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学佛人的积极


   日期:2014/6/12 1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间有些人认为,学佛人很消极。在他们看来,因为很多人学佛后便不参加社会活动,把是否参加社会活动作为一种衡量积极与消极的标准,因为很多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生命。虽然是为了维持生命要工作,但人生的意义如果仅限于此,那就太可悲了。

对于佛教徒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追求精神的丰富,维持身体的目的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如果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很悲哀的!维持生命应该为了实现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划分积极与消极的标准应该是:能否为了追求而奋斗,并且始终相信自己,面对逆境时意志不消沉并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佛教中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首先都是一种信仰的追求,小乘佛法追求的是自我解脱,以“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作为规范自己身心的标准。

大乘佛法要在小乘佛法自我人格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入世,把一切众生看做自己的父母,尽一切努力帮助所有的众生。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奉献自己的一切。大乘佛法的精神是,修行不仅是自我解脱而是要让一切众生解脱,当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要舍弃自我、成全他人。

因此,学佛人要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尽该尽的义务,在家居士对家庭、对社会要做贡献,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及身边的人都要奉献爱心。

其次,佛法中没有“命由天定”的说法,佛法中讲,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论是幸运还是不幸,现在的生活是以前行为的结果,将来的生活是现在行为的结果,但一切又是可以改变,不是永恒不变的,靠自我的努力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佛法中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结果,因此在逆境面前,也不会低迷和消沉,遇到困难不会畏惧,哪怕是多次的失败也不会垂头丧气,因缘不成熟时不强求,在追求时运用智慧,保持身心愉悦,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积极吗?

另外,学佛人的积极还表现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当中,无常是佛法的一个重要理论,认识了无常的真谛,就不会虚度光阴,不会留恋过去,不会幻想未来,会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现在所进行的利众事业上。

当然,生活中有少数人并没有完全理解佛法的道理,而表现出逃避、遁世的状态,这是个人的问题,与佛法无关,这不是佛法所倡导的,是与佛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就像穿僧衣的不一定都是僧人,带念珠的也不一定都在念佛一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洛桑陀美仁波切       学佛人)(五明学佛网:洛桑陀美仁波切       学佛人)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开愿法师:学佛人应有正确的修学态度 

 王骧陆居士:近廿年学佛人 

 仁焕法师:怎样才算学佛人 

 仁焕法师:怎样才算是学佛人 

 仁焕法师:学佛人的本分 

 药师山·紫雲居士:一个居士学佛人应有的认知 

 常福法师:给净土学佛人的信件 

 为什么有的学佛人从早到晚不停念佛,却没有任何感应? 

 万行法师:学佛人的气质 

 学佛人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学会忍耐、忍让 

 学佛人的结婚与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