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大陆佛教为何要学台湾?文化反哺乃大势所趋


   日期:2014/5/17 0: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台湾已将佛诞节定为法定休假日(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台湾佛教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台湾佛教,有电视台,没有门票;

  都市宾馆客房的抽屉里,有佛书广结善缘;寺院法物流通处不售僧服,假僧无法买僧装行骗……

  佛教在台湾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如果对台湾来的僧人或居士赞叹台湾佛教好,他们很可能会说:“其实台湾佛教也是从艰难中发展过来的。”   

  小学时的教科书中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这片宝岛,曾长期被日本强占,历经雾社事件、二二八事件,直至解严。正如龙应台《大江大海》中描述的那批台湾原住民青年一样,被日本派往云南以日军身份参战,被俘又以国军身份参战,被虏又遣往朝鲜,最后抵达台湾。台湾民众从跌宕的历史中走来,饱受离乱之苦。

  台湾北面日本,南对菲律宾、马来西亚,东临太平洋、美国。这片岛屿的地理位置,就像它的历史一样复杂。台湾民众对稳定的诉求超越了一切。后来,台湾发展了经济,高雄港曾被建造成世界第三大港,“家家都是工厂”,外面的原材料运进来,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

  “解严”前后,台湾经济方面的进展使民众逐渐富庶,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中华文化元素,使台湾更有底气和文化自信,人文层面的习俗与信仰也得到了深层呵护与包容,甚至不很正见的外道信仰也很能找到生发的土壤。

  此一期间,从大陆赴台的长老们艰苦卓越的开拓,以及整个佛教界共同的自身建设与弘法努力,获得了各界尊重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佛教广泛应用了国际交流通道,发挥出稳定人心的非凡力量,深化了台湾社会中华文化自信,这些都深受台湾社会欢迎。佛教界大量参与台湾本地公共事务,并很能“走出去”,以佛教四丛林(佛光山、法鼓山、慈济、中台山)为例,他们虽然处身于不足三千万人口的台湾,却无不具备辐射世界各国的力量。

  如果细心了解台湾,台北的精致讲究、宜兰的朴实复古、高雄的务实大气、垦丁的开阔自在……真可谓特徵鲜明。冯仑在文章中说,“台湾很中国、很现代;台湾官不聊生、人民安心;大陆人喜欢说大事、台湾人乐于聊小事”;台湾有唱《乡愁》的罗大佑,也有写《乡愁》的余光中,有写《北京法源寺》的李傲,更有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媒体人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还说,“文化是台湾最值得骄傲的软实力”;其实,当我们看到这片宝岛富饶一面的同时,需要理解它曾经的沧桑;看到其文化软实力的时候,也需要认识其文化层面曾经的多元。

  在各类辉煌叙事的背后,台湾民众也注重审视荣景背后的隐忧。

  齐柏林导演在纪录片《看见台湾》中说道“台湾的美丽与哀愁,美得让人感动,伤得让人心痛。这样的台湾,如果你没有看过,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当距离远了、看到的事情变多了,直观的现象不需要说明,也不需要专家解释,当下就能看出是什么问题……以前大部分人没看见,少部分人装作看不见,而今,‘没看见’不再是回避的理由,‘看不见’更成了赤裸裸的借口。……很多人都会在口头上说爱台湾,其实并不了解这片土地,希望大家首先认识台湾……”

  是否,以“人间佛教”思想为主线的台湾佛教,在成就了辉煌的世间出世间事业,并发挥了相当的“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之后,还将面临更新的责任?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说:“台湾佛教渐从‘人间佛教’转为‘公民佛教’。”此语将一个重要的概念带入大众视野:公民宗教(civil religion),此概念显示了当代社会某些不容忽视的特质。就社会角度来说,这一概念强调,宗教生存的余地,将有一大部分取决于这个宗教能否合乎身份地为社会主流价值做出贡献,脱离这个主流价值的宗教将缺少生存空间。

  看来,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深度关注台湾佛教未来,在完善自身并发挥了“稳定社会人心”等力量以后的进一步功用,这功用或将拥有与大陆佛教界更多的共鸣,这是两岸佛教都要面对的“当下”,必有更多共同话语。

  反思大陆佛教,我们曾经的遭遇,伴随着部分历史遗留的问题,一些无视法律与国家政策者,短视地追求金钱效益而不惜对佛教杀鸡取卵,进行挟佛敛财、庙产兴商、强售门票、娱乐佛教、打造“色情、暴力”僧人形象牟名利……有时甚至,佛教四众的护法努力,显得被动而又悲壮!

  当权力成为商品,贪腐必然发生;当商品被过度包装,人们必被隔离真实;当丛林法则被过度滥用,人类必然面临困境;当科学过度渗透人文,信仰必然失去定解;当信仰被利用成利益的引爆点,咒骂必定来袭!而今,中央及地方强力反腐,这已成为佛教界“法住法位、佛教的归佛教”理想的重要期待。

  大陆社会在现代化建设的、美丽成就的底片上,所反衬出的部分佛教问题的无奈与哀愁,大概也正需要类似导演齐柏林在《看见台湾》中一样的视角——从这里你将看到,大陆佛教之美和美丽上的创痕,两者同样让人触目惊心,‘美’得让人感动,‘伤’得让人心痛,这样的佛教,如果你没有看过,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如今,我们不能看不见,也不能装作‘看不见’。因为,‘没看见’不再是回避的理由,‘看不见’更成了赤裸裸的借口。不要只会在口头上说爱佛教,却并不了解这个宗教。通过台湾佛教,希望大家首先认识大陆佛教,然后呵护大陆佛教。

  无缘参学台湾台湾是件憾事。不过,每当我们谈及台湾佛教,其本意多半是在探讨大陆佛教,我们比对台湾汉传佛教,对大陆佛教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是何等的必要?

  关注大陆佛教现况,我们难免唏嘘。最近,有学者干脆直言“大陆汉传佛教传承已断”,此语震惊了许多人,这恐怕是探讨大陆汉传佛教过程中最为严厉的论断。我宁愿相信这是源于对大陆当代佛教的现状了解不够全面。

  当代佛教的问题,恐怕还是要将“本身”和“因缘环境”分开看。我想,如果真是传承已断,那么虚云老和尚那一辈长老们的一番悲心与愿力岂非付之东流?对于生与斯、修于斯的大陆佛弟子而言,“大陆佛教传承已断”的话语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诅咒。传承已断,这不仅仅表明大陆佛子需要向外求法,甚至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再来。

  正因为看到台湾佛教的辉煌,我们才更有理由相信大陆佛教传承未断。台湾佛教就是大陆佛教一脉优秀而未断的传承,大陆汉传佛教再如何祖庭秋晚,起码还有台湾佛教在传承。作为大陆佛教之血脉延伸的台湾佛教,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希望和信念。

  有不少人在说,“台湾佛教好,学台湾才有希望”。我想,最好的学习是——成为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直接移植”,否则将丧失生命力。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正如荣格谈论土壤问题时的看法,虽然深层土壤是一致的,但表层土壤的差异一定存在,盲目移植,则难以成就。台湾佛教辉煌现状的合理性,不见得就直接意味“这一切就适合大陆佛教”,我们需要理解她的历史过程。大陆佛教需要广泛参学,但是,只有因地制宜、善巧受用,才能成就大陆佛教的未来。

  台湾佛教界与大陆各方有着特殊的因缘和广泛联系,例如佛指舍利赴台湾、慈济救援汶川、玉树地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三次会晤佛光山星云长老。

  我相信,因为有台湾佛教的呵护,大陆佛教更有希望!因为——这里还有空白,因为——这里是故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陆佛教       台湾佛教)(五明学佛网:大陆佛教       台湾佛教)  

 王雷泉教授:中国大陆佛教刊物简述 

 王雷泉教授: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 

 杨惠南教授:解严后新兴台湾佛教教派的理念及其形成原因 

 陈星桥居士: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佛教 

 江灿腾教授:蓬勃发展中的台湾佛教 

 江灿腾教授:从纪念弘一大师百十一岁冥诞谈台湾佛教文化主体 

 江灿腾教授:《台湾佛教史》自序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与我国大陆佛教密切相联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发展得益于大陆僧人的努力 

 吕建福教授:廿一世纪佛教的希望──参访台湾佛教有感 

 王雷泉教授: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 

 昭慧法师:如何看待女性在台湾佛教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