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真正功夫是什么?


   日期:2014/10/13 10: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解脱三昧之智力」,解脱是三昧的作用,你有定功你就有解脱。解是什么?解是解除迷惑;脱是脱离生死,脱也就是放下。解就是看破,脱就是放下。真正的功夫,最后还是归到看破放下,你真看破了肯定放下。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在这里产生错误的看法,这点很重要。没有放下就是没有看破,就是没有了解得透彻,那我们还得在经教上下功夫;真正了解透彻,经教就可以不要了,一句佛号就圆满成就。所以现前经教对我们还是有作用,我们常常听,常常帮助我们、提醒我们。真正功夫是在放下,你放下一分,对於经教你就更深入一分,放下两分你就更深入两分,那不一样。没有放下,听,听得很熟,没有入进去,所以它还是不起作用,只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善根而已,这一生当中不得受用。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七九集)  2011/9/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79

  过去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提出一个简单的修学纲领,我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存心,要存这个心。学佛是这个心,弘法是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是这个心,日常生活也是这个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力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遵守佛菩萨、老师的教诲。看破是明了,真正功夫是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你不放下你就有烦恼,你就不自在。为什么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不要放下?放下身心世界,身是幻色,心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妄心不是真心,所以身心世界统统都要放下,都不是真的。《金刚经》上四句偈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相说出来。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如露是讲它的相续相,如电就是讲它的生灭相,一秒钟里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个念头,比闪电还要快,闪电的频率还没这么高。「应作如是观」,我们要常常这样观照,你才真的能放得下。最后一个是真的,念佛。自在、随缘,别执著了,随缘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彻底放下。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四集)  2009/7/27  台湾  档名:12-047-0064

  带业往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断,见思烦恼没断也能往生。这是无比殊胜的法门,断烦恼真不容易。他不断烦恼,怎么能去?伏烦恼。你要有能力把你的烦恼伏住,所以用念佛的方法。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个要真用功夫,我们看看念佛的真用功夫的人不多。真用功夫,怎么个用法?念头才一起,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就打掉,这叫真用功夫。譬如说我们眼睛看到顺自己意思的,顺自己意思就喜欢,喜欢是烦恼。喜欢是情爱,一生起,「南无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让你心都变成阿弥陀佛;遇到不顺境,生气了,心里不高兴,南无阿弥陀佛。你能够用一句阿弥陀佛把你的喜怒哀乐摆平,这叫功夫,这叫压住。

  所以念佛不是早晨念一个钟点,晚上念一个钟头,不是,那是练习,叫早晚不要忘记。真正功夫是什么?在起心动念,在自己七情五欲,这个麻烦大了。所以心才一动,古人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心起心动念,这是念头起来了。什么叫觉悟?念佛人这一句佛号提起来,就是觉悟。我用这一句佛号把我所有这些喜怒哀乐统统换过来,让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其他的念头没有,这个叫功夫,这叫会念佛。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照样还有喜欢,照样还要发脾气,有没有用处?没有用处,那个不能往生。

  所以会念,会念的就是他能用这句佛号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能保持。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就用这一句佛号保持著自己的清净心。这五个,用一个就行,我们净土宗最著重的是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只要心清净,当然就平等,当然就真诚,一个得到,五个都得到。所以《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叫会念。天天念佛,还照样发脾气,还照样起贪瞋痴,那就不会念。那个念佛就是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这个要知道。我们自己要是真正想往生,就要真下功夫。真下功夫,用这一句佛号要摆平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叫带业往生。你并没有断,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断。

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  (共一集)  2006/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42-0001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受大乘教的薰习,对这桩事情,佛所讲的不怀疑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什么?学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功夫!功夫不是一天念多少声佛号,不是的;一天打坐多少小时,也不是的;一天磕多少头,也不是的;一天念多少经,也不是的。那都是一些初级基本功,都是叫你收心的,真正功夫是什么?真正功夫是把这个放下,起码的功夫,我常常讲这十六个字,这是入门的功夫,真正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你入门了,你才能入佛门。入佛门怎么样?你能看得懂佛经,能看得出意思,你能听得懂经,你听了会有法味、会有味道、会有法喜,你会肯干。你不能放下,那你永远在门外,门外听了什么?听了一些佛学常识。谁的意思?自己的意思,绝对不是佛的意思。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听了经,你解的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必须把这十六个字放下之后,你头一关进去了,你能听得懂,然后不断再放,你才真能够回归到自性。

  所以我很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我跟他见面,也是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我向他请教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给他老人家讲,我从方东美老师那个地方,知道佛法无比的殊胜,真的是大学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就能够契入境界?我提这么个问题。我的问题提出,他没有答覆我,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们两个对看了半个多小时,他才开口说话,说了一个字「有」。我耳朵就竖起来要听了,底下他又不说了,大概等了五、六分钟,这次时间就不长,等了五、六分钟说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一生遇到很多老师,向他请教的时候,滔滔不绝的给我讲很久,立刻就说出来。他老人家半个多钟点才说一个字,到以后我才明白,这叫大人教学法。大人是佛菩萨,他一定要等到你心平气和,你浮躁的情绪统统静下来,他才给你讲,这才管用。讲了你真听进去,你真听懂了;心浮气躁没有用处,讲得再多,白讲了。我听了之后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头一天我所学到的看破放下,我学了五十七年,天天在放,天天在看破,天天在放下,还放得不够彻底,还要认真努力,做最后彻底放下。我现在对於大乘教一点怀疑没有,帮助自己度过苦难,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华严》好,不一定学全经,《华严》里头一字一句、一个小段、一首偈,都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华严经》天天圆满,会会圆满,这才真正懂得经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不错了,就成就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八0卷)  2008/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980

  特别严重的是七情五欲,我们放下从哪里放起?就从七情五欲下手首先把这个东西淡化,不可以过分的执著。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我们的功夫就进步,这叫真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念多少声佛,也不是一天念多少部经,那些念佛、诵经都是增上缘,都是帮助你的。真正功夫是你把七情五欲淡化,那叫真功夫,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效应。烦恼重不长智慧,如果我们学佛我们很精进,每天念佛、诵经、学教都不中断,但是我们烦恼、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严重,那完全叫白学了,学错了。想想惠能大师,一天也没学,人家居然在《金刚经》一句经文之下彻底放下,五祖给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放下了。他没有通过转恶为善,也没有通过转迷为悟,他直截了当就转凡成圣,这是真正了不起,真正令人佩服到五体投地,没有话说,没有阶级的。所以佛加,我们知道,佛慈悲,无时无刻不在加持我们。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这是烦恼习气严重,念念想七情五欲,念念想自私自利,念念想贪瞋痴慢,那没法子,虽有加,加不上。如果我们肯接受,虚心的接受,那就是对佛菩萨真诚恭敬,这个加持你会感觉得到。因为佛菩萨是平等的,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像阳光普照一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2041


 我们晓得这个事实,自己才晓得应该如何用功,什么叫真正的功夫,要搞清楚。真正功夫绝对不是我一天念佛两万声、三万声,不是这个。你看《坛经》里面讲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他自己认为他念《法华经》三千遍,别人比不上!见到六祖,给六祖顶礼的时候,头没有著地,六祖看到了,就问他:「你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你一定有感到骄傲之处。」我们现在讲感觉到骄傲,法达就是他感觉得他有骄傲的地方。六祖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念《法华经》三千遍。那不是功夫!三千遍念下去,一窍也不通。什么是真正功夫?真正功夫是离开分别执著,心清净了,这是真正功夫。这就说明法达三千遍的《法华经》,他有执著、他有分别,虽然经念得很熟,经义不通,但是不能说他没有好处,因为他有这个基础,六祖给他一喝斥一指点,他就觉悟了,他就明了、就通达。诸位想想,没有这三千部的定力,三千部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念不完,那个就是修定,没有智慧;有这个基础,一点,智慧开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什么叫功夫,真正的功夫,《金刚经》很高明,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一切事要认真、要好好的去做,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心里面若无其事,没有分别执著,这叫做功夫,两边不著。念佛也不例外,如果你有定课,我早晨早课定了哪些课程,晚课定了哪些课程,要认真去做,一天不能缺。除定课之外,散课,散课或者是诵经或者是念佛,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就放下,不要紧,散课。也就是说,当我们有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把读经、念佛放下,好好去做事,事情做完了,佛号又提起来了,这就叫不间断,与不间断那个意思相应。所以不间断不是叫你在事上一天到晚都不间断,那你就不能办事了。我们在工作当中,许多工作是需要思考的,需要思考,思考当中不能夹杂著佛号,不能夹杂著佛经,不可以的,只有把佛号放下,这是正确的。功夫要纯要熟,你就会得受用。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14


 佛在《金刚经》里面教须菩提尊者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告诉他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禅定,这个意思是根据《金刚经》来的。我们今天说得浅显一点,外不著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再说得白一点,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内里头不起心动念,这是定。所以功夫在哪里用?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上用,看看我眼见色、耳闻声,还会不会动心、起念头?如果动心、起念头,错了。天天在这上练功,练到境界现前,顺境不生贪爱心,逆境不生瞋恚心,永远在境界里面保持清净心,你的功夫就在增长,就进步。顺境里头起贪爱,逆境里头起瞋恚,你烦恼现行,你就堕落了,你所修行的功夫全毁掉了。将来怎么样?那是李老师常讲的,该怎么生死就怎么生死,你还是搞六道轮回,你还是免不了三途苦报。

  真正功夫不是说每天佛号念多少,每天经念多少遍,那不是功夫。真正功夫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你还会不会起贪瞋痴慢,这叫真功夫。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把这些贪瞋痴慢放下,一心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心才动,赶紧「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来。在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生瞋恚,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心摆平,心恢复到清净。所以供佛时,供具里头最重要的是一杯水,其他的,香都可以不烧,灯都可以不点,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清净信解」。那不是佛喝的,佛菩萨不喝,是提醒我们自己,看到这一杯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要像水一样平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起波浪,决定不被污染」,这叫真功夫。这个时候你想生极乐世界,只要发个愿,就往生了。为什么?心净则佛土净,你的净业成就了;只要你想去、肯去,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换句话说,你的心不清净,你想去,阿弥陀佛也不会来接你。为什么?因为你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人都是清净的,你不清净,天天跟他们要吵嘴、要打架,把极乐世界的秩序都搞坏掉,所以佛不会来接引,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七七卷)  2000/11/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377


  这一点我们记住,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说超凡入圣?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有,这是凡夫,六道凡夫,有善有恶;行善修善感三善道,造恶感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苦海无边,都是在执著上没放下。所以佛教我们中下根性的人,先从哪里放?先从执著放,执著里第一个是身见,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苦难众生去想,别为自己,这是放下身见的一种方便法,不再为自己想。有念头,想正法久住,想苦难众生,这是个好办法。再提升,就需要破边见,边见是对立,从自己本身做起,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这是化解一切冲突的根本。有对立才会有矛盾,才会有冲突,才会有斗争,才会有战争,根源是在边见。能在这个上面,确实可以化解冲突,消灭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再往下就是成见,成见,佛把它分为因上的跟果上的,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最后就是所有一切不正当的看法,叫邪见,都是错误的,要放下。统统放下,恭喜你,你证得须陀洹果,虽然是小小果,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为什么?他虽然没有离开六道,决定不堕三途。三种不退里面,他证得位不退,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得到了保证。

  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功夫,什么叫功夫?放下就是功夫,你放不下,哪来的功夫?绝对不是说你拜多少佛,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万声佛号,与这个都不相干,这都是表面功夫。真正功夫是你放下多少。所以你就晓得会用功的人,什么叫会用功?会用功是时时刻刻在放下,这叫会用功。用这句佛号把所有一切杂念,善念也好,不善念也好,统统把它打掉,心里就留这句佛号,不留杂念,不留就是放下了。这种人可喜,这种人,我们知道他早晚必定成就。为什么?他功夫真的得力,这念佛,他会念。口念阿弥陀佛,杂念还很多,不会念,那个念了没用的,古大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这大家都知道,善导大师说万修万人去,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枉然?不会念!念佛往生条件我们明白了,条件不是念佛多少会往生的,念得再多,心散乱,也不能往生。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八九集)  2010/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89


  下面说,「表十种波罗蜜,能摧伏十种烦恼」,你修这十种波罗蜜,你就能断十种烦恼。这十种烦恼是什么?就是见思惑,见思烦恼合起来十种。佛告诉我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三界九地,总共有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小乘经里要学,他们主修的课程。在大乘教里面,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见惑也是五大类,八十八品归为五大类,思惑也归五大类,所以一共就十种。先说见惑,学佛无论大乘小乘,都要从这里下手。我们前面曾经学过八正道,这十种烦恼就是八正道里面前面两条,一个是正见,五种见惑断掉就叫正见,五种思惑断尽叫正思惟。可见这个重要,这叫真干,这叫真修。

  第一个,「萨迦耶见」。萨迦耶是梵语,翻成中国就是身体,所以一般我们不讲萨迦耶,讲「身见」,这大家好懂,身体。六道众生哪一个不执著身是我?如果你说身不是我,人家觉得你这个人怪,你这个人跟人家不一样,你是异类。小乘阿罗汉以上,大乘初信位以上,大乘总共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没有一个阶级里说有我,身是我,没有,身见全破了,身见是从初信位就破了。思惑,慢慢的把它破尽,我们讲菩萨,十信位菩萨,二信就开始破思惑,二、三、四、五、六到七,思惑破尽了,我们讲见思烦恼断了,在小乘证阿罗汉果,在大乘七信位的菩萨,十信里头的,没转识成智。往后虽然用的是妄心、用的阿赖耶,用得正。为什么?完全用佛菩萨的教诲做标准,修正自己错误的心行,他用得正,虽用妄心,很像菩萨。菩萨用真心,不用妄心,那真菩萨。

  所以一定要晓得,身不是自己,对待这个身,不要太过分的去重视它,当然你也不要有意去糟蹋它,那也是罪过。不能过分重视,为什么?过分重视,这里面就产生情执,你不但没有提升,你堕落了,堕落在哪里?堕落在六道里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真相了解之后,这个身时时可以舍,没有恐怖,念念想求生净土。我求生到极乐世界,我不能把这个身体带去,这个身体带去的时候你自己也感觉到难为情,为什么?这叫臭皮囊,肮脏的东西。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身体是金刚不坏身,是法性身,相好庄严无与伦比,这个身体带去,那就像你带到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带了一些叫化子破破烂烂的衣服,你还不肯舍弃,你带这个东西干什么。所以要知道,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统统不能带。你会变成什么?变成欢喜舍掉,一点都不会心痛,成就你圆满布施波罗蜜。圆满的布施你得三种功德,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但这三样东西都不是真的,都要舍。为什么?它身外之物,到极乐世界你所受用的全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没有开发,阿弥陀佛开发了,他开发出来供养给我们。换句话说,到极乐世界你就得到如法身菩萨同样的享受,人间不能比,天上不能比,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也不能比,真正是不可思议。

  第二,「边执见」,执是执著,通常我们就用「边见」,边是二边。二边是什么?分别,分别之后你又执著它,你错了。有没有二边?没有,所以二边是个错误的观念。什么二边?我、你就是二边。在这个世间,我们观念当中,从来就没有离开二边,全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边见。有凡有圣,二边;有真有妄,二边;有邪有正、有善有恶、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过去有未来,统统是二边。二边是分裂,二边断掉就统一;二边是不和,放下二边就和谐。

  我在早些年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包括这些国际上的和平会议,参加十多次,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让社会恢复安定和谐。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有边见、都有对立,这怎么能和谐!我们参加去做报告,就拿出佛法这个边见来,这个东西不能要,要断掉;也就是说,决定不能有对立的这种思想、这个念头,这个就没有办法能化解冲突。冲突是从对立来的,还以对立来化解,哪有这个道理!那用什么方法?不对立了。如何要求?这还要很高的智慧,也是很高的德行。不能要求对方,要求自己,我不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他跟我划的有界限,我跟他没有界限。要用德行去感化!你是用真诚心,他用的是妄心,他的心里有怀疑,也就是说他有贪瞋痴慢疑,我们心里贪瞋痴慢疑都没有了,这真诚心。他对我再不好,我对他一味不变。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我怎么样对待他?用清净心对他,他这些行为、言论绝不放在心上,我们的心干干净净,不染,听而不闻,见而不著,就是一般讲绝不放在心上。心上放的什么?放的是仁慈,放的是慈悲,放的是一体,放的是智慧。我们用智慧来观察、了解,他在迷,他不觉;我很幸运,我现在有点觉悟,我就不迷了。我如果跟他一样,我要报复他,我要跟他来辩驳,那两个程度是一样高。一个高,一个低,问题就化解,为什么?高的会原谅低的,不去跟他计较。你有没有看到有一个三岁的小孩跟八十老头去打一架,有没有看到过?他为什么打不起来?三岁小孩跟三岁就会吵架,他就真打得起来,八十老翁跟八十也会打得起来,八十跟三岁决定打不起来,就这个道理,你细心去揣摩。你的程度比他高,问题不会产生,会化解的;他的程度比我高,也打不起来,这个冲突不会发生。

  化解冲突的方法要戒定慧,要六波罗蜜,在中国人讲的要仁义、要忠恕。儒家的仁义忠恕真能解决问题,佛家的真诚慈悲。不但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还要全心全力帮助他破迷开悟,成就他的道德学问,让他们真正能够离苦得乐。对立、怨恨,外国人用的是手段、镇压、报复,解决不了问题,会把问题愈演愈烈、愈搅就愈乱,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身见要断,边见要断。边见断了的时候,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你会对於任何一个人亲切的去爱他。他虽然不爱你,找你的麻烦,那是什么?业障,他迷惑,他没觉悟。在这个时候,正要你去帮助他,为什么?你学佛了,你要行菩萨道,你要普度苦难众生,他苦难,你跟他有缘,你怎么不度他?这叫真修行,这不是假的,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我们全都做到了。跟我处得很好的,决定没有一点贪恋心,跟我作对的没有怨恨心,永远用什么心?清净平等觉心,我们学《无量寿经》真的得到这个。觉心现在虽然没有,一定是清净、平等。你的德行比他高,他一觉悟了,他自然受感动,他自然佩服你,跟你学习;你要跟他一般见识,两个人对立,不容易化解,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知道因果就会害怕。因果里面是什么?报复,生生世世纠缠不清,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双方不知道要痛苦到多少生多少世,其中有一个觉悟才能化解,两个都不觉悟那太可怜了,为什么干这种傻事!

  古人教给我们一句话,「冤家宜解不宜结」,一生不要跟人结怨。我们自己勤修道德,有误会我们的人,有听信两舌的人,挑拨是非,挑拨是非的人有有意的、有无意的,你听信了,於是就起对立的念头,甚至於有怨恨,我们在这个境界如何处理?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众生讨厌我,我怎么叫他生欢喜心?我看到他在那里我回避、我离开,他就欢喜了。这个都是智慧,善巧方便。他常常毁谤我,我赞叹他。他有恶的行为、恶的念头,我不放在心上,我一口不提,他做一点点好事我都赞叹他,时间久了,他听到了,某人在那常赞叹你,你天天去批评他。假以时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明白了,他觉悟了。所以觉悟不是那么快的,一年、两年觉悟的,那个根很利,十年、二十年觉悟的很多。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他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观察,也就是他的烦恼习气很重,时间久了,烦恼障慢慢的平息,他才觉悟了。在一生当中,他感觉到惭愧,对不起他,这个人这么好,真的是好人,一生当中能遇到几个?这样好的友谊能不珍惜吗?亲近一个好人,亲近一个善人,得的利益多;亲近一个恶人,你受的伤害很多。总是以时间去做证明。为什么?他那个好他是装的,他要装一辈子也就变成真的。他装,能装一辈子,装到老死还装那个样子,那就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你装装看,你能不能装?你能装几天?

  所以人到冷静的时候,年岁大的时候他就会思考,想想过去,年轻的时候在一起的这些朋友,年老的时候一半都不在了。我三十年前在香港讲经,出家在家的同修、朋友很多,现在三分之二都不在了。还在的人也不常见面,见面的时候感慨万千,真叫不堪回首。多少的机缘遇到了没有抓住,不知道积功累德,不知道改恶向善,不知道转迷为悟,不知道转凡为圣,这个机会统统错过,甚至於不知道真修真练。依照经教那叫真修、叫真练,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真练。身见、边见总要看得淡薄,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是功夫有进步。如果一年比一年严重,那不但没有进步,也退堕了,你学得再多、学得再好,将来果报在三途,西方极乐世界没分!这不能不知道。

  第三个是「邪见」,邪见是错误的,知见错误。邪见里面最多的是误会,事实真相没有了解,就相信别人所说的。孔夫子距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年,老人家说,《论语》里头讲,你看夫子对待人的态度。他说早年他对待人,相信别人讲的话,可是到中年以后他态度变了,他说我听其言要观其行。早年他相信,他不必观他的行,讲了他真相信;到自己年龄慢慢大的时候,觉得人家说的是好的,未必是他做得好,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什么?这是智慧,这避免邪见。听其言而不观其行,常常就有错误知见产生,那就会造成误会。误会对别人伤害不大,对自己伤害太大,自己造业。如果是对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对一切众生有好处的人,这样的人对他产生误会,轻易随便批评、毁谤,那个业可造重了。原因是什么?原因全是邪见。邪见所造成的这个罪业,叫你堕落在三途。明了这个因果,这桩事情可怕。用什么来破它?正见,正能破邪。这五种见都没有了,叫正见。

  第四个叫「见取见」,第五个叫「戒禁取见」,这两个我们可以把它合起来看,中国人所谓成见,就这两种。成见为什么分两种?它有因有果,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譬如今天的人,我们从因上来讲,大家以为竞争才能够得到,得到你的名利,这个观念错误。财富不是竞争得到的,《汉书》里有句话说,说得很好,它说「古之进者,有德有命」。这个进是什么?进是向上提升,有地位、有财富,我们讲的富贵,提升你的富贵。古人说什么?那要德,那要命,你要修德,你要造命。在佛法讲,三种布施,遵行道德,你会提升。它说「今之进者,唯财与力」。汉朝,距离我们现在两千年,那个时候世风日下。现在要想得到功名富贵靠什么?唯财,财是什么?贿赂;唯力,叫势力,用财,也就是用不正当的威胁利诱,利诱是财,威胁是力,用这个来取得功名富贵。在那个时候有,少,不是很多,现在普遍了,全世界都用,怎么办?

  所以你们知道,我对老师的感恩念念不忘,要不是老师给我选择这条道路,我早就不在人间了。不在人间到哪里去?肯定到三途去了,因为那种怨恨没法子化解。带著怨恨,带著不平,死了以后都是畜生、饿鬼、地狱,怎么可能到极乐世界?等於说把我从三途拉回来,送我到西方极乐世界,这老师的恩德。要没有遇到老师,怎么会知道,怎么会回头!老师这个恩德太大,超过父母太多,父母给我这个身命,没有办法教我离开轮回。我遇到这三个老师,这三个老师把我从三恶道拉回来,送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把我从这个社会的大染缸里面拉出来,能在这一生当中保持清净不染,这个功德太大太大了,生生世世都感恩不尽。如何报答?依教奉行,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这就是报师恩。

  这么多年来,有这么多人护持,护持的人太多了,千千万万,让我们在物质、精神生活,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是护法的恩、施主的恩,我们真正成就才能报答施主。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学佛的同学都知道,我们怎样报恩?报父母恩、报老师恩、报佛菩萨恩、报施主恩?都要自己真正成就,决定得生净土,我们才不辜负这么多对我有恩有义之人。包括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都有恩德。为什么?他们对我们的伤害,对我们的毁谤、侮辱,正是在考验我们境界。他们是考试官,我来参加考试,关关通过,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只有感恩。只生欢喜心,没有怨恨心,考验我们功夫是不是真的提升,是不是真的成就了。所以那是考试我们的人,那是好老师。严格的考试,我们关关通过,你不通过这些关口,你的信心从哪来?自己信心没有,别人怎么会相信你?所以说於自己、於教化众生有大利益。

  见取见是果上的,结果怎么样?结果错了。我们学佛如果学到最后生天,错了,怎么跑天上去了?天上不错,但是不是我们的愿望,降了好几级;如果来生又到人间来,那就更糟糕,那就原地踏步没动;如果堕落到三途,那退步了。这是果上,这个就是乾隆时候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圆通章》注解里面,最后的一页,他给我们说出,念佛有一百种果报,头一条就是阿鼻地狱。念佛怎么会念到阿鼻地狱去了?念到饿鬼道去了?念到畜生道去了?念到罗刹、修罗道去了?有!真有,不是没有。所以修学,心行太重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求与性德相应。这是前面这五种烦恼要断,见惑,断掉就是正见。

  后面有五种是思惑,第六个是「贪」,第七个是「恚」,恚是瞋恚,第八个是「慢」,傲慢,第九个是「无明」,无明就是痴,就是愚痴,第十个是「疑」。后面这五个,我们常讲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麻烦。前面这五种错误的见解虽然很猛利,但是容易断,后面这个五种,贪瞋痴慢疑非常不好断,古人比喻叫藕断丝连,说明什么?说明它不容易断。这个东西统统断掉,十种烦恼统统断掉,证阿罗汉果;这十种烦恼都有,我们是凡夫,一定要记住。我们学佛没有提升,学了几十年,这十样东西都在。顶多在世间法里头,你的伦理道德提升一点,在佛法里面你是原地踏步,你没有一丝毫的进展。佛法里面讲修行功夫就在放下,这十条有没有放下?真正功夫是这个,不是说一天念多少经,念多少佛号,拜几百拜、几千拜,不是这个意思。那些都是方法,方法有没有收到效果,效果是这些东西淡薄了、没有了,这是效果。真正考验自己的功夫要拿这个来对照,我们还有没有贪心?我们的贪心跟去年比较比较,比去年重还是比去年轻?比去年轻,很好,有进步了。再看瞋恚心,在逆境里头、恶缘里头,还生不生瞋恚?要常常这样做比较。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傲慢?要真认真检讨,不认真检讨你不会发现。无明是愚痴,没智慧,想错了,做错了,都是属於无明。疑惑,疑是没有信心。头一个我们想想,这是社会普遍的现象,我对自己有没有信心?信心从最低的地方说起,我相不相信我能做个好人?我相不相信我能落实《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就是做个好人。我们曾经听说,过去我们在汤池做实验,三十七位老师两个月当中就把《弟子规》落实了。我要求的是四个月,没想到他两个月就落实了。我们自己能不能相信,我三个月落实,我半年落实,再不然我一年把它落实。这是什么?这真功夫,这叫真干!会念、会讲、会背没用,你没做到。

  所以成功的秘诀,老实、听话、真干。听谁的话?听古圣先贤的话,听佛菩萨的话。佛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这十种烦恼要放下,我们哪一条放下了?现在我们讲疑,我们对圣贤教诲能不怀疑吗?我们都是学佛,都是学净土,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出五门功课,有没有怀疑?第一个「净业三福」,我们真信了吗?真信就做到了,没有做到不信,不信就是疑。疑带来的灾难比前面全重,也是后后胜於前前,一怀疑前面全没有了,连根拔掉了。怀疑真的像建大楼是地基,没有它全没有了。所以我们自己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老师。老师是释迦牟尼佛,老师是孔子,老师是圣贤。他在哪里?他在书本里、在经典里、在传统文化里面。我们相信,我们才真正肯学习。我们要把他们的教训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待人接物,这真管用。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一集)  2011/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8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放下       念佛)(五明学佛网:放下       念佛)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妙莲法师:灵岩甘露第二集 壹、念佛法义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壹、念佛法义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 

 惟觉法师: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心地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