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观世音菩萨本愿功德


   日期:2013/7/25 23: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世音菩萨本愿功德

1.《悲华经》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为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尔时宝藏如来为轮王授记已。不眴太子前白佛言,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愿令转轮圣王,于安乐世界作佛事已,入无余涅槃,乃至正法住时,我于其中,修菩萨道,是佛正法,于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宝藏佛,寻为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于菩提树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2.《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云。佛言,乃往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土清净庄严,说不可尽。其佛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华,从地涌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与威德王俱诣佛所,头面礼足,听佛说法。时二童子即说偈云,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今于如来前,宏誓发菩提。生死无量劫,本际不可知。为一众生故,尔数劫行道。况此诸劫中,度脱无量众,修行菩提道,而生疲倦心。我若从今始,起于贪欲心,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佛。嗔恚愚痴垢,悭嫉亦复然。今我说实语,远离于虚妄。我若于今始,起于声闻心,不乐修菩提,是则欺世尊。亦不求缘觉,自济利己身。当于万亿劫,大悲度众生。如今日佛土,清净妙庄严。令我得道时,超逾亿百千。国无声闻众,亦无缘觉乘。纯有诸菩萨,其数无限量。众生净无垢,悉具上妙乐。出生于正觉,总持诸法藏。此誓若诚实,当动大千界。说如是偈已,应时普震动。百千众伎乐,演发和雅音。光曜微妙服,旋转而来降。诸天于空中,雨散众末香。其香普流熏,悦可众生心。尔时威德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时二童子,今观世音,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是也。是二菩萨,于彼佛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华,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众妙合成。庄严之事,诸佛世尊,于恒沙劫,说不可尽。国中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国。国土号众宝普集庄严。普光功德山王随其寿命。得大势菩萨亲近供养,至于涅槃。般涅槃后,奉持正法,乃至灭尽。法灭尽已,即于其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如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诸菩萨众,乃至法住,等无有异。

如上二经,载观世音菩萨,本愿功德,取净佛土,与阿弥陀佛本因,了无差别。故其果地庄严,如是如是。他如三十二应,十四施无畏力,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具足神通,广修方便,具如楞严、法华,及诸经所说,今不具录。

3.《大悲心陀罗尼经》言,佛在补陀落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观世音菩萨,放光普照十方刹土,自言过去无量亿劫,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所,受大悲心大陀罗尼,即从初地超第八地,应时具足千手千眼。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故其誓云,若有众生,诵持大悲神咒,不得往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佛告大众,此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据此经文,当知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及专称名号,回向极乐者,与其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果报略同,福德正等。行者思之。

以修四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由证果利他得名。《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边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话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唐玄类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三曰:“(阿缚卢积低温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缚卢枳低,译‘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后世学者通过比照经义或考证原典,一般认为旧译不谬;尤其从佛法角度而论,二译相辅相成,体现了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

一、从侧重有别论:观世音,是说世间众生遭遇灾难不祥,若一心称念菩名号,菩萨观照无遗,即时寻声赴感,使之高苦得乐,此从“悲”立名。观自在,是说菩萨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反闻自性,不被外界声境所转,故尔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从“智”立名。

二、从圆融一体论:观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照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妄闻,反闻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义。观自在,正是因观知众生苦难,以大神通,随机往救,自在无碍,此具“悲”义。

具体地说,“观”是主体的妙智,始终如一;“世音”是客体的境界,有着前后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萨所具的“闻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合而论之,每一名号同时兼具了悲智、因果的双重义蕴。这正符合了菩萨道的基本原则;修自利之功德,是为着圆成利他的事业;做利他的事业,是为着庄严自利之功德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现在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多是女相。不过在当时,观世音大多示现威武的丈夫相。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大都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有很多是现男相的。

佛经说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化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二应。观音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号正法明如来,菩萨法身不离寂光净土,而分身百千万,应化三千大千世界广做佛事,示现菩萨等相,寻声救苦,助佛弘化,广度众生。菩萨无极之体,早已超三界之外,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三十二应,普切众生之机,众生应已何身得度,菩萨则以何身现而为所法,随缘救度。我国南宋以后,观音菩萨像多以女相为主,广受百姓欢迎。到现代,女相的观音菩萨形相已深植大众百姓心中。

观世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何止在极乐世界,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萨身,大作佛事。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众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读诵的大悲咒,是当日世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世尊前说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普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幡周匝悬列。尔时如来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词萨俱,其名曰总特王菩萨……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而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悲听许……。」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于是说出无量忆劫前,千光王静如来,授其大悲咒的经过。及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普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义静法师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据说普陀落迦山,共有四处:

1.印度补怛洛伽山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藏法师之西游记中,亦有记述:「株罗矩咤MALAKUTA南方海滨,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东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测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险,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见菩萨,则菩萨或现自在天身,或现涂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愿……。」

2.中国普陀洛迦山

在中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由南至北,有锦屏山,光游峰,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合称为普陀洛迦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迦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名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谓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普陀山名胜古迹甚多,佛教寺庵百数十座。其中位于白华顶南灵鹫峰下的普济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开辟深遂,殿阁七重,建筑总面积为一万一千四百平方米。宏伟庄严,气势非凡。其中圆通宝殿,是观世音菩萨正殿,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高六丈余,广十四丈,阔八文,内供八米多高观音圣像。四周塑有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其余殿堂僧舍,约二百余间。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普济禅寺,位于前山,与后山的法雨禅寺,及山顶之慧济禅寺,合称普陀三大寺。其它历代兴建大小寺庵,约二百余间。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约数丈,洞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花飞溅,声如龙吟虎啸,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观世音菩萨于洞中现身。

普陀山既为四大名山之一,游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云集挂单者亦众。难免圣凡混杂,良萎不齐。何况罗汉境界,往往隐德露痴,游戏人间。凡人肉眼不识,自会发生误会。观世音菩萨,为卫护道场,对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对蓄意扰乱道场之人,亦每现身点化。

普陀山于悠悠岁月中,虽然几经兴废,于今仍然屹立不倒,游客如云,朝山者众,被菩萨感化而改邪归正,笃信佛教者,不知凡几。可见观世音菩萨卫护道场之威德神力,实不可思议。

3.西藏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于玛鲁赫里,MARUHOIRI大岩山顶上的达赖喇嘛宫殿。周约一里,普通称布达拉(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公历五八一年,当时宫殿规模较小,至十七世纪末叶,达赖喇嘛在位时,有一执权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绘画宫殿改建图,于十八世纪建造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佛殿之灵塔,金碧辉煌,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像内部封存有传说出松兹坚布教王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

4.有说中国热河承德的补陀洛寺,日本纪伊的补陀落,下野的日光岛,还有朝鲜的洛山,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事实上,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任何众生,有机则应,无感不通。然则,凡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佛教寺院,无不皆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凡有苦难灾患之处,无论此界他方,皆有补陀洛迦山。苦恼众生,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无不寻声救苦,令得安乐。可谓圣迹处处,并不限于补陀迦山。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本愿功德       观世音菩萨)(五明学佛网:本愿功德       观世音菩萨)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圣轮法师:闻声救苦靡不应 人间处处有观音── 做个闻声救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世音菩萨满愿孩子如愿被录取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品题略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许止净居士: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四 

 许止净居士: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三 

 许止净居士: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