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感悟佛的境界—听南普陀方丈则悟大和尚说佛


   日期:2009/11/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感悟佛的境界—听南普陀方丈则悟大和尚说佛

(中华儿女)本刊特约记者 丽晴

我在南普陀寺听则悟大和尚说佛。身着土黄色僧袍的则悟大和尚,坐在“狮子坐”上,慈眉善目,法门龙象。他微笑着,款款道来。扑实无华的话语,像智慧的珍珠,洒向我的心灵。四周静谧而宁磬,偶尔传来几声鸟鸣,随即归于静寂。有风从五老峰的谷底拂来,煽动院前鲜花兰草的香味。我的心渐渐从尘世的焦躁中蜕化,眼前是一片蔚兰的大海,海波被蓝天亲吻,变得碧透和温顺。我忍不住洁身净体,走进这片真空,走进这一界………

信佛有多种切入点。有智入,理入,信入。

我想,你一定会问我,为何要信佛?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人精神领域的一种需求。人的精神与物质要人的两只脚一样,同步在地上行走。一个人缺乏信仰,即便物质方面再丰富,也等于没有灵魂。信仰的沦陷就等于道德的沦陷。人活在世上,要讲涵养,讲道德,就要在信仰领域有所提高。而佛教,正是教育人从心灵上如何升化,思想上如何提升,行为上如何达到规范的。因而,佛教能给人心理、生理、生活都带来幸福。

信佛有多种切入点,有智入、理入、信入等。智入——是指由人的智慧发现的佛教。即接触到佛教后,发现佛教有博大精深的道理,因此下决心学佛。理入——是通过佛教的理论学习后,认识了佛教,从而产生了信仰。信入——对佛教不了解,但见到佛教便会产生恭敬心理,所以信了。

出家人是辛苦的,但他是人类的精神导师。出家人淡泊世间红尘,倾心研究佛法。不仅对自己言谈举止要求严格,为世人表率,而且利用佛法的慈悲助人济世。解除世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困惑。

佛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不是迷信。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的佛教已经具有中国的本土风情,具有中国人的根性和中国人的习俗。因而,具有中国味的佛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不懂佛教的人,说佛教是迷信。佛教不是迷信,而是一个智慧的宗教。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发源印度,由印度传入我国。但中国现在的佛教,已经不是印度的佛教了。中国佛教从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到中国,到现在已是经久不衰。尤其是隋唐时期,佛教发展到登峰造极。中国佛教为中国人的心灵净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散发出独具特色的光芒。可以这么说,中国佛教具有中国人本土风情,具有中国人的根性和习俗。通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一种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种传统文化,而不仅仅把它当成宗教来看。它是照亮我们心灵的一展灿烂的灯塔。

比如,佛教在思想领域,社会领域,道德规范所发挥的作用。只要我们细心领悟它,学习它,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发现它是生命的火花。同时也会感觉到,佛教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遥遥不可及。

佛教传到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碰撞,与中国的儒家、道家等其它文化相融合,所以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的传统信仰非常相似。因此,中国佛教离不开中国文化的传统色彩。

但是烧纸钱、算命、看相、看风水,都不是佛教所主张的。佛教认为这是“邪教”。佛教不允许,也不主张僧人从事这些活动。但很多人以为这些都是佛教的,以为鬼神信仰、抽签、卜卦也是佛教。这些虽然在中国民间已成普遍现象,但都不能代表正见佛教,只是民间信仰而已。

烧香拜佛是一种敬拜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佛陀的尊敬。其实,供奉菩萨有多种形式,如:供花,供水果,供水,供灯和设香案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重在于心。如果心不虔诚,烧一百柱香也无济于事。这好比,学佛不一定出家,不一定剃度。只要坚定信心,在家也能成佛。

记住:佛教认为注重形式不是目的,以通过形式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佛教注重的是心灵的净化。

佛教徒不追求金钱,但钱用得好,有利于众生,能挽救众生。金钱像一把刀,看握在什么人的手中

佛教有句话:视金钱名利如粪土。但钱用得好,可以挽救众生,利于天下的人。要把金钱当成一种工具,通过它来达到我们的目的。什么目的呢?就是尽其所能,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因此,金钱就像一把刀,看握在什么人手中。也就是什么人握着,它就为什么主人服务,其作用是千差万别的。我个人认为,钱多没有什么不好。没钱,怎么去做慈善,又怎么去帮助别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教精神特色的写照。要做慈善事业,济世扶贫,是需要钱的。

佛教不排它。它普渡众生,广纳众生。只要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慈悲为怀,给人以方便,给人以快乐,给人以欢喜,给人以智慧,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片净土,成为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佛教最初的僧团,是以六和精神为标准的。所以六和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现在,佛教徒追求的是在精神领域里,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努力排解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矛盾,使人们在思想领域里得到升华,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佛教讲慈悲、讲仁爱,不杀生。这些都是和谐因子。因为佛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此受生;而杀生者,即杀我父母,或杀我故身”。佛教是讲生死轮回的,他的慈悲,是心系天下一切众生。这句话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女子均为我母亲,世上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亲,我生生世世都是从他们那出生,怎么可以杀我父母、或者杀我自己呢?

宗教的共性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解决更多人的困难,虽然各教派有信仰之分,但目标却是一致的。而佛教不排它。它普渡众生,广纳众生。所谓众生,乃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生灵。

佛教是不分民主,不分国界,不分宗教的。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首先要爱国爱教,把自己身边的众生服务好。我欢迎所有教派,欢迎所有的兄弟宗教。只要大家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慈悲为怀,给人以快乐,给人以欢喜,给人以智慧,各教派之间就不会存在什么隔阂。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片净土,成为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佛教的空,是为了不空。空,是空去我们的烦恼,空去我们的痛苦,空去我们的执着

有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四大皆空。其实,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宗教。佛教讲的“空”,并不同于虚无,而是一种贯穿事物现象乃至本质、空有圆融的说法。佛陀教导弟子要精进修持,而佛教的空,是为了不空。简单说来,装东西要有空间,没有空间,有东西也放不了。佛教所讲的空,就是空去我们的烦恼,空去我们的痛苦,空去我们的执着。所谓执着,是指主观意识很强,对功名利禄执着追求,而这种追求,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

佛教的执着,是幸福快乐的执着,是把小我变成大我的执着。

佛学是心灵的哲学。佛说,“众生被境所转,菩萨以心转境”。我们所做的弘法、利生,就是通过心灵的慈善和物质的慈善相得益彰,为信众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心灵的滋养

佛说,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要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信众是金钱贫乏,心灵却丰满,而有的信众是金钱丰满,心灵却贫乏。我们所做的弘法、利生,就是通过心灵的慈善和物质的慈善相得益彰,为信众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心灵的滋养。

物质的慈善易得,心灵的慈善却在于个人修持。从古至今,佛教把莲花做为圣洁的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真正的佛教,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众生。佛说,众生被境所转,菩萨以心能转境。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不为境转是圣人,为境所转是凡夫。意思是,假如我们的心不为环境、境界所转动,能够自如面对,我们就是圣人;假如我们的心老是被环境、境界所转动,不能拥有生命的自由时,我们就是凡夫。圣人与凡夫之间,只是一念不同。假如你这一念能够觉悟到,不被环境所转动,你当下就是圣人,就是佛。

不随境转的心,是安详、自在、解脱、清凉、涅槃的,不随环境所牵扯的心,人生就会充满美感,就会体悟到身边一切都是妙不可言,都是圆满的,完美的。即便举手投足,吃饭睡觉,都在一种轻松、安乐、祥和的氛围之中……此时,我们的心也远离世间的痛苦与烦恼,变得超脱起来,渐渐驰入佛陀的精神境界。

作为出家人,有一颗清静、无我,为众生服务的心,对修持提升更快。身在闹市,同样会有定力。当然,也有少数僧人卷进物流之中,被境所转,被功名利禄所累,但毕竟是少数。我却认为,作为僧人,更应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学习佛陀以心转境,在复杂环境中修持,更能显现对佛陀的一片真心。

什么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无我。无我就是无私,无私才能无畏,才能慈悲为怀,心系一切众生

则悟方丈的话简单、明了,但其中之道却是一种境界。听他说佛,恍若有种在高山上行走的感觉,觉得高不可攀。但我知道,我的心灵已经有所动。

那么,什么是佛的境界呢?

佛说,让我们本着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人们所说“菩萨心肠”,就是因为菩萨的慈悲、包容和无我。无我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哪怕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想起来,不正是精通佛书的毛泽东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吗?不想自己,只想别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便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天下大同,就是共产主义了。真是有这样的人,如白求恩,丢下自己的国家和家庭,只身来到中国,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之举。当身染重疾时,毅然把救命的药留给别的伤员,最终献上自己的生命。再则,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一生为祖国,为人民而奉献,自己却没有孩子,没有存款,走了也没留下什么遗产。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十分不易的。

这是什么精神?是大公无私,是无私无畏。

得道于此,又是一种境界。是禅的境界。禅,正是要你用心去思,用心去想。要你想,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生。要你想“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要你想每天都是全新的自己,每天的我都是新生的太阳。

我忽然感悟到,佛的世界就像是无尘的真空,真空里有浩瀚的大海,它清纯如镜,博大如宇宙万物。我想,只要心灵保持一片净土,就会活在真空里,享受大海那份永恒的纯,永恒的静,永恒的情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