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忠明法师:坛经中的在家修行箴言


   日期:2014/7/9 19: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的一部非佛所说却被称为“经”的著作。这决非偶然。自唐宋以来禅宗的大部分语录,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思想源流,并且它还是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作品。在佛学、文化上的价值和贡献是与世俱认的。细浏经文,语言通畅优美,文字深入浅出。很多的经句都可圈可点,足可成为每一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箴言和左右铭。在其中的疑问品第三中,我发现有一段文字是六祖专门对在家人开示的,甚可令人玩味。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非贤。日用常用饶益,成道非由钱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去?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持戒不论出家、在家,都应该严格守持,戒的定义在於防.非止恶,如能受持净戒就不致于造罪。众生为何造罪,从心不平来。如人吃众生肉就是心不平等,就是人与人之间,因阶级、种族不平等,才会以强凌弱,发生战祸。如果能发起佛所指示的,“同体大慈,无缘大悲”之心则一切人。皆是我们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六亲眷属,那里会生出杀害动机,所以说心平何劳持戒?不是不用持戒,因为心平就不会违犯戒律。持戒是为了防非止恶,心若平等,视万物一如,不起人我是非之执着,自然不杀、不盗,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能处处勉励自己心平,则自然戒在其中。“行直何须参禅”。学佛不但要持戒,而且也极重示修定,因为一个人平时总是妄想纷飞,如果能“尽责”,“中道”,承担起自己;该做的责任和义务,做你该做的,不做你不该做的,自然循规蹈矩,正直行为现前,就能收摄妄想杂念。一个能正确学佛,和运用佛法的修行人,必定在社会中比未学佛前活得更融洽,更潇洒、自如.世间非常重示报恩,而佛法更是着重提倡报四恩,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的一切皆从父母而来。为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父母年老不应嫌弃,有病应侍奉他们汤药。要知道“孝道”本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所以说“恩则孝养父母”。“义者”用现代语言所说即正义感,有正正当当的行为,例如任何财物不苟取,尽自己力量来帮助他人,净土圣贤录里记载有二位法师,乘船赶路,在大海中船沉遇难。船上人惊慌起来奋力争夺救生圈,二位法师说,大难当前,应把生存留给别人,他们不要救生圈,遂遭大海吞没,这种舍生取义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是退让,或是谦让不论什么有益的事,应先让他人先去取。彼此就会和睦,与名与利都要谦让,有这种美德就能成就事业,结好人缘,所以说“让则尊卑和睦”。

上述几点做到了,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飞来横祸”,或误解,或委屈,或无奈。这就需要忍,“忍则众恶无喧”,人说“忍”字心上一把刀,确实,忍很难,但佛教中所说的“忍”是建立在智慧上面。强忍会很痛苦,真正的忍实际上是一种观照,能化解痛苦。怎么观照呢,首先,一个学佛的人应当有很强的因果观念,知道祸福无非因果。还应明了,人并非天生就坏,都有佛性光明的一面,现在他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实在是他降伏不了心中邪恶的习气,恶习气支配了他,他只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可怜虫,所以,我们应生怜悯心,这样自然能化解怨恨心。投有这个忍,前面的心平、行直、恩、义、让会显得很无力。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历生来的习气、我执、法执,往往令我们不由自主的生起贪、瞋、痴。这就需要常常自我批评,也即是忏悔。—常改过,不护短。一如六祖所说的“苦口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本来,修行就是一种自我不断修正,使生命品质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

最后几句,可说是一个在家修行者总的指导思想,即“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六祖指出,在家修行,当在日常修行生活中常以菩提心去指导身口意三业。恒在心地上下功夫。这是一个总的落基点。

概括起来,祖师的在家修行要领是以大乘利人之心为基础,在生活中坚持改过迁恶,且遵守心平、行直、恩、义、让、忍作为平常生活的行为准绳,这些,不但对六祖当时的在家修行者有用,对现代生活中的在家修行者,亦复如是,有时更具实际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