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逆境是自己提升道德、学问的机会


   日期:2014/4/20 2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要能无怨于人生,首先要很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事实上在我们行善的过程当中也不应该抱一个求的心,因为孝顺父母,忠于团体、忠于国家、忠于夫妇,以至于尽心竭力帮助兄弟、帮助朋友,这本来就是我们为人应该尽的一分责任,不能在做的当下还在希求好的果报。其实那就变成拿著天性、人与人的这种天伦在做生意一样,那过起来好不痛快,感觉不痛畅。反而是我们做得都觉得心安理得,自然整个人与人当中都是互相敬爱,互相尊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怨,所谓怨天尤人,很可能是,奇怪,我行善了,我对他好,怎么都没得好报?怎么他都没有对我更好?从求的心就产生求不得,最后才会有怨气。所以有一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可能我们常常会忘记。所以当我们有求的心,有了怨、有了烦恼,马上回光返照提醒自己这都是该做的,这时候怨跟烦恼慢慢就调伏下去。

  所以连圣贤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境界的考验,但是他们并不怨,甚至于把每个逆境当作是自己提升道德、学问的机会,所以他们过的日子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当我们念到这四句话的时候都相当羡慕,也相当向往。其实这样的日子应该是当下可以契入,只要我们把希求的心、把求好的果报的这种心放下来,把一切境界当作是老师,提醒我们还有哪些习气、哪些烦恼没有放下来。

  在孔夫子那个时候,楚国的国君想要见夫子,考虑要重用夫子,夫子跟著学生一行人在前往楚国的路上,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军队包围起来,因为他们怕假如夫子去了楚国,楚国一强盛,他们刚好又在楚国的旁边,很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国家。其实他们这样想事情,这样推断事情,那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假如楚国真正重用了孔夫子,夫子一定会非常强调敦亲睦邻,友善的对待旁边的国家、邻居,这是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精神。所以他们不了解圣贤的存心,还迫害圣贤,这都是相当不应该的。结果夫子因为被困住了,没有办法去找一些吃的东西,后来整整饿了七天,历史上称为陈蔡绝粮。

  我们在看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跟圣贤人道德、学问的差距,差距在哪?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诸位朋友,假如我们饿了七天,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会不会想:我都奉行《弟子规》的教诲了,都认真做了,怎么还给我饿肚子?这样就是我们有希求的心,有求回报的心,这也是贪心。夫子饿了七天,当下慷慨讲诵,还是抓住每一时每一刻给学生教诲,他并没有唉声叹气丧失他的信心,而且还弦歌不断,在那里弹著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

  夫子的定功比较强,但是学生忍不住了,所以子路就站出来,他说夫子,你看子路有怨气,他有不明白,就问夫子,为什么我们立身行道,都是为国为民的存心,但是却落得七天没饭吃的下场?夫子这时候也很冷静,对著自己的学生讲到,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做的,绝不希求好的结果。所以夫子对子路提到,因为子路说道,夫子曾经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个道理在《书经》里面,在很多重要的经典都有提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