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学佛人,如何教育好子女?一定要与自己一起学佛修行?


   日期:2014/4/17 16: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作为一个学佛人,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呢?我不提倡打骂的方法,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迁就孩子的一些要求吗?我应该主要加强孩子哪些方面的修养来更好的教育孩子呢?我想,这是很多家长一直困惑的问题。为此,特搜集整理网络上多篇文章,供佛友们学习参考,也可留言参入讨论~

  问:如何教育好子女?(作者:了幻法师 )

  了幻法师 答:佛陀在《善生经》里,规定父母当以五事养育子女。

  父母养育子女的五事是:一是教育好子女,不令作恶;二是教授子女正确的处世道理;三是关心爱护子女;四是为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五是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质条件,满足他们的正常要求。

  现代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呢?以下四点意见可参考:

  (1)、培养子女的感恩观念:什么是好儿女?就是他具有孝顺、尊重、感恩的心性。所以教育孩子,要让他从小培养感恩的观念,不但知道感谢父母的恩惠、老师的恩惠,也能够感谢社会的恩惠、国家的恩惠。他有这个感恩的观念,就是他的财富,有助他开创未来的美好前途。

  (2)、培养子女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有慈悲的胸怀。例如,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使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如果孩子缺乏慈悲心、博爱精神,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3)、培养子女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像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哪里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一点利益,多得到一点好处,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一直苦恼闹情绪,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4)、培养子女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高学历,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能肯定你,能接受你。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欢迎,才会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问:学佛人要督促孩子的学习么?

  居士答:肯定要的。先做好人才能做佛。当然要管好孩子。

  居士答:当然要督促孩子学习。学佛人要有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心。孩子生下来了,要培养他。抚育他。否则就学偏了。孩子学习好了,以后有益于他学佛。记得上师说过,藏地很多人学佛因为没有文化知识,理解佛法上就会有困难。所以,孩子有一天能走入佛门,现在要督促他好好学习。

  居士答:学佛人也要在世间表法,督促孩子学习,也是非常正常的。

  居士答:肯定的。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儿女。我们可以发个心,把所有众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所学的佛法化成救度众生的方便,这是每个学佛人的菩萨行,应该做的。

  居士答:自然要管孩子的。学佛修行就是要在生活中修行。佛法不离开生活。身边的众生,父母妻子儿女都是于我们最有缘分的众生,学佛要从身边做起。自己的家要观为西方极乐世界,周围的人都是无量光佛、菩萨等,我们修行,就要跟众生结善缘,了缘。好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家长的,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学习,也是义务。督促,也是在放下的心态下进行,不是执着的心态下进行。如果报恩来的孩子,自然乖巧些。如果抱怨来的孩子,不听话。这样我们要深信因果,好好忏悔,抱着平和心态,尽责任义务,帮助他学习,用自己的表法影响他,慢慢让他也能学佛。慢慢他也会听我们的话,学习好了报效众生。

  孩子不听话,训斥他,算不算恶口?(作者: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答:这要看你的发心与动机。如果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对方,这样的话肯定没有罪过。如果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自己,掺杂着自己的某些利益,那肯定是恶语,肯定有罪过。动机善就是善,动机恶就是恶,完全看你自己的发心。

  教育孩子时发脾气受因果吗?(净土法门法师)

  问:如何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落实到生活中,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会发脾气、起烦恼,这是否也是着相?

  净土法门法师答:是着相。这两句话很不容易落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法身菩萨的境界,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妄的,你的心就清净,你不会再起妄想,你也不会有分别,也不会有执著,只要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你就不能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几天也讲到了这个问题——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懂得了,万缘放下,你的心清净了。帮助别人,有喜怒哀乐这个表情,但是他并不着相。为什么,就像戏台上唱戏一样,假的不是真的,是手段。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断恶修善,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作为教学的手段可以。你说骂小孩,你是教他好,如果你真的动了瞋恨心,你就落到轮回里了,你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了。所以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也有喜怒哀乐呀,有时候也奖励人,很欢喜啊。有时看到弟子的过失,他也板起面孔发脾气啊。你说他有烦恼吗,他有分别执著吗?——他没有。他那是:众生有感,他有应。你善心感,善的心回应你;你恶心感,打骂教育的心应——感应道交。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妄想在里面。这个功夫是上乘,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六道众生包括天人都做不到。我们学佛应当要学习这一点,这也是很不容易成就的。因此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末法时期,除了依靠念佛往生之外,你能够在境界上把烦恼习气断掉,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啊。念佛求生净土,只要我们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住,伏住,就能够带业往生,我们应当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而直接在生活中运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很难做到的。(净土法门法师《佛学答问》2004.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问: 强迫孩子与自己一起学佛修行吗? (作者: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答: 修行中,做任何事情都是,保持适度就行。不能太过分,也不能太迁就。

你想度化、帮助孩子或者周围的人,必须要有善巧方便。要求太过分了,对方肯定受不了。根据众生的根基,看他的因缘、意乐在哪儿,然后通过一些适合他的非常祥和的方法来调伏他,让他一下子就能接受。如果没有适当的方法,直接就去做,肯定不行。有时候需要硬的方法,有时候需要软的方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这是智慧。

度自己也好,度他人也好,智慧和方便都要具足。有智慧才有方便,有方便才不会有障碍。如果有障碍了,说明你还是没有方便;没有方便,说明你还是智慧不够。其实一切都要恒顺众生,要随缘,但需要有智慧才能做得到。

随缘不是随便。已经开悟、证悟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随缘,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随缘。放下和放弃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说放下,就都放弃了。难就难在这里。《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放下不要放弃,要认真不要执着,要随缘不要随便。要把握这些很难。要保持适度,没有智慧是无法分辨的,没有修行不可能保持适度,差一点点就错了。

    孩子从出生开始身体就不好怎么办?(作者:达真堪布)

  问:我有一个三岁的女儿,身体一直不太好。生下来时,找人看过说“不宜养”。她晚上做梦总是哭,还说自己看到鬼了,按理说一个孩子不应该有这些概念。之前我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三岁时夭折了。我有一次和现在的女儿玩时,她郑重的对我说,“她回来了”。给我的感觉,这个女儿就是那个夭折的小孩子。以前上师做超度时,我给夭折的孩子做过随喜超度,我觉得应该是把那个孩子超度走了。现在这个孩子身体不太好,跟以前的那个小孩有没有关系?请上师开示。

  达真堪布答:这是孩子自身的业力,也是你本身的业力,双方都有关系。你担心也没有用,现在只有相信佛理,自己好好修多消业第一个孩子没留住,第二个又是这样,你应该忏悔。孩子也是,应该为她消灾,这样的话就会好一些。主要是自己能诚心诚意、一心一意地念佛、念咒、念经、修法,这样就能消灾免难,消业积福。你要相信上师三宝的力量,有信心才有加持。如果自己没有信心的话,就不一定了。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教育一个孩子?

中国古人从婴孩就学起,一出生就学起,学什么?学孝道。他从哪里学来的?他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他看到父母孝顺他的父母,看到他的妈妈孝顺她的公婆,爸爸孝顺父母,这是孝道,他天天看。看到父母在家庭里面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看到父母对家里面上上下下的这些人,怎么对长辈,怎么对晚辈,怎么样对童仆(家里面请的佣人)。这些记录下来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他父母家庭生活的规矩,他父母完全做到,让婴儿从小看到、听到、接触到,全学会了。父母是小孩第一任老师,教他什么?教他离苦得乐。真得到了,真欢喜,生活在快乐幸福美满的童年。

  这样学了三年是扎根,他一千天养成习惯了,不需要教,自动自发他就这么做法,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从出生就在学,学到三岁是一千天,就养成习惯变成自然,自然而然的他就这么做法。《弟子规》教给他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思惟、正确的价值观,佛法里面讲的八正道,他从这里学来的。六、七岁上学,老师也是这样做,老师跟父母一样,身教。小孩慢慢懂事了,老师深入浅出诱导孩童,跟他讲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孝顺公婆,为什么要友爱弟兄。他都会做了,再讲解清楚,他就懂得所以然,我应该这样做,原来是这个道理。

  蔡礼旭老师:如何教育孩子对师长生起感恩之心?

我们海口有几位老师,他们全校在推广孝道、师道的时候,很多的同事经过他们班级的时候,都觉得学生特别有礼貌,而这些班级的家长都打电话到学校去说,孩子成长很多,尤其特别在孝顺方面进步特别大。

  另外一位王老师在海南师范院校附属小学当老师,他一开始推广的时候,每天早上都是他最早到学校。一到教室之后,马上打开《弟子规》,打开《孝经》,开始读诵,确确实实是以身作则。所以他的学生一进教室不会拖拖拉拉的。不会还在那边吃早餐。一进门就感受到老师好学的态度,这个朗朗的读书声马上就让他的心定下来,也跟着老师一起齐读,所以他们班的进步也特别快。

  而孩子在接受圣贤教诲之后,存心非常良善。三八妇女节,他的学生来跟这位王老师说:老师,我们决定每个人买两朵花。老师就问了:为什么要买两朵花?学生跟老师说:老师,一朵要送给母亲,一朵送给学校的女老师。他的老师一听很高兴,自己都没想到,还是学生想到的。其实孩子在落实《弟子规》的教诲,孝道,「入则孝」,「亲所好,力为具」,而且念念想着母亲的辛劳,也能想着老师对他的辛劳跟教诲。所以那一天他们班的学生就在全校拿着花到处送,在送的过程,他们校长是一位女校长,看了之后很感动,还亲自到他们班上肯定学生所做的一切,讲的过程因为太感动了,这位女老师眼泪都掉下来。

  学生真正身体力行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过程,他自己的内心也会觉得很充实,觉得很踏实,因为他在做他应该做的事。有一个孩子,一个男同学,拿花去送一位女老师,回来之后很高兴,就跑去跟他们老师说:老师,我送出去的时候,看到这位女老师的笑容,我的内心非常喜悦。这老师接着问他:你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什么?这个孩子说:我体会到施比受更有福气。所以这一种帮助别人的喜悦,体贴别人的喜悦,绝对不是课本里面教出来的,而是亲身去做之后体会到的。所以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让孩子懂得去付出,懂得去关怀,他才会感受到付出跟关怀别人的喜悦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教育       子女)(五明学佛网:教育       子女)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