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里的反贪腐思想


   日期:2014/7/6 7: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少些贪欲,多些和谐(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些贪官,包括一些落马的贪官,在有了贪腐行为之后,罪恶感也随之相伴,为了赎罪,为了不案发,便开始信起佛来,认为只要皈依了佛,有了佛的保佑,就可以躲过牢狱之灾,如原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丛福奎、原山西省繁峙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穆新成、广东贪官“张三戒”等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殊不知,真正了解佛教的人知道,佛教(或佛学)里到处充满了反贪腐思想。笔者仅以佛法修学的五大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和十愿为例,试归纳佛教中的反贪腐思想,以求教于各位老师。

一、“三福”中的反贪思想

佛法修学的基础是“三福”或“净业三福”,即人天福、二乘福和大乘福,“三福”中每一福都充满着反贪思想。

首先说说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人天福中的反贪思想。人天福包含孝亲尊师、慈悲众生和修十善业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修十善业里讲的意业三善(不贪、不嗔、不痴)的首善即不贪。

佛陀教育的入门是地藏经。地藏经上讲的“圆满”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无量。地藏经用十大光明云讲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关系。十大光明云之一的大三昧光明云,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类:身业行为、口业行为和意业行为,由此才有了“净业三福”。所谓意业,是指起心动念,这种意业行为又分为三类:贪、嗔、痴(即“三毒烦恼”)。贪即贪心,这是修佛学的最大障碍,修十善业讲的修意业三善,首先就是要求人断贪心、断贪贿,这是因为:按佛法上讲的,人死了为什么会变成饿鬼呢,就在于这个人生前贪心不断。按照佛法修行的要求,人连贪心、贪念都不能有,而那些贪官不光有了贪念,还有了贪污、受贿的行为,自然更在佛教(学)的反对之列了。

其次,说说净业三福中的第二福――二乘福中的反贪思想。二乘福主要包括受持三归和具足众戒两方的内容,其中的“具足众戒”即包含了丰富的反贪思想。

“具足众戒”,“众”是众多,“戒”是戒条、戒律。在佛教众多的戒条里,虽然最为人熟知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和不饮酒,但佛门戒律并不仅限于这五戒。佛门讲的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和原理――即守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要求自己对人要行善、行好。“要持戒律”要求每一个修佛学者既要独善其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又要对人“众善奉行”。那些打着信佛旗号的贪官,已经作恶了,已经贪污受贿了,即已经犯了佛门戒条了,即使真的皈依佛门,首先要做的是莫再做恶,莫再贪贿,并把已吃的吐出来。

再次,说说净业三福中的第三福――大乘福中的反贪思想。大乘福包括“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等四方的内容。其中“深信因果”和“读诵大乘”均包含了丰富的反贪思想。

佛学本来就是一种修因得果的学问。佛教里有句名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这也是佛学最深受普罗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有些贪官一旦落马,只说和尚算得准,却没悟到他(她)今天之所以落得坐牢乃至掉头的结果,乃是自己的贪贿原因造成的,试想,你贪你贿,修的是恶因,难道还会有好结果吗?

“读诵大乘”要求佛门弟子读经修行的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两课,早课提醒、告诫自己:今天起心动念、待人处事接物均要符合佛陀的教导,要行善不要作恶;晚课要反省、检点自己:今天行善做好事的要继续坚持,真有作恶的念头或行为则向佛祖忏悔,保证很快改过。那些打着信佛旗号的贪官,也许在参观反贪腐展览或到监狱参观、或参加公判大会时有所醒悟,告诫自己要悬崖勒马,却禁不住财、色、名等五欲的诱惑,很难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难以停止贪贿的脚步,待入牢之时才省悟啊!

二、“六和教”中的反贪思想

“六和”包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利合同均”,是大众共修佛学的戒条,其中的“戒和同修”即蕴含着反贪腐、守戒律的思想。

“戒和同修”,要求四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时,除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寺庙里的清规戒律外,还要共同协商制定一个同修的“常住公约”,以便大家共同遵守执行。这些国法佛经中,自然包含不贪的内容,要求同修们不起贪心贪念,不做出贪腐行为。联系到那些信佛的贪官,只有在良心发现或感到罪孽深重时才去施以财布施或到佛像前忏悔,却难以去“戒和同修”。

三、“三学”中的反贪思想

“三学”即戒学、定学和慧学。戒、定、慧三学是佛法修学的课程标准。佛陀认为,在末法时期,世上有三大病:造恶、(即造十恶业,与修十善业相对应)、散乱(人心散乱)、愚痴三大病,佛经分“经、律、论”三藏,由此产生了三学: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佛陀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药来治世上三大病:用戒学来治恶,用定学来治乱,用慧学来治痴。因此,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可见,“三学”、尤其是其中的“戒”学的治恶,自然包括了惩治贪污贿赂思想。那些打着信佛旗号的贪官们,是很难领悟到“三学”中的反贪腐思想的。

四、“六度”中的反贪思想

菩萨行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的“布施”、“持戒”、“禅定”等也包含了深刻的反腐思想。

首先说说布施。世间人有千千万万的追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类人追求财富;一类人追求智慧;一类人追求长寿。世间人为什么有些人成了亿万富翁,有些人成了高官或科学家、有些人能健康长寿呢?这就是修布施的结果。按照前述修因得果的学说,修财布施的因,会得到富翁乃至亿万富翁的果报;修法布施的因,会得到聪明的智慧、做高官当科学家的果报;修无畏施的因,会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联系到贪官们,他们不仅不修布施,反而贪心贪念贪污贪占、买官卖官买假文凭,生猛海鲜乃至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均吃,即他们修的是恶因,即使偶尔有小财布施,也难改他们得到的恶报。

其次说说持戒。持戒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首先包括守法、即遵守国家法律,如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那些贪官包括那些所谓信佛的贪官,在起了贪心贪念、在贪污受贿时,又何曾想到不违法、不犯罪,包括不犯贪污受贿罪呢?

再次说说禅定。什么是禅定呢?佛六祖慧能大师给禅定下了经典的定义:“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狭义地理解,就是在修行时对一切诱惑,包括财、色、名的诱惑(相)不动心,一心向佛,终成正果。联系到那些贪官,包括名义上信佛的贪官,如叶树养、黄松有、张二江、徐其耀之流,财已达到数百万乃至数千万,情妇有几十乃至上百,官也做到厅级乃至部级,可就是难以禅定,难以禁受住“相”的诱惑,最后得到的果报便是国法党纪对他们的应有惩处。

五、“十愿”中的反贪思想

普贤行的“十愿”包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其中的:“广修供养”和“忏悔业障”同样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反贪思想。

“广修供养”中的供养,广义上讲即“六度”中的布施。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说说“忏悔业障”。

何谓业障?业即罪恶感和罪孽,包括贪心贪念和贪腐行为。障即障碍。人,起了贪心贪念就造业,就一定产生障碍,行动起来就有了实际犯戒、犯法、犯罪。业障人人都有,可把所有业障分为两类:烦恼障和所知障。“执着”是烦恼障的根,“妄想”是所知障的根。贪官们特别是那些所谓信佛的贪官们,本来已罪恶深重,烦恼不断,所以才想起求佛保佑。由于信佛的动机不纯,他们一边在佛像面前忏悔自己所犯的贪污受贿的业障,一边却贪心贪念不断、贪污受贿不断,不仅不去真正的悔改、去向检察机关自首退赃,反而想借佛祖的庇护,逃脱法律的制裁,这怎么可能呢?须知佛法无边,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难逃国法戒律的制裁。

写到这里,在此奉劝那些贪官们,包括已皈依和正想皈依佛门的贪官们,学佛的真谛是修行――即修正人们对宇宙人生的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学佛的纲领是修觉、正、净,即修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对为官者而言,用现行的话说就是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个人民的好公仆,那样,佛祖一样会保佑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反贪思想       佛教)(五明学佛网:反贪思想       佛教)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