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一乘了义 诸佛秘藏(第三集)


   日期:2013/7/21 9: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三八页第四行:

  「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这一句里面有不少的名相,我们在这里略说说。前面我们学过一乘,现在我们看「了义」,参考资料里了义,了义也是术语。《三藏法数》里面说,「诸大乘经宣说胜义」,这个胜义就是了义,胜是殊胜,了是究竟明了的意思。如经文当中又说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凡是这一类的,都是「究竟显了」,显是明显,一丝毫隐藏都没有,了是明了,「名为了义」。

  世尊在四依法里头教给后世的弟子,学佛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他这四句是「依法不依人」,这很重要。法是佛说的经典,一定要依靠这个。人说法与法所说的不相应,违背了经里面的宗旨,这是决定不能依靠的。所以叫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要依所说的义理,言语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关系,说深说浅。文字也没有关系,你看同一种经,像《金刚经》有六种翻译本。原本是一本,翻译的人不一样,翻译的文字当然不相同,但是意思都对,没有把意思失掉。所以这六种本子,随便学哪个本子都可以。这是依义不依语。经典,「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能够真正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这叫了义。可是出三界跟出十法界的,那出三界的就是不了义,出三界的,要出十法界才是了义。所以这个了义有比较的,一层一层往上去比。最极了义的就是帮助你证得究竟涅盘,这叫究竟了义,这决定要遵守的。最后一条,「依智不依识」,我们学习,要理智,不能用感情。修学佛法,如果里头带著有情执,就很麻烦,很难摆脱六道轮回。所以要理智,我们讲理智,不用感情。这是佛讲的四依,佛不在世了,依靠什么?依靠这四法,非常重要!现在这个世界很少有人讲了,这个要提倡。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常常听到,这两句话是究竟了义,可是我们听不懂。究竟了义的经确实是对上上根人说的,不是对一般人讲的,也就是它的对象是法身菩萨、法身大士。《佛学大辞典》里面解释,这是术语,「对於不了义而言」,了义的对面是不了义,「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显了分明是它的宗旨,说也行、示也行,示是示现,不用言语,但是说的、示现的都是究竟的实义。这实义是真实,不是假的,也就是所谓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这叫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这是不了义,后头还有,没有讲到极处。譬如阿罗汉讲到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后头还有,不是没有了,所以这是不了义。阿罗汉在四圣法界修,要把见思烦恼习气断掉,再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习气,再断无明烦恼,他才能够生到实报庄严土,那叫了义。所以,十法界还是不了义。生到实报土还不能算是究竟了义,因为他还有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无明习气断干净之后,证得妙觉果位,回归常寂光,这叫究竟了义。

  我们回头看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确实是究竟了义。往生到极乐世界,不但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了。小乘脱离轮回之后,再脱离十法界,那要修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从阿罗汉提升到辟支佛,辟支佛提升到菩萨,菩萨提升到佛。这是十法界的佛,相似即佛,还不算是真佛。在这个时候转八识成四智,把妄想放下,也就是於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了,这才能脱离十法界,你说多么不容易。可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一次就把这个事情办妥了。哪怕是往生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乃至於边地往生,都脱离十法界。这个事情我们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走这条路,走阿罗汉那条路,那个路好长、好辛苦,六道里头不知道转多少世。所以,决定不能走这个弯路,这弯路太长了,不好走,路途当中障碍很多。

  了义跟不了义还有一个说法,凡是方便说的都是不了义,真实说的这是了义。在我们现前可以说,一切法虽然是了义的法,我们学没有这个程度,所以对我们讲是不了义。净宗这个法门我们有能力学,经上讲得很清楚,於有没有学识没有关系,於有没有知识也没有关系。不认识字的,没念过书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很好,我们细心观察,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特高,一般知识分子,甚至於讲经的法师都比不上。又何况四十八愿讲得很清楚,五逆十恶、毁谤佛法,临终忏悔统统能往生。往生的品位高下不一样,与这一生忏悔的力量,跟宿世累积的善根福德有关系。所以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究竟了义的法门。

  「《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这《圆觉经》,我们换在《无量寿经》比这个更殊胜,「永断疑悔」,不怀疑、不后悔,这个念头要断干净。「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谭」。那叫秘而不宣,这个地方不是的,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说给你听,指示给你,这就是净宗。《宝积经》第五十二卷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盘,是不了义」。为什么?有厌有欣。「若有宣说生死涅盘二无差别」,这是了义。了义讲真相,实话实说,不是方便教。《大集经》里头说,「了义经者,生死涅盘一相无二」。《涅盘经》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这叫究竟了义,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生到极乐世界,圆证四土,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土,有没有?有,真有。但是在极乐世界四土圆融在一起,这就是究竟了义。一生一切生,生到同居土,同时生实报土、生寂光土,同时的,这究竟了义。

  下面说三根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就众生善根之强弱而言」,有人善根厚,有人善根薄;有人善根很强,有人很弱。从这上面来分为三种。这里头举的一个例子,《法华经.药草喻品》,我们把它念一念。「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我们就用地球来做比喻,地球上山川溪谷、花草树木。「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澍是雨降下来,天上下雨了,「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雨水是平等的下来,但是这些植物吸收水分不相同,大树它吸收的水分很多,它吸收进去了,花草它吸收就少,在小草就更少了。这就所谓是大根、中根、小根。雨是一样下下来,每个人接收的不一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世尊讲经教学是一样的,可是每个人得的,吸收的程度不相同。跟雨水,雨水是相同,降下来,树木花草每个人吸收的不一样。我们把它念下去,「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这个很容易懂,用它来形容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讲经教学。众生遇到了,闻到佛法,依教修行,各人体会浅深,义理浅深不相同,各人修行的果德也不相同。

  《大智度论.释七譬喻品》,在第八十五卷,《大智度论》一百卷,这里头说,「诸佛贤圣怜愍众生故,以种种语言名字譬喻为说」。佛菩萨应化在这个地球上,不只是中国,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道佛菩萨都去,畜生道尤其明显。佛菩萨慈悲,众生愈苦他们来的人愈多,怜悯众生苦,普度众生。畜生道、修罗道、罗刹道、饿鬼道、地狱道,哪一道都去,示现同样的身,跟他们说法,劝他们忏悔,劝他们改过,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仅是人天,饿鬼、畜生、地狱统统有。恶道众生怎么能往生?过去在人道里头修过,学过佛,烦恼习气重,念佛功夫程度不够,继续搞轮回。虽然在恶道当中,他还是有善根、有福德,佛菩萨还是不舍弃,追逐著你要帮助你、要成就你。佛菩萨恩德之大无与伦比,我们要相信,要知恩报恩。怎么知恩报恩?真正生到极乐世界,那就真报了恩。一定要知道,往生极乐世界不难,难的真的是我们在这个世间放不下,这个难!

  现在大家都知道,确确实实经上所讲的五浊恶世被我们遇到了。在我们之前,一甲子之前,就是六十年前,这个世间还很可爱,我们一些同学、朋友真的还有一点义气、有一点道义。现在没有了,现在人跟人相处全是利害,有利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浊恶到了极处。给我们是什么一个启示?不想住在这个世间,不想来了。到哪里去就得考虑了。摆在我们面前,有极乐世界,如果不选极乐世界,那就是三途,这个选择就错了。佛经上告诉我们,取极乐世界,只要最后一口气没断还来得及,这是佛慈悲真正到极处。

  《智度论》里面说的,「利根者解圣人意,钝根者处处生著」,著相。这个话我们懂,我们在大乘教里长时间的薰习,不能执著,要放下,放下就对了,再执著我们就去不了。放得愈多愈好,你到极乐世界的品位就愈来愈高。放下这个世间情执,生凡圣同居土。如果真正能放下身见,不再执著身,放下边见,不跟人对立,一切人事物都能和睦相处,不再对立,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生方便有余土,我们能做到。我们只要做,做得不圆满不怕,佛来接引,首先是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你,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我们只要沾一点边,一提升我们就变成方便有余土,那是上中下三辈中辈往生。在极乐世界天天受阿弥陀佛亲自教诲,到那个地方去闻法,真是闻所未闻。一切诸佛如来所说妙法都在极乐世界,随意所闻都能提升自己的品位,一生圆满无上菩提。所以,这是不能不去。现在首先学著就是不执著、不分别,一切随它去吧,有缘的、能帮助的我们帮助他,不能帮助先成就自己。

  《宗镜录》卷二十三,《宗镜录》有一百卷,第二十三卷里头说,「上根者,闻言下便会,更不作诸恶,唤作一受不退常寂然」。这上根人,很容易度,他一听就开悟了,他就能断恶,他就能不退,他就能保持。寂然就是心地清净,我们今天说清净平等,他能保持住。「中根者,亲近善知识,近於智者,数数闻说,不久还会」。亲近一个善知识时间久了,长时间薰习,他就成了。「若是下根,千遍万遍与说,元来不会,虽然记得少许,如破布里明珠,出门还漏却」。这就是下根,业障深重,长时间薰修还是不会。纵然得少许,这少许不管用,敌不过他的烦恼习气,日常生活还是习气当家做主,也就是说依然造罪业,这下根。用这个标准,我们看乡下阿公阿婆,他们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见任何人都笑咪咪的,口里声声佛号,从来没有停过,你跟他讲什么话都是阿弥陀佛,这是什么人?上上根人。这种人没有妄想,他在干什么?他在度众生。他虽然不是在说法,他在示现,他把修学净宗,弥陀如来弟子做出来给你看,让你一看,感觉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是个真念佛人,那是实报庄严土的菩萨,来做示现的。末后这句话说得好,「汝知么,佛道不远,回心即是」。佛是觉道,我们是迷,迷回过头来就是觉,不迷不就觉悟了吗?

  「《摩诃止观》卷六下:佛为三根分别,下根断惑尽,方能出假」。这个惑是见惑,见思烦恼断尽,这能出假。「佛於法华中破其取涅盘心,劝发无上道,起方便慧」。真正觉悟了,真正回头了,但是惑没有断尽他就出不了假。假是什么?假是六道轮回。佛不舍弃他,劝勉他发心修行。「中根者断见惑已,生死少宽,思任运断」,思惑。这是什么?这是初果以上的,见惑断了,继续不断的去断思惑。「上根者,初心闻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这是证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不是真的,尘沙也不是真的,无明也不是真的,都是从妄想生。这是讲三根。净宗法门三根普被,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能学,而且都能成就。

  凡圣齐收,横出三界。横出是竖出的对称,它的对面叫竖出。出是出三界,出六道轮回。竖出难,你看,竖往上面去,我们人道上面四王天,这给你讲大的,四王天上去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夜摩天。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一共二十八层天,从这里一步一步往上提升出去,难,很不容易!「竪出,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自力之教,历劫修行而出生死者」。所以修行时间的长要论劫数,不是年月日。

  这先说竖出,再跟你讲横出,横出是净土,他力法门,靠阿弥陀佛。竖出完全靠自己,这是完全靠阿弥陀佛。「他力之教,不历修行地位」,修行这个位次他不需要经历,「但念弥陀而生净土者」。他这个横出,不但是横出了六道,还出了十法界,连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全超越了。竖出要到破无明、断烦恼,出十法界,往生诸佛如来的实报土,《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到那边去。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曾经前面几次都讲过,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中心点,极乐就是华藏,华藏就是极乐,极乐比华藏殊胜。我在新加坡讲这个经,有人问,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是不是一个?一个为什么说两个?我说是一个,华藏世界好比新加坡这个城市,极乐世界好比是乌节路,乌节路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道路,最旺的一条道路。他们就明白了。所以,到极乐世界是到华藏世界的中心点,到华藏世界最繁华的一个地方,不是边地,容易去、应该去。

  《乐邦文类》这是一本书。择是选择,辨是辨别,「横竪二出」,怎么去选择,怎么去辨别。这上面说,「竪出者,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万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及第是过去旧社会里面考取了。考试考中叫及第,及第就是考取了,举人及第、进士及第,及第。「须自有才学」,你要没有才学你考不取,名落孙山,就是没中,没考中,所以要才学。「又如历任转官」,你做官的,做官慢慢往上升,升你得要有功效,你没有功劳不行,得要有功劳你才能往上升。都要靠自力。

  「横出者,念佛求生净土,譬如荫叙」,这个荫是什么?祖宗之德。「功由祖父他力,不同学业有无」。不管你有没有学术,你是他的后代,他对国家贡献很大,他过世了,让他的子孙跟他的官爵相同,就是世袭。这个很容易,生下来就是。「又如覃恩普转」,这个也是的,你对国家建的有功,皇上对你的恩德,封官给你。不是你自己有修行,你是这个功臣的后代。但是这个比荫叙要差一等,荫叙官位是相同的,这个可能降一级,降个一、二级。这是皇恩,「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不需要参加考试,也不需要什么建功立业,官就到手了。这是说念佛人成就就这么容易。这是横超三界。

  迳登四土,四土是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天台大师的著作。第一个是讲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地面上都是泥沙、都是石头,这是秽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它是同居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大地是琉璃,经上讲的琉璃,是我们现在讲的翡翠,绿色的玉,透明的。大地是绿色的玉,透明的,从地面可以看到地底下。没有染污,所以叫净土。那个地方居民没有四恶道,四恶道是指畜生、饿鬼、地狱这三道,再加上阿修罗,那个地方没有,所以是同居净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我们这个世界凡圣同住,但是圣人我们看不到他。鸡足山,迦叶尊者在那边住,听说有人见过,可是我们没有遇见过,这是少数有缘人。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也常常化身出来,有缘人见到。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他朝五台山,路上两次生病,都遇到一个乞丐帮助他、照顾他,两次一共一个多月。后来知道这个乞丐是文殊菩萨,当时不晓得,到五台山之后才知道。所以,我们真正有苦有难,菩萨会来照顾,要有信心。

  第二「有余土」,叫方便有余土,「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余无明之惑未尽」,所以叫有余。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小乘住的;换句话说,只要断见思,就生方便有余土。见思烦恼没断,真正想断还没断,大概往生的时候佛光一照,把你提升,这一提升自然就断了。断当然没断干净,没断干净就是中辈下生、中辈中生;断干净了中辈上生。它每一辈都有九品,三辈九品。这生有余土。

  第三种「果报土」,就是实报庄严土。什么人往生?「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观无量寿佛经疏》说,「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什么叫真实法?我们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容易懂,用真心,就生实报土,用妄心生方便有余土。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些心当家做主,见色闻声就起分别、就生执著,这叫用妄心。妄心不出十法界,如果用真心,就超越十法界,生实报庄严土。

  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学什么?练,练不起心、不动念。怎么个练法?把这个世间看成是电视萤幕,睁开眼睛我在看电视,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就不会起心动念了。别当真,真的是假的。你再想想,它在我们这儿演出,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频率在波动,它怎么会是真的?我们过去看电影,在我们面前,银幕上的画面一秒钟二十四个频率,二十四;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是一千六百兆,十秒钟一万六千兆。不是真的,全是假的。能常常作如是观,对我们的好处太大了,慢慢慢慢的我们把这个看破了,事实真相看出来了,对於这一切法不再留恋。你行善我没有动心,你造恶我也没动心,决定不能动念头。先学,学不执著、学不分别,这还是菩萨,管用。真正能够学到不执著,临终佛光注照,把你提升了,提升到菩萨境界,往生在西方极乐世界,距离实报土很近;换句话说,你很快就能证得。

  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心,没有一丝毫欺骗。烦恼、无明习气要断掉,不要认真,无论是善、是恶都随他去吧。用一个慈悲心来对待,真诚的慈悲,没有分别的慈悲;行善,慈悲心对你,造恶也是慈悲心对你。常常想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这个样子,阿弥陀佛怎么个想法?阿弥陀佛没想法,一片慈悲。很有耐心,等你回头,什么时候能接受,佛就来示现,为你说法,就来度你。你不接受,佛不来,佛来了你也不知道。佛总是不舍众生,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舍众生的不是佛菩萨。阿罗汉会舍弃,众生太难度、太麻烦,他退心了,他不度你了;菩萨不会,菩萨你给他怎么样的难看、折磨,他还是来度你。

  第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净土里面讲法性土,此地讲理性土,是一个意思。常就是法身,寂就是解脱,光就是般若,这个名词意思很深。常是什么?不变,永远不变。波动的现象就是变,所以阿赖耶是变的。今天科学跟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变,它才能探测得出来;如果它不变、不动了,科学对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它探测不出来。所以,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在阿赖耶,阿赖耶之外就是自性,它缘不到。因为自性没有波动现象,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念头的现象,阿赖耶的三细相它都没有,所以科学对它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事情佛说得好,「唯证方知」,你必须自己亲证你才知道。怎么证法?放下,放下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虽然放下了,习气在。习气一共多少品?从习气多少来分,一共分为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断尽了,常就现前,常寂光就现前,不再动了。还不需要到完全断尽,到第八地,佛说就知道了,他就见到了。我们就知道,八地菩萨看到宇宙的起源怎么来的,万法怎么来的,我怎么来的,都知道了,八地就晓得了,完全看见了。所以叫常,常就是法身,法身没有相,能现一切相。法身不是物质、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三种现象都没有,它能现三种现象。

  寂就是解脱,解是什么?解就是解除,解除烦恼、解除业障。所以,佛法为什么叫你修定?定功成就了,烦恼业障就化解了。烦恼、业障不是真的,是妄念形成的,你想得太多了。想得太多,疲劳了、累了,累出病出来。佛教我们,这个想全是妄想,没有一样是真的。你想过去,过去不可得,你还能找回来吗?你想未来,未来还没来;你想现在,现在不可得,说现在,现在也过去了。《金刚经》上三心不可得,你想什么?不想就没事!想是妄心,不想是真心。我们想到治病,病怎么治好的?真心,用真心,病就没有了。妄心才会生病,真心怎么会生病?妄心就是想,有想就会生病。不想呢?不想,不理它、不想它,妄心不用了,病就好了,就这么个道理。真心没有念头,所以真心自在,真心叫解脱。

  光,光是般若、是智慧。智慧不起作用的时候是光,起作用这个光能产生变化,你看「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不起作用是光,起作用就是神通、就是变化,《还源观》上讲的「出生无尽」。「此以不迁不变」,不迁它不改,不变这叫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真俗全明了,俗是十法界,真是真如自性,统统明了。这就是「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叫常寂光。常寂光里头什么都没有,真的,它就是光,但是起作用的时候什么都有,一样不缺。

  「《净名疏》云:修於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这种修行方法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保证你修成,而且快速成长。这个世界要把它放得干干净净,这个世界每一个人,我们用清净平等觉心来对待。清净平等觉心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心,这是真诚到极处,对待一切众生。於一切法,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性是空寂的,十法界是幻有、假有,不是真有,刹那生灭,一切法不可得。常作如是观,你自然就放下了。抓住一句佛号,念兹在兹,时时刻刻不能间断。为什么?间断了妄想就起来,妄想把我们向三恶道拉,阿弥陀佛把我们向极乐世界拽,看哪一边力量大。经教里头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是平等的。希望我们的心跟佛结合,力量就大了,我这三分之二,它三分之一。心要跟佛合,不要跟烦恼合,不要跟妄念合,妄念要放下,烦恼要放下,习气要放下。跟佛合怎么个合法?诵经、听讲、念佛,这就是跟佛合。跟佛合,得佛力加持,跟烦恼合,烦恼加持,这个不能不搞清楚,不能不搞明白。我们眼前最迫切的问题就在面前,怎么选择,这要真实智慧,要真正下决心,不能再等待了。

  底下还有一段,「《佛学常见辞汇》: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个地方解释比较简单。「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这叫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他们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这里头没有形相。这是四土。

  超越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这个一定要晓得。「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五经一论,第一部就是《无量寿经》。在东汉的时候,最初传来的净宗经典也是这部经。一直到宋朝,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在翻译历史上来说,没有像《无量寿经》这么多的、这么殊胜的。可能是原本,梵本不是一个本子,所以它有这么多次的翻译。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是一次宣讲的,他讲了很多次。佛说经,一生只说一次,没有说第二次的,唯独这部经是多次宣讲。佛常常跟大家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相信一定是因人、因地不相同,他说的有出入,不是完全相同,佛是随便说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些译本有会集的必要。如果没有会集,一定要读五种原译本,这太多了、太麻烦了,给学习的人带来不方便,必须得会集。「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或称之为净土大经,就是指的《无量寿经》。

  「至於《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会集本,这是最近一次会集本,民国初年,抗战期间完成的。会集《无量寿经》汉译的、魏译的、吴译的(魏、吴就是三国时代)、唐译的、宋译的「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在现存《无量寿经》有九种不同的版本,九种版本最好的本子。「二0一0年清明启讲」。我们也是看到地球上灾难频繁,这个大经可以化解当前劫难,所以我们把《华严经》停了,来学习这部经。这部经,彭际清居士说,就是中本《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性相、因果与《华严经》完全相同。《华严经》分量大,说得详细,这部经分量少,简单扼要,《华严》的精华都在本经之中。

  学这部经,尤其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集注,搜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德注疏的这些资料,非常丰富。所以,学习这部经不亚於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一年完成一部,《华严经》一年讲不完。清明启讲这部经,「二0一一年九月十八日圆满」,一共讲了六百集。「发心一门深入,专修专弘,决定放下万缘,一心求生净土,作弥陀第一弟子,总报大恩」。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一号,我们再次宣讲,称为《大经科注》,把我们过去学习的科判会在里面,「专弘专念」。第二次的圆满,一共讲了五百七十八集,我们接著讲第三遍。

  这就是我们感恩戴德。夏莲居居士十年会集,不是容易事情,小心谨慎,唯恐有错误。经会成功了,讲过几遍,命令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为这个经写一部注解。念老有大智慧,采取集注,一共用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来解释这个经里面的义理跟名词术语。这是智慧的流露,让后人不能不相信,不能不佩服。经里面所解的不是自己的意思,是佛的意思、菩萨的意思、古来祖师大德的意思,叫人心服口服。

  我们看底下一段,一百三十九页第二行。「《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这种赞叹决定真实,一点都不过分。彭居士所说的如来称性的圆教,好像参考资料里头有,有称性圆教,在第十一页。称性就是「称法界」,「又曰称性。《华严经》之所说,称於法界之真性」。《华严传记》一说,「此乃圆满法轮,称法界之谈」。称性才能说圆满,这个经上讲的是什么?讲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性相、理事、因果,一样都不漏,这叫称性。

  「圆教」,圆是圆满的意思,这是术语,意思是「大乘穷极之实教」。这个法不是小乘,是大乘,穷究到极处。它不是虚妄,它真实的,这个实就是实相、真相。我们可以用现代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真相,这就称圆,不是局部的,是圆满、是真实的。「后魏光统律师」,在《华严疏钞》里面提到他的很多,他在那个时候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他分为三教,第三个叫圆教,圆教之名从这里开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卷,这就是《六十华严》,最初翻译的,是晋朝时候翻的,所以称为晋经。因为它只有六十卷,称《六十华严》。「尔时如来,知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这就是《六十华严》。佛知道众生有这种根性的人,能够接受大乘究竟圆满的大法,所以为他们说。《华严经》什么时候说的?是在佛成道,菩提树下入定,在定中所说的。对象是哪些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对他们说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在人间说的,没有这种定功、神通的人你听不到,你有这个能力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你才能参与这一会。

  《华严经》传到世间来,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出现在人间。他是初地菩萨,应该是别教的初地,跟惠能大师的境界应该是平等的。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学习圆满了,这就是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就毕业了。他怎么个学的?现在我们很清楚、明了,肯定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看到惠能法师,惠能法师学一部经要多少时间?他不必那个经从头到尾学完,不必,当中听个一段、两段他全知道了,他有这个本事。他在逃难过程当中,旅途当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受持《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有两个译本,分量都很大,一个三十六卷,一个四十卷,经文很长。无尽藏比丘尼天天读这部经,这是她的功课。跟惠能碰上了,惠能那时候没出家,在家居士。她念经,他在旁边听,等她念完之后他告诉比丘尼,刚才念的经里头是些什么意思,讲给她听。她非常惊讶,捧著经本来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不认识字怎么会讲得这样好?他说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惠能大师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无尽藏比丘尼是第一个,他那一讲,她开悟了。所以他不需要很多时间。

  第二个,更清楚的例子,法达禅师,《坛经》上记载的有。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法华经》虽然只有七卷,很长,经文很长,一天顶多只念一部,那就很不得了。他念了三千多部,那就是十年,十年专门读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到曹溪去拜六祖,礼拜的时候,三拜头没著地。惠能大师看得很清楚,等他起来,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头没著地,一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跟惠能大师报告,诵《法华》三千部。难得!六祖问他,《法华经》讲些什么?他说不出来。回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说过,你既然念那么熟了,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跟他说,行了,不必念了,我全知道了。给他讲《法华经》,他开悟了,再礼拜,头著地了。

  像这样的学法,三藏十二部,三个月的时间已经太多了。一看就会、一听就会、一接触就会了,不必一部经从头讲到尾,不必,哪有那么麻烦!五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彻悟了,后头不必讲了。我们翻开经本来看,大概是五分之一。《金刚经》也不过五千字,跟他讲了一千字,五分之一,他就明心见性了。这个人心清净,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就是菩萨的专长,我们跟菩萨比,不如他的就是我们有杂念、有妄想。神秀法师跟五祖多年,妄想、杂念没放下,你看作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充满了杂念、妄想。惠能把它改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衣钵传给他了,神秀没落到。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认为神秀是禅宗第六祖,都看中了他。没有想到来了个惠能,衣钵被他拿走了,大家不服气。没有一个识货,只有五祖认识。神秀对惠能也佩服,也自叹不如,他知道。但是别人不晓得,别人不服气,还要想把衣钵抢回来。佛门里面的嫉妒障碍多严重。神秀本身没这个意思,底下这些信徒,现在讲他的粉丝不服气,没办法。老师高明,叫他半夜赶紧走,藏起来,不要被人找到。躲了十五年,真不容易!

  这后头又说,「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这都是《六十华严》说的。天台宗判四教,藏通别圆,第四是圆教;华严宗立五教,小始终顿圆,第五是圆教。今依台宗之说来解释,「先就圆体言之」,那是圆融、圆满的意思。「十界三千之诸法,一如一体」,这是圆融。十界三千我们学过,十界是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都有十法界,就一百个法界;每一个法界都有十如是,就是千如,叫百界千如。配五阴一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叫三千。三千把一切法统统归纳了,一如一体,这是圆融。「十界三千之诸法,条然具足」,这叫圆满,也叫圆足。「圆融为空谛」,这是天台家讲的三谛,三谛三观,这是空谛;「圆满为俗谛」;这个二「相即不二为中谛」。真俗是一不是二,空谛就是真谛,这叫中谛。「观此三谛於一时」,就是一心三观、一心三谛,这叫圆,这叫圆教。

  《辅行》这也是天台宗的,「圆名圆融圆满义,又圆者全也。李奇云:圆钱也」,在那个时候制钱,钱是圆形的。圆形的,表什么?「圆全无缺」的意思。古时候铜钱当中是方的,外面是圆的,也表示这里头含的有哲理,做人外头要圆,里头要方;里面要守住原则,外面要圆融,做人之道。所以中国制造东西,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

  「《四教仪》一曰:圆以不偏为义」。「此教」,这就说的是圆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它教学的对象是最上利根,上上根人,他能接受。《法华》是释迦牟尼佛最后讲的,开权显实,说明前面所讲的都是善巧方便,包括般若,般若是大乘,二十二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一共四十二年,四十二年才讲法华。根熟了,能接受了,讲一切法圆融不二,这是真的,真理,真实实相。「就行位言之」,就修行地位,那叫圆顿。「《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是圆顿。「《涅盘经》说发心究竟二无别」,发心是刚发心的时候,究竟是成佛的时候,初发心跟成佛是一不是二。这一类都叫做圆顿。

  「顿者顿极顿足」,顿是快速,一下就达到圆满,就达到目的地了。「诸法本圆融,故一法圆满一切法」,这是理。为什么有圆顿法?就是诸法本来是圆融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到了,法法皆圆。你看饿鬼众生、你看蚂蚁、你看地狱众生都是佛,佛怎么?迷了,迷成这个样子。好像一个人很聪明、很有智慧,喝酒喝醉了在发酒疯。这个人有道德、有学问,发酒疯的时候并没有把他道德、学问失掉,一时迷惑,他酒醒了就恢复正常。所以,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就像我们看一个酒喝醉的人在乱说话,好像跟清醒的时候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他那是很短暂的,清醒过来就恢复了。一切众生迷在六道、迷在三途就这个样子,佛看得很清楚,一点都不感觉到意外,认为是正常现象,一时迷惑,搞成这个样子。但是根利的,他转得快,他一下就转回来了。所以放下就是。

  诸法本圆融,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以一念之开悟,顿疾极足佛果」,顿疾是非常快速,就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叫圆顿。「是天台所判四教中,第四圆教之所诠也,是为宗之极致。故教名圆顿宗,戒名圆顿戒,观名圆顿观」。《辅行》第二卷说,「圆顿者,顿名顿极顿足,体非渐教,故名为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一乘了义 诸佛秘藏  (第三集)  2012/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02-040-0003集)  档名:29-323-000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诸佛秘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诸佛秘藏)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