后再想:「拜托不要再想了!」妄念像苍蝇一样愈赶愈多,怎么办呢?还是回到觉照。无论修的是什么法门,念佛或观息,直接回到正念就是了。正念生起时觉知正念。杂念生起时觉知杂念。觉知像镜子一样,一直照映自己的身心变化,这样就是在禅修了。

您或许会问,禅修中还有情绪和杂念,怎么能进入禅定呢?其实情绪和杂念是因缘生、因缘灭,从有情绪和杂念进入到没有情绪和杂念,中间并不能保证不再生起情绪和杂念。将入定和出定视为平常,才是智慧。

真正的智慧解脱在于彻底断除情绪和杂念的根,也就是「常见」、「我见」、「自性见」。在觉照中加入般若智慧,见到一切事物的流动、转换,聚合、消散,在相依、相待中存在,也就是缘起无自性。既然无自性,那么所有的是非、好坏、美丑、大小等等都是相对的认知,不是绝对的,看事情就不会固着、拘泥在一个点上。思想清晰、不混乱、不打结,就可以灵活、务实地面对当下,就没有多余的杂念和情绪化的反应。

另外,在觉照中加入般若智慧,接纳各种苦乐、毁誉、成败、得失的无常相,明白它的缘起无自性,这一切境界相并不是单凭个人的希望、期待、计划和努力就能决定的。既然如此,想太多、担忧、伤心、惧怕、悔恨都是无意义的,因此,能做的就随缘去做,其余的一切就随遇而安了!这就是所谓的「行所当行,受所当受」。

能在觉照中加入般若智慧,即使没有刻意入定,由于没有杂念和情绪的干扰,身心寂静、轻安,智慧明照,这是佛法的殊胜禅修呢!
(作者:中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觉照       智慧)(五明学佛网:觉照       智慧)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