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什么是幸福,幸福之后做什么


   日期:2014/5/24 19: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幸福

  古人造字时,“幸”字上方是“土”,幸福的第一要素,是有一个避风遮雨、安身立命的房子;“幸”字下方是“¥”,是人民币的符号,故无钱乃为不幸。
  “福”字左边是“衣”,幸福需要有美衣锦服;右上是“一口”,就是要有一个温馨和美的家;右下是“田”,是美食之源。如果上述条件一应俱全,就是幸福。
  幸福真的是建立在物质财富上的吗?我认识很多有钱人,但他们并不快乐。一次,我值遇一位信仰宗教的企业家,他四十多岁、衣冠楚楚,却时而流露出忧虑、抑郁和沉重的表情。
  我问:“你一个月能赚多少纯利润?”
  “一个月一亿没有问题。”
  “你心里快乐吗?”
  “还行,”他说:“但我还想做大。”
  不久,在一个小面馆里,我见到一位五十来岁的老板娘。当时,天色已晚,她关了面馆的门,转身从肮脏油腻的围裙兜里掏出一堆小钱来,一张一张仔细、麻利地数着。
  我问:“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也就一百来块吧。”她爽快、愉悦地回答我。
  “未来有什么计划吗?”
  “我还想做大。”
  我不禁哑然失笑,他也想做大,你也想做大。
  也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他们认为,如果能找到一个心仪的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此生已足。
  有人认为健康是福。我认识一位老人,经常供养僧众、捐赠各项基金,他说:“我没有其他想法,也不想极乐世界,只要家里平平安安,身体健健康康就行。”
  舞厅里,服用迷幻药的年轻人陶醉在幻觉里;餐桌旁,享用美酒的人们,陷入如梦如幻的境地;还有人通宵达旦沉浸在麻将中。
  恩格斯写信告诉友人:在春光明媚的时候,我坐在花园里,透明的阳光温暖了我的背脊。我嘴里衔着一支长长的烟斗,手中捧着一本享之不尽的好书。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世界上任何一种快乐都无法比拟。
  喇荣的一位学僧认为,幸福就是是追求智慧和真理。十几年来,这位出家人身无余物,在学院潜心苦修。他曾在诸多具丰富教理和禅修体验的上师座下研读经论,最近,他向我寻求建议,计划去藏地其他寺院参学,寻找如同珍宝般稀有的老格西,解开心中的微细之结,对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等真理,生起真正的洞见。他认为:
  物质的匮乏、身体的病痛、心的各种忧苦和他人的诽谤,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与真理同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还有一些具广阔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心心念念系于正堕入凄苦深渊的可怜生命,如果能对这些生命有些微的帮助,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综上所述,幸福因人的价值观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之貌。但相同的是,它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心态,在人们心上安立。
  除了世人希求的各种满足外,真正永恒不变的幸福并非传说。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修行人,一直追循着佛陀和传承上师的教诲,亲身实践并体证它的存在。但是,“刀锋犀利,越之不易。自古以来,得度人稀?”。所以,渴望幸福的人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
  佛陀在经中说,我们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不堕贪得无厌或极度苦行二边。有些人误解佛教徒逃避现实,弃绝舒适愉悦的人生,过自我禁闭的苦行僧生活。虽然佛典记载了一些非常高深的看破红尘、超凡脱俗的境界,但从未排斥过佛教徒基本的生活需求。不仅如此,佛经中还说:
  在不贪婪和不耗费心力的情况下,无论有多少金银财宝、锦衣玉食,圣者和普通出家人均可享用。
  前不久,我打电话给大妹妹。“你生活得还好吗?”
  她正在放牦牛,她说:“各方面还过得去。”
  “你身边的人呢?”我问。
  “有一个邻居,一家人都很善良,但丈夫体弱无力,又没受过任何教育,谁也不会带他外出打工。他家离县城有二十公里,家中连坐车到县城的钱都没有!他们准备去山中挖些人参果,晒干后去县上卖,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人参果是藏区一种野生草本植物,食之延年益寿。我小时候跟妈妈挖过——先挖一个坑,而后,把它们一颗一颗从土里捡起来,一天挖不了多少。现在我每次吃人参果,都会想,这一颗颗人参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妹妹说,她身边有许多人身无分文。如果是我们,陷入到这样一种凄惨无助的境况中,会怎么想?所以,一个人生存于世,需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幸福向何处寻觅?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流行着一首歌:
  幸福在哪里?
  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
  幸福在哪里,朋友哇 告诉你,
  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黑格尔都认为,人类应该用理性的方式来寻求幸福,而非感性。建立在感性之上的幸福会贬值,因为人的感情、感受只是一时的,转瞬即逝。
  儒家对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怀有深切的关注。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付出自身的方式融入社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道教看破红尘,居于寂静之地,以超越世俗的无为姿态,遵循宇宙万物运行的自然大道。
  基督教则主张放弃世间的富足、肉身的乐受,爱整个人类如同邻人,扶持卑微的人们,死后在天堂获得永生。
  有人认为,佛教的幸福观,是灭尽三界的烦恼业因和生死果报,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认为,是体现在飘然出世的一身青衣上。如果不了解佛教的奥义,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其实,在显密教典中,对不同时空、不同层次的生命,有着不同的定位,以上任一宗派和学者的理论,都可以纳入其中,找到自身确切的位置。佛陀的思想极其精深、浩瀚无垠,可以涵盖以上宗派的所有优点,但又完全超越它们。
  如果轮回中的幸福具有真实、固定不变的本质,我们追求它也未尝不可。但是,不仅佛教徒不承认,幸福学家也不承许。他们认为幸福有六个特点:
  第一.任何一种幸福都不会永恒。也许有人认为,幸运和福报可以代代相传,但古人也说“富不过三代”。纵观人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即使春风得意,但过不了多久,就可能失意颓败。所以,幸福不是永恒的。
  第二.幸福是递减的。当幸福发生时,你觉得特别快乐,但很快,快乐的感受开始递减。比如你坐在装修一新的房子里,环顾四周,欣喜若狂。但不久,这种感觉就会慢慢淡化。一个人新婚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后,他可能麻木不仁,或与其伴侣形同陌路。
  第三.幸福是曲折的。如果幸福得之不易,得到时才会激动万分。比如一个人磕长头到拉萨,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到达目的地时,他会喜极而泣。
  第四.幸福需要有渴求心。你喜欢某样东西,得到时就会喜不自禁。如果你没有渴求心,它就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不爱糖的人给他糖,他会幸福吗?不爱家庭的人有了家庭,会幸福吗?不爱修行的人,让他拥有修行的机缘,他会幸福吗?
  第五.幸福要有感受。一个人住在僻静地小茅棚里,另一个人住在豪华的别墅中。住寂静地的人,身心洋溢着幸福;住别墅的人,虽然过着奢华的生活,却没有特殊的感觉。幸福是一种感受,如果没有这种感受,就没有幸福。
  第六.幸福要有愉悦心。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沉浸在对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难以获得幸福。
  综上所述,幸福虽与物质关联,但归根结底,最终的幸福,只有向内寻觅。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在经历汶川地震心理救援之后,写了《幸福“心”帮助》,书中的诸多观点与佛教的精神一致:
  “不管环境如何,只要自己改变态度,就会大不一样。”
  “换一个想法、换一种态度、换一种方式,也许从此,你的生活大不相同……”
  现代人在寻求幸福的途中,已朦胧意识到,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心里。歌星陈明唱过一首《快乐老家》:
  有一个地方 那是快乐老家
  它近在心灵 却远在天涯
  我所有一切 都只为找到它
  我生命的一切 都只为拥有它
  人们用不同的方法追求幸福的本源,但既然幸福在自心之中,幸福应该就在眼前,不在遥远。如果把幸福建立在外在事物上,即使你跋涉一生,也不一定得到。
  怎样才能幸福
  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即使天上降下金银珍宝之雨,贪婪之人也不会满足。《方广大庄严经》中说,即使一人独享世间一切妙欲,在内心没有满足之前,他仍然会不断地寻觅。
  《佛遗教经》中还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快乐。”可惜的是,这种唾手可得的幸福,却很少有人得到。
  人的欲望永无止尽。很多企业家和明星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苦心孤诣,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因内心没有满足之时,他们时常处于焦虑、空虚和高寒之中。如果有一颗知足的心,即使人生不完美,欲望不能完全实现,也能有则安乐,无则无忧。
  诗人徐志摩曾经说,“我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得之,我幸”这句话可以用在世间任一方面:财富、地位、情感、健康……如果已经得到,这是你的幸运和前世的福报,你应深心快慰;如果得不到,是你命运多桀,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沉溺于对未来的忧虑中,杞人忧天。
  达摩祖师也说:“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心无增减”是超越了欢乐和痛苦的大乐境界。得失的云,在我们心的虚空中缘聚缘散,我们的心,不因云至增加了某种品质,不因云去而失去了本性中的某一部分,而是至始至终清澈无垠。
  我们对人生的任何一种境遇,应以随缘之心安然处之。就像手中之沙,捏得越紧,它越流失。如果换一种方式,把手掌摊开,细沙会滞留很久。“随缘”不是什么都无所谓,不是懒惰、懈怠和放逸。这是一种愚痴的随缘,并不是佛教所说的“随缘”的意义。
  所谓的“随缘”,是指在努力的过程中,对所得到的一切产生一种欣慰感、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基于一种豁达的认识:
  幸福不是靠殚精竭虑而得,而是依靠前世善业的福报、今世的努力等各方面善缘聚合而得。
  想到自己无德无能,获取少许也会庆幸;即使一无所有,也不会愤懑难平、忧郁而终,而是竭尽全力,让自己此生成为一个好人。
  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些财富和荣誉,会不会幸福呢?不会的。佛教讲苦集灭道四种真相,苦和集包括了轮回之苦及痛苦的根源,如果没有通过修道获至涅槃,终有一天,苦因会现前。
  当日本发生九级地震时,那些踌躇满志的企业家、学者和艺人,仅仅在一瞬间,就被滔天巨浪卷得无影无踪。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站在人去楼空的大地上,才知道命运诡异不测,死生变幻迅速。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理,就会知道,对任何一个生命而言,最终都不离痛苦。即使是一位才华横溢、杰出而备受尊敬的人,在死亡面前,生前的一切都会失去意义。与一个人注定要经历的生老病死相比,所有这些快乐,都将成为痛苦。每一次轮回留下的,只有创伤。
  世间的快乐是暂时的,而佛教所说的究竟安乐,是获得佛陀的果位,这是最殊胜、唯一的幸福。如《大庄严论经》说: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在千千万万错综复杂的思想领域中,能值遇揭示终极真理并详细、清晰、准确地指出超越生死的佛陀教法,我时时有一种非常庆幸、满足的感觉!我遇到任何一个知识分子、普通百姓或街上的乞丐时,都忍不住要告诉他们:佛陀是最伟大的!
  我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这么说,而是佛陀的智慧太深邃、太博大、圆满得无法形容。虽说反观自身,自己在见解、修行和行为等各方面都深感惭愧,但佛教完美无缺,是对人类社会最有益的智慧结晶。
  幸福之后做什么
  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关爱、扶持其他生命,让他们身心得到安慰和利益都是最重要的。
  有人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留学归来,自觉不凡,但他的智慧并没有真正服务于社会;有人富可敌国,他的财富,在短暂的一生中用之不尽,但他的快乐仅仅遍及身边的一些人。
  和整个社会健康、有益的发展相比,个人的发展,所占的只是一个极小的比例。如果个人占用了巨大的资源,悄悄品尝着自己的幸福,没有把他的成功回馈社会、滋润万物,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已经贬抑了幸福的价值。
  无论拥有什么样的幸福,要与人类乃至一切众生分享,这种观点在佛教思想中早已有之。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我们现在拥有的快乐,也是因往昔帮助、利益他众而得,而这些快乐,应该继续奉献给社会。
  以前,我读过罗素的《幸福之路》。罗素是伟大的思想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人说他科学救世,但如果能用智慧救世、用悲心救世,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和最幸福的。
  罗素5岁时就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他潜心研究学问,在数学等领域取到了一定的成功。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暴力和非正义的行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他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激情的主要源泉是:
  我对真理有不可遏制的探求,
  我对世间人类苦难者有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对感情有不可遏制的追求。
  在罗素的这三个原则中,第一是对真理的渴求。现代人被外在物质所迷,与世间人同流合污,丧失了追求完美智慧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不仅没有发展和进步,反而有倒退的趋向。
  佛教同样认为,人一定要希求真理,当真理之光越来越光亮耀眼,对实相的无知和邪知自然会隐没。我劝大家学习佛教的智慧,就是希望你们能拥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罗素一生中激情的第二个源泉,是世间有千千万万的苦难者。除了遭受困厄和疾病的打击外,人们还深受各种内心疾苦的煎熬:
  有贪婪、无有餍足之心引发的痛苦,
  有火山爆发般的愤怒产生的灾难,
  有些是愚昧遭致困苦,
  有的人被傲慢、嫉妒等烦恼折磨……
  当他们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怎么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这不仅不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智者所为,更非一个大乘菩萨的心行。大乘菩萨将自己所有的爱、乃至身体的一切部分,都已无有任何条件地奉献给众生。
  罗素的最后的一句话我不太赞同,这句话可能是他对某一段感情比较执着时说的。罗素降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享年98岁。到了晚年的时候,他还有没有那种“对感情不可遏制的追求”呢?
  人们口口声声寻找幸福,你幸福了吗?
  如果你真的幸福了,幸福之后,你该做什么?
  有些学者一生追求名誉,拥有声名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
  有些豪富一生寻求金钱,为的只是“我”荣耀、“我”幸福。
  但是,你希求的一己幸福,不一定具有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追寻真正的幸福,并回报、服务社会,以他人的福祉为终极目标。幸福的范围需要开拓,无限地拓展,遍及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充满世界乃至整个虚空。只要尚有生命正在承受各种物质上、心灵上的痛苦,我们就要不计任何代价和结果,默默不懈地奉献和努力。
  我们的能力虽然微小,但我们的心愿无比强大,生生世世,我们祈愿来到世间做同一件事,哪怕只有一个生命因此而改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幸福)(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幸福)  

 普献法师:十个幸福方程式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2.幸福贴心 

 贤崇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明奘法师: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湛如法师: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刘元春教授:缺乏幸福感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佛光法师: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衍慈法师:如何活得幸福 

 圣凯法师: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悟妙法师:皈依三宝是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