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道德危机的原因与对策(三)(文字版)


   日期:2014/2/22 1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德危机的原因与对策 

地点:南京大学

主讲:大安法师

 

 

问:请你谈一下,在当代自然科学极大发展,人类理性普遍提高的时代,如何看待一些人对于佛教轮回、因果等有神论思想的质疑?佛教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吸收理性和科学的成分,摒弃一些非科学的成分?

答:我们这个时代是普遍的科学拜物教的时代,总认为科学是握有真理和知识的,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科学本身就有怀疑精神,认为是科学精神之一。但你有没有用这个怀疑精神来怀疑这个科学是不是真正的真理?什么叫科学?那么科学无非是对一些自然现象采取归纳、演绎、实验室论证和理论模型或者数学模型的建构,然后验证回到现实的一个这样的过程。那么科学,你看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常常就是旧的科学失去了它的效用,没有它的解释力了,就被一个新的科学所取代。这在库恩的科学哲学当中,称为是范式的转换,什么叫范式转换,比如原来天文学统治西方的有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克普勒的“地心说” ,但是“地心说”以地球为这个宇宙的中心,他演绎的一套理论体系,包括数学模型,也是很完备的,也能解释很多自然现象,也有他的实践的效用,但是他是不是真理呢?有实践效用不一定就是真理,所以到了十六世纪才被哥白尼所怀疑所推翻,又提出了一个“日心说” ,哥白尼日心说成为自然科学一场**嘛,启发近代科学,但是现在随着哈勃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的观察宇宙银河系的广袤,你怎么又能肯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就是正确的呢?就是真理呢?再有牛顿的经典力学,谁也不能否定他的权威性,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对他的一种质疑啊。牛顿的经典力学是谈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客观性,那爱因斯坦却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可以转化的,时间和空间是没有客观性的,只是人类解释宇宙物理现象的一种手段符号而已啊,所以他就是在时间的客观性上打开了缺口有一种怀疑精神才建立了相对论嘛!那爱因斯坦甚至想进一步揭示宇宙的一个共同的规律,统一场理论,场论就是一切物质是场强很高的这么一种思路啊,但是这条道路,后半生也没有走通。

那么现在又有一个新的学说——超弦理论,超弦理论现在进一步跟东方的这种典籍快接近了,超就是超对称性,旋就是比如宇宙像一个旋啊,那么这个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好像这个琴弦所弹出的音符啊,那你想想这里就更玄学啦,音符是什么概念,音符是没有客观性的,是一个音乐的声波,那跟佛教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快接近了吗,包括我们这个地球有很多平衡的宇宙,我们可见的宇宙是微小的,还有就是隐蔽物资,暗物质很多,由暗物质所组成的暗宇宙,是跟我们的观察手段,我们的视力,声波,是不能相应的,那可见的世界,就好像大海冰山当中浮在海面上的一个山角,不能看到的就像冰山的底座,所以我们人类认知宇宙的能力都很狭小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科学是盲点,很多科学哲学家认为,所谓的科学无非是在某个时间段,竞争力比较强一点而已的一种理论,它不一定就跟真理能画上等号的,我们一定要认为这个。

那为什么不能跟真理化为等号,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盲点,按我们东方智慧来说,真正的这种物质世界,宇宙的本相,它的体认把握,不是属于逻辑思维的范围,你的逻辑思维它一定是有一个能思维的和所思维的,就是我们哲学讲的有主观有客观,那有主客观的对待,只要有这个对待就是二分法,这二分法呢,就不能够把握一种本体性的东西,因为本体性的东西属于打破能所,主客体合一不二,那种绝待的一个境界,我们都是相对的世界,相待,那真正的本相却在绝待里面才能体现,那么一切科学家他都是逻辑思维,他都是能研究所研究,他的无论是归纳演绎建立数学模型,实验室的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逻辑思维,我们所谓的理性,人类理性,罗格斯嘛,无非是罗格斯,还是属于一种逻辑思维的范围,心意识里面的范围,所以他一定在认知宇宙的最后的那个点上,他一定是个盲点,就好像牛顿要在晚年要去探究这个宇宙第一推动力是谁来推动一样,他找不到答案,这找不到答案就是眼睛不能看到眼睛。这就是先天的认知上的盲点。

你要看到自己的眼睛必须要借助第三只眼睛,这第三只眼是慧眼啊,这只慧眼是来自于超越主客体对待你才能获得的第三只眼睛,你在能所对待当中永远得不到第三只眼,所以我们对所谓的科学绝对不能去迷信,但是我们在一定程度要尊重它,因为它的一些由科学所衍生的一些技术,这个技术无非就是说我们内心有这个神通,所表现物化的一种形态,如果内心没有它是不可能有这种高技术的,我们为什么会有手机,千里之外一打手机就能接通得了,所以我们本身就有天耳通嘛,为什么会有飞机飞行,我们本身就有飞行的能力嘛,为什么会有射电望远镜,本身我们就有天眼通嘛,如果我们本身没有,你再怎么去研究研究你也没辙的,这还是从体起用的产物。

那么佛教,尤其释迦牟尼佛是现量体证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是逻辑思维的范围,它是超越主客体的限量的直观的亲证,所以他所把握的是真理,这个真理放之法界而皆准,他具有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这样的一种普同性,普适性。我们绝对不能先入为主,用达尔文的理论来解释,好像现代的就比古代的要先进,要怎么怎么样,因为我们的这种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从简单到多,从粗糙到精致,从什么什么,都是这样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的,现在我们说实在话,我们的智慧是越来越低,我们看到佛经,都如看天书,读一本《周易》、《尚书》,你们都很多都学文科的,你们有多少能够把《尚书》、《周易》、《左传》读懂啊,或者读过啊,你读这些书都读不懂,就好像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微积分都看不懂得时候,你还说你的智慧比古人高?这不是笑话吗?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六道轮回,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这是具有宿命通的如来现量亲证的,我们业力凡夫是不知道的,我们是井底之蛙,佛把他证悟的真理,和盘托出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相,是要让我们有敬畏感,深信因果,如履薄冰,不敢去造恶,你造恶就要到地狱里面去,万劫千生不能出头,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佛陀就像一个慈悲的父母,害怕子女犯这个错误,永远谆谆告诉我们,你不能犯这个错误啊,你杀生,偷盗,邪YIN,就要到地狱,这个果报,那个果报,我们一看很害怕,就不敢去做。一个深信因果的佛弟子,为什么他要持戒,持戒不是对自己的约束,持戒是对我们佛性的解放,解脱,让我们真正获得美满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止抑我们人性当中邪恶的一面,来彰显我们人性当中佛性的一面,因为人的人性里面都有佛性有魔性,用我们的中国解释都有阴的一面阳的一面,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对这种复杂性,我们就要修心养性就要在因果的法则之下,止恶扬善,走向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所以佛教它在基本原理当中是永恒的真理,但是在教化的手段方法当中,可以随着众生的根基加以变化,它最多是这样的,绝对不能说有一种批判佛教,或者佛教需要与时俱进,好像他它的原理都要与时俱进,没有这个事,它的缘起性空的真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个样子,三世因果的法则也永远就是这个样子。你奉行五戒五常才能得人身,你修十善业道才能升到天上,你五戒十善不修一定要到畜生地狱饿鬼,这样的因果,任何时候都是这个样子。这还能够改变吗?所以现在是应该是自然科学要谦虚的像圣人学习,而不是圣人的典籍来屈从于它,但是现在的西方的自然科学已经越来越有一点恭敬心啦,你像海森堡啊,奥本海默啊,这个卡鲁扎啊,这些,他们研究东方的典籍之后就基本上有一个结论,说:我们西方两千多的科学,无非是对东方典籍的一个注解,甚至,如果科学就像一个高山的话,我们这些人气喘嘘嘘的从山底好不容易汗流浃背的爬到山顶上,却发现东方的老人早已悠闲的坐在山顶上面了。所以,不是说我们要摒弃佛教的一些非科学的成分,而是要用佛教的真理,来引领自然科学的这种发展的契机,也要让它为自然科学导航,导向于有利于人类幸福的一面,因为科学却是是双刃剑啊,这个技术不是好玩的,技术就好像神通。佛教修行讲神通,如果一个没有因果,没有道德,没有慈悲心的人,有这个神通,那很麻烦,他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就是魔的一种东西,就等于一个小孩子拿到一把火力很强的冲锋枪对着你,你害怕不害怕,他一一扳扳机——哗,诶,大家都死啦,为什么爱因斯坦到晚年,他非常的郁闷啊,他就觉得他的那个质量互变公式导致的核时代的到来,而人类的道德水平又没有驾驭这种核能力的那种道德境界,于是这个核时代的到来就揭开了人类苦难、灾难的序幕,他很痛苦很郁闷,所以为什么晚年他要奔走世界和平啊,但是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不是他说了算的,各国政治家都竞相核军备啊,竞赛啊!现在各国的核弹头如果加起来能够近百次的炸毁这个地球哦,很多的尖端的所谓的科学技术,可不是最先用在军工上吗?我看有个美国的科学家传记,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就想选择一个远离军事的科目,就选择了射电望远镜这个科目,天文学的,谁知道他在天文学的建树却马上用到了军事上面,最先用在军事上。所以他非常痛苦,也可能非常无奈的说:可能我二十五岁的时候,选择到我的家乡做个农民,可能是更智慧的,更好的一个选择,但是已经时间不能倒流,他已经发现了一种技术用在军工上。说明这个科学家还有点良知,宁可做个农民,也不想去发明一个技术用在杀人的军事上,所以我们佛教的慈悲的理念,与众生同体的理念,来牺牲自己利益众生的一面不是为了个人的或者一个国家的利益来残害他人的这样的魔性,所以佛教的慈悲精神能够为自然科学导航,使它真正用在为人类服务的方面。问:当前有个现象,许多出家人不用心诵经弘法,而去专注于沿街拉人募捐。在寺院高价出售所谓开过光的商品,过于追逐经济利益,背离佛教宗旨,如何看待? 答:好,这个现象确实令人担心。但是大家一定要有一个识别是非邪正的眼光,真正的出家人绝对不会到大街上去募捐的。也不会敲门打户到人家上门去募捐的。凡是出现这样的人,你可以直接给他一个判断:假和尚,假的!你可以试试:你说我可以给你多少钱,但你给我背背楞严咒。如果楞严咒他能背下来,当然也有些假的也能背,但是大部分假的是背不了。背不了楞严咒,那你至少给我背一个大悲咒。如果他什么都背不了,那你可不是假的,你一个出家人肯定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你能背吧。往往有时候一些正信的居士他往往这么勘验一下,或者你问问:你的忏悔堂在什么地方啊?他就懵了,他都不知道忏悔堂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些你要识别他,是假的你不要理睬他。实际上我也希望政府在这方面要管一管。大街上这么穿着出家人衣服,实际上都是很多村庄上的人,整村庄、整村庄把它作为职业,认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就能化缘,很容易得到钱。甚至这些假和尚都假到海外去了。上次我到马来西亚弘法,人家那个马来西亚居士都不好意思地问:哎呀,是说你中国大陆好像来了很多和尚,不像那么回事。也就是说他搞一个旅游签证。人家海外华人开始对出家人一看都很恭敬的,都是要给供养的。他可能对一些假和尚一看,得钱这么容易,就搞半个月的旅游签证,在那里打一枪换个地方,弄个半个月回来,盆满钵满地回来,就弄钱。这弄钱把这个形象都弄到海外去了——假和尚。这是假和尚太多使我们这些真和尚都麻烦了。

问:我们知道荀子的“性恶论”是区别于基督教的“原罪” 。荀子的恶是人在动物性的情绪与本能。若动物性失控,人与人斗争,演化为社会的分离,乃为恶。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荀子的“性恶论”,又如何防止动物性失控呢?

答:儒家的学者在观照人性面,他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可能观点也不一样。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都有他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能是完全是这个样子,在人性层面,确实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用佛教的法相唯识,《百法明门论》里面来看,人性里面善法有十一种,恶法有二十六种,都是善恶并存的,正因为善恶并存才具有着修心养性的,抑恶扬善的必要性,那么如果从本质上来看,我们的至善,至善就是超越性恶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东西,也就是天道讲的那个“诚” ,那种诚一念不生的,那种清明的本体的状态,那么这些呢,就是到了无形无相的形而上的层面了。

实际上我们修心养性一定要抵达那个无善无恶的那种本性的层面,在从那个体性上升起一种止恶扬善的那种修为,这样就逐步的使我们善的一面站主导地位,以至于以后的纯善无恶。所以古人有时候修心养性就是举心动念他有功过格,功过格,那善的一面知道都有些什么科目,做一个什么善,记多少功,记多少,那你过失,犯了一个什么过失。记多少过,然后就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然后把它记下来,甚至你到细微之中去举心动念,你看看这一念是善念你就一块白纸白小石拿出来,如果是一个恶念就是黑的,然后你看看黑的多还是白的多,那么慢慢加减乘除最后白的越来越多,以至于纯白,那么纯白还是有善恶的事项,还不是究竟,其实这个颜回的修心养性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克己复礼,一日归仁,就天下都这个样子,那这个对仁的状态,人仁它也有体、相、用,要从这三面去展开。

所以孔子对仁的界定,仁这个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而且因人不同,他都是角度不一样。如果从仁的那种体性来说,它就是一个本体性的,绝待的东西。那这种清净的那种仁的本体性的东西,连颜回这么一个复圣,这么一个很有修为的人,也最多能保持三个月不违仁,那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他要到七十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立志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举心动念都跟仁的这个体性相符合,那这个话,我们这个佛经讲就是你的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那随智慧不是心机的智慧就是我们本具的那个根本智,无师智,自然智,那种般若的智慧,当你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的话,你讲话不会讲错话,你做事不会去做错事,因为你都是般若智慧的引导,所以你发一言就是天下的准则,你做一事就是天下的榜样,那这个都是登地菩萨的水平。

关于这点怎么去防止动物性的失控,刚才讲为什么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建立一个自我调控系统,让你有敬畏感,让你不敢去造恶,真是每天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每次都要思维,就像曾子他这种战战兢兢到临死的时候才启予手,启予足,到了这个时候吾知免夫,我到临死的时候才知道,我不会再犯错误,所以这个修心养性他这种紧张的过程要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的。等到我们行善行成一种自然的惯性,习以成性嘛,学而时习之嘛!为什么孔子《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学,就是你通过这样的学习或者觉悟,你觉悟了这个真理之后,你得要习,要去练习,就像小鸟要练习飞行一样,那你怎么去练习,就是你小气的时候,这时候你得要练习布施;你这个妒忌的时候,要练习用宽容;你残忍的时候,要练习你的慈悲;你愤怒的时候,要练习你的宽恕;这样去练习,这样就慢慢把我们动物性的东西把它控制住,善的力量站了主导地位,然后再进一步,连善恶都两亡,进入到‘诚’的境界,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这就是进入天道了,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以儒家学说的最高的境界是让我们以仁道来追求天道,所以这些都要用儒家的学说和佛教的这种理念来建立一套调控系统,一种行为的规范和惩恶扬善的强有力的依据,才有可能。

问:寺院是应该免费向信众开放,还是应该收门票?

答:本人认为佛教寺院,包括道家寺院,一定是免费向信众开放才是如法的,收门票搞商业化都是不如理不合法的,因为佛教一定要给众生一种心灵上的依靠,是一片净土,一定要超越商业的法则。自古以来寺院就没有收门票一说,这是竖向的来看,横向来看海外所有的寺院都不收门票,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寺院要收门票,难道这种中国特色还要保持吗?但是对于普遍的现象本人也是人微言轻,本人也现在是独善其身,我现在在东林寺还能够说点话的话,我东林寺就已经不收门票了,不仅不收门票,所有的商业性的色彩都没有啦,所有去念佛闭关的都是免费的,所有游客什么要到这吃饭也是免费的,所有烧香也是免费的,乃至于我们东林大佛建成的那是花了几个亿的资金建起来的,我们也是向社会海内外庄严承诺:免费!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