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十一)


   日期:2013/5/26 17: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十一)


(白话图文参见:《云中吹箫人》(虚云老和尚画传)http://www.suyuan.org/tpbd/ShowPhoto.asp?PhotoID=120

译者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癸巳师一百一十四岁

上年冬。水陆道场圆满后。师拟离沪。缁素人士。以胜会难逢。留师继续举行禅七。因玉佛寺向有禅堂之设。宜应良机。重兴禅制。乃由苇舫和尚。及简玉阶。李思浩。赵朴初。李乙尊。方子藩。胡厚甫。张子廉。锺慧成。李经纬。祝华平各居士。一再请求。举行禅七。慈悲法施。而满众愿。师许之。定于正月初九日起七。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二日至十五日圆满。众犹以为未饫法味。请继续一禅七。复由正月十六日起次七。至二十三日圆满解七。师均有法语开示。

 

附录禅七开示(癸巳正月初九日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上海玉佛寺

这里的大和尚苇舫很慈悲。各位班首师傅的办道心切。加以各位大居士慕道情殷。大家发心来打静七。要虚云来主七。这也可说是一种殊胜因缘。只以我年来患病不能多讲。世尊说法四十余年。显说密说。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要我来说。也不过是拾佛祖几句剩语。至于宗门下一法。乃佛末后升座。拈大梵天王所献金檀木花示众。是时座下人天大众。皆不识得。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咐嘱于汝》。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须知大般若经中所举出之禅。有二十余种之多。皆非究竟。惟宗门下的禅。不立阶级。直下了当。见性成佛之无上禅。有甚打七不打七呢。只因众生根器日钝。妄念多端。故诸祖特出方便法而摄受之。此宗相继自摩诃迦叶以至如今。有六七十代了。在唐宋之时。禅风遍天下。何等昌盛。现在衰微已极。惟有金山。高旻。宝光等处。撑持门户而已。所以现在宗门下的人材甚少。就是打七。大都名不副实。昔者七祖青原行思问六祖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思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深器之。现在你我根器劣弱。诸大祖师。不得不假方便。教参一句话头。宋朝以后。念佛者多。诸大祖师。乃教参“念佛是谁。”现在各处用功的都照这一法参究。可是许多人仍是不得明白。把这句“念佛是谁”的话头放在咀里。不断的念来念去。成了一个念话头。不是参话头了。参者参看义。故凡禅堂都贴着“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自反照自性。以我们一向向外驰求的心回转来反照。才是叫看话头。话头者。“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的时候。叫话头。既说出就成话尾了。我们参话头。就是要参这“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的。譬如我在这里念佛。忽有一人问曰。“某甲。念佛的是“谁”啊。”我答曰。“念佛是我呀。”进曰。“念佛是你。你还是口念。还是心念。若是口念。你睡着时何以不念。若是心念。你死了为何不念。”我们就是对这一问有疑。要在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看这话到底由那里而来。是甚么样子。微微细细的去反照。去审察。这也就是反闻自性。在行香时。颈靠衣领。脚步紧跟前面的人走。心里平平静静。不要东顾西盼。一心照顾话头。在坐香时。胸部不要太挺。气不要上提。也不要向下压。随其自然。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的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细。细了则昏沈。就堕空亡。都得不到受用。如果话头照顾得好。功夫自然容易纯熟。习气自然歇下。初用功的人。这句话头是不容易照顾得好的。但是你不要害怕。更不要想开悟。或求智慧等念头。须知打七就是为的开悟。为的求智慧。如果你再另以一个心去求这些。就是头上安头了。我们现在知道了。便只单提一句话头。可以直截了当。如果我们初用功时。话头提不起。你千万不要着急。只要万念情空。绵绵密密的照顾着。妄想来了。由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我总以觉照力钉着这句话头。话头若失了。我马上就提起来。初次坐香好似打妄想。待时光久了。话头会得力起来。这时候。你一枝香可以将话头一提。就不会走失。那就有把握了。说的都是空话。好好用功吧。

 

初七第二日正月初十日开示

打七这一法。是克期取证最好的一法。古来的人根器敏利。对这一法不常表现。到宋朝时始渐开阐。至清朝雍正年间。这一法更大兴。雍正帝在皇宫里也时常打七。他对禅宗是最尊重的。同时他的禅定也是非常的好。在他手里悟道的有十余人。扬州高旻寺的天慧彻祖。也是在他会下悟道的。禅门下的一切规矩法则。皆由他大整一番。由是宗风大振。故人才也出了很多。所以规矩是非常要紧的。这种克期取证的法则。犹如儒家入考试场。依题目作文。依文取考。有一定的时间的。我们打七的题目。是名参禅。所以这个堂叫做禅堂。禅者梵语禅那。此名静虑。而禅有大乘禅。小乘禅。有色禅。无色禅。声闻禅。外道禅等。宗门下这一禅。谓之无上禅。如果有人在这堂中把疑情参透。把命根坐断。那就是即同如来。故这禅堂又名选佛场。亦名般若堂。这堂里所学的法。俱是无为法。无者。无有作为。即是说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为。若是有为。皆有生灭。若有可得。便有可失。故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诵经礼忏等。尽是有为。都属言教中的方便权巧。宗门下就是教你直下承当。用不着许多言说。昔者有一学人参南泉老人。问。“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道。”我们日常穿衣吃饭。出作入息。无不在道中行。只因我们随处缚着。不识自心是佛。昔日大梅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遂礼辞马祖。至四明梅子真旧隐处。缚茆而居。唐贞元中。盐官会下有僧。因采挂杖迷路至庵所。问。“和尚在此多少时。”师曰。“祇见四山青又黄。”又问。“出山路向甚么处去。”师曰。“随流去。”僧归举似盐官。官曰。“我在江西曾见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遂令僧去招之。大梅以偈答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马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僧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祇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可见古来的人是如何了当和简切。只因你我根机陋劣。妄想太多。诸大祖师乃教参一话头。这是不得已也。永嘉祖师云。“证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高峰妙祖曰。“学人用功。好比将一瓦片。抛于深潭。直沈到底为止。”我们看话头也要将一句话头看到底。直至看破这句话头为止。妙祖又发愿云。“若有人举一话头。不起二念。七天之中。若不悟道。我永堕拔舌地狱。”只因我们信不实。行不坚。妄想放不下。假如生死心切。一句话头决不会随便走失的。沩山祖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初发心的人总是妄想多。腿子痛。不知功夫如何用法。其实只要生死心切。咬定一句话头。不分行住坐卧。一天到晚把“谁”字照顾得如澄潭秋月一样的。明明谛谛的。不落昏沈。不落掉举。则何愁佛阶无期呢。假如昏沈来了。你可瞠开眼睛。把腰稍提一提。则精神自会振作起来。这时候把话头不要太松。和太细。太细则易落空和昏沈。一落空只知一片清静。觉得爽快。可是在这时候。这句话头不能忘失。才能在竿头进步。否则落空亡。不得究竟。如果太松。则妄想容易袭进。妄想一起。则掉举难伏。所以在此时光。要粗中有细。细中有粗。方能使功夫得力。才能使动静一如。昔日我在金山等处跑香。维那催起香来。两脚如飞。师傅们真是跑得。一句站板敲下。如死人一样。还有甚么妄想昏沈呢。像我们现在跑香相差太远了。诸位在坐时。切不要把这句话头向上提。上提则便会昏沈。又不要横在胸里。如横在胸里。则胸里会痛。也不要向下贯。向下贯则肚胀。便会落于阴境。发出种种毛病。只要平心静气。单单的的把“谁”字如鸡抱卵。如猫捕鼠一样的照顾好。照顾得力时。则命根自会顿断。这一法初用功的同参道友。当然是不易的。但是你要时刻在用心。我再说一比喻。修行如石中取火。要有方法。倘无方法。纵然任你把石头打碎。火是取不出来的。这方法是要有一支纸煝和一把火刀。火煝按下在火石下面。再用火刀向火石上一击。则石上的火就会落在火煝上。火煝马上就能取出火来。这是一定的方法。我们现在明知自心是佛。但是不能承认。故要借这一句话头。做为敲火刀。昔日世尊夜睹明星。豁然悟道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对这取火法。则不知道。所以不明白自性。你我自性本是与佛无二。只困妄想执着不得解脱。所以佛还是佛。我还是我。你我今天知道这个法子。能够自己参究。这是何等的殊胜因缘。希望大家努力。在百尺竿头再进一步。都在这场中选出。可以上报佛恩。下利有情。佛法中不出人才。只因大家不肯努力。言之伤心。假如深信永嘉和高峰妙祖对我们所发誓愿的话。我们决定都能悟道。大家努力参吧。

 

初七第三日正月十一日开示

光阴快得很。才说打七。又过了三天。会用功的人。一句话头照顾得好好的。甚么尘劳妄念澈底澄清。可以一直到家。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我们的路头。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六祖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你我本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只因妄念执着。爱缠世间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假如一念体起无生。则释迦佛说的这些法门也用不着了。难道生死不会休吗。是故宗门下这一法。真是光明无量照十方。昔日德山祖师。是四川简州人。俗姓周。廿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人谓之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性海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扫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个是甚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潭引身而出曰。“子亲到龙潭。”师无语。遂栖止焉。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甚么。”师曰。“从今向去。便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于是礼辞。直抵沩山。挟复子上法堂。从西过东。从东过西。顾视方丈曰。“有么有么。”山坐次殊不顾盼。师曰。“无无。”便出。至门首乃曰。“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再入相见。纔跨门。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拟取拂子。师便喝。拂袖而出。沩山至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当时背却法堂着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师住澧阳三十年。属唐武宗废教。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将访求哲匠住持。聆师道行。屡请。不下山。廷望乃设诡计。遣吏以茶盐诬之。言犯禁法。取师入州。瞻礼坚请居之。大阐宗风。后人传为德山喝。临济棒。像他这样。何愁生死不休。德山下来出岩头。雪峰。雪峰下出云门。法眼。又出德韶国师。永明寿祖等。都是一棒打出来的。历朝以来的佛法。都是宗门下的大祖师为之撑架子。诸位在此打七。都深深的体解这一最上的道理。直下承当。了脱生死。是不为难的。假如视为儿戏。不肯死心蹋地。一天到晚在光影门头见鬼。或在文字窟中作计。那末生死是休不了的。大家努力精进吧。

 

初七第四日正月十二日开示

七天的晨光已去了四天。诸位都很用功。有的做些诗偈。到我那里来问。这也很难得。但是你们这样的用功。把我前两天说的都忘却了。昨晚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我们现在是参话头。话头就是我们应走的路头。我们的目的是要成佛了生死。要了生死。就要借这句话头作为金刚王宝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一情不留。一法不立。那里还有这许多妄想来作诗作偈。见空见光明等境界。若这样用功。我不知你们的话头到那里去了。老参师傅不在说。初发心的人要留心啊。我因为怕你们不会用功。所以前两天就将打七的缘起。及宗门下这一法的价值和用功的法子。一一讲过了。我们用功的法子。就是单举一句话头。昼夜六时。如流水一般。不要令他间断。要灵明不昧。了了常知。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黄檗禅师说的。前后四句。有二种意义。前两句譬喻。说我们用功的人。把守这句话头。犹如守禁城一样。任何人。不得出入。这是保守得非常严密的。因为你我每人都有一个心王。这个心王即是第八识。八识外面还有七识六识前五识等。前面那五识。就是那眼耳鼻舌身五贼。六识即是意贼。第七识即是末那。它末那一天到晚。就是贪着第八识见分为我。引起第六识。率领前五识。贪爱色声香味触等尘境。缠惑不断。把八识心王困得死死的转不过身来。所以我们今天要借这句话头。金刚王宝剑把那些劫贼杀掉。使八识转过来成为大圆镜智。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但是最要紧的就是把第六识和第七识先转过来。因为它有领导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别计量。现在你们作诗作偈。见空见光。就是这两个识在起作用。我们今天要借这句话头。使分别识成妙观察智。计量人我之心为平等性智。这就叫做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要使一向贪着色声香味触法贼。不能侵犯。故曰如守禁城。后面的两句。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譬喻。即是我们三界众生沈沦于生死海中。被五欲所缠。被尘劳所惑。不得解脱。故拿梅花来作譬喻。因为梅花是在雪天开放的。大凡世间万物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冬天的气候寒冷。一切的昆虫草木。都已冻死。或收藏。尘土在雪中也冷静清凉。不能起飞了。这些昆虫草木尘土灰浊的东西。好比我们心头上的妄想分别无明嫉妒等三毒烦恼。我们把这些东西去掉了。则心王自然自在。也就是如梅花在雪天里开花吐香了。但是你要知道。这梅花是在冰天雪地里而能开放。并不是在春光明媚。或惠风和畅的气候而有的。你我要想。心花开放。也不是在喜怒哀乐。和人我是非之中。而能显现的。因为我们这八种心。若一胡涂。就成无记性。若一造恶。就成恶性。若一造善。就成善性。无记有梦中无记。和空亡无记。梦中无记。就是在梦中昏迷时。惟有梦中一幻境。日常所作一无所知。这就是独头意识的境界。也就是独头无记。空亡无记者。如我们现在坐香。静中把这话头亡失了。空空洞洞的。糊胡涂涂的。甚么也没有。只贪清静境界。这是我们用功最要不得的禅病。这就是空亡无记。我们只要二六时中。把一句话头。灵明不昧。了了常知的。行也如是。坐也如是。故前人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寒山祖师曰。“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你我大家都是有缘。故此把这些用功的话再与你们说一番。希望努力精进。不要杂用心。我再来说一公案。昔日鸡足山悉檀寺的开山祖师。出家后参礼诸方。办道用功。非常精进。一日寄宿旅店。闻隔壁打豆腐店的女子唱歌曰。“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这时这位祖师正在打坐。听了她这一唱。即开悟了。可见得前人的用功。并不是一定要在禅堂中才能用功。才能悟道的。修行用功。贵在一心。各位切莫分心散乱。空过光阴。否则。明朝仍旧卖豆腐了。

 

初七第五日正月十三日开示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易者。只要你放得下。信得实。发坚固心。和长远心。就可成功。难者就是你我怕吃苦。要图安乐。不知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尚且要经过一番学习。才能成功。何况我们要学圣贤。要成佛作祖。岂能马马虎虎就可成功。所以第一要有坚固心。因为修行办道的人。总是免不了魔障。魔障就是昨天讲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劳业境。这些业境就是你我的生死怨家。故

每每许多讲经法师。也在这些境界中站不住脚。这就是道心不坚固的原因。次之则要发长远心。我们人生在世。造业无边。一旦要来修行。想了生脱死。岂能把习气一时放得下吗。古来的祖师。如长庆禅师坐破蒲团七个。赵州八十岁。还在外面行脚。四十年看一无字。不杂用心。后来大彻大悟。燕王和赵王非常崇拜他。以种种供养。至清朝雍正皇帝。阅其语录高超。封为古佛。这都是一生苦行而成功的。你我现在把习气毛病通身放下。澄清一念。就与佛祖同等。如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你我的习气烦恼。犹如泥滓。故要用话头。话头如清矾。能使浊水澄清。即是烦恼降伏。如果用功的人。到了身心一如。静境现前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裹脚不前。须知这是初步功夫。烦恼无明滓尚未断除。这是从烦恼心行到清静。犹如浊水澄成了清水。虽然如此。水底泥滓尚未去了。故还要加功前进。古人说。“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见未为真。若能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如不前进。则是认化城为家。烦恼仍有生起的机会。如此则做一自了汉也很为难。故要去泥存水。方为永断根本无明。如此才是成佛了。到了无明永断的时候。可以任你在十方世界现身说法。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任你YIN房酒肆。牛马骡胎。天堂地狱。都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了。否则。一念之差。就是六道轮回。昔者秦桧曾在地藏菩萨前做过香灯。只因他长远心不发。无明烦恼未能断了。故被瞋心所害。这是一例。假如你信心坚固。长远心不退。则不怕你是怎样的一个平常人。也可以即身成佛。昔日漳州有一贫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如何为是。无处问津。每日只做苦工。一日遇着一位行脚僧到那里挂单。看他每日忙忙碌碌的。问他日常作何功课。他说。“我一天就是做些苦事。请问修行方法。”僧曰。“参”“念佛是谁。”如是他就照这位客师所教。一天在工作之中。把这“谁”字蕴在心里照顾。后隐于石岩中修行。草衣木食。这时候他家里还有母亲和姐姐。闻知他在岛岩中修行很苦。其母乃教其姐拿一匹布和一些食物送给他。其姐姐送至岛岩中。见他坐在岩中。动也不动。去叫他。他也不应。其姐姐气不过。把这些东西放在岩中回家去了。但是他也不睬也不瞧。老是坐在洞中修行。过了一十三年。他的姐姐再去看他。见那匹布仍是在那儿未动。后来有一逃难的人到了那里。腹中饥饿。见了这位和尚衣服破烂的住在岩中。乃近前问他。向他化乞。他便到石岩边拾些石子。置于釜中。煮了一刻。拿来共食。犹如洋薯。其人饱餐而去。去之时。他与之言曰。“请勿与外人言。”又过了些时。他想。我在此修行这许多年了。也要结结缘吧。如是走到厦门。在一大路旁。搭一茅蓬。做施茶工作。这时是万历年间。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死了。要请高僧做佛事。先想在京中请僧。因此时京中无大德高僧。皇太后乃托梦于万历皇帝。谓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乃派人至福建漳州。迎请许多僧人进京做佛事。这些僧人都把行装整理进京。恰在这路边经过。其僧问曰。“诸位师傅今日这样欢喜到那里去啊。”众曰。“我们现在奉旨进京。替皇帝做佛事超荐太后去。”曰。“我可同去否。”曰。“你这样的苦恼。怎能同去呢。”曰。“我不能念经。可以替你们挑行李。到京中看看也是好的。”如是就和这些僧人挑行李进京去了。这时皇帝知道他们要到了。乃叫人将金刚经一部。埋于门坎下。这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的都进宫去了。惟有这位苦恼和尚行到那里。双膝跪下。合掌不入。那里看门的叫的叫。扯的扯。要他进去。他也不入。乃告知皇帝。此时皇帝心中有数。知是圣僧到了。遂亲来问曰。“何以不入。”曰。“地下有金刚。故不敢进来。”曰。“何不倒身而入。”其僧闻之。便两手扑地。两脚朝天。打一个觔斗而入。皇帝深敬之。延于内庭款待。问以建坛修法事。曰。“明朝五更开坛。坛建一台。只须幡引一幅。香烛供果一席就得。”皇帝此时心中不悦。以为不够隆重。犹恐其僧无甚道德。乃叫两个御女为之沐浴。沐浴毕。其下体了然不动。御女乃告知皇帝。帝闻之益加敬悦。知其确为圣僧。乃依其所示建坛。次早升座说法。登台打一问讯。持幢至灵前曰。“我本不来。你偏要爱。一念无生。超升天界。”法事毕。对帝曰。“恭喜太后解脱矣。”帝甚疑惑。以为如此了事。恐功德未能做到。正在疑中。太后在室中曰。“请皇上礼谢圣僧。我已得超升矣。”帝惊喜再拜而谢。于内庭设斋供养。此时其僧见帝穿着花裤。目不转瞬。帝曰。“大德欢喜这裤否。”遂即脱下赠之。僧曰。“谢恩。”帝便封为龙裤国师。斋毕。帝领至御花园游览。内有一宝塔。僧见塔甚喜。徘徊瞻仰。帝曰。“国师爱此塔乎。”曰。“此塔甚好。”曰。“可以将此塔敬送于师。”正要人撤送漳州修建。师曰。“不须撤送。我拿去就是。”言说之间。即将此塔置于袖中腾空即去。帝甚惊悦。叹未曾有。诸位。请看这是什么一回事呢。只因他出家以来。不杂用心。一向道心坚固。他的姐姐去看他也不理。衣衫破烂也不管。一匹布放了十三年也不要。你我反躬自问。是否能这样的用功。莫说一天到晚。自己的姐姐来了不理做不到。就是在止静后。看见监香行香。或旁人有点动静。也要瞅他一眼。这样的用功。话头怎样会熟呢。诸位只要去泥存水。水清自然月现。好好提起话头参看。

 

初七第六日正月十四日开示

古人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才说打七。明天就是解七了。依规矩。明天早上要考功了。因为打七是克期取证的办法。证者证悟。见到自己本地风光。悟到如来的妙性。故曰证悟。考功就是要考察你在七天当中的功夫到了何等程度。要你向大众前吐露出来。平常在这个时候向你们考功。是叫做讨包子钱。人人要过的。就是我们打七的人人要开悟。人人可以弘扬佛法。度尽众生的意思。现在不是说人人开悟。就是一人开了悟。也可以还得这些包子钱。所谓众人吃饭。一人还账。如果我们发起一片精进的道心。是可以人人开悟的。古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始以来贪爱炽然。流浪生死。八万四千尘劳。种种习气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是故莲池说。“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祇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生为己身。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了脱。”这十几句话。说得何等明白和真切。染者。染污义。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瞋恚斗争。对道德二字。认为是绊脚石。一天到晚。喜怒哀乐。贪爱富贵荣华。种种世情不断。道念一点没有。所以功德林被凋残。菩提种子被烧尽。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怨家。视为平等。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所谓拔苦与乐。兴慈济物。你我都能克己复礼。甚么也不为自己作享受。那么人人都无困苦。事事都能办到了。同时你自己也随之得到圆满果实的报酬。如江河中的水涨了。船必自高了。你能以一种慈悲心。恭敬心对人。不自高自大。不骄傲虚伪。则人见到你一定会恭敬客气。否则。只恃一己之才能。老气横秋的。或口是心非的。专为声色名利作计。那么就是人家恭敬你。也恐是虚伪的。故孔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六祖曰。“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有过。”所以我们切莫要生是生非之心。起人我之别。如诸佛菩萨为人服务一样。则菩提种子处处下生。美善的果实。时时有收获。烦恼自然缚不着你了。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瞋痴三毒。所以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们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今天参加打七的多是在家大德。我们要好好降伏其心。赶紧去离缠缚。我再说一公案作为诸位的榜样。因为你们都是发了很大的信心而来到这宝所。我不与你们解说。恐怕你们得不到宝。空手而回。不免辜负信心。希望静心听着。昔者唐朝有一居士。姓庞名蕴。字道玄。湖南衡阳人。世本业儒。少悟尘劳。志求真谛。贞元初。闻石头和尚道风。乃往谒之。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庞由是豁然有省。一日石头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庞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庞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千江水。即向汝道。”庞于言下。顿领玄旨。乃留驻参承二载。居士自从参透本来人后。甚么也不做。一天到晚的单单织漉篱过活。家中所有的万贯金银。也一概抛于湘江之中。一日两夫妇共说无生的道理。玄曰。“难。难。难。拾担芝麻树上摊。”其妇曰。“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其女灵照闻之笑曰。“你们二老人家。怎么说这些话来了。”玄曰。“据你怎样说。”曰。“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自尔机辩迅捷。诸方向之。因辞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玄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么处。”玄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玄曰。“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玄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玄尝游讲肆。随喜听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玄曰。“某甲虽是俗人。粗知信向。”主曰。“祇如居士意作么生。”玄以偈答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主闻欣然仰叹。一日居士问灵照曰。“古人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会。”照曰。“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玄曰。“你作么生。”照曰。“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玄乃笑。玄将入灭。谓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照观竟回报曰。“日则中矣。惜天狗蚀日。父亲何不出去一看呢。”玄以为事实。乃下座出户观之。其时灵照即登父座。跏趺合掌坐脱。玄回见灵照已亡。叹曰。“我女锋捷。先我而去。”于是更延七日。州牧于公问疾次。玄谓之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于公膝而化。遗命焚弃江湖。其夫人闻之。即告知其子。子闻之。将锄头撑其下额立地而去。此时其母见如此光景。亦自隐去。你看他一家四口。都能如此神通妙用。可见你们为居士的多么高尚。到现在莫说你们居士没有这样的人才。就是出家二众。也都是与我虚云差不多。这是多么倒架子。大家努力吧。

 

初七圆满日正月十五日开示

恭喜诸位。七天功德。今日圆满。证悟过来了的。照规矩应该升堂。如朝中考试。今天正是揭榜的一天。应该要庆贺。但是常住很慈悲。明天继续打七。使我们可以加功进步。诸位老参师傅都知道。这种因缘殊胜。不会空过光阴。各位初发心的人。要知人身难得。生死事大。我们得了一人身。更要知道佛法难闻。善知识不易值遇。今天诸位亲到宝山。要借此良机努力用功。不要空手而归。宗门下一法。我已讲过。是世尊拈花示众。一代一代的从根本上传流下来的。所以阿难尊者。虽是佛的弟弟。又随侍佛出家。而他在世尊前。未能大彻大悟。待佛灭后。诸大师兄弟不准他参加集会。迦叶尊者曰。“你未得世尊心印。请倒却门前剎竿着。”阿难当下大悟。迦叶尊者乃将如来心印付之。是为西天第二祖。历代相承。至马鸣龙树尊者后。天台北齐老人。观其中观论。发明心地。而有天台宗。这时宗门下特别大兴。后来天台衰落。至韶国师由高丽翻译归来。再行兴起。达磨祖师是西天二十八祖。传来东土。是为第一祖。自此传至五祖。大开心灯。六祖下开悟四十三人。再由思师让祖至马祖。出善知识八十三人。正法大兴。国王大臣莫不尊敬。是以如来说法虽多。尤以宗下独胜。如念佛一法。亦由马鸣龙树之所赞扬。自远公之后。永明寿禅师为莲宗六祖。以后多由宗门下的人所弘扬。密宗一法。经一行禅师发扬之后。传入日本。我国即无相继之人。慈恩宗是玄奘法师兴起。不久亦绝。独以宗门下源远流长。天神归依。龙虎归降。八仙会上的吕洞宾。别号纯阳。京川人。唐末三举不第。无心归家。偶于长安酒肆。遇锺离权。授以延命之术。洞宾依法修行。后来乃飞腾自在。云游天下。一日至庐山海会寺。在钟楼壁上书四句偈云。“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黄龙系鼓升座。吕遂随众入堂听法。黄龙曰。“今日有人窃法。老僧不说。”洞宾出而礼拜。问曰。“请问和尚。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黄龙骂曰。“这守尸鬼。”洞宾曰。“争奈囊中自有长生不死药。”黄龙曰。“饶经八万劫。未免落空亡。”洞宾忘了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功夫。大发瞋心。飞剑斩黄龙。黄龙以手一指。其剑落地。不能取得。洞宾礼拜悔过。请问佛法。黄龙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洞宾于言下顿契玄旨。乃述偈忏曰。“弃却瓢囊系碎琴。从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当年错用心。”此是仙人归依三宝。求入伽蓝为护法的一例。道教在洞宾之手亦大兴起来。为北五祖。紫阳真人。又是阅祖英集。而明心地的南五祖。故此道教亦是为佛教宗门所续启。孔子之道传至孟子失传。直至宋朝周濂溪先生从宗门发明心地。程子张子朱子等。皆从事佛法。故宗门有助儒道一切之机。现在很多人把宗门这一法轻视。甚至加以毁谤。这真是造无间业。你我今天有此良缘。遇期胜因。要生大欢喜。发大誓愿。人人做到龙天归依。使正法永昌。切莫视为儿戏。好好精进用功。

次七第一日正月十六日开示

虚云到常住打扰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师傅。特别优待。已深为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这个名目。我实不敢承认。现在应慈老法师年高腊长。应归他来领导才合理。同时常住上的法师很多。都是学德兼优。我是一水上浮萍。全然无用的一个人。今天以我年纪大。要加诸客气。这实在是误会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的大小而论。如过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纪多大。而对于主考者。总是称为老师。都要尊敬他。不能讲年龄的。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如文殊菩萨。过去久远。业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弥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释迦成佛的时候。他便为之辅弼。可见是平等一味。无有高下的。故此请诸位不要误解了。现在我们在参学方面来讲。总要以规矩法则为尊。常住上发起道心。讲经打七。弘扬佛法。实为希有。难得的因缘。诸位都不避风尘。不惮劳倦。这样的忙碌。也自愿的来参加。可见都有厌烦思静的心。本来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有关。故有众生。终日忙碌。无一日休闲。稍作思惟。实乃无益。但是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惟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遇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斋供僧。或装佛像。或修庙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来生福报。因他不解无漏功德的可贵。故偏弃不行。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剎那之间也。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故楞严经阿难尊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甚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故以金银等七种宝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乌龟息六是一譬喻。因为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牠就跑去吃牠。乌龟知其要吃牠。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通缩进壳里去。海狗见之咬牠不着。空费一番辛苦。弃而他去。此时乌龟亦脱其险。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着。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摄。返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前两晚说过宗门下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的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的。如要想以讲经等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是很为难的。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及其它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悟彻者。比宗门下少。因为宗门下不但说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议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伟大的人才。昔者灌溪尊者。是临济的徒弟。在临济勤学多年。末曾大彻大悟。乃去参方。至末山尼僧处。其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问曰。“上座是为游山玩景而来。抑是为佛法而来。”灌溪只得承认为佛法而来。末山曰。“既是为佛法而来。这里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则。”遂升座。灌溪初揖而不拜。末山问曰。“上座今日离何处。”曰。“路口。”末山曰。“何不盖却。”溪无对。始礼拜。溪问。“如何是末山。”末山曰。“不露顶。”曰。“如何是末山主。”曰。“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变去。”末山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灌溪不能答。于是伏膺。在该处作园头三年。后来大彻大悟。灌溪上堂有云。“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杓。末山娘娘处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饱不饥。”故知灌溪虽是临济的徒弟。亦是末山的法嗣。可见尼众中也有这样惊世的人才。超人的手眼。现在你们这样多的尼众。为其么不出来显显手眼。替前人表现正法呢。须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堕。错过因缘。古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你我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者。只为不肯放下身心清净修学。而感受轮回。不得解脱。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来静坐片时。希望漆桶脱落。共证无生法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虚云老和尚       自述年谱)(五明学佛网:虚云老和尚       自述年谱)  

 冯学成居士: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 

 温金柯博士:从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 

 超然法师: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 

 惟因法师:虚云老和尚舍利塔碑文 

 其它法师:纪念虚云老和尚(觉光法师) 

 其它法师: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绍云法师) 

 虚云老和尚: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虚云老和尚“入定”七天,“定中”的他是有知?还是无知?& 

 虚云老和尚:犯YIN戒的过失 

 虚云老和尚:犯YIN戒的过失 

 虚云老和尚:人有二十难,谁能过此难关,谁就了脱生死 

 虚云老和尚:犯YIN戒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