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瘳阅明:九岁女儿病死后去了兜率天


   日期:2009/9/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两年前,一位多年不见的道友找上我,碰面的刹那,我几乎认不出来,那往日体面光泽的脸容不止是黯淡,还是憔悴枯槁。谁都能一眼看出他正陷在极深的痛苦中。

肇因於九岁的女儿罹患肝癌,在很短的期间就走了。

可爱、乖巧的形影一再强迫性地浮现在脑海,越使他悲痛难抑。虽然理智上他对「因缘和合」的佛理娴熟无比,情感上他怎能接受「如此与世无害的天真女儿」在近乎一眨眼就死去的事实。然而在妻子身旁,他还必须打起精神百般慰藉。他不断尝试著禅观来平息心中宛如针扎指尖一样相续不断的痛苦瀑布念流,可叹效果微小。

有一晚,他半夜起床,看见太太坐在客厅,一边流著眼泪,一边看著电视上由他亲手拍摄的女儿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某种言语无法形容的锥心之痛倏然从头顶窜至尾椎,在胸臆间盘旋,忽涨忽缩。他木然与太太并肩坐著,无言看著女儿短暂的一生,然后,夫妇两人相拥,默默流泪终夜。

之后,他常感到胸臆间有一种郁闷的肉体痛苦,是医生找不出生理原因,也无从治疗起的怪疾。

当他辗转联络上我的时候,已经是小女孩往生三个月后了,原本是正信佛教徒的他,难忍追思爱女的折磨,竟然到处去寻访观落阴、游地府之类平常被他嗤之以鼻的民俗信仰仪式,但是,他并未从中获得任何安慰,只是徒然浪费了许多时间与金钱。

起初我以为他来找我,是想藉著佛法的讨论,使心中的哀痛得以释怀,毕竟在当初学佛的历程中,我们之间的切磋问难是进步的动力之一。

然而他直接了当说:「阅鹏兄,没人比你更了解我对对佛法的认识。这些道理我通通知道,但是我做不到。直到现在,我才对佛法所说的『世间是大苦聚』有了刻骨铭心的体认。昨天一位师父告诉我:『放下,自在!』哼,说起来何其容易!……」

他的眼中射出哀痛的神色,似乎在追忆什麼……我注视著他,专心聆听,没有插话。

「虽然我们多年未见,但我知道你在外开过前世催眠的课程,看在我们过去的道谊,恳求你帮我做前世催眠,我想搞清楚,到底我的女儿与我们之间有什麼前世因缘……你能答应吗?」

我点头。

他问我能不能当场就催眠,我毫不犹豫回说待会儿还有点事要处理,晚上会比较从容。

「真的一定要等到晚上吗?」

有感於他的殷切期望,我谨慎回答:「被催眠者最好的心理准备就是保持平常心,顺其自然,不要有非如此不可的期待。没有意识的干扰,潜意识反而能尽情发挥。这个道理你比谁都更能明白。使外,我不能保证催眠会带来什麼,但是,任何事都可能发生。」

所以我们约好当晚九点来我家进行前世回溯催眠。并且要求他,来之前好好泡个澡,让身心彻底松弛一番,效果会更佳。

事实上,待会儿我并没什麼大事要办,我是考量到老友心思急切,情绪亢奋,未必有助於进入深度的催眠状况,还不如缓冲一下,在确定今晚可以催眠的心境下,情绪稳定了,再好好泡澡,调整他的身心,这样更有利於催眠。

果然不出所料,当晚的催眠轻易就进入状况,这也大半要归因於老友在打坐上颇下过一番功夫。

我先引导他逐一放松全身的肌肉、神经,然后从平常的意识慢慢滑入不同的意识频道,经由时光逆流的程序,一路回溯童年、婴儿期、子宫期,而后跃入前世。

在他的脑海浮现鲜明的画面,他的太太、父母都陆陆续续出现在画面中,与前世的他有许许多多的因缘流转。

奇怪的是,他的小女儿并未出现在这一世。

我引导他回到这一世的临终期,他看到自己是个躺在病床上的老妇,在老伴的陪伴下,安详闭上了眼睛。(他前世是「她」,她的先生是今生的「他」的太太。)

奇妙的事情至此开始出现。

他感觉自己的灵体飘浮起来,脱离了肉体,内是一种轻盈的崭新感觉,与肉体的沉重感完全不同。伴随这种轻盈的感受是另外一种空间宽广与自由自在的感受,很舒服,很愉快,是进入催眠状态以来最美妙的时刻。

我问他:「有没有人来迎接你呢?」

这句话一出口,他的脸上表情忽然戏剧性地由微笑变成惊讶,然后又转换成极度的喜悦,我也观察到他的心跳突然加速了,脸颊上因为非常喜悦而隐泛红光。

他陶醉在某种美好难言的情境里,良久才说:「玲玲来迎接我了。」

我愣了一下。

「玲玲是谁?」

「我的宝贝女儿。」

啊!原来他沉浸在与女儿重逢的喜悦里,难怪脸上充满幸福甜美的表情。

但是,他现在是处於前一辈子的死后状态,而在此时此刻他却遇见下一辈子死去的女儿来迎接他?这是一件以线性时间观点说不通的事,就好像某人被他尚未出生的孙子谋杀了,或者贫穷的年轻人向五十年后富裕而年老的自己借钱来投资一样无稽。

我过了一会儿才理清头绪。

其实,以过去的经验来说,我发现在催眠下的意识状态中,时间似乎不是以线性的形态呈现,反而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的平面形态。所以,在这个平面上,你可以看见未来,也可以看见过去。过去并未消失,未来也并非尚未发生,过去、现在、未来是存在於永恒的时间平面上。

因此,只要打破线性时间观点,在永恒的时间平面上,下一辈子死去的女儿来迎接上一辈子死去的「爸爸」是可能的。

他描述他的小女儿容光焕发,全身发出金黄色的光芒,比她在世的时候还更漂亮。玲玲牵著他的手,父女携手飞行,穿越隧道般的空间,来到一处非常神秘又美丽非凡的地方。

我要求他像观光客一样到处逛逛,然后告诉我他的见闻。

玲玲宛如向导,一路带领他走过中国风格的庭院楼阁园林,到处见到修行人或打坐或经行,穿著金红色袈裟的异僧熙来攘往。

这里的建筑物都以某种不知名的发光的材料构成,像楼阁的外表就镶嵌了各种色泽斑烂的宝石,散发璀璨的宝光。连地面都会发出银白色的光辉,却又不是坚硬的金属,踩在脚下触感柔软。

这里的人身上的衣服也是由光一样的衣料剪裁而成,式样华丽又典雅。而且,他可以看见每个人的身体四周有一团柔和的灵光,一种悦目的光色。

从他的叙述里,这是一个充满佛教色彩的地方,我迅速联想到吾友熟读净土经典,像朝暮课诵的《佛说阿弥陀经》他就倒背如流。

我问他:「你是来到极乐世界吗?」

他说:「不确定……喔!玲玲说不是,这里不是极乐世界。」

「那麼,你问玲玲,这里是什麼地方。」

「……她说,等一下就知道了。」

他从一群肌肤透明如水晶的人身边走过,他们在晶莹的草地上围成一圈,人人都闭目趺坐。这里连草地都会发出绿宝石般的光芒。

「玲玲带我来到一座非常高大的建筑物前,是到目前为止最壮观的……比一整座台北市立棒球场还要巨大……每一根梁柱上都呈现出金银交织的纹理,装饰数不清的各种宝石,还有水晶风铃挂在檐间,啊!好美的声音。微风吹动了风铃,叮叮当当响著,悦耳极了!」

忽然间,他惊愕了片刻,说:「你不会相信我看见什麼了!」

「无论你说什麼,我都会相信。」

「我知道这是哪里了。这栋建筑物上面有一块大匾额,上面用篆体字写著『兜率内院善法堂』,每个字都闪耀出惊人的金色光明。这里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净土。」

这真出我意料之外,《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记载著,弥勒菩萨在此昼夜六时说法,过去不少高僧都曾发愿往生此处听法,甚至有些人在活著的时候,就凭藉高超的禅定功夫,以意生身到此听法。

在佛理上,兜率内院位於欲界第四天,极乐世界则远在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对凡人来说,兜率内院「距离」较近,载诸史料的往返记录还不少。

我问他:「你想不想到讲堂里面,听弥勒菩萨说法?」

「……不行,讲堂的大门虽然敞开,可是我走不进去。」

然后玲玲又带他到其他地方参观,看看她居住的环境。

玲玲告诉他,她这短暂的一生是为了父母而来,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提醒他们,人生真的非常无常,死亡随时会现前,务必要及时修行,在每一个当下做好前往更高境界的准备。

她在这里的生活,完美无缺,请父母不要有任何一丝忧伤,反而要为她高兴,因为她终於回到她的来处。

而且,玲玲说,她不久还会回来探望他们,而这一次不会走得这麼快了。

吾友见到玲玲住在比人间光洁雅致一万倍的兜率天,如此神采飞扬,比她生前任何时刻都更璨烂,他的哀痛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无影。

这次催眠历时约一个小时,他拭乾泪痕,心满意足地结束兜率内院的意外之旅。 ***

直到今天,我并不能确定吾友是否真的到了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但我亲眼见到他来找我时神情哀戚,离去时满脸掩不住的喜悦。

事后他告诉我,胸臆间那种郁闷的痛苦从此不再出现。

不久前,我接到他的电话,是个好消息,太太临盆,再得一女,容貌与玲玲肖似,夫妇俩欢喜雀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弥勒       轮回)(五明学佛网:弥勒       轮回)  

 傅味琴居士:笑口常开 大肚能容(2006年弥勒菩萨圣诞开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三、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轮回观 

 徐文明教授:漫话弥勒佛 

 徐文明教授:轮回的文化渊源与精神意蕴 

 弥勒信仰乃人间净土的归趣 

 怖畏轮回恶趣苦 皈依三宝求庇护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楞严悲华法师:久违的慈音大爱——弥勒信仰及净土介绍 

 蔡惠明居士: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 

 陈永革博士:“人间弥勒”:从“应化僧”形象看中国佛教的弥 

 陈兵教授:“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