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儒佛壁合(白话文)


   日期:2014/3/17 8: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儒家和释家不是两家,众生与佛也没有两颗心,因为人人都同用这一个心,心都是这同一个理,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凭着真如佛性而建立的。然而,众生跟佛的确相差悬殊,凡人与圣人的确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因地,各自的迷悟不同,修身积德的情况有别而造成的。因此,儒家和释家的圣人各自出现在世间,为众生倡导真理,以使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回复固有的本性而已。他们所讲的理虽然有方便法,有真实义,各自用的方法根本不同,但所遵循的最终道理,在修行上所用的功夫,在大的方向上来说,是无二无别的。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是众生与佛所共同具有的天真佛性,是性德。始觉是根据本觉的理进行真实的修行,对治各种烦恼习气,令它们消灭无余的妙智。是修德。不觉是因为迷失而背离了本觉,随着境界而生执着,起贪嗔痴的心,而造做杀盗YIN的业。把苦认做是乐,把迷失作为德行,承佛性的力量,去造做生死业。一切在迷失中的众生,与不依正法,错乱修行的人,都是这样的。本觉是凡夫和圣人都平等的,没有高下。始觉由于各自功夫的深浅不一,而证悟的地位各不相同。由名字到分证,从外凡到等觉,都在始觉的范围之内。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修行的功夫到达极处,性德就圆满的彰显出来了。福德具足,烦恼迷惑,完全除尽,圆满地证得菩提道果,回归无所得的境界,这才是大觉世尊。这样才是证得了始觉本觉合一的最上乘的极至境界。才是完成了修因证果的大丈夫事业。所以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说的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这是本觉理性。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违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在六道之中。离开妄想,智慧就会现前。顺着本觉而修,逐渐就圆成佛果了。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肯再甘心做下等愚夫,也不敢以凡夫之身滥充圣人。而必定会以真实的修行,真实的参悟,来争取得到实证。

儒者是以诚以明为本,诚就是明德,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所以,诚明就是明明德的意思。明德就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真知。由于有人的物欲,所以被锢蔽住了而不能显现,如同云遮住了太阳,见不到太阳的光芒。要明明德,必须心存恭敬,至诚,克己复理,这样人欲这东西,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而本有的真知,全体显露出来,如同浮云散去,天日昭彰。真知既然显露,就如同恢复了主权,使者自然听命。所以头脑中的念头,心中的想法,都回归到真诚无妄,中正不偏了。这是孔子继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的大经大法,择其要旨,宏传于世间,以作为天下后世希望学习圣贤的人们的轨范。

如果要与佛法互相引证,相互解释,那么诚和明德,就是本觉性德。明就是明明德,在佛法中讲,就是始觉修德。物就是妄想执著。格物,就是离开妄想执著。离开妄想执著,就得到如来智慧。格去人欲这个物,自然能彻底显现我们心中所固有的良知与真知。所以说,儒家与释家,虽然讲的浅深不同,但其道理和修证并无二致。因此,从古至今,聪明睿智的人大多都学佛,因为得到了佛家的心法,而儒家古圣先贤的心法才能彻底明了。由于儒门子弟,多数都注重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自己的心性。如果不以佛法为先导,自己的心都无所知晓,何况圣人的心呢!然而市井中的儒生,多排斥佛教,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法虽然是出世间法,同时也具足世间的善法。凡是一切伦常,修身齐家等世间之道,当然都已经极力的宏扬阐释,没有丝毫的遗漏了,对父亲说要慈爱,对儿子说要孝顺,对兄长说要友爱,对弟妹说要恭敬,夫唱妇随,各尽本分,各守道义,这些固然与世间的圣人说的没有两样。

然而世间的圣人,只教人尽道义,守本分,佛则详细的解释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教人尽道义,守本分,只能用于教上等智慧的人,对下等顽固愚昧的人就没作用。如果知道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纵使是顽固愚昧的人,也必定会想要善报而畏惧恶报,虽然不想尽道义,守本分,也必定会努力的去尽道义,守本分了。这是如来普遍摄受上中下三等根基之人的方法。总有些人,只知道守着自己那点知见,不去真修实干。以为因果是小乘,不知道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都不出因果之外。只有人的一念心性,不属于因果,也不出离因果。要想超出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还没有成佛就摈弃因果,那样就永远失去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永无休止,可悲啊!

世间有不知道佛法而妄加批判的,也有非常了解佛法,心里服气而表面却在批判的,这都是因为门户之见太重,不能落实格物至知,所以导致用意不真诚,心有所不正啊!那言辞足以瞎掉众生的眼睛,断掉如来的慧命。古人有见识的,乘机破他的邪说,使那些有邪恶知见的人和被这些知见毒害的人都知道,我佛如来教人的是什么.佛法不但与儒教不想驳逆,而且有更能发挥儒教,辅弼儒教的作用。近来,世道人心,已经下滑到极处,废弃先圣的教诲,几乎到了无可就要的地步,凡是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以提倡佛学为耽误之急的。因为佛学注重明白自己的心和因果报应。果真明白自己的心了,就决不会弄错因果。果真不弄错因果了,决定可以明白自己的心。只要明白自己的心,那么儒家先圣的心,如来的心也可以因此而全部明了。这是儒家释家的最大的,一贯的宗旨。

--------增广。卷三。儒释一贯序。P669

儒佛的本体,固然没有什么两样。儒佛的工夫,从浅的方面来说,也是相同的。从深处说,那就有天壤之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就是明德,由诚发起明,因为明而导致诚。诚与明合而为一,就是明明德了。觉有本觉,有始觉,由本觉而发起始觉,由始觉以证得本觉,始觉本觉,合而为一,就成佛了。本觉就是诚,始觉就是明,这样说来,儒与佛,并无二致。阁下所谓的学孔与学佛,理不外乎《大学》一章而已,这决对毫无疑问,但这是从浅处说的。

至于发挥修证的功夫,浅深的次第,那么本源虽然相同,但所证所到的却大不相同。儒者,虽然能明明德,但能象佛那样圆满地断尽三惑,具足二严吗!能象证得法身的菩萨那样,一步步地破除无明,见到佛性吗!能象声闻那样断尽见惑思惑吗!这三者只有声闻断见思惑最为卑下,但已经得到六通自在了,所以紫柏大师说:“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刚刚证得初果,尚且能七次生到天上,七次返回人间。能任意运用道力,不犯杀戒,所以凡是所到之处,小虫自然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更何况二,三,四果了。儒教中的学者姑且不论,就是圣人,他们固然大多是方便示现。根本的先不说,单说他们的事迹,恐怕还不能跟那些断尽见惑思惑的声闻人相比,何况是破除无明的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呢!即使说,明明德就可以与破无明的大士比肩,然而破无明还有四十一个品位,是与最初的初住位比肩呢,还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呢。即使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那对于明德也没有达到究竟,直到再破一分无明,才可以说是诚明合一,始本无二。所以我说,本体虽然相同,而发挥的工夫和证到的品位不同。世人听说相同,就以为是儒教全部包括了佛教;听说不同,就以为是佛教完全不是儒教。不知道她们相同而不同,不同而相同的原因。所以导致纷争不休,各护门庭,都有失佛菩萨,诸位圣人度人治世的本心,如何能不叫人悲哀呢!

--------增广。卷二。复汤昌宏居士书。P372

学说的误人,只在最初的几句话之间。而将来的结果,却不可收拾。宋朝时,儒生窃取佛教的理性道理,而不知道理性是要靠事项上来修,才能成始成终的。所以不承认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导致成今天这样的灭绝伦理的世道。

百丈答错了一句‘不落因果’,按理说也不能算错,因为不对众生的根基,使人误会了,所以五百生堕落成野狐。所以古人说,宁可著书立说,讲“有为法”如须弥山那么大,也不能著书立说,讲“空相”如芥子那么小。

--------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P35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五明学佛网:       )  

 傅味琴居士:佛弟子要以大雄大力报佛恩(释迦牟尼佛圣诞开示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僧道斗法的故事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介绍译者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解释经题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绪说 三、汉明帝的梦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绪说 二、本经的特色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绪说 一、讲经的方式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自序 

 傅味琴居士:佛七谈恭敬 

 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 

 傅味琴居士: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