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5集)


   日期:2014/10/6 9: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个经,宗是什么?趣是什么?宗的意思就是所尊崇的,所尊重的、紧要的。这个经,当然一部经我们先要了解它,它所尊贵的、所重视的是什么。再有,宗是修行的要径。我们研究一个书,尤其是经典,不是就是理论的探讨。所以有人问我,佛学院是不是也研究佛学?既然名之为佛学院,当然也研究佛学。但是要知道,佛所有的佛学都是为你去学佛的。学佛就是要行,如何去行?不是停止在理论上就完了。宗就是修行的要径。所以一部经典一上手来,你要知道它的宗旨是什么。再有,趣是什么?就是归趣、趣向。头一段最后几句话,趣是什么?归趣。「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要知道去做什么,要知道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穷究它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叫做趣,就是归趣。

  在这个中间我们引了很多古德的,对於《无量寿经》的宗是什么,还有小本的,做参考。我们时间很紧,大家自己看看。总之,根据古德,中外的这些大家,他们所说明的这些宗趣,我们归纳起来本经的宗是什么?「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是宗。我们所尊崇的,我们修行的道路,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发大心,发觉悟的心,一切都是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菩提就得菩提,所以要成佛,你先发起菩提心。一向专念,要念佛,不但是念,而且要一向专念。又修点这个,又修点另外的,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就不叫一向专念。要很专,一向就是一直是这样,要专念,这个经当然讲的以念阿弥陀佛为主。这是说这个是为宗。

  趣,归趣、趣向是什么?「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迳登不退,迳就是直接,只要你真是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这一生终了之后,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你就是不退转。底下要讲,不退很难,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个法门直接就不退了。退是个最坏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进一退九,进了一步,回头退了九步,或者有一个人进步,有九个人在退步,退缘太多了。这个法门就是迳登不退,圆生四土(一般往生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还是凡夫的地位),但是到极乐世界已经圆融无碍的生到了方便有余、生到了实报庄严、分证常寂光土。所以圆生四土,这个做为归趣。全经就是如此,「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首先讲「明宗」,为什么说这个经以这个为宗?当然要有根据,首先,就是三辈往生里头有上辈、有中辈、有下辈,这个水平很不一样。上品上生,就在现生之中,虽然是最后,但还是现生,他已经是地上的菩萨,大菩萨,可以见无量佛、闻无量法、证无量的陀罗尼,当时就分身到无量的佛土去闻法、去度生,这是上品,最高上品上生。下品的五逆十恶,念了十句佛生到边地,没多久就花开见佛。上辈、中辈、下辈,代表怎么都有上中下,讲三辈。但不管你是上、是中、是下,经文都说了,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做为往生的因,这就是修行必须的要径,也是我们所遵从的。这是一个证明。

  再有,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里头我们举出两愿。第十九愿,这个全文就是「闻我名号,发菩提心」,直接点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念,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先是发菩提心,后来一心念我,「昼夜不断」。现在一般人说我也念,一天就念半小时,其余的时间就打闲岔,这个就还不够,不够一向专念,他们努力还不够。这个地方说昼夜不断,这个地方要求高一点。底下就容易了,「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佛菩萨迎现其前之后,而且是佛就慈悲加佑,加持这个行者,让他的心不乱。因为在临终的时候心里头是很慌乱,一般不是个修行的时候了,但是因为你平常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阿弥陀佛就跟菩萨大众现在你的面前,以佛的慈悲三昧力加被你,使你不乱,这是净土法门的特殊。所以有人念佛觉得我还没有到一心不乱,到了临终时候恐怕念不了,他不知道这里有他力法门,慈悲加佑,令念佛人临终不乱。第十九愿我们看出来,里头的中心是发菩提心,是一心念我,我就是阿弥陀佛,你一心念阿弥陀佛,这两个内容。

  第十八愿,日本很多大德,他们对第十八愿是尊崇到极点。他们尊崇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弘扬《无量寿经》,都说是弥陀化身。日本的大德说,许多的经典要跟《华严》、《法华》来比,别的经都是权,只有《华严》、《法华》是实。如果《华严》、《法华》跟《无量寿经》来比,《华严》、《法华》还是权,《无量寿经》是实。《无量寿经》其他的经文和四十八愿的愿文相比,愿文是实,其他的还是权。愿文之中有四十八条,每一条跟第十八愿相比,第十八愿才是真实,其他又是权。所以这些大德的赞叹就把第十八愿的重要剖析清楚了。以前正果法师谈净土宗,他就是谈一个第十八愿,这个也是很契理契机的。

  第十八愿的愿文,「闻我名号」,一切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至心信乐」,至就是登峰造极,至诚,以至诚的心相信,乐是欢喜、庆幸,愿意这个地方,愿意这个法门,「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把一切善根,不求其他的事情,只是求「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这种至心信乐的念乃至只念了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十恶再加上诽谤正法,那就是临终很难念了。这个以后还要讨论,善导大师还有他特殊的见解,今天这个地方不发挥。从这里看出来,这一段是什么?这一段是至心信乐,信就是智慧,乐是愿力。要生到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就是愿意去度众生,这里说至心信乐就相当於发菩提心。你也要念,哪怕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这个在《观经》中有最好的例子,就是五逆十恶看见地狱现前,只要有善知识教他,他观想是不行了,念佛的话,有十念,往生。我一个很好的学道的朋友,他的弟弟也是看到地狱,他的哥哥劝他赶紧念佛,大家也助念,后来他说地狱相消了,看见佛来接了。也就是他平常并不怎么修,不就是乃至十念吗?在这最后的时候你有十念都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第十八愿,净土法门就依止这条愿文建立起来的,可以这么说,就是十念必生。尤其咱们的明真长老他修十念法,这也是十念,因为他参禅,时间用在净土上他就一天念十口气,这也叫十念法。十念必生,至心信乐,它里头有一条至心信乐。

  这两条,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就是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所以我们这么来看,结合三辈往生,又结合第十九愿、第十八愿,我们提出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是正确的,这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心髓。这两个愿是阿弥陀佛本愿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全部大经之宗要」,跟刚才日本大德说的话一样,这些愿文是全部大经的宗旨和要领。「往生必备之正因」,你要想往生是必备的正因,方向端正。「方便度生之慈航」,我们学佛,我们要成就,这一切一切,要修持,都是为了度众生。怎么才能度众生?不就有这个十念法门吗?有这个法门我们不但可以度己,我们可以度人,这是慈航。「本经所崇」,我们所尊重的,崇就是崇贵、尊崇,「全在於此」,就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修行要径」,修行最重要的途径,也就是最为捷要、最为快、最为重要,所以这是本经之宗。

  底下我们就要解释一下菩提心,菩提心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个大不要做大小相对待的那个大,这个录音机比那个录音机大,回头我就说我这个桌子比它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都是对待的大。这个大它应该是大方广的那个大,那个是绝对待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种相结合的心,这个心它自然就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要发起这种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心,就称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内容和它的重要性,在这个地方做一个扼要的介绍,因为以后到了愿文的地方还要讲。

  这个发菩提心,根据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往生论注》在中国成为佚书,净土宗有十来种书中国没有了,都是从外国找回来的,这个《论注》是其中之一。我们很多古人没有见过这个书,所以有人就把昙鸾跟道绰都从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中给开除出去,其实那都是功绩很大的。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出,《无量寿经》讲三辈往生,三辈往生中当然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优,有的就劣(五逆十恶还不劣吗?但是最后他发心了、他忏悔了、他精进了),都是要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作佛的心,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要作佛?一个是我就想作佛,我要比谁都高,那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你是为了自己。愿意成佛的就是要度众生,你究竟的觉悟,你才有这个特殊的方便,你才能够真实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就是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的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怎么度众生?真要度众生的话,就是能够摄受众生,让众生能生到有佛的国土这样的心。阿弥陀佛就成就这样一个国土,我们现在弘扬净土法门,也就是使得这些众生能生到有阿弥陀佛的国土,这就是度众生的心。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安乐就是极乐,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要发无上菩提心也」。所以三辈往生都发菩提心,你要愿意作佛,愿意度一切众生,愿意摄受一切众生都往生到有佛的国土,而发的无上菩提心。若不发无上菩提心,但是听到彼国,仅仅是听到彼国,快乐极了,极乐,那是无法比。有的人就说,我活的时候要修行,活的时候要好,比别人强,死了之后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享受,也比别人好。这一种就是我活的时候也要好,死了之后也要好,为自己打算,这个是打算不到的。昙鸾大师就说,要是这样的话,为了求乐而愿生,不得往生,往生不了。所以极乐世界纯一是大善根器,都是要广度众生,大慈悲、大的愿力,摄受众生能够往生有佛的国土。一切众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天天咱们念的偈子,愿一切众生都同生极乐国,大愿力!有这个信心,信心这就是有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能信,信是清净的心、智慧的心。这一段的解释,这样的菩提心很亲切,对於净土学人听得很亲切。

  底下《安乐集》,这是两个紧接著的,上面是昙鸾,底下是道绰。玄中寺,玄中寺是三个祖师都在那的,现在修得很好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都在那住习过。《安乐集》说,「依天亲《净土论》」,就是《往生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有两方面。「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有三种法和菩提门相违背,要离开。「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就要去顺,要去顺从,要去依顺。什么是三呢?第一个是智慧门,第二个是慈悲门,第三个是方便门。头一个是要智慧,第二个要慈悲,第三个方便,就是大愿力,我有这种方便的方法去度众生。所以它分开三个,其实就是刚才我说的,通俗的说,发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

  具体说来是怎么样?第一个就是「依智慧门,不求自乐」,不是为自己求安乐。还不是仅仅说我往生不是为自己求安乐,这解释,我们在这个人生之中,一切一切的地方,都不是要自己求安乐。讲弘一法师的例子,到湛山寺请他讲戒律,给他拿了(送到房间里头来)几个菜一个汤,弘一法师不吃。第二天,知道他嫌多,别人就给他拿了一个菜一个汤,还不吃。这就报告倓虚方丈(倓虚老法师)说:弘一法师不吃。倓虚老法师说:你们就把你们吃的盛一碗给他。大众吃的,大家都这样的,除了主食之外,舀了一碗大众吃的菜给他端去了。他问了问:你们是不是也吃这个?他们说对,他就吃了。所以一切时处,不是自己求安乐。现在有一些人,据说有的在美国的出家人,嫌美国的汽车不够讲究都不坐,在美国要坐进口汽车。德国车更讲究,在美国嫌美国的车都不好,要坐德国车,这个就跟道绰大师所说的不大相合了。有智慧的人不求自乐,无我,「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这个「我」字是万恶之源,现在我们不能求自乐、自尊种种,这一切一切,要「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就是去这个身见。现在学术化的气功是非常热闹,有人说他们是外道,我说他们连道教也不是,道教的老子、庄子这些道理还是很高深的,这些人只能称为气功师、养生家,他就是把这个身体修练得挺好。我们这里你看,一教你,头一句话就说,你发菩提心不是要贪著自身,在这身体上去保养它、维护它,让它舒服。所以这个无我,不只是在讲经的时候谈无我、无我,讲得天花乱坠,而真正在一切时处,起心动念,首先咱们不要说无我,先不要有个人主义,这个做为第一步。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一切众生真实是苦,苦苦你随便可以看见,到了夏天,虫子掉到地下,多少蚂蚁吃这个虫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这个苦不苦呢?猪,我看见猪就是可怜,不但它要被杀,而且注定它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光的。苦,都是苦,要拔众生的苦,而且拔一切众生苦。所以大慈悲心,这是第二。「远离无安众生心」,我们要有安住,让众生得到安乐。不是安自身,而是要众生安乐。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众生可怜,本来是佛,都同具有佛性,《大乘起信论》讲到都有如来藏,都有妙明真心,可是冤枉得很,迷迷糊糊的颠倒六道之中,受很多很多罪,愚痴,可怜悯!这是怜悯众生的心,要怜悯一切众生就「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又提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离开了恭敬供养自身心,刚才只谈自身,这地方又加上一个心字,这就很深刻。供养不要供养自身,不要使自身求安乐,这个道理很好懂,也没有可争辩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道理大家还都是得承认下来。怎么叫恭敬供养自心?这句话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楞严》里头,阿难之所以会不能自拔,以及一切众生要修佛没有成佛,反而甚至於堕落成为魔王的眷属,都是因为不明白两种根本法,一种是生死根本,一种是菩提涅盘根本。菩提涅盘就是你的佛性,生死根本就是你的妄心。众生之所以认为是自己心的,实际上就是意识分别,这是第六识,第六识是分别识,毛病都是出在它身上。但是大家不知道,常常就是用这个来做为主宰,凡是什么东西合乎自己心意的就觉得它对,不合乎自己的就觉得不对。甚至於说,某些佛经因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说这个佛经是假的,这种人已经出来不少了,这就是供养他自心。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的古话,「宁作心师,莫师於心」。这句话要不解释很难懂,这个文字是老的文字,你应当作你自己心的老师,不要把自己的心当作老师。当师於心,就是对於这个心作老师,不要以心为师,就是这个心意识你觉得是怎么样就去做,就是自己头脑中所想的这些东西,是不堪去供养的,不堪去尊敬的。《四十二章经》就讲,连续两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修行人要不要成功,这是个很大的关键。所以有很多人他就以自己领悟的一知半解,对於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拿它当主宰,再批判一切别的东西,顺乎我的才对,不顺乎我的就不对,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慎勿信汝意」,你要慎重,千万不要信你自己这个意(意识),「汝意不可信」。跟道绰这个话是一味的,跟中国那个话,「宁作心师,莫师於心」,不要拿心当老师,要做心的老师,就这个话的意思。供养自身心。

  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把佛的知见,来破除我们本有的众生知见。你把你老的知见拿来当家作主,当主宰、当评判员、当裁判员,它来评定一切,而他自己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就不可能真实接受佛的知见。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这就叫做「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如果是只求供养自身,求自身安乐,没有让众生离苦,恭敬供养自身自心,就是一切都以自己这个心,这是至高无上的,用它来评判一切、观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觉得别人不对,自己对,这都属於这一类。你自己就是供养自心,把自心供养得太高了。

  「顺菩提门者」,顺的话,就刚才相反过来,这个说简单一点。顺,一个就是「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刚才说就是大智慧,不是为自身求安乐。第二,「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就把刚才那个反过来了。第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这是最上的安乐,「摄取众生生彼国土」。「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所以一切是为了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愿愿都是为众生,要不是为众生何必有这些依正庄严?所以让一切众生得毕竟的乐,毕竟乐是究竟的、彻底的、真常的乐。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是什么?就是指的安乐国土,就是只有靠著往生净土这个法门。他这说的有很多人大家觉得很绝对,佛的法门很多,怎么都提出来要依这个大义门?要以极乐世界做为一切总的功德?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大义门,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很契机。现在我们可以这么看,我斗胆这么说,在现在这个具体情况之下,法都是好的,如旃檀木,片片皆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净土的话,要想即身脱离生死苦海就不可能,就可以这样说。你参禅也好,你修密也好,什么都还可以,但是都要依这个大义门,就是极乐国土。不然的话,你当然是再周转,再来,还要一次一次的机会,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已经得到人身,现在的人身,在这一生之中了办这个大事,修什么都好,当然是修净土更应机,但是你如果连求生净土的这个心愿都没有的话,要即身超脱生死,可以说是没有希望。这就是昙鸾、道绰这两位净土宗的古德,以前都列为是祖师的,后来因为他们的书中国没有,有的人就把他们排在名单之外,那是错误的。

  底下再引一个朝鲜人,朝鲜人到中国来学佛,他们学得水平很高,这是净土宗,他们禅宗什么都很不错。海东元晓他有一部书叫《宗要》,它里头讲了菩提心,就把菩提心的内容说得很清楚。这个也讲了菩提心的内容,怎么是顺,怎么是违,也就看出来了,慈悲、智慧、愿力。底下海东把它提出两个,「发菩提心有二」,一个是「随事发心」,一个是「顺理发心」。这就跟密宗的提法很像,密宗的提法,一个叫做行愿菩提心,就是随事发心,在事上发心;一个顺理菩提心,密宗叫做胜义谛菩提心,就是第一义谛菩提心。这两个心都发才是个具足的菩提心,你只能发随事菩提心也很好,也很难得,也得殊胜之果,但是那还不是究竟果觉的正因,要取得究竟的果觉,要成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需要发起胜义谛菩提心,也就是要发起顺理菩提心。

  底下我们先看他的介绍,怎么叫随事,怎么叫顺理。随事就是「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四弘誓愿;「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佛道无上誓愿证就不言而喻了,中间有删节号。「此心果报」,你这个心的果报。报有花报、有果报,花报,有的人是做恶人,今生或者给他枪毙了,这是花报,这还不是结果,果报是在地狱,那就重多了。这个心的果报,这么样的无边烦恼愿断,无量善法都愿意修,无边众生都愿意度,这样去修的话,他的果报当然是要成佛的。当然还要经过再发起胜义谛菩提心,但是他就是会发展的,可是他的花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样?因为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长远无限的,在空间说是没有边际,在时间说是没有限量,不可穷尽的。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一切空间,广大无边;而众生是过去的我也要度,现在的我也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就包括时间,所以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发了这样的心,「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国土叫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极乐国土是极其广大无际的净土,无量寿就是无量的寿命,不但佛是无量寿,凡是往生的、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无量寿。「除菩提心,无能当此。」所以就是发菩提心的重要,他们最后是要成佛,但是他们先得到花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个心就是广大、就是长远没有边际,你得的果也就是无有边际。

  第二,「顺理发心」。要信解一切法皆如幻如梦,《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可以讲四句都离,有是一句,无是一句,非有非无是一句,也有也无是一句,都不是,就以非有非无做代表。「离言绝虑」,离开言说,言说是说不到的。你说出来的就好像那个电视所传播的,就是一点的光,一个点,所要传播只是一个点,但是经过它扫瞄,加上光的惰性,它就把它拼起来成为一个图像,就好像这样。你变成语言了,它只是一个点、一个点的,你看不出图像来,必须要跟它同步,这个图像才显出来。言说就是如此,这个不是言说所能够表达的,传送的只是整个图像的一个点,很片面。绝虑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议就是说,你不能说,说不出来,张口便错,说出来的全是错的。所以古代禅宗是入门便棒,一进门,还不等你开口,棒子就打下来了。虑是思虑。不可思议,不可说是不可议,不可思是你想不到的。

  所以刚才就说到,为什么不要大家供养自心?你所能想得到的这一切,都是在意识里头的东西,都是分别意识的东西,所以只有绝了这个意识。所以开悟的人是什么情况?就是妄想他中断了。很多人就以为我看了很多经,我懂了好多经,我甚至也能讲讲这些经,佛教就是这么回事。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这些经都是指路的路牌,指路牌。叫你看月亮,月亮在哪,你没看见。看地图,一看,这是巴黎。这是巴黎吗?这是北京法源寺。你说这是巴黎。你看地图上,你可以这么说,这是巴黎,我这是巴黎。这都是地图上的事情。所以在思虑之中,但是脑子妄想不断,你的意识中所能够思惟到的,也就是看地图、看指路牌。但这个还是要好好的看,这个你要不好好看,你更没有法子认路,更没有法子看月亮。但是你要把这个当成了月亮,比如我说这个是灯,你就以为我家灯就是这个样子,你就是错到极点了。我说这个是灯,指著那儿,灯在那儿,不是这是灯,但我话说的这个是灯,你就以为我这个是灯。所以大家很多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所以不能供养自心,慎勿信汝意,绝虑。

  「依此信解,发广大心」。从这个信解之上发广大之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不见有烦恼,烦恼就是菩提,也没有叫做善法的,善法都是相对之法,烦恼与善法是相对的,到了佛最高的境界就是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就是不二,没有一个东西是两个。所以《大乘起信论》说,为什么有无明?不就是「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吗?真如法一,你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你就二了,你就出了所,出了所(有能有所)就是二,对立面就出来了,矛盾就出来了,从此矛盾重重,没完没了。到了顺理发心,就不见烦恼、善法,这样一个对立。这是举个例,不但是这个不矛盾,一切它都不是矛盾。

  「而不拨无可修可断」。不拨,在底下这个老版的没有,新版的加了个注解。有人校对,他说这个不拨无怎么讲?不拨无,现在加了一个注解,这样就行,旧版没有。不拨无就是,因为他是高丽人,高丽人用咱们古汉语,这个里头当然有别扭的地方,这都是汉语水平很好了,咱们中国的学生打死也写不出,但是偶尔还是有别扭之处,这就是别扭之处。不拨无,这个很不习惯,咱们看了,但是我给它这么一翻译就好懂了。大家旁边注一注,不拨无,你就写「不排除」。拨就是排,无就是除,变没有了,不拨无就是不排除。虽然没有烦恼跟善法,但是他也没有排除有可修可断,就是从容中道。这个地方很重要,意思说都平等了,就没有可修了。所以上海有人就说无修无证,有一班居士说有修有证,这两派居士在公园中公开辩论。这前几天的事情,一派说是有修有证,一派说无修无证。但这个是这样,没有烦恼、没有善法,但也不排除有可修可断;虽然不排除有可修可断,然而没有烦恼、没有善法,这才符合第一义谛。所以大家想的、众生想的,不是东边倒就是西边歪,往往矫枉过正。一个墙往东斜了一点,你撑一撑,往东斜了你往西撑,他就拼命往西撑,结果把墙撑倒了,是不是这样?众生他就是这样,边见。不拨无可修可断。

  「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於无愿三昧」。我一切烦恼都要断,我一切善法都愿意修,然而他还是无愿三昧。他这不是明明有愿吗?愿意修,愿意断。可是他这个有修、有断跟无愿三昧是一味的,这叫事理无碍。《华严》所讲的事理无碍,理就都没有,事有可修可断,事和理是无碍的。所以寂而常照,寂是空寂,寂是定,不动,这是理,照是用,彼此无碍,不是沉在哪一边,这个地方很重要的。所以在这些地方,我们就慢慢可以体会到,菩提心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心。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是愿意度一切有情,而心里没有存著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所以《金刚经》一上来就说要度无量无边众生,皆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实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跟这里就是一样,是在度,而自己没有存能度所度,三轮体空。比方我送你一个录音机,内不见能送之我,外不见受赠之人,中不见所赠之物,三轮体空,但是我这个录音机还是送给你了。「故能随顺於空无相」。所以蕅益大师写了个《金刚经破空论》,有人就执著於《金刚经》是无相、无为、无住,都跑这个无里头去了,就忘了无住还有生心。这样的话才跟空无相不相违背,空无相之中你还度无量无边众生,断无量无边烦恼,修无量无边善法。所以经上说,「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引了《金刚经》的话。「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这种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一切佛拿穷劫的时间都在那说这有多少多少功德,说不完,极赞这个功德。所以跟我们这个智慧很有关系,你要有这样的一种发心,这样的一个心境。所以说圆人,修圆教的行人,圆教的人跟普通的人修行是日劫相倍,圆教的人他有圆的见解,他修一天等於普通人修一劫。咱们现在也要讲提高效率,这是最提高效率的办法,使你成为有圆解圆修,那你这一天等於别人一劫。事实真是如此,这可以说事实证明的。刚才引了朝鲜的大德,他把菩提心的顺理发心发挥得很好。

  「《观经》」,这是净土法门,它说往生得修三福,我们就不广引,只引了第三,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还有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是《观经》的话。发这个三心,这三心搁在一块就是菩提心,至诚、深心(摄集一切善法)、回向发愿(度尽一切众生),这是《观经》上的。同样的,《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观经》中也是说要发菩提心。

  底下再引密宗的话。现在很多人都想学密,实际都搞错了。因为密宗它有些很奇怪的相,有些很奇怪的法器,就觉得它一定有些什么秘诀,我如果得到这个秘诀,我得到这个密法,我就成佛很快,这都是邪见。密法之所以殊胜,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密宗特别重视发菩提心。底下这几段是密宗的话。密宗所以得果殊胜,它讲即身成佛。禅宗是说,迷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只个心心心是佛」,这是布袋和尚的话。是心就是佛,你悟了心你就是佛,没有说这个身就是佛。即这个身,身也是佛,密宗是说即身成佛,身是身体的身。它这个特殊之点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那些奇怪的相吗?当然不是,而是说菩提心,他这个菩提心很深入。我们看它这个教典,「菩提之心,成佛之本」。你要想成佛,你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菩提心。「大事因缘,莫过於此」。佛的出现於世,这是一个大事因缘,大事因缘中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了。所以重视菩提心,重视菩提心不是光重视,他真要发。

  「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这个菩提心就包了、含藏了一切佛的功德法都在里头,这个重要就可知了。「若修证出现」,你的修持得到一定的证,当然不是说最后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还是有一定的证。比方你初果,那也是证。禅宗开悟,破本参,那也是证悟,然后破重关,破末后关,他有些证。你得三昧,证到某种三昧,这也是个证。但是这当然不等於那个最后的、彻底的,信解行证最后那个证。在你修证之中出现,你能够出现菩提心,「则为一切导师」,你就是一切人天的导师。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得了一点小便宜、小好处,得了点小感应,而不知道这个菩提心是如此重要。

  「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你这个心能够发了之后,它又归於它的本,归於它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密严土。密严土是密宗毗卢遮那的佛土,也可以说就是极乐世界。「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你就在这坐著修法,你这时出现了菩提心,你不要起座,一切的佛事你已经完成了。所以它这里有出现两个字。这个地方的菩提心说得很高,这个菩提心高到这个程度,出现了菩提心,你就是一切的导师,人天都是导师,甚至於九法界都是导师,一切,对於缘觉、对於声闻、对於菩萨,你都是导师。归本,那就是密严国土,也就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哪还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一切佛事都已经圆满成就了。所以菩提心是这样的殊胜,这样的重要。

  「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你要求佛的智慧,你能够通达菩提心,这个就比那个要求的低一点,通达,能够通达,你就是这个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身,在这个生命之中你很快就要成就到大觉之位。所以菩提心是如此殊胜。我们也发起了很大的志愿,也有了智慧,也有了慈悲,也有了愿力,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我这打个比方,咱们拿杏树的核埋下去,这个杏核它要长出东西来,第一步是杏仁里头开始有一点点绿,然后长出一个绿芽,从杏仁里头出来了。第二步,就从这个软皮里头钻出来了。第三步,杏核不是很硬吗?从硬皮里头钻出来了。第四步,就从土里头长出来了。长出来,一离开土这么高一个苗,咱们要问人,你说这是个什么?不认识。长出来什么?这是杏树,就这么高,就管它叫杏树。这个就是发菩提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管他叫什么?就叫做佛。在这个以前,有的人没发,那就不是了,不相干。我真是有点发,它就可能在这个以前的情况,还在核里头,还在这软皮里头,还在杏仁里头,仅仅是中心里头刚刚有点绿,总之是变化了。所以这不是一个空谈,一个理解的问题,而是真实从内心有所发动,叫做发菩提心。跟树上发芽的发字,跟种子发芽的发字是用的一个字,所以我这举了一个杏核的发,这个发跟我们发菩提心的发是一个发字,是确实有一个新生的面貌。

  还有,《华严经》反过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话也是非常深刻,你要把菩提心忘了,你修许多的善法,你做的是魔的事情。所以从这句话来说,很多佛教徒在做魔的事情。忘了菩提心,还是做魔的事情,你根本就没有发过,你再修桥补路,再度了多少僧、造了多少庙、造了多少像,是为魔业。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华严经》说的。《华严经》,佛告诉我们,经典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华严》是没话说了,最高的《华严》,所以重要就是如此。一般人只是在小地方上去著眼,搞一些次要的事情,往往抓不到根本,不知什么是切要。这个发菩提心,不管你修什么都是根本,禅宗、密宗,刚刚说的是密宗,禅宗更是如此,一切都是如此。

  底下解释一下,因为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以发菩提心为主,其余都是辅助;一种说法以念佛为主,其余都是辅助。这个对立面的意见我这写的有,我就不讲了。我们现在是怎么样?两句话合在一块说,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下面这一段,我们就节省时间,大家自己看看,这是两面都照顾了。一向专念,一向就是可以朝著一个方向,偏向一边,是一味的,老是这样,总是这样,一段时间是这样,这叫做一向。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专恒依止持名念佛」,专诚的依止这个念佛法门在那实修。一向专念是根据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这个大愿,因为它提倡有十念就可以往生。但十念我们不能够说是等到临死念十念,是不是?我们既然理解了这个方法,理解了这个重要,理解了普度众生只有这样一个殊胜之大义门,自己就要念。本於这个十念必生的大愿,就是一向老念,你老念之后,你在临终的时候蒙佛来接引,慈悲加佑,你才有最后那十念。所以咱们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做到了,「必得往生净土」,就可以「圆证不退」。

  所以经里头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往生的。这是为什么?就是「果觉因心」,因为这句佛号是果觉的名号,这个果觉的名号具足一切功德,现在我是在因地,在因地中我在念佛,这句佛号就成了我的心,我的心现在没有别的就这一句佛号,所以佛的果的觉悟成为我在因地中的本心,非常直捷了当,「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

  一向专念到底念多久?就是尽形寿以至於到十念,最多你就是这一辈子老是念,这种人很多。前几年福建一个老太婆,八十多岁,念佛往生,一天念几万。她死了之后的照片,我《净土资粮》登了她的照片。尽形寿,她一生就老这么念,念到后来,一天跟她孙媳妇说,她说不要给我做饭了,我见到佛了,我就要往生了。她就不吃饭,还是念,她后来就见佛,又看见佛来了,最后还是半跏趺坐,搭著衣端坐,面貌如生,这样往生的。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了这十句都可以。但是就是说,这个一向专念指的什么?指你从开始起到最后这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在专念。不行的话就是修十念法,刚才说过,十念法也是一种,也都可以往生。在《观经》说的是五逆十恶,临终听到善知识的教导,他忏悔,他念佛也往生。所以十念必生包括这两种,包括临终最后念了十念,还有平常就修十念法,这是最方便的,也可以。尽形寿,这一生老念;再有另外就是这两种,一个就是平常修十念法,一个临终有这个机缘能够念到十句,念到最后断气。关键在最后,要死的人,他听了别人劝,他就开始念一句,以至念到第十句,他就能往生。「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於最后阶段」,念到后来,觉得我念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你看搞气功的又是这个本领、那个本领,他就搞别的去了,见异思迁,那以前再念得多都不叫一向专念,最后他不念了。还有,或者有人在最后的时候病痛,或者意志不坚,留恋这个家、子女,念不成了,这都不叫一向专念。只要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决定往生。

  或者有人会怀疑,念佛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底下就回答,因为能念的跟所念的,能念的是我们在念,所念是这句佛号,都是实相。能念的我就是实相,我所念的佛号也就是实相,这个实相的功德那是无边。根据《弥陀要解》,说「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又号无量寿。无量光就横遍十方,在虚空中没有地方不遍,遍照;无量寿则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竖穷三际就是没有终了,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无量寿,都是贯彻的。「横竖交彻」,横和竖相交相彻。「皆法界体」,法界的本体就是空间时间。「举此体作弥陀身土」,就是以法界的全体作成阿弥陀佛的佛身,作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就是举这个法界体作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这就出来了,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是法界的全体。

  「是故」,既然这个名号是法界全体,法界性是什么?法界性就是咱们众生的本觉理性,所以阿弥陀的名号就是我们众生本来的理性。那现在我们持名,原来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理性,我们又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我本觉,我这一念是开始觉悟,称为始觉。我念的是什么?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本觉理性,我的始觉就合乎本觉。「始觉合本」,始觉老合本,就究竟觉路。「始本不二」,始觉跟本觉不是两件事情,不二法门。你始觉既然是阿弥陀佛,你本觉还是阿弥陀佛,这不是不二了吗?「生佛不二」,我念佛的时候,我本觉体性就是阿弥陀佛,我现在始觉也是阿弥陀佛,这一切都不二,众生跟佛也不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一念能够相应,这一念你就是佛。非常直捷,所以净土宗也是当下成佛,不过你不念就不是了。念,念到非常散乱、非常怀疑,最坏是怀疑。密宗都讲,就讲这个,只有怀疑的人,这个咒就不灵验。什么咒都讲功德大极了,但是现在很多人念的没有那么灵验。其实经里早说了,於咒生疑,对它有怀疑,它有这么大功德吗?那就完了,那就没有这么大功德,唯除於咒生疑。所以,「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的功德就是如此。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弥陀名号就是法界体,所以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全法界。名号就是我们众生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是始觉,我们所念的佛正是我们的本觉,所以就是始觉合乎本觉,所以念念相应念念就是佛,这就知道持名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这是《弥陀要解》的,说明念佛的功德。

  我们再据密宗的话,密宗里头,东密兴教大师,他说从这「阿」字,一个阿弥陀佛的阿字,「出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阿字出生;「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一切陀罗尼可以出生一切佛,所以就是说阿字出生一切佛。他又说,「阿字真言」,一个字的真言,这一个字是十方佛的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一切佛的法身都加持这个阿字。又说,「毗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要说密宗什么秘密,阿字是作为密藏。这阿字咱们家喻户晓,到日本谁都念阿弥陀佛,不过大家虽然念,不知道这个阿字如此殊胜,不理解。又说,「三身」,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唯说阿字一法」,说了很多法就说了一个阿字的法。阿字代表无生,第一个意思是无生,有无量义,第一个意思是无生。「诸经广赞此法功德」,许多密教经典都称赞阿字这个法门的功德。「闻名触耳」,听了阿字这个名字,这个声音一到耳朵里头来,「众罪冰消」,就消除好多好多罪。「唱声见字」,你念,唱声;见字,你观想,观得纯熟,就能看见这个字。我在刚解放之初是修念佛法门,念佛七天,在第三天开始看见这阿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浅观的人,你只要肯信,「直游净土」,你就可以去往生到净土。「深修圆智」,你还能深修,能够生出圆的智慧,「现证佛道」,你现生就要成佛。这都是密教讲这阿字的功德。所以兴教大师有这个话,他说念佛很殊胜,就因为佛号里有阿字,阿弥陀佛。

  阿字功德是这样,一个阿字这样,佛号还加上弥陀还有佛,那功德当然我们就可以晓得了。这一句佛号下手很容易,不论谁都可以念,不管你是聪明还是笨,还是忙还是闲,都可以做得到。「名召万德」,这个名字里头就包含了万德,你一念这个名字,万德都汇聚於你的心。「妙感难思」,这种感应是不可思议的。「从有念巧入无念」,你本来是念,但念来念去、念来念去,虽然在念,你心中离了一切妄想,有念而达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从你的这个凡心,顿然就显出来你果德的殊胜。这两句话是我写的,后来我看到《弥陀要解》里头有两句话,我把它凑在一块,跟我这个话,也就是说根本以《要解》为师,这个说法就相近了,而《要解》这两句话正好是个对子。「从事持达理持」,於事上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咒也一样,念咒达到理持,一上来就要理持你做不到,从事持开始,「即凡心成佛心」,你这个凡心就成佛心了。我这是「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这也就是师承蕅益大师,是一脉相传的。

  《疏钞》,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说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是什么?「齐诸圣於片言,越三只於一念」。你跟诸大圣人,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跟他们看齐,跟他们平等。片言就是一句,这一句名号,就和这些大菩萨就平等了,看齐。所以这是顿法。有很多人他就说,只有我们先修小乘,先从初果一点点来,再回小向大。都好。要是跟这个比,一个是从这到这,一个喜欢这么走,一个就这么走,我们这个法门它是直接去的。「越三只於一念」,一念之间越过三大阿僧只劫,所以是顿法。《大乘起信论》,小始终顿圆,《大乘起信论》是终教,它还坚持要三大阿僧只劫。到了圆顿教就不是如此,一念,刹那际可以成佛。「极圆极顿,至简至易」。在圆顿中是极圆极顿,在简易来说是至简至易,还有比这个再简单的吗?你六个字嫌多可以念四字,就念阿弥陀佛。所以就可以知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本经的纲宗,也是一大藏教的指归。这就把宗我们今天做了一个介绍。我们要研究其他的经典也是如此,一上来我们要明白它的宗是什么。

  趣呢?「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四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先谈凡圣同居土,咱们这也是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但是要知道,咱们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有所不同。底下就举例说这个问题,我们也凡圣同居,我们是圣在哪?文殊在五台山,说是文殊菩萨现在还是照样接送,就是你不认识,他在五台山。还有很多罗汉在天台山、雁荡山,这都在咱们地球上,就在我们中国,同居。虽然同居,可是不一样,《要解》就说,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再继续,等到最后他证阿罗汉,他可以跟我们同居。还有大权示现的菩萨,这些菩萨,像文殊菩萨他示现在这个地方,我们有时也能碰到。等到这个实圣,初果、二果、三果涅盘了,这世界就没有他了,权圣他度生的缘了了,也就是咱们在五台再也碰不著文殊了。所以这个同居,跟净土这样性质的同居土,而且圣人是升,众生就沉,苦乐也悬殊,很不一样。所以是「暂同,非究竟同也」,我们跟圣人同居在这个土上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同。而且天壤之间,都说雁荡五百阿罗汉都在,但是碰见的人很少,大家这么些人去五台,真正见到文殊的还是很少。

  文化大革命之前,一个福建的和尚见到文殊了,那真见到了,他是很诚恳。大家知不知道这个事?真有其事,两个人告诉我的,一个是圆彻法师,会作诗的,现在到南方去了;一个是通愿法师,通愿法师是比丘尼,她当时住五台,她知道这件事情。他是三步一个头,磕到大概中台附近看见一个地方,一个小门写著「金刚洞」,就跑进去,跑进去一看里头很大,有大殿,有两种修行人,一种是和尚,一种是喇嘛,都在用功。他又看看,先到大殿,看看大殿,到大殿一看,这个大殿很特别,只有一个佛座,没有佛像,没有佛像他就没有礼拜,围著这个佛座绕了三匝,这样就出门了。刚出来,后头来一个小孩喊他,什么什么法师,你别走。他想这怎么有人知道我?还认识我,叫我的名字。他说我师父叫你进去。他就跟著他走,进去看见一个很老的,白胡子很长的老人坐在上头,他就顶礼。听说你从南方来,远来不容易,给他一个座位,让他坐在旁边,招呼他茶喝,就谈谈话。谈话他就说这很好(这个福建和尚),我想在这挂单。老人摇摇头,你待会儿还得走。他又问,他说怎么这个大殿上没佛像?老人说我这用不著(这都是禅宗的意味,所以文殊顿起佛见,贬二铁围山),在我这用不著,就是说没有佛殿。后来还谈了些别的,他就出来了。

  他也没觉得特别,继续拜,拜到晚上不能再拜了,有一个西藏的人,就在那住家的,像是一个行者之类的人,庙里都很熟的,他就招待他,你在我这住,在我这吃。两人就谈起来,谈起来这个福建的和尚就问,他说你们五台山有多少和尚?加在一起,所有的五台搁在一块,山上、山下。他说所有的喇嘛、和尚都算在一块,真只就二、三百人,把什么人都凑起来,所以我们要打一个千僧斋是很困难的,凑不齐。这福建和尚说不对,我到那个金刚洞,那一个里头就好几百出家人,你怎么说这么少?那个住在五台山的人说哪有这个地方,从来没有过这个地方,没听见过。他说我都进去了。他说你看我们这导游图,我们五台山有导游,你看有这地方没有?一看是没有,没这个地方。那个人就说,你恐怕是碰见文殊菩萨了。他一听,哇一下就哭了,他也不吃饭了,从头再拜。又拜,一步一个头,又拜到那个地方,但找那个门找不著了。他第二天回去之后路过圆彻法师那个庙,跟他的一个同乡说了,同乡告诉圆彻法师赶紧追他,他已经下山了。再有就是招待他的这个人,就是留他在家里吃饭的这个人,他告诉通愿法师的。所以就是说凡圣同居,圣人还是在,我们还是凡圣同居,不是没有圣,就是难遇。今天就说到这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五集)  1991  档名:51-001-000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