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慈善救济


   日期:2009/8/3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 从前古老中国的社会,寺庙的责任是负责教化一方,一般平民这教育实实在在得力于佛教。

2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贫贱,他年轻的时候在寺庙里念书,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常可贵的品德。

3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他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

4 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范仲淹是虔诚的佛教徒,好善乐施。他这个人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帅,文官做到宰相。

5 最难得的是,范仲淹做大官,那个收入很可观,他还是过着很清苦的生活。他拿那些俸禄来养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替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从前做穷秀才那样,这不得了!

6 五个儿子,两个儿子做宰相,等于现在的行政院长,一个做御史大夫,相当于监察院长。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钱哪里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业,布施掉了。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给佛教改做寺庙。

7 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讲他的家八百年不衰,为什么?祖宗之德,子孙能够继承,代代子孙都这么好,这是得力什么?知足。

8 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纵然自己发达有财富,这个财富去利益社会,叫大家共享,这个福就愈来愈大,子子孙孙享受不尽。

9 苏州范家,从范先生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贤人,都有好子孙,什么原因?积德修善!

10 我们要懂得积德修善,利益一切众生。聪明人会散财,散财是真正保持财富,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实在讲要节俭,节俭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

11 释迦牟尼佛本人就做了样子给我们看,他是王子,舍弃富贵,富是财富,贵是地位,王位不要、财富不要,到没人去的雪山里面修苦行,知足常乐,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

12 在中国,出家不必说了,在家居士当中有许多将自己的财富捐献出来做慈善事业,自己一生保持着清苦的生活,没有贪心。

13 贪是烦恼第一个根本,不贪就不愚痴,不贪就没有嗔恚心,贪不到才生嗔恚心,贪到他就不生嗔恚,所以人家是认真地让心地清净,把这些外缘舍弃。

14 有不少同修想发心做一点好事、做一点慈善救济事业,尤其是救济一些灾难,很怕“我这个钱拿出去,被当中经手的人贪污吃掉了”,这一想,“算了,还是不做了”,我们的观念错误了。

15 我们不做了,这些苦难人永远得不到支援。我们诚心诚意去做,当中这些人他贪污了一些,是他的过失,多少这个苦难的人他也能得到一点。

16 如果你要发个大心,“我普度众生,贪污的人我也送他一份”,你这个心就广大了。

17 我们普遍布施,那有什么不好?修自己的福德,修自己的慈悲心,绝不因为有障碍我们就不做了,这是完全错误。错在什么地方?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把自己布施供养修善的机会断掉,这叫真可惜!

18 有些机会很难遇到,遇到这是缘分,我们今天讲,抓住机缘,真正有智慧的人抓住机缘,绝不轻易放过,积功累德就在这些地方。

19 当然,布施,《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也教导我们,最好是亲手去布施。我们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布施,功德是圆满的。

20 现在这个社会,苦难的人多,尤其是生病的穷苦之人,相当可怜,所以有不少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办医院,布施医药,好事情。

21 现代社会富裕了,对于疾病的预防,每个人都注意到,所以国家对于人民,有医疗的照顾。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也会有一些财物放在那里,预备生病的时候用、有苦难的时候用。

22 真正聪明人,会把这些钱都布施掉。把准备的医药费,布施给那些病人,把准备应付急难的那些财物,都拿去救难。

23 也许你要问,到自己生病的时候怎么办?给诸位说,你决定不会生病。为什么?你的医药费布施掉了。你的医药费放在那个地方,是决定会生病,不生病那个钱怎么用法?非生病不可。

24 要准备将来有什么灾难的时候,我要准备那些钱,你一定遭难。佛法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没有病,在那里想着要害病,没有难,要准备将来灾难,所以你的灾难跟疾病决定不能避免。

25 今天世界上苦难众生多,他为什么受苦受难?前生没修福,这一生又不知道修福,这个苦难就不能避免了。靠一些慈善团体来救济,生活改善不了;靠人救济,你的生活依旧不自在,所以最重要是教育。

26 慈善救济,他有苦难,他没有得吃的,你送一点食物给他,没有穿的,你送个衣服给他,你只能救他一时,你不能够帮助他一生。救苦救难最彻底的方法、最圆满的方法是教育。

27 人要不受教育,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他就永远不能改善他的生活,再慈悲的人救他一生、养他一生,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28 一定要教他,帮助他开智慧,帮助他获得技能,他不但能够改善他的生活,同时他也能够对社会、对众生有真实的贡献,这才是彻底的救济,佛家讲“慈善救济”。

29 你看看中国外国大圣大贤,他们都选择教学。释迦牟尼佛,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继承王位,他放弃了。我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要放弃王位?用政治的手段来为众生造福,那不是更好吗?

30 话是说得不错,一个国家贤明善良的领导者,确确实实能够造福这一个国家,但是不能造福全世界。所以他舍弃王位、放弃政治,他去教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去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干这个事情。

31 他的教学范围不是一个国家,全世界的,只要愿意跟他学,他都乐意地教导,而且不收学费。他义务地教学,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觉悟,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永恒的解决。

32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是慈悲救世圆满的典型,我们要能体会得到。

33 现代佛门里面很重视慈善事业,可是诸位要记住,佛门里面慈善事业是摄受众生,是引他入佛门的,如果只是到此地为止,那就错了。

34 入门之后,还要叫他接受佛陀的教化,还要帮助他“破迷开悟,修行证果”,这是佛法的目的,所以慈善事业可以作为接引,它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便,不是目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35 以出家人来说,他的正业就是修行,礼拜、恭敬、赞叹、供养,或者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是他的正业。如果他要搞其他的慈善事业,这不是正业,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

36 我们做事,就是弘法利生,这个还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也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清净心失掉了,这个不得了!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37 在佛门,庞居士一家人可以说真正得道。他们家里本来很富有,他把家里金银财宝都丢掉,不要了,全部装在一条船上,船划到江心打一个洞,让它沉下去,统统不要了。

38 有人问他:你这些财宝不要了,捐献出来做一点慈善事业不是很好吗?他老人家说“好事不如无事”,留给后人这句名言。

39 他以后生活怎么办?打草鞋。稻草编成草鞋,编一双草鞋可以卖两个铜板,二、三分钱,编制草鞋卖几双过今天的日子。明天生活,明天再做工。

40 在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何苦来,这日子还能过吗?他一家人快乐无比,这是我们世间人没有办法想象的。

41 我们今天学佛,总得银行还要存一点钱,日子好过,我们今天学佛是无忧无虑,有房子住,生活不成问题,这是安心学道了。

42 这怎么能跟古人比?人家什么都没有,他也安心学道,他那个心地真正清净,贪嗔痴慢统统断尽,心地多么清净!

43 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哪一类的众生?身心清净的众生,自自然然感应道交。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身心清净,有愿往生,必定得生。

44 现在佛门普遍都在做慈善事业,是好事,但是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修清净心,了生死出三界。

45 如果做世间慈善事业,心地清净,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行!那是行菩萨道。

46 如果做这个事情,我们会起心动念,会起贪嗔痴慢,这个事情就做不得!做了怎么样?自己堕落轮回,所修的是有漏福报。

47 这有漏福报,我都不加“人天”两个字,为什么?未必在人天里面享,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应当警觉。不出三界、不能往生,说老实话,就不得了!这个问题太严重了!

48 这一生遇到佛法决定要往生,决定要见佛,我们只有这个目标,只有这个方向,只有这个希求,其他的统统没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法师法语       慈善)(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法师法语       慈善)  

 其它: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