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什么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日期:2014/10/14 19: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学校的老师,我听说今天有教授、有老师,有很多我们学校的领导人,还有诸位外面来宾,我们净宗的同学。

  今天很难得有这个机会,在学校跟诸位谈谈教学的问题。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知道,很混乱,地球的灾变很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也遇到一些朋友们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的简单回答,是教育出了问题。这个里面的意义很深。大乘佛法告诉我们一桩事实真相,那就是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从我们念头产生的。这个说法被现代的量子力学家肯定了,让我们对大乘佛法信心增长了。教育,大学是高等教育。这一次我得到的这个题目,「什么是真正的高等教育」。我看到这个题目也很欢喜。高等教育的定义,是能够培养有德行、有学问、有爱心的人才,能够以上帝之爱、神圣的慈悲、救济世人的苦难,这种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换句话说,培养中国人所说的圣贤君子的教育,就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现在整个世界动荡不可收拾,什么原因?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当今社会偏重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偏重做事的教育,疏忽了做人的教育,教人追求利,而忽视了道义,正如中国古代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现在是整个世界都危了,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有家庭教育、有社会教育、有学校教育、有神圣的宗教教育,每一种教育都重视伦理、道德、因果与神圣的教学。所以在中国古籍里面,这个地方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可以说是保存得非常完整,这套丛书就是《四库全书》,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一套,分量是非常可观。承印这套典籍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跟我谈过,他说假设一个人从一出生就会读书,就能读得懂,每天读八个小时,他活了一百岁,这部书还没念完。由此可知,它分量之大,是在整个世界大部书籍里头,可以说排名第一。

  这里面说的是什么?古圣先贤的智慧、理念、方法、效果跟经验,从个人的修身,到治国,到平天下。中国平天下这个意思,平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天下就是整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国家、族群、宗教,我们都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些智慧、理念、经验非常丰富,散在这个典籍里面。很难得,中国在唐代,一千三百年前,唐太宗这个帝王,他做了一桩很伟大的事情,就是把这套书里面的精华,我们迫切需要的,把它节录出来,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这套书在他那个时代往上推二千五百年,那就是三皇五帝的时代,从那里起,一直到他前面一个朝代,晋代,经、史、子里面的精华,有关於个人的修养、家庭幸福、社会安全、国家富强、世界和谐和平,这些文字统统抄下来,做为一本书,有五十万字。这部书我们学校里面也有,现在我们努力把它翻成英语,再翻成其他的外国语言,希望大家都能够读到。这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真实智慧,非常难得的一部好书。

  这里面搜集了有中国人普遍必读的一部书,叫《四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结合在一起,是中国读书人一定要读的书,里面讲一些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这部书说明了,什么是理想的高等教育?理想的高等教育应该具备三纲八目。三大纲领,这个三大纲领就是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明德相当於大乘佛法里讲的明心、真心这个意思,这是很高的境界,是圣贤人的境界,这个是智慧的本体。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性德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它起的作用是亲民,亲民就是以爱心,像宗教典籍里面说的神圣的爱心,我们要学习用上帝的爱、用神的爱来爱世人。上帝爱世人,这个很抽象,上帝用什么爱世人?神职人员、上帝的信徒像上帝的儿女,要把上帝的爱心融在我们自己心地当中,代表上帝来爱世人、关怀世人,这就叫亲民。终极止於至善,至善是美好,美好到极处,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天堂、天园,佛法讲的极乐世界。有这三大纲领,这是指导我们应该怎样修学。

  落实呢?下面有八个科目。八个科目第一个是格物,物是欲望,欲望不是好东西,欲望要控制,要有限制的控制它,不能超越,超越这个社会就会动乱。现在没有约束,所以欲望没有止尽,造成今天的社会动乱,也造成地球上的灾变。所以一定要把物欲控制住,这是头一个学习圣贤教育第一个要做到的。克服自己的欲望,然后他才能生智慧,欲望里面产生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是从禅定里面生的。所以大乘佛法二千年前传到中国,中国人接受了,儒接受了,道家也接受了,它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修学程序,戒律就是严格的规范自己,因戒得定,我们让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就是真心透出来。现在人用的心是妄心,妄心里面有很多妄想、有很多杂念;定心是真心,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人到没有妄想、没有杂念,那个心就生智慧,智慧从这生出来的。所以,清净、平等、觉。智慧现前,真诚的心就出现。所以真诚也不是学来的,是自自然然显露出来的就是真诚,真诚心是真心。

  接著,本善,中国古人,大概我相信是在佛陀的同时,或者还超前一些,中国人讲人性本善。人性不是恶的,恶是学来的,从外面学来的,本性本善。这个我们细心观察能够体会到一些,我们看婴儿,小孩出生,婴儿,一百天以内,你能够看到他的真善。你看他真诚的爱心对他的父母,他还不知道谁是他的父母,还不认生,对所有的人都那么样的亲切、那么样的亲爱,那就显示人性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不善是学坏了,从外面学来的,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本善。我们读书人做学问要把本善找回来,本善就是神性,跟神没有两样,神性,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让我们回过头来。所以佛家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意思就是说的这个,他本来是佛。习性就是习惯,所以教育就很重要了。

  中国在千万年前这些祖宗他们有智慧,就看出这桩事情,小孩怎样把他教好,叫扎根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教?从母亲怀孕,叫胎教。这是很多族群里面没有想到的,中国人有。从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人远离一切不善,一切邪恶统统远离,让这个小孩,虽然还没有出生,他能够禀母亲的正气,将来这个小孩出生很好养,很听话。他生下来之后,他睁开眼睛他就会看,你不要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他非常聪明,他耳朵就会听,所以母亲要把小孩看好。要看多久?看三年,一千天。这一千天凡是负面的、邪恶的、不正的,不能让他看见,不能让他听见,不能让他接触到,这样看三年。所以小孩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三、四岁的时候,他就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他就有这个能力,好的东西他就愿意接近、亲近,不善的东西他自动会排斥。

  所以,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三岁看八十」,三岁扎的这个根扎得稳,八十岁,就是他一生都不会改变。这个人叫圣人,这种教育叫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根是谁扎的?母亲扎的。所以母亲恩德太大了,母亲要用心把孩子照顾到。以后进到学校,学校老师给他做榜样,也是老师所表现全是正面的,负面的东西都远离。真正让他接触社会方方面面那在大学,大学他成年了,他已经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多岁,这个时候根深蒂固。这种教育现在在中国也没有了,中国把这个教育丢掉应该有一百五十年,特别是最近的这一个世纪这一百年,没有了。我这个年龄还沾到一点边缘,我生长在农村,都市里面没有了,这种教育没有了,农村还保持著,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结束之后农村没有了,再也看不到。所以在抗战跟第二次大战当中,我们年岁很小,中小学生的时代还接触到,还知道一点。现在跟一般人讲,概念都没有了,这是很可惜的一桩事情。

  有这样基础之后才能谈到修身,就是怎样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调整自己的身心,身心愉快,身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烦恼对我们身心不利,带给我们是不健康。清净是健康,清净平等心是健康、是正常的,这种心生智慧,让我们身心健康、幸福美满,我们的家庭和谐,我们的国家富强,这个世界和平。在这个世界上,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个个族群都第一,没有第二的,每个国家也是第一,每个人也是第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有这种心态来互相尊重,互相敬爱,这样子才能真正把这种德行、能量、美好,落实在真诚、平等、清净的爱心。

  敬爱大众,清净开导大众,教学的人重视在言教身行,教育众生。教学,我曾经告诉我们过去在汤池做实验的这些老师们,在历史上教育最成功的,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他教学四十九年,第二个是孔子,孔子教学的时间虽然不长,收的效果很圆满。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就是先行其言,他们所说出来的自己都做到了,没有做到的他不能说。所以学生对老师尊重,老师所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学生能够接受,不会违背老师的教诲。这样子自自然然老师明德,止於至善,学生也能够做到。宇宙当中一切人事物都用真诚的心对待,用清净的心来接受,用恭敬的心来学习。

  现在我们教育出了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中学,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根没有了。看现在的学生,我是六十三年前,我学习哲学,那个时候对哲学很有偏好,遇到一位老师,我就想听他的课程,到学校听他的课。他给我写了封信,让我到他家里去,星期天到他家里去(这个老师没有人介绍,我是自己推荐自己,是给他写一封信,很仰慕他,希望跟他学习),见面之后,他就问我过去学习的状况。我就跟他报告,战争期间我四年失学,没有念书,四年。所以我的学历只有初中毕业,高中念了半年,就再也没有读书。我跟老师写的信,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他看,他看了之后,他说你有没有骗我?我说我不敢欺骗老师,诚心诚意来向老师学习。老师告诉我,他说你写的信、你写的文章,我们学校的学生写不出来。我说虽然我没有在学校读书,可是我没有离开书本,喜欢读书,所以这么多年来没有离开书本。他听了之后,了解我的状况,就告诉我,他说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了这个话,老师全部把我拒绝了,我心里很难过,当然很沮丧。我们沉默了大概有七、八分钟,老师就说了,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一堂课,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两个小时。我的课是在他家里小客厅,学生一个,老师一个,是这么传授的。

  他给我们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的单元是「佛经哲学」。我非常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怎么会有哲学?我提出来。他告诉我,他说你年轻,你不懂,他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大乘经典是佛经哲学里面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在这一个单元接受了佛法,很意外。接触之后他告诉我,他说两百年前中国的寺院庵堂那些出家人确确实实有德行、有学问,你可以跟他们学。他说现在没有了,现在只有形式,他们已经不研究经典了。我说我要学到哪里学?他说经典,要我直接从经典上下手。我明白之后,经典寺庙里头有,有藏经,就借这些经书来。好的东西都要手抄,因为市面上买不到,只有手抄,记得我抄了十几部经典。所以这个缘很特殊,我这样子是原本对宗教一点概念都没有,也没有兴趣,经过老师这个教诲,把我一生改变了。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很吸引人,我就真干了。我三十三岁出家,我再去看老师,老师说:你真干了。我说:是,我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你这个路走对了,走正确了。

  我一出家就开始教学,所以教学到今年五十六年,教学五十六年。深入经藏之后,现在我们知道,老师说的话完全正确,大乘不但是高等的哲学,而且是高等的科学。今天量子力学所研究的这些课题,统统都在大乘经典上,而且大乘经典所说的比他们说的还要透彻、还要详细。所以我相信科学再有二、三十年,会有更高层次的,能够跟大乘佛法接轨,就通了。我想到那时候可能佛教就不属於宗教,科学家认为这是高等科学。非常有趣味,它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真正在这一生当中,像老师所说的,得到很好的享受,这一生生活在安定、愉快这个境界里头。

  移民到澳洲来,对我晚年产生很大影响。在这边得到,我移民来的时候是二000年,我们的移民部长,我们认识之后谈过几次,他非常欢喜,希望我来,给我一个特别的签证,受很多优待,希望我到澳洲帮助澳洲团结宗教、团结族群,特别是土著。所以我到这边跟土著有密切的关系,跟这个宗教。帮助最大的是格里菲斯大学跟昆士兰大学这两位校长。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昆士兰大学有和平学院,校长找我跟和平学院的教授开了两次座谈会,讨论这个问题。感到过去对这桩事情观念跟做法有问题,引发恐怖战争,所以就想到用真正和平的方法。我接触之后才了解,他们过去的方法是采取镇压、报复,镇压、报复引发到恐怖战争,所以想到如何用和平的方法。我说对了,能够这样想,才真正能够解决问题。

  我们听学校的报告听了五十分钟,化解冲突从哪里化解?现在都是宗教跟宗教冲突,国家跟国家冲突,我那个报告告诉大家的,我说冲突是在我们本身,冲突发生在这里。冲突发生在家庭,今天的社会离婚率这么高,那就是夫妻冲突。兄弟冲突,这种人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他能够不冲突吗?所以应该要克服自己。本身跟本身还有冲突。他们很难理解,自己跟自己怎么会冲突?我举个例子,我说譬如有利,利益在我们面前,想到这个利益是自利,还是分给别人?如果都想到自利,我们几个人不就都冲突了吗?如果能利他,那就和平,冲突就没有了。所以负责调解冲突的人,必须自己那个冲突的意念化解掉了,你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有冲突的概念,就没有办法真正做和平的工作,所以学校也就聘请我。这个之后校长就告诉我,他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用的这些智慧、理念跟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很有价值,所以就要求我代表学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学校给我学位,聘请我做教授,我说这个东西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我拒绝。他说不行,你一定要。我说为什么?他说联合国不要法师,你这个法师身分他们不要,他一定要教授,一定要博士学位。这样,我才接受了。

  进入联合国之后,叫大开眼界,看到这么多的问题出来。我参加了十几次会议,也都做出主题报告,听众的会友都欢喜,会后告诉我一句话,法师你这是理想,这个做不到。我听到这个话,我说的不是白说了吗?所以我就想,怎么办?一定要做一个实验,他们要看到事实他才相信,你没有事实真相给他看,他不相信。所以我就在好多地方找,找实验点,最后都找不到。我回到老家,我七十年没回去了,回到老家把这个事情跟大家宣布,家乡的人欢喜,他说你回来,我们家乡人帮助你,我们来做。我们就做了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四万八千人,办了一个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来做实验,目的是教这个小镇的人,这个小镇的居民。我们那个时候心里想著,我们丢掉一百五十年,要恢复,大概总是要二、三年,才能看到效果。没有想到三个月,人心整个改变,我们感到非常惊讶。我跟老师们说,我们决定不能居功,这不是我们智慧、能力能做到的,这是谁做到的?这是神做到的,这是神保佑这个地方,祖宗之德、神明保佑,绝对不是我们有能力。在联合国做报告的时候我们就争取,声音也大了,信心坚定了,我们做到了,欢迎大家来参观、来考察。所以二00六年我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办了一个大型活动。那年联合国给我一个通知,欢迎我去参加,而且给我做主办单位。主办单位就方便了,我能够排议程。所以我们做了八个小时报告,我们做的实验成功了,三天的展览。这个给联合国带来和平的希望。

  现在我是常常念著的,到图文巴来十三年了,十三年,这一次我回来我看到很可喜的现象。我们图文巴从市长,我一来这市长就来看我,市长的夫人也来看我,这边所有的宗教我都很熟悉。我们宗教、政府,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社团领导人我都见过面,大家都有共识,我们希望把图文巴做成全世界第一个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市,我们有这个信心。这个做成功之后就能影响全世界,为什么?他们能看到,看到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希望图文巴的人民,我们每个人胸怀爱心,神圣的爱心,我们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不分任何,我们都是一家人。希望这个地方就是上帝的天堂,就是佛教的极乐世界。大家都有这个共识,有这么一个认知,不难办。这个小城有代表性,我们这里居民十二万人,八十多个族群,一百多种语言,十几种宗教,这就代表多元文化。我们能够住在一起像一家人,互相敬爱,其他的地方也能够做到,希望这个活动我们来推动。

  终极的目标,我们希望办一个宗教大学,每一个宗教成立一个学院,合起来是个宗教大学。带动,就是化解全世界一切冲突,带给全世界人民安定和谐,这是宗教在这个地球上对人类做出最好的贡献,这才是把神圣的教育落实在这个地方。我们向这个目标来努力。我想把它分做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要办道德讲堂,希望在今年年底能够把它办成功,愈快愈好。三年之后把它提升到多元文化论坛,也就是我们要建一个活动中心,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能到这个地方来互相学习。第三个阶段,我们办研究院,研究院培养多元文化的师资。我们有了老师我们就可以办大学,所以最后的目标就是办大学。我们能够有几十个、一百多个老师,我们就可以办大学来开课。这个学校是多元文化大学,是结合不同国家族群悠久的文化,以及宗教教学。所以这一次我鼓励我们的同学们,全心全力一定要用功,在经典上下功夫,准备将来大学办学校的时候能够担任教学课程,这是我最大的一个希望。今天时间到了,我的报告只能够到此地,谢谢大家。

  问:师父您好!我有一个疑问,我们的地球上有很多的宗教,像阿弥陀佛,还有释迦牟尼佛,还有基督教的上帝,还有伊斯兰教的阿拉,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现在我在图文巴这个地方工作和学习,每周都有基督教的这些朋友们,他们也非常的友善,到我们家去传福音。但是我还是在学习佛法,我又不忍心拒绝他们,他们每到周末的时候都给我打电话、发短信,邀请我去教堂参加活动。有时候我自己就生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好这种关系。请您开示,谢谢您。

  答:你可以去参加。早年我住在美国,我们的邻居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好像三、四个月的时间,他们来找我,他问我们是干什么的,干哪一个行业的,为什么你们生活得那么快乐?他看到我们都满面笑容,好奇的来问。我说我们是学佛的。他说佛是什么?我说佛是快乐。他说那我也要。我说佛不但快乐,佛清净,心地很清净,长寿。他说这我们都要。我说好,你们既然要的话,我们就给你开课。我说你们星期天到教堂,神是你们的父,你们是父子关系,星期六我开课给你们,让你们来学习佛法、来听经,我说佛是你们的老师。家里头有父母,学校有老师,一点都不冲突,星期六来学佛,星期天上教堂,非常好!结果做得很成功。我说佛是什么?智慧,有智慧你就会很快乐,你就不生烦恼,心地清净,健康长寿。这个是对他们帮助很大。你说上帝的儿女要不要学这个东西?佛是老师!我相信上帝会很高兴,你们去学佛,这个大智慧的老师你能够亲近他,像家长对他儿女一样,遇到这个好老师,一定很欢喜,不会排斥。所以你可以去,可以去听听他们,接触他们。宗教,每个教都第一,没有高下。大乘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不但是佛教本身的这些宗派法门是平等的,包括所有宗教,包括所有学术,只要是正面的,不是邪恶的,都应该尊重,都应该学习。他看到你们这么随和,他也会来试试看,很好。

  问:师父,他的问题是说,她觉得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名词,她说我们内心有自己的和谐,所以说只要我们内心没有了冲突,我们就可以把和谐带给自己的家庭。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绝对的这种和谐,就是这种绝对的和谐是我们可以把不仅是对家庭,而是对所有人都一样有。

  答:有绝对的和谐,绝对的和谐是本性,是本性,是真心。相对的和谐是妄心,是习性,不是本性。绝对的和谐是先天的,相对的和谐是后天的。和谐有相对的,有绝对的。他是问这个意思吗?是。绝对是先天的,是本性。你看小孩生下来就和谐,长大之后他就不和谐了,他就为他自己的利益。所以相对的和谐是后天的,绝对的和谐是先天的,我们生下来之前就带来的,不是学来的。

  问:尊敬的净空老法师好,首先我觉得很开心能够来到这里亲聆净空老法师的指导,因为以前都是在光盘上看到净空老法师,今天能看到本人,很开心。我其实是受我学佛妈妈的影响,就是或多或少听到一些有关佛教的智慧。其中我对於有一条就是一直不是很理解,因为我自己的见识也有限,所以希望净空老法师开示。我记得以前光盘上有看到一句是说到,竞争产生斗争,斗争上升为战争。因为我是在中国长大,我是去年被国内派到悉尼来工作。然后我到澳大利亚的体会很深刻,我觉得整个澳大利亚二千万人口,悉尼是五百万人口,但是中国一个上海就有三千万人口。我觉得用一句话让我来理解这边,就是我觉得这边的人很幸运,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这边是粥多僧少,然后国内是粥少僧多。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是,我觉得我一直是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长大的,人生的每一步,不管是成长,或者学校,或者工作,都是需要竞争,你会发现周围都是竞争对手。所以我觉得在生活中,还有佛法中的一些智慧跟一些知识,可能就领悟得不是很好,希望净空老法师开示。因为有时候我自己想不清楚也会生烦恼心,所以请尊敬的净空老法师开示。谢谢!

  答:竞争是今天社会普遍的现象,这桩事情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如果竞争能够得到,释迦牟尼佛也会竞争,孔老夫子也会竞争。为什么他们不竞争?他知道竞争得不到,只有亏欠,而没有得到,这个道理要懂。怎样才能得到?世间人,第一个财富,第二个聪明智慧,第三个健康长寿,这都是很关怀的、很喜欢的,如何得到?佛法告诉我们,用布施可以得到,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修这三种布施,这三样东西你决定得到。有的人有,那命中有,是过去生中修的。所以我们要肯定人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人不是死了就完了。我常说,死了就不得了,不能死。一定要在这里把我们的资粮准备好,我们把三种布施做好,来生我们的福报比这一生就更殊胜、更大。

  命里没有福报的可以修。我命里头三种福报都没有,所以老师教我修的,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学了佛之后第一个跟出家人见面就是章嘉大师,第一天他就教我,那时候我二十六岁,老师六十五岁,六十五岁的老人,祖父辈的,非常慈悲,教给我,看到我命里头没有财富,聪明智慧有一点,这还有救,没有寿命,短命,就教我这三样布施,教我认真的学习。果然没错,那个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现在有能力建一座大学,这财布施得来的。所以有钱要舍,不要存在那里,存在那个地方那就有过失,有需要用的地方赶快帮助别人,愈布施就愈多。这是我六十三年的经验,一点都不假。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是我学印光大师,有钱就印经。我们讲经五十六年没有中断,这是属於法布施。印的这些经典、好书、善书,大量的流通,到处赠送,这都属於法布施,增长智慧。无畏布施,别人有困难我们照顾,像在图文巴医院我们送医药费,我们每个月送一万块钱,十三年没有中断,这属於无畏布施。还有安宁中心,我们补助它的经费,也是这样的做法,这是属於无畏布施。还有像天主教、基督教,他们常常在非洲贫困的地方,派医生到那里去做义诊,他们这些神父、修女跟我都很熟,就来找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马上就拿钱给他们买医药,医药费。他来告诉我的时候,至少我会送他五万块钱的医药费。还有一次说,非洲太落后了,我们需要一辆救护车。我说行,救护车我送一辆给你。这个就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果报就是健康长寿。干,真干,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今年八十八了。所以老师教的是真的,要真干,不是听了就算了,那个不可以,我马上落实,永远不休息,真干。所以愈施财也愈多,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你看我都得到了。我这么大年龄没有进过病院,医院没有我的病历。

资料恭摘:什么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共一集)  澳洲南昆士兰大学  2014/10/8  档名:21-729-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教育)(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教育)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