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居士修行方法


   日期:2014/8/25 19: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阿含经》是佛灭度后首次结集的教法,属于佛教的根本圣典。《杂阿含经》为汉传 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南朝宋时,由求那跋陀罗依据梵本译出,共50卷,收录1320经,因每部经短小杂碎而得名。在四部《阿含》中,它属于现存最早出现 的基本经典,是佛教经论、教理的母体,古德判为“纯属第一义悉檀”。经文短小,语言朴拙,主旨鲜明。研读此经,可以准确把握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法 的真实含义,依之趣向解脱。在这部经中,佛也讲述了居家生活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以及居士修行的种种方法。这些内容,对于今日修习佛法的居士来说,或许不无 启发。

一、合理的居家生活

居家修学佛法,较出家修行,或许自有其方便之处,但在家修行,也实属不易。居士 修行的困难之处,往往首先在于如何合理地安排居家生活,妥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个方面处理得好,修行就容易上路,处理不好,则会弄得家庭破裂, 亲族不睦,个人的修行之路,也会变得荆棘丛生,困难重重。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居家生活呢?在《杂阿含经》中,有这样几篇经文,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 发。

在《杂阿含经》第93经(以下出自《杂阿含经》中的经文,仅标序号)中,佛说居家有三种神圣之火,应当时时恭敬、礼拜,悉心专意勤苦,令其得到安乐:“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

1.孝敬父母。这是居家第一神圣之火。运用合适的谋生方式,辛勤工作,合乎正法 地获得财物,“供养父母,令得安乐,是名根本。”对于父母,应当“随时恭敬,奉事供养。”因为我们从父母而生,依父母而长,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火。在《杂 阿含经》中,佛多次称赞孝行,斥责不孝父母的人是“人面罗刹心”。在第88经中,佛说偈赞叹一位乞食供养父母的少年婆罗门:“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 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佛自己成道后,也曾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讲法三个月。佛之大慈,及于含灵蠕动,岂会绝情于生身父母?欲觉有情,将修慈 悲,父母应该是最好的对象。

2.安乐亲友。使家庭和睦,亲族安乐,是居家生活的第二种神圣之火。辛勤劳作, 供养妻子、儿女、宗亲、眷属以及家中临时雇佣的工人等,及时供给生活所需,不使短缺;给以帮助与照顾之时,态度要恭敬、亲切。这是佛对长身婆罗门居家生活 的教导。今天,我们或许没有这么大的财力,但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心是应该有的。“在于居家,乐则同乐,苦则同苦,在所作为,皆相随顺,故名为家。”如果能 够遵循这一教导,那么家庭里的什么矛盾不能化解?

3.供养僧众。这是居家生活的第三种神圣之火。佛说奉事、供养僧众,可得大福 报、大义利。因为“诸沙门、婆罗门善能调伏贪、恚、痴者”,是人、天的福田,居士应该随时恭敬、奉事供养,供养之物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类为宜。这 是在家信众的基本义务。僧俗二者,各尽其责,各安其宜,也是正法久住的一大助缘。

佛在此经中说,如果能够奉事供养这三种神圣之火,就可以得到当下的安乐。由此更 进一步,断除贪、嗔、痴火,可以永灭烦恼,超出轮回。在这篇经文里,佛只讲述了居家生活的三个原则,在经中,佛对居家生活讲得就更具体了。佛慈心爱语,教 导少年郁阇迦说,有四种方法,可以使在家人生活稳定、幸福: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1.方便具足,谓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如种田、经商、放牧、从政、文书、会计等,精勤工作,尽心尽责。靠劳动营生、服务社会,而不靠欺诈、占卜、大秤入小秤出、屠宰等手段谋生。

2.守护具足,谓妥善保护田产财物,“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借贷予人,须得谨慎,了解对方,“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

3.善知识具足,谓结交良师益友。应当交往、亲近的善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见有过失,能及时指正;二是仁慈宽厚,见利代喜,见恶代忧;三是利人助人,防护过失,私下诚恳劝诫;四是同事,为朋友不惜财宝、身命。亲近此等良友,会多所饶益。

4.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所有钱物,出入有数,考虑周详,做到收支平衡。“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不顾其后”,佛认为这样的人是愚痴、贪欲之人。广有财物而不食、用,旁人认为是愚痴之人,佛也持同样看法。

居家生活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尽到应尽的伦理责任。做好了这一点,修行也就在其中了。

二、见道前的修行方法

学佛是逆出生死的大事,单靠信仰是无法自度的,因此学佛非常强调信、解、行、证 具足。这四个方面的具足,就落实在修行这一具体行为之中。《杂阿含经》中关于居士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大致分为见道前和见道后两个阶段,各人需根据自 己的根性和修行阶段,遵循修行的先后次第来选择相应的法门。下面先介绍见道前的修行方法。

见道前的修行阶段,也就是学佛的准备阶段,后世将之分为资粮位、加行位等阶段,至见道时,则入圣者之流,从此进入修行的正位。大部分学佛者都处于见道前这一阶段内。在《杂阿含经》中,这一阶段的修法,不是佛说法的重点,篇幅不大,但佛开示的修行方法,还是十分丰富的。

1.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学佛的起点,也是作为居士的基本要求。在927经中, 佛解释了什么样的人叫作(男)居士:“在家清白,修习净住,男相成就,作是说言:‘我今尽寿,归佛、归法、归比丘僧,证知我’,是名优婆塞。”品行端正, 受持、修习清净五戒,是作为居士的基本条件,尽寿皈依三宝,表达的则是毕生的信愿。因此经中有很多皈依即证初果的例子,此处很值得学佛者深思。

2.八支斋戒。八支斋戒又名八关斋戒,是佛为不能出家的居士,在一日一夜乃至一 月之中效法僧众,过一种清净离欲的生活而制定的一种修行方法。在五戒之外,加“身不涂饰香蔓及不观听歌舞”,“不于高广床座坐、眠”,“不非时食”。这八 戒之中的不邪YIN戒也包括远离夫妻间的正YIN,在经中,佛批评不能在法定的日子及神变月恒常受持八支斋戒的释迦族人,是骄慢者、忧悲人、恼苦人,要求他们在每 月的初八、十四、十五及神变月受持八支斋戒,并随力布施,修习种种功德。如此修行可以证得初、二、三果。

3.六具足。六具足包括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空具足、慧具足。对于不同根器、不同修行境界的人,佛或说信、戒、施、慧四具足法,或说五具足法,或说六具足法。

信具足,即“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 坏。”要求居士崇敬世尊,深信佛所说法,坚信不疑,不因诸天、魔、梵及世人种种说法而导致对佛法的怀疑与不信。此处强调了信的两个方面:“具”和“足”。 “具”就是对佛生信,“足”就是正信圆满。对于见道前的修行者来说,要努力培养对佛法的信心,使信根、信力增长,至见道、证初果时,自然会断除对佛法的狐 疑与不信,而得正信初步具“足”。

戒具足,就是受持五戒,不缺少,不违犯,并力求使戒行圆满。这是修习定、慧的必备条件。

闻具足,意谓听闻正法之后,能牢记不忘,使听闻之法逐步增长,融会贯通。对佛所说的戒等初善,止观与道、果等中善,涅架等后善,这些使身心清净、纯净圆满的教诫,听闻之后,全都能够理解、接受,被称为“闻具足”。

施具足,又名舍具足。施舍之时,“心离悭垢,修解脱施、勤施、常施,乐舍财物, 平等布施。”施具足要求居士“心住非家”,对于个人财物不作家庭私产想。在家信众必须心住非家,才能成就出离心而趣向解脱。供施父母、三宝、师长,要出于 恭敬心,布施孤苦贫病,要出于悲愍心。也可以施舍而谋公共福利,如“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供行旅,如是之功 德,日夜常增长。”作如上种种布施之时,要出于平等心、解脱心。这样做,叫做施具足。

空具足,即观世间一切都是危脆败坏之法,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一切无常,并无永恒之法,也无不变之主宰。“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即是诸法之性。如此正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皆空,称为空具足。

慧具足,如实知此是苦,此是苦产生的原因,此是苦灭是苦灭之道,即深入思考四谛、十二因缘之理,而证入涅架慧具足。

六具足法是佛对居士最常说的修法之一,此法以信心为根本,以施、戒为立身社会之事行,以闻、慧、空为趋向解脱的理证。循序深入,渐次圆满,不可偏废。依此修行,可趋向解脱而又不致过于妨碍世俗生活。因此,在《杂阿含经》中,不论见道前还是见道后,居士多修习此法。

4.六随念。六随念又名六念处,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时时 起念,故名随念。又于应该发生的地方而发生,所以佛之四众弟子应随适而念,故名随念。”有时,佛又把前五念称作五喜处,因为常念施等,可得内心喜乐之故。 佛常对四众弟子(包括已证初、二、三果的圣者)讲述此法,要求他们修习此法,以使内心安定,远离忧悲恼苦,使道业升进,趋向涅槃。

念佛,即是念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就是思念佛之十大名号所表的佛的种种功德。如是思念时,心中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心,内心安定,无有邪妄之念想,名为念佛。

念法,就是深信佛所说之法,是世尊亲证之法,也为无数的智者所称誉和实证,能够使人出离生死炽燃之苦,自得解脱。

念僧,即是念佛之出家二众,相信其所行是善道、正道、直道、诚实之道,是依佛之教法而行,其中有证得各种果位的圣者,净戒具足,正定具足,智慧具足。对于僧众应该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作为自己和人天的好福田。以此降服自己的骄慢、嗔恚、愚痴之心,称为僧随念。

念戒,就是随念自己五戒具足,戒行清净,善于时时处处护持净戒,坚信守持戒律的 人是明智之士,守持戒律也会为真正的明智之士所赞叹与奉行。这样起念时,由于依于净戒之故,就会尊敬、随顺于戒,不以持戒为难事,生活严谨而不放逸邪行, 远离自责、忧悔之过,内心正直而得自在。如果日久,戒德深厚时,就能镇伏贪、嗔、痴、慢、疑五盖,而易入于正定。

念施,与六具足中的“施具足”相近,是佛常为居士所说法之一。居士修行此法的条 件,较出家众则更为优越:“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施)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因此“念施”、布施是居士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当乐 于助人,乐于给人以财、法等方面的帮助,布施、念施之时,随顺慈心,心离染著,平等布施,可得众人爱敬,自己也会得到合乎正法的利益。

念天,就是相信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诸位天人 得到了清净的戒、闻、施、慧,而得命终生天,我也应当修习此法,而不贪著于粗重的欲乐。依于此念而得镇伏五盖,使内心正直,从而对佛法生起深厚、广大的 信、乐。如此修习,叫做念天。经文中说,勤于修习六随念的佛弟子会为诸天所爱乐,并得到他们的护佑与帮助。

修习六随念,就能够不被贪欲缠缚,不起嗔恚、愚痴之心,能够因为随念六法,而得 到内心的喜悦,得到身心轻安,得到乐受,得入正定。心定以后,在凶险的众生中也无忧无惧,心无挂碍、隔阂,可得随顺正法而至涅架。由于修习此法具有很强的 心理安慰作用,很容易使修行者生起对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从而远离种种颠倒妄想,消除内心的软弱,精神得以振奋。因此,佛及其诸大弟子常用此法来开导、 安慰处于病苦之中、内心迷乱乃至生命垂危的四众弟子。佛曾亲自为族弟摩诃男,达摩提离长者、长寿童子、婆薮长者等居士讲授此法。舍利弗与阿难则给给孤独长 者说过此法。时至今日,此法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实践性。

见道前的修行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数息观、不净观、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等;以及如法思维五蕴非我;十二处、十八界非我,亦非我所:深入思考四谛、十二因缘之法等等。

以上种种之法,若能如法修习,皆能使人证得圣果、趋向解脱。这些方法中,数息观 与不净观被认为是较适宜的入手方法。不净观用来对治对人、我的贪爱,数息观用来对治散乱,使心念专注。修习数息观可以圆满成就四念处、七觉支、八正道等三 十七道品法而证涅椠。因此在汉传佛教中,这二者被视作“二甘露门”(甘露是印度神话中的不死之药,此处意谓修习此二法可以证入涅槃而永出生死)。在《杂阿 含经》中,不净观讲述较少,数息观(《杂阿含经》中称之为“安那般那”)讲述得较为充分。关于这两种修习方法的文章、书籍很多,此处就不多言了。

三、见道·断惑·证果

见道,也称之为见谛、得法眼净,意思是打开了能亲见佛法真理的智慧之眼,从无始以来初次生起真实无漏的智慧而观谛理,从而断除一切见惑,证得须陀洹果。在91经中,是这样描述见道时的情形的:

“长身婆罗门……即于座上,见四真谛,得无间等。时长身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此处所断除的疑惑具体指什么呢,在928经中,佛作了解释:“优婆塞须陀洹者, 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身见,是指妄认五蕴假和之身为我而执我为实有。戒取,又作戒禁取,指就戒、禁(戒律、禁制)而起之谬见,以非因为因, 非道为道,如见牛、狗死后生天,乃学牛、狗食草啖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生天、解脱之因。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此中也包括非理之布施与苦行。疑,指 对佛法的怀疑。上文所说见惑即指此三惑。

若“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是名优婆塞斯陀含。’:此处的三结同于上文,指身见、戒取、疑。

若能断除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等五种将众生系缚于欲界的烦恼,就能证得阿那含果,“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这也是传统认为居土所能证得的最高果位。在《杂阿含经》中,也未见佛为居士授记得阿罗汉果的例子。

见道之后,居士的修行方法与出家人已无太大区别。如七觉支、八正道是僧众主要的 修行方法,但佛也为居士讲授,佛最常为居士讲授的修行方法“四不坏净”,佛也要求僧众修习成就。当然,因为生活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不同,佛不要求居士 修习对定力要求更高的七觉支、八正道法,而要求居士修习偏重信、慧的四不坏净等法。见道之后,即入圣者之流,得如实智,自然知晓此后的修行方法。

四、自觉觉他的优婆塞法

修学佛法的过程,不仅是自我觉悟的过程,也包含令他觉悟这一必不可少的方面。在929经中,佛把居士的修行分为合格和圆满两个层次。做一个合格的居士要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正信。

(2)努力具足清净五戒。

(3)修习清净、平等布施。

(4)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5)闻法之后牢记不忘。

(6)内心深入思考听闻之法。

(7)明了法的深义。

(8)随顺法的先后次第而修习。

只有完全具备了这八个条件,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居士。

在具足了信、戒、施、闻等八法后,居士还应当努力去做劝化众人敬信佛法的工作。 自己具足正信,也助人建立正信;自持净戒,也教人持戒;自行布施,也教人布施;自己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也劝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帮助别人深入理解 佛法,按照修行的先后顺序如法修行。从而对周围的亲友、大众产生积极的影响:“于诸众中威德显耀,譬如日轮,初、中及后,光明显照,世间难得。”这样做 了,才算是一个圆满的居士。

在经中,给孤独长者向佛讲述了自己劝化大众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1.教人受三皈五戒。劝导家中主仆妇女中的怀孕者接受三皈依。待生子之后,教其子受皈依。孩子懂事之后,教他持戒。仆人、住宿的客人,以及求为弟子者、借贷者,皆令受持五戒。

2.称名发愿。每次家中供佛及比丘僧时,给孤独长者都要称呼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宗亲、熟人、国王、大臣、诸天、龙神之名(不论在世与否),意谓众人共同参与供养,共植福田,并借此机会为之发愿。因为长者曾听佛说"因发愿之故,死后得生天上”之语。

3.布施。长者认为只要具足净信,因布施园田、房舍、床铺、卧具,甚至一抟饭食,施者皆能因此而得死后生天。所以他广行布施,也教人布施。经中记载:“给孤独长者疾病命终,生兜率天,为兜率天子。”

给孤独长者讲完自己的度人之法后,对佛说:“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净信。诸在我舍而命终者,皆得生天。”佛听后大为赞叹,认为是深妙说,是狮子吼。并且证实所有在给孤独长者家中命终的,皆生天上。

在自求解脱色彩浓厚的《杂阿含经》中,这两篇经文显得似乎很特别,其实,在这部 经中,佛对居士所说之法,大多包含菩萨道精神,或者可以从中引发大乘之道。如经中佛对长身婆罗门所说居家之法,显然包含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道。而长 身婆罗门见道之后,自求解脱而不摄化亲友、大众,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身为居士,自然应该体会佛之本怀而力行自度度他之道。

写完此文,自觉领悟能力及文字功夫均不足以传达此经之深义,深感愧疚。本文不当与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杂阿含经       居士修行)(五明学佛网:杂阿含经       居士修行)  

 魏道儒教授:《杂阿含经》(Samyuktagama-su 

 蔡惠明居士:弘扬原始佛教应依「杂阿含经」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 

 妙境法师:《杂阿含经‧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 

 温金柯博士:《杂阿含经》贯珠 

 温金柯博士:《杂阿含经》辨义 

 温金柯博士: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 

 其它: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黄连忠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三 居士修行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