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与龙泉寺参访团一席谈


   日期:2009/9/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8年6月,龙泉寺参访团一行来西园寺参观,并与济群法师作了交流。本文根据“济群法师随谈录”(见XC法师的博客)整理。

   龙泉寺参访团:看过法师的一些文章,对汉传佛教的发展有很多思考。什么因缘促使法师这么深入的思考呢?
   济群法师:因缘,当然也是一种责任感。目前,无论从教界整体还是个人修学来看,都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做了很多事,但效果并不理想,严格地说,有些混乱无序。
   各地办了这么多佛学院,毕业的学僧一批接着一批,可真正走上弘法道路的并不多。甚至还有一部分退失道念,流入社会。这就需要寻找原因,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修学引导和制度建设,这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核心所在。
   如果个人修学上不去,就没有能力对治烦恼,对治凡夫心。表面看来,说的是佛教的话,做的是佛教的事,但内心依然在固有的凡夫轨道运行。那样的话,即便做得再多,也和修行了不相干,对佛教的健康发展也未必会有多大作用。
   以修学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建立各种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弘法制度、僧团管理制度等。比如教育制度,应根据佛教自身的修学目标来制定,而不是照搬社会的模式。学佛的根本目标,是解脱,是成佛。在这个大方向下,还可分别设置初、中、高各级目标,并根据每个阶段所要达成的效果设置教学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一个根本,三大要领》中作了专门探讨。
   良好的制度,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保障。从教界现状来看,戒律基本束之高阁,只是每月两次诵一诵而已。清规虽在实践,但也是形式多于内容,名义多于实质。因为清规主要是依禅宗的修行需要而制定,如果没有禅修为内涵,清规也就失去了核心,失去了灵魂。包括我们现在的早晚殿,也是沿袭禅宗丛林的修行功课。当时的出家人,每天有大量时间都在打坐。坐的时间长了,需要拜一拜,念一念。但现在的情况是,出家人也有很多事务要处理,也总在忙着,动着。所以,更需要的常课是静坐,是观修,这就应该根据修行的实际需要来调整。
   我们需要继承传统,但更要根据佛法的精神来认识传统。我们要看到,有些传统是因某个时期的特定需要而产生,到另一个时期,就可能因为不合时宜而成为负担。还有可能,这一传统本身就不符合法义,是佛法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陈规陋习。如果我们能从佛法的精神来认识,才有能力继承佛教真正的传统,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执著于表面形式。

   龙泉寺参访团:现代人的根器很难和古人相比,甚至连儒家最起码的孝悌精神都很难做到。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怎样契合这一根机进行引导?
   济群法师:从弘法来说,过去更多是强调契机。众生根机各异,所以演化出八万四千法门。这固然是顺应众生的需求,但若缺乏引导,也会带来修学上的混乱。在信息闭塞的古代,多数人没机会接触太多法门,且有善知识耳提面命,不致令学人莫衷一是。但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不必出门就可接触三大语系、各个宗派的典籍。如果没有能力抉择,就会目迷五色,无所适从。作为学人来说,往往是根据感觉来选择法门,选择师父。作为弘法者来说,往往也没能力观察对方根机,更没能力从整个修学次第进行引导,只能谈一些个人经验。这种引导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佛法修学的普遍规则。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能力来谈契机。佛法虽有三大语系,种种法门,但都可汇归于解脱道和菩萨道。而菩萨道又是以解脱道为根本,是把自己获得的解脱能力进一步延伸到众生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道依然是以解脱为核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找到这个中心,我们就可找到佛法修学的共同基础,那就是皈依、发心和戒律。无论什么宗派的理论,也无论什么法门的实践,都离不开这些要素。具备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修习正见和止观。否则,就会偏离佛法修行的方向。
   比如皈依,为什么整个佛界存在信仰淡化的现象?就是因为对信仰目标认识不足,对信仰动机定位不准。如果三宝在我们内心没有地位,只是当做消遣似地信一信,可有可无地信一信,那佛法是不可能对人生产多少影响,起到多少作用的。所以说,皈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其本身就包含着修行,是贯穿学佛到成佛整个过程的修行。
   再如发心,我们知道佛法是心法,其重点就是对内心的调整。无论弘法、做事还是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心行。这就需要了解心的差别,心的因果,知道哪些心行会导向轮回,哪些心行会导向解脱。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对治,断除和轮回相应的不良心行,发展和解脱相应的良性心行。倘能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能成为修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在凡夫心的轨道中忙一些看似与佛教相关的事,甚至以此增长凡夫心,强化凡夫心。发心就是我们做每件事的动机,这个动机,直接决定了我们所得到的结果。
   学佛是要用生命来实践的,而不是说,懂得这个法的知识就行了。必须落实到心行,才会有法喜,才能得到法的受用。我84年从中国佛学院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教学,对情况比较了解。有些佛学院,法师们教得没劲,学生们听得也没劲。为什么?就是不得受用。
   所以,内证才是学修的关键所在。如果停留在书本上,永远都和心隔了一层。尤其当法师的,如果只想着怎么对别人说,只想着怎么说得精彩一点,那是舍本逐末。佛法是究竟解决生命问题的方法,首先自己要用起来,才有和大家共享的意义。
   虽然我们发心出家,如果修学不跟上,久而久之,也会陷入习惯性的麻木中。或者忙于做事,只想着怎么把事业做大。或者安于现状,只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好。虽然生活方式和在家人有些区别,但从用心来说,和社会上那些忙事业、过日子的人其实是一回事。
   如果不是以正确发心做事,不懂得将做事纳入修行,自然会回到凡夫心的轨道。最后也像世人那样,和事业捆绑在一起,做到90岁都不愿放手。其中,有多少是利他的心,又有多少是凡夫的串习?这是我们需要考量,需要反省的。

   龙泉寺参访团:法师近年在弘扬皈依,已取得哪些成效?
   济群法师:我们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皈依修学手册》,帮助大家深化对皈依的认识。这本书我们研究所和广化寺、南普陀等地都印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仅仅一本还不够,将来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形成一系列的教材。
   此外,我们也在各地倡导“皈依共修”,并有配套的光盘和仪轨。基督教的教理虽然简单,推广力度却很大,这和他们的礼拜有关。因为信仰是心灵的依归,这种归属感不是一次仪式就能完成的,需要通过常规的宗教生活来巩固。在“皈依共修仪轨”中,包括前行、正行、结行,每次一小时左右,通过思维修、安住修和称念三皈使内心向三宝靠拢,通过不断重复来确立信心,强化道念。
   我做事比较随缘,要让它影响更多的人,关键在于教界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推广。目前,社会对佛法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整个教界的弘法力量还远远跟不上。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在健全修学引导和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形成一些简明且易于操作的修学套路,使信众进入佛门后能尽快走上正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