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风幡不动”解


   日期:2014/10/26 17: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宗的要典《坛经》(《行由第一》通行本)记载着一段故事:“时有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这个故事还见于禅宗其他撰述,今不俱引。以上的记载是否历史事实,暂不讨论。我们现在只就其所述义理而议论。

明明我们看到风吹幡动,有人却说它不动,其道理何在?我们很难断言《坛经》撰者的本意究竟如何,但可由其它经论试作窥测。

事物不动的提法并非创始于《坛经》,佛教原来的经、论常有这样的议论。《大般若经·赞大乘品》:“以一切法若动若住不可得故。”《摩诃般若经·遍学品》开头就广说诸法之不动。《成实论·四大相品》:“问曰,无有动相,诸法念念灭故,不至余处。以至余地,故名曰动,至、去、动是一义故。”《成实论·业相品》:“问曰,有为法念念灭故,不应有动。”《俱舍论·分别业品》:“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故不可言动名身表。”《成唯识论》卷一:“若言是动,亦非实有。才生即灭,无动义故。”《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作用动转,约第一义都无所有,但依世俗暂假施设。”

由以上所引,我们可以知道:一、通过“刹那生灭”的道理可以理解何以说不动。二、说不动是就“第一义”亦即“胜义谛”而言,非就世俗谛。也就是说所谓不动不是就常识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当然可以说动。《坛经》说不动,是就胜义谛而立论。

为了讨论这个问题,不妨略为提一下一般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即佛教对于“自性”的看法异于其它哲学流派的地方。在古代印度有些哲学别派主张诸法有自性(《坛经》也多次提到自性,如“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与此含义不同,识者易解),亦即事物的本体是不变的、永恒的存在。

如《瑜伽师地论》卷六:“于诸行刹那生灭流转不如实知。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佛教则认为诸法从因缘生,亦即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些条件和合而成的,而这些条件是变动不居的。佛教哲学一般还认为,事物才形成就消灭,并无短暂的停留,所谓“无住”或“刹那生灭”。

刹那有多长呢?有不同的说法,就应用来说,大约可分三类:

一、泛指最短的时间;

二、时间长度单位,如《俱舍论·分别世品》及《西域记》卷二,由刹那记起乃至时、日、月、年;

三、指最短的、无限短的时间,可说是时间上的几何点。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关系密切的应该是第三类。

所谓刹那生灭是才生即灭(有人主张灭不待缘),其间并无任何短暂“住”的状态。因此自无始以来直到而今其中的刹那数量与一秒钟所含的刹那数量是相等的,即都是∞(无限大)。大凡一个东西由甲处移至乙处,移动之后还是那件东西才说得上动。而就胜义来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比如被风从东方飘到西方的那个幡,到西方后原来在东方的那个幡早已消失,从东方到西方中间有无数个新幡产生、旧幡消失。从微观角度来看,这是必然的。风也是如此,如果把风看成是物质性的那就更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如果从常识迈进一步,《坛经》这段话或许不难接受。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曾举出四种真实:一、世间极成真实,二、道理极成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在某些佛教信仰者从某个角度看来,或者以为说风幡动是“虚妄分别”、“遍计所执”。但若以《真实义品》所说四种真实来衡量,说风幡动是第一种真实,如《俱舍论·分别业品》说“风界动性”,《五蕴论》说“云何风界?谓轻等动性”。看起来这类话,是下学术性的界说,实际上是就世间所许而立论。

说风幡不动是第二种真实。认真说来,曾使“一众骇然”的风幡不动说也不过是比常识提高一步,还没达到佛教不共义理的高度。风幡不动道理也很浅近,略加解释即可明了。

若问两种根本不同的说法如何,可以说都是真实,那是因为承认某些不究竟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就够了,甚至有好处。若是即物以穷其理,日常认为如此如彼的常常并不确实,甚至科学上的定律也是如此,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甚至是有必要承认其为真实。现在也有对不同的学说我们同时都加以承认的,虽然承认的态度从本质上讲有所区别。

比如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哲学时,认为物质本身会运动。可是我们的物理学课本还照录牛顿运动二定律,其中第一定律是“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这个物体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事实上牛顿有关力学的第一定律已经进入神学的领域,因为这条定律暗示“第一次推动”,若是没有上帝的支持,第一定律就站不住脚。

但是现在不但承认,还要学习牛顿的定律,原因很简单,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在一定范围的科学研究中,还能起很大的作用,常识与本质的认识常常是相对而言,有时其界限不易划分。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最初也只是少数科学家的假说,而现在已成为多数人的常识。说风幡不动也许现在一般人还不接受,可是这种说法有转变为常识的可能。

“风幡不动”不过是简单地指明一个客观事实,它使我们知道不能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不要以自己的主观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并且可以知道,知识不停止于常识。

但是,“风幡不动”这种提法仍然可以再作讨论。

第一,风幡虽是无常,但有其相续性。《庄严论》说,常有三种:一、本常,二、不断常,三、相续常。虽然只有第一种是真正的常,其他二种却也并不是断,而且依然可以起作用。所以《成实论·无住品》说:“诸业与风虽念念灭,亦能动物。”风幡虽是有为法,但在一定时间内还是相续的,幡从东方飘到西方时并未变成茶壶或其它什么东西。佛家说“声是无常”,理由是“所作性故”。音声确实是“所作”,并非单一的、不可分的、不需条件的事物。

但是,有的“外道”不承认,他们认为如果声音真的无常,那么出君之口的声音与入我之耳的声音便不是一回事,那咱们就无法交流意见,进行对话。你说的话当我听到时已经走样,就无法了解你的想法。我说你听,也是如此,这样的争执就很难得出结论,最后也只好各尊所闻,各行所学。

再者,说风幡不动,事实上仍然是“心动”,因为这种主张也仍然是由于意识的分别,甚至是更强、更复杂的分别而产生。虽说是第一义,仍然是有相安立。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二谛章》说:“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又说:“安立之中,有能有所,心境异故。”《法苑义林章》还依《瑜伽师地论》说世俗谛与胜义谛各有四重。风幡动与风幡不动各属于哪一种我们现在不去作那种繁琐的分析。

作者:张建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