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古人教小孩读书不是教他懂的,是让他保持清净心的


   日期:2013/7/22 21: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古人教小孩读书不是教他懂的,是让他保持清净心的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64 2013年7月18讲于香港

一个有良心的人,不肯做不善的事。为什么?他对不起良心,他做了不善的事他心不安。这个是自己有这个能力,这叫“惭心所”。“愧”,“愧”是舆论的指责,别人批评。你做的不善,人家批评你,这个就是今天讲舆论的制裁,也产生很大的效果。他怕舆论制裁,怕别人说他过失,也不肯作恶。所以“惭、愧”这两个是善法。一个出于自动的,一个是被动的,都是善法,都是好事;无惭,无愧,这是恶法。“无惭”是讲没有良心,他不讲良心,什么恶事他都敢做,他不怕人家舆论批评,不在乎,认为自己敢作敢为,这是英雄好汉。这样的人确实有,而且不少。我们面对着,这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给我,一个从负面勉励我,教我。决定没有恶念,决定没有恶行,这就好,自己心安理得。

即使今天这种乱世,生活得很快乐,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古人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佛教人随缘,决定不攀缘。听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心是定的。定就能接受佛陀教诲,定久了他能开悟。

在中国儒、释、道都讲究“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家都讲究。“读书千遍”是修定,只读,不要求解义,不要说这句话怎么讲、那一句话怎么讲,不可以,你只照读。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读,读上一千遍,心定了!所以用读诵的这个方法,修什么?修定!绝对不是教你把书背熟,不是这个意思。背熟没用处,你不懂道理什么用处。

所以佛,或者说中国传统,从小教小孩读书,都念的是古书。小孩哪懂?不懂!所以有很多人反对:小孩完全不懂,教这个干什么?他不晓得,古人教小孩读书,不是教他懂的,是用这个方法让他的清净心保持住。小孩也会胡思乱想,教他背书,他就不会胡思乱想了,训练戒定慧,很多人不知道。那么他把东西背熟了,那是附作用,那不是主要的目的。读上一千遍,他当然能背了,那不是主目的,主目的是清净心。是教他少打妄想,少杂念,这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修定,定的目的?定的叫他开悟。他将来再听、看、读,都会开悟。清净心生智慧。心一乱了,就生烦恼。要禁得起考验,顺境,不生贪爱;逆境,不生怨恨。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是佛法。

 “善心者,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

 “自性”就是自体,本体。善的“体”是什么?善从哪里来的?能生善的是什么?这就是“体”。佛教的名词叫“自性”,是不贪、不嗔、不痴。是惭,是愧,这是善的自体。

 “与之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

与之相应而起的一切心,善心。心所,善心所。这名叫”善心”。所以善心包括“心”跟“心所”。心是体,心所是心起的作用,叫“心所有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