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上辈往生者,不限于出家之众


   日期:2013/12/13 10: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上」,上是讲上面,上面这一段。「《起信论》」,这个《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彭际清居士造的,「以出家为净土正因」,这《起信论》上说的,「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之方便」,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黄念祖老居士说「后说较稳」,元晓师讲的好像更妥当一点,讲得更好,以出家为显发正因的方便。「若兼究《观经》」,我们参考《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上「则上三品未言出家,中品上生言修行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该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唯此二品,确指出家」。有这个文字,其他的七品里面没有提到出家。所以黄念老说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的方便,他说这句话说得很妥当。「但本经反之」,《无量寿经》跟《观经》上讲的,恰恰相反,为什么?《观经》九品,前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相当於《无量寿经》讲的上辈,《无量寿经》上辈就讲到出家,《观经》的上三品没有讲到出家,中辈才讲到出家。中辈呢?我们本经,「中辈则谓不能行作沙门」,就是没出家了。所以《无量寿经》上讲的,跟《观经》讲的不一样。

  底下这就是说明,「盖以众生机缘无量差异,因地修行万别千殊」,这就是我们讲千差万别,「人人有异,各各不同,概括而粗分辈品,略显位次」。这是一定要晓得,佛是笼统概括而言,没有细说,略显位次。「窃思」,这个窃是黄念老自己谦虚,就是我想「应病与药,随机说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他有对象,《观经》是以韦提希夫人为对象。讲《无量寿经》那就不一样,这个大会里有大比丘一万二千人,有比丘尼五百人跟《观无量寿佛经》那个场合、因缘完全不相同,佛应机说法,听众根机不一样,佛讲的就不相同。像大夫治病一样,他是什么病得给他开什么药,「故未可拘於一格,死於句下」,我们就完全不能了解佛说法的意思。开经偈上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凡夫习气很重,要研究,要追根究柢,这个态度正不正确?不能说不正确,也不能说你完全正确。为什么?过分的执著就变成障碍,大而化之反而容易开悟。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只观其大意,这是他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追根到底,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他是不是真的清楚明白?问题很大。到一个阶段自己以为搞清楚、搞明白,他就不能再往前进。如果再往前进,真的一切法其深无底。

  任何一法,真正会学的、善学的是要得定、是要开智慧,这叫善学。坚固的执著障碍得定,分别也是障碍得定,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就很容易入定。定中境界现前,好,因为那是现量境界,你亲自看到,你亲自接触到,没有一法不通达明了。古人求学重在开悟,今人求学重在广学多闻,路子走得不一样。古人有智慧,现在人有常识,有知识,有知识没智慧,古人有智慧。智慧里头有知识,知识里头没有智慧,为什么?智慧的心是清净的,知识的心是浮动的、浮躁的,不一样。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解决问题后遗症一大堆,很可怕。中国古时候做大事业的人,心清净,智慧决断,所以这事情做得好、做得恰当。现在没有,所以这社会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想得很好,结果做出来之后变样子,这变质;智慧的处理永远不会变,这是智慧跟知识的差别。所以我们学佛要学智慧,一定要得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规矩,守规矩,不要乱来,不要标新立异,遵守古人、佛菩萨的老办法。这个老办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用这个方法成就的,得定开慧。

  我们今天想一套新的方法,老方法不要了,新方法试验,试验一百次、一千次都出毛病。那我们就真正想到古人了不起,古人的方法传千年、传万年,永远不变,永远不出毛病。你不遵守他的办法你就会出毛病,为什么?古人的方法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古人的方法是真实智慧。像我们这部经上讲三个真实,这不得了,真实之际就是讲的真如本性,这部经从真如本性里头流出,又回归到真如本性,真实智慧、真实的利益,这三种真实。你要仍不信,想标新立异,我另外想一个方法,你想不出来,没有这个能力。想出来以为是好方法,做做、做做流弊就出来,问题都出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真搞清楚、搞明白,还是古人对,这不能不佩服。古老的方法,千年万世社会安定,人民幸福,不出毛病。这些古圣先贤生天的生天,学佛的成佛了,他不在三恶道。

  「窃计无量寿会上」,窃是念老谦虚,就是我计算计算无量寿法会上,「阿难当机,并有大比丘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皆应上辈往生」。这一点都不错,当年在释迦牟尼佛会下听讲经的这些人,他们肯定都是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且以本经乃净土第一经」,这是古今大德共同肯定的,净宗第一经,「所示乃正宗典范」,典型模范。「出家修行得上辈生,乃合常情」,这是应该的,肯定他们是上辈往生。「佛故契此因缘,而说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而作沙门」,所以佛有这句话。「至於《观经》」,跟这就不一样,「则大异於是」,跟《无量寿经》的缘完全不相同。听众,佛讲《无量寿经》,听众你看看出家比丘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这个法会多殊胜、多庄严,这么多出家人在一起。

  《观经》的因缘就是韦提希夫人,她带著她的宫女,是这么一群人,在家人。韦提希夫人遭难,儿子不孝发起政变,要把他父亲政权推翻他做国王,他搞政变。所以这个国王是父亲,韦提希是他母亲,遭遇到家庭这样的变故,苦不堪言,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求释迦牟尼佛救她。当时在佛左右的,只有阿难跟目犍连,在佛的左右。「释梵诸天,虚空雨花」,这些护法神在空中看到韦提希夫人请法,世尊为他们开示,欢喜散花供养。「会中唯阿难、目连为大权示现之比丘」,我们知道,阿难跟目犍连是大菩萨再来,目犍连久远劫都成佛了,倒驾慈航,在释迦度化众生的会中示现做佛的弟子,表演的是神通第一,阿难表演多闻第一,所以他们示现,「余无出家之众」。「於此会上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者,主要是韦提希夫人等在家人」。这说得清楚,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无量寿法会跟《观经》的法会情形完全不一样,「故佛应其机缘,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没出家人,韦提希夫人跟她的一些侍女,带著一些宫女,全都是在家人,没出家人,所以就不说出家。

  「又《观经》曰:韦提希与五百侍女」,这人数说出来,说《观经》这个时候,听众就是韦提希夫人带著五百宫女。「闻佛所说」,夫人跟这些宫女听佛说法,「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就是见到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得见佛身」,见到阿弥陀佛现身,「及二菩萨」,二菩萨是观音、势至,「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逮就是得到,这很了不起,得到无生忍,这是说韦提希夫人得无生忍。通常得无生忍是七地菩萨,《仁王经》上说的,《仁王经》讲五种忍,无生忍是高阶菩萨所得到,七地菩萨下品无生忍,八地菩萨中品,九地菩萨上品,他们得无生忍。再往上去叫寂灭忍,十地菩萨下品寂灭忍,等觉菩萨中品寂灭忍;妙觉果位就是佛果,成佛了,真正成佛了,上品寂灭忍,清净寂灭。所以无生忍是大菩萨,韦提希夫人证得。五百侍女跟著她一起,她们的善根福德缘分比不上韦提希夫人,这样看起来,韦提希夫人也是再来人,不是凡夫。「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这就是说五百侍女见佛闻法,发无上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悉记,记是为她们授记,完全为这五百侍女授记,「皆当往生」,告诉她们,你们将来个个都会往生。

  「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就得到诸佛菩萨的现前三昧,这是一句笼统的话,为什么?五百人各人根性不齐,所以得三昧不一样,但是统统都得三昧,三昧浅深差别不等。这个时候无量诸天,诸天就是先前在散花的,在供养的,这些诸天他们看到这个状况也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是菩提心,他们也发菩提心。「可见《观经》会上,当机之众纯是大乘根器」,世尊讲《观无量寿佛经》这一会,这些有缘的听众,五百侍女都是大乘根器,为什么?听到大乘法她能信、能解,欢喜接受,发愿往生,这是纯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发心」,她们这群人里头没出家人,出家人只有释迦牟尼佛跟两位侍者阿难、目犍连,其余的听众全是在家的,在家发心。「如是诸人,定可上辈往生」,诸人就不只韦提希夫人一个人,统统都是上辈往生,上辈往生有三等,上品上生的,上品中生的,上品下生的,都是在这三品里头,上三品。

  「且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於现世,必是上品上生极乐佛土」。她听了当时她就悟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法忍?先说这个忍字,忍字在此地当作肯定说,同意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无生。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无灭,一切法不生不灭,他能够承认,能够接受,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叫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惠能大师开悟是这个境界,在五祖会下得无生法忍。所以他说「何期自性本无生灭」,这就是无生法忍,五祖衣钵马上就传给他,他就成为第六代祖师。所以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於现世,现前,这不是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她就得到。跟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闻法,境界完全相同,她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上品上生。「韦提希乃在家妇女,现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证上辈生者,不限於出家之众」。这个意思就讲通了,讲清楚、讲明白了。「复显净宗妙法破尽规格,至极圆顿,不可思议」。净宗妙就妙在此地,它跟其他的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那个规格跟净宗不相同,净宗确实至极圆顿,至圆极顿,不可思议。

  「又《报恩论》中曰:刘遗民三度见佛,衣覆手摩,自当上品,非出家也。」这是东晋时代亲近初祖慧远大师,在中国,东晋慧远大师最初在庐山建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这是中国净土宗第一个道场,现在叫东林寺。刘遗民是念佛堂里面的一员,在家居士,这里头有出家、有在家一百二十三个人,在这里念佛。他们很厉害,进入这个念佛堂就不想出来了,要在这里往生。它外面有个小溪叫虎溪,虎溪为界线,人只能在界线之内,不出界线,大家都发这个心,死心塌地在这里好好的念佛。那个时候只有一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我们知道已经到中国来了,还没有翻成中国文,是梵文,没翻译出来。所以庐山东林莲社只有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翻译得最早,后汉时候就翻译出来,安世高翻的,但这本子失传,《藏经》目录里头有,这本书没有了。刘遗民在这个念佛堂念佛,三次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衣服,披的袈裟,用袈裟把他盖住,盖在刘遗民的身上,阿弥陀佛的手摩他的顶,感应不可思议。三度见佛,衣覆手摩,他往生当然是上品往生,不敢说上品上生,决定在上辈,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肯定他是上辈,「非出家人也」,他在家。

  「而凡莲宗诸祖,及维摩、贤护等,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这就总说,凡是净土宗这些历代祖师,这些祖师是被大家公认的。净土宗没有传法,各宗都有传法,一代传一代,有法卷、证书传下去,只有净土宗没有。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这个老师往生了,后人公认他可以称为一代祖师,所以都不是活的时候,死了之后,大家推崇他他是第几代祖师,所以净宗祖师是民选的。不是一代一代承传,不是,民选的,都是往生之后下一代选举,不是在当代。第二代,就唐朝时候,你看从东晋到唐朝这一段时间当中没有第二个,大家就不选了。唐朝又出现一个,善导,他的言行、他的教诲,所教、所传的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或者是《观经》完全相应,大家就说是这一代祖师。你看每一宗祖师都传了几十代,都五、六十代,净土宗才十三代,就十三个。最后这是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大家公认他是净宗第十三代祖师。这些祖师往生肯定是上辈。以及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贤护等十六正士」,我们这个经上前面讲的,这十六个正士菩萨全是在家的。这些「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我们能够想像他们肯定都是上辈的。

  这底下介绍,「晋代刘遗民,与庐山远公同会念佛者也。往生在远公前」,在慧远大师之前往生。「远公临终,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慧远大师往生,刘遗民跟著佛来迎接,莲社里面先往生的人统统跟佛来了。这个记载绝对不是假的,绝对不是骗人的,你看远公临终的时候,方从定起,在入定,定中出定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这真的,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这见到佛像。

......

  「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这就是七宝莲池,它的水向上流、向下流;我们这个世间的水只向下流,不会向上流。极乐世界的水向上下都流,流的时候有声音,这声音你细听它们都在讲经说法,讲无常、苦、空、无我。「佛告远曰」,阿弥陀佛告诉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你看七天之前,佛来告诉他,七天之后佛就来接引。「又见社中先化者」,莲社里面先往生的,有「佛陀耶舍」,这是印度的一个出家人,也参加这个莲社,有「慧持、慧永」,这出家人,「刘遗民」这在家居士,「等」,后头就没有说了,「皆在侧」,都在佛的身边,跟佛一起来接引。「前揖曰」,莲社这些先往生的人,看到慧远大师,都来作揖,都来问讯,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公建莲社召集大家一起修行,发心早,怎么这么晚你才到极乐世界?他们都先去了,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刘遗民生前三度见佛,逝后随佛来迎远公,是则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证例也」。这真的不假,在家居士可以上品上生,善导大师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西方世界三辈九品,完全是为六道凡夫而设的。六道凡夫总在遇缘不同,遇到大凡夫,就是上品上生,上辈往生;小凡夫,那就是中辈往生;恶凡夫,这是下辈往生,下辈往生的这些众生都是造作罪业的。所以造作罪业不怕,也能往生净土,造什么罪业?五逆十恶极重的罪业,那堕阿鼻地狱。你要是遇到善缘,临命终时遇到有人劝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听了就相信,你就真干,万缘放下真干,一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你看现在全世界将近七十亿人,七十亿人当中多少人能遇到佛法?我想能听到佛,知道有佛,大概七分之一吧,应该有十亿,七十亿有十亿,七分之一,这七分之一的人闻到,知道有佛法。真正接触到佛法的,可能又是十分之一,十亿人就变成一亿人,真正接触到佛法。接触到佛法,佛法有真的有假的,如果接触到假的佛法,那就不起作用。遇到真的佛法,可能十个人当中一个吧,你慢慢递减,一亿人就变成一千万人,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是一千万人,要是遇到净土的,可能又是十分之一,那就变成一百万。这一百万人当中,能够遇到这部经,这个会集本,遇到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恐怕十万人都不到,你才晓得这个法门之可贵。

......

「维摩居士乃金粟如来示现」,也是在家居士。「贤护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萨」,而且是在家证得等觉菩萨,他的地位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平等的,这十六个人「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这个表法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净土宗是肯定的以在家为主。所以这些在家菩萨是等觉菩萨,「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故未可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我们对於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出家,出有四种,家也有四种,这四种我们得搞清楚。家的四种,第一种叫田宅之家,就是我们今天讲一般俗家,你有田地,你有房屋,这是你的家,这是世间人的家。佛讲的家还有更重要的意思,第二种是什么?六道是家,轮回是家,田宅之家是小事,轮回之家是大事。再提升,生死是家、烦恼是家,佛讲了这四种。你能出烦恼的家,能出生死的家,能出六道的家,你真出了。单单出你现在的这个田宅之家,你不能够断烦恼,不能够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还在六道搞轮回没出去。家有这四种。凡夫只懂得出田宅之家,出不了六道;小乘人能出见思烦恼之家,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生死还没出。生死有两种,分段生死他出了,变易生死他没出,他还有。变易生死在十法界,那十法界是家。必须得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法界的家出了,到实报土,变易生死没有了,你才真叫出生死之家。

  出也有四种,第一种,身出心没出,身是出了,心里还贪恋,把什么?把道场当作是我的家,出了你那个小家,现在搞这个大家,身出心没出。第二种,心出身不出,就是家居士,心出家了,身还在家。第三种,身心都出,那就是我们祖师大德们,释迦如来给我们示现的身心都出。第四种是在家人,身心都不出,这是指什么?在家学佛的,心也没出,身也没出,他修什么?顶多修一点福报,不能往生;往生怎么样?心出身不出,决定往生。所以出有四种,家有四种。这里举本经在序分里面「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做为本经的上首是表法,所以我们不可以「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就像章嘉大师早年给我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不要在形式上去分别,要重实质。

  「本经谓上辈生者,出家弃欲」。我们晓得,这个出家是心出家,心出身不出,韦提希夫人是心出家。「《观经》上品不言出家。韦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上辈里有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两经并不相违。盖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例如我国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则以面粉为主食。米麦虽异,但其能作为主食则一也」。用这个来比喻在家、出家。「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这就是在家居士可不可以提升到上品上生?可能。那个出家人他要身心俱出,才能上品上生;在家人是心出身不出,以心为主,真的心出家,这是上品上生。「次如《观经》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则谓在家人亦可也,两经合参易明真实之义」。《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中上品、中中品,这两品他讲到持戒,持沙弥戒,持比丘戒,这是出家人。所以三辈九品合起来看,每个品位里面都有出家人,都有在家人。到底是出家人多、在家人多?那是要看心,完全在心出家不在乎身。身出不出家实在讲没有多大的关系,最重要是心出家,身心都出是跟社会做一个榜样,做一种表法,用意在此地。为什么?一般人这个身、家很不容易放下,你做个好样子,让他常常看到:你看他都放下了,我为什么没放下?用意在此地,不在别的。

......

  《观经》里面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在家人,这是念老让我们两经合参。「是故应善体圣心」,这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跟我们讲的,你要懂得它,懂得他的真正意思。「切莫死执文句」,不要执著,读经不要执著文句,听经不要执著言说。「舍家弃欲,应著重於心出家」,无论在家、出家,一定是心出家,「则此两经并无二旨」。这样子这两部经所说的,你就能够圆融,你不会产生矛盾,你会有坚定的信心,不至於产生疑惑,这就对了。所以「舍家弃欲」讲了这么多,主要就是怕经看很多,说法不同,怕产生误会。佛是一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他的意思,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很要紧,不能把意思错解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四集)  2011/5/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39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往生       净土法门)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杨云唐居士:无我与往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选粹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北部数位法师来访(81、9、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某法师率徒众来山请法(81、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开示节录(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