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华法师:法无定法(三)


   日期:2013/7/30 23: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听越糊涂了。

   然后,我们看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须菩提就回答说:我常常听佛讲经说法,根据我觉悟到的佛法来看,佛从来不讲自己是唯一的取得正等正觉的人,不标榜,也不居功自傲。我理解佛的法是没有定法,这就是“法无定法”,那么为什么法无定法呢?各位想一下,为什么佛的法没有?就是因为佛法是对治三界以内众生病的。还是老话,我们有多少病,佛就有多少法,如果有人执著于有,求世间的名,追逐世间的利,得不到解脱,乃至于产生断灭见,不想活了,那么诸佛菩萨就告诉他说:你应该看空啊,世间的事情都是缘起的,你不要执著。如果有一个产生了断灭见,认为人活到80岁毕竟要死,活着没什么意思,充满了苦难。那么佛就说你要勇猛精进,人身难得,你要积极向前的走,要发大菩萨的心,要度更多的众生,佛就给他讲有。当众生著于空的时候,佛就讲有,当众生执著于有的时候,佛就给他讲空。而其目的是不让众生们执著于有无两边。

   ——在我们修行的路上布满了坎坷,佛一会儿指导我们向左,一会儿指导我们向右,其目的是怕我们掉进坑里。左和右是相反的,但我们却能够始终向前,趋向佛国净土。

   ——森林里有一棵树,开花、结果,鸟儿在上面做窝,但树林从来不说自己是树。它只是森林里的一棵树。

   舍去有无两边,归于中道,有人就以为中道就是真正的佛法了。为什么让你归于中道呢?因为你执著于两边,执著于生和死,有和无,当你归于中道,中道之法也不可以执著。奥义就在于此。之所以没有定法可说,是因为众生的病千差万别,没有固定的病,就像我们到药铺里头去取药一样,有多少种病,这些药来回搭配就有多少种药,所谓百草皆可入药。举目来看,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药来致我们的病。佛法在救度众生的时候,也是以百草入药。如果有人执著于定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维摩诘所说经里有一个持世菩萨,严持戒律,行住卧坐非常威严,有两个比丘向他问道,持世菩萨他没有观机逗教,没有观众生的根性,不知这两个年轻比丘本来是大乘菩萨的根性,反而讲小乘法给他们 听,讲苦集灭道,讲如何证得解脱和涅槃。这时候恰巧维摩诘居士来到,维摩诘居士原来是金栗如来,在累生累劫成佛,化现为中印度一个大富长者,常常出入YIN舍、酒馆、剧院,在人多的场所广施教化,就所谓“先以欲钩牵,令其归正道。”他先和光同尘,表示和众生一样:烦恼、争名夺利,酒馆、YIN舍这些地方他都去,但是慢慢呢,他以方法引导他们归于佛法的正道。这个持世菩萨正在给两个比丘讲法,维摩诘居士到了说:(喝  持世)这两个比丘不是小乘的根性,他是大乘菩萨的根性,在累生累劫已于无量诸佛处种了善根,你应该给他讲大乘佛法,不应该给他讲小乘佛法。应给他们讲如何发菩提心,如何救度众生。显然持世遭喝就是因为他治病,给的要不投缘。那么,持世菩萨为什么要犯这个常见的错误呢?就是因为他执著于佛法,他以为佛法是定法,佛陀在初法轮的时候,讲的是苦集灭道,所以,他就执著于苦集灭道。然后见了男女老幼,不论他们根性的差别,一律讲苦集灭道。而佛陀是观众生的根性,你是小花小草,他就下点毛毛雨给你,你就喝够了;你是参天大树,他就下瓢泼大雨给你,那么这些树就能够得到滋润。墙头上长的这些小花小草,如果一阵暴雨下来,连根就给拔起来了。而大树还没有喝饱。佛的法是圆满的,是究竟的。但是,在教化时,必须要有方便,因为众生的千差万别,因此佛法没有定法可说。

    但是大家要翻过身来,并不是说佛不说法,而是佛不执著于自己的法。他是看众生需要什么法,他才将什么法。对于自己的法。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他讲此是空,此是苦,此是无常,是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贪恋五欲的生活。

   大家想一想,我们各位是不是贪恋五欲的生活呀?以为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是美妙的,被妄念牵着鼻子走。所以,佛才讲苦、讲空、讲无常。无非要我们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享受越来越高级,心被物化。因此,佛指示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迷失自己的心性。福尽还堕,所以要惜物,执少为足,才能不断地趋向于佛道。

   佛说没有定法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如果有人说:“我开悟了",我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在坐的各位,你相不相信他开悟了?相不相信他取得了正等正觉?相不相信他成佛呢?未证言证是最大的妄语.就是自己没有觉悟,没有证道,反而告诉别人说自己觉悟了.因为所谓开悟,不是让你得到一个什么东西,悟就是悟无所得,证是契入法界,泯然一体.

   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大光明镜,我们现在开始学佛,就是拿毛巾把我们的贪嗔痴慢疑见,财色名食睡,用毛巾擦得干干净净.说擦干净了,是第一个层面.如果擦干净以后,你开始告诉别人说,我的心镜已经擦干净了,大家想一想,当他起这个心,动这个念的时候,这个念是不是染污呢?如果有人在学习佛法时,得少为足,居功自傲,虽然舍去了善,舍去了恶,认为有一个善法可得,这也是染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华法师:       法无定法(三))(五明学佛网:妙华法师:       法无定法(三))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七章 流通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九章 不思议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