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日期:2009/8/1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师语录

  南大师说: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译文】假如遇到善知识,引导你开悟清圆觉的自性,发现、明白了心念起起灭灭都是虚幻,你就知道这一生都是在自寻烦恼。假如有人,把思虑全部切断,得到"法界净",却让那些关于清净的见解,成为了自己的障碍,故意显示清净境界却不自然,这还是没有脱出一般凡夫的寻常见解。

  大师释疑

  劳虑永断:据南大师说,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

  法界净:据南大师说,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清净境界。"法界"是佛教的重要名词,包括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四法界又合称"一真法界"

  随顺觉性:追随、顺从他人认为好的见解。

  学佛一得:学佛不是学懒

  一位高僧曾说:随流性转,只是凡夫。这句话跟佛祖的"凡夫随顺觉性"含意相近。凡夫不了解本心,不清楚自性,也不肯诚实地对待自己,总是在追求别人认为好的东西。权威人士说学佛好,就去学佛,却对佛教教义、戒律一无所知,也没有了解的渴求。权威人士说加入某个组织好,就去加入某个组织,却对这个组织的宗旨、行为要求所知有限,也没有全身心融入组织的意愿。

  如果学了佛,听说一心清净好,境界高,就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由于接触的闲事少,心理活动自然少,喜怒哀乐等情感也少有发作,显得很清净。但这是真的清净吗?执着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唐代龟山智真禅师有诗曰:"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镜高悬未照时。"如果本心清净,就不用去求清净,就像没有病的人不用去求医一样。如果刻意求清净,一定是因为心里不清净了。

  有一次,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崛多禅师问他:"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净。"

  崛多禅师又问:"你是什么人?清净又为何物呢?"

  憎人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否则,让谁来给你清净呢?"

  僧人听后,顿时大悟。

  按佛祖的说法,人的自性本来清净,不染一尘。如果已经蒙尘,向外求清净,哪求得到?只能悟出自性清净,才能得到清净。

  自性为何蒙尘呢?是因为受贪、瞋、痴诸毒的侵扰。贪、瞋、痴不是外来的,而是自生的。有人认为内心不宁静,是因为受到红尘俗事的干扰、引诱,只要避开红尘,内心自然清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渡过滚滚长江,到庐山云游。随后,他们乘坐轻舟,顺江而下,来到白下(今南京辖区内)。他们弃舟登岸,来到了五色祥云笼罩的牛头山。这里有一座幽栖寺,比较有名。他们问寺里的僧人们:"这里可有道人?"

  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禅的心要称之为"道"。所以,僧人也称为"道人"。后来为了避免跟道教的道人混淆,才改称僧人。但道信所问的"道人"显然不是一般僧人,而是上了境界的得道之人。

  一个僧人不高兴地说:"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一笑说:"请问哪个是道人?"

  道信的话里充满了禅机,是啊,剃个光头不等于心清净了,心不清净,何称"道人"?那位僧人心里发虚,不敢答腔了。

  一位老僧悟性较高,想了想,说:"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他每天只是坐禅,见了人从不理睬,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说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他莫非是道人?"

  道信师徒翻山越岭,来到法融修道的地方。法融对他俩视而不见,端坐如故。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过去禅师之间常互参话头,也就是考较对方领悟佛法的境界。道信提出话头,法融无法应对,知道遇到高人了,便乖乖地站起来。

  道信又问:"除了这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吗?"

  法融一楞,这里空山无人,没有任何俗事缠身,已经十分清净了,哪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呢?其实道信的意思是,你固执地守在清净了,为了所谓清净忙得不亦乐乎,内心已经很不清净。可惜法融听不懂,错过了一次开悟的机会。法融将道信师徒引到他他认为更清静的地方--他安歇的草庵。由于他平日与虎狼为伴,所以他的草庵前猛兽乱窜,很是吓人。道信故作惊恐,举起了双手。法融疑惑地问:"你还有这个在?"意思是说,你是一代宗师,还有恐惧之心吗?

  道信反问:"你看到了什么?"意思是你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法融仍没听懂,他拿起一只瓦钵,去给道信师徒盛泉水来喝。道融趁机在法融经常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自己差点坐在"佛"上,悚然一惊,跳起身来。

  道信笑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终于感受到了禅的机锋,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道信说:"千百万法门,同归于方寸之间;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源于心灵。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以及神通妙用,你都自然具备,这一切都不离你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二无别。"
法融还是有些疑惑:"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干扰而生起烦恼时,如何对治它呢?"

  四祖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自心而生。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外境才会出现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我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何而生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观照外界一切,你就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对治,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一改往日"懒"的习惯,开门授徒,讲经说法,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唐高宗永徽年间,山中缺粮,已经年老的他,每天早出晚归,到40里外的丹阳化缘,背米一石八斗,供养寺里300多名僧众修行。因此,牛头山成了吴越之间规模最大的禅修道场,牛头宗也成了禅宗一个重要的分支。

  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不知道种种杂念、妄想、烦思的要源本自内心,想去外界去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的方法,都是没有用的。

  有些人学佛,或者修其他的道,老想避开世人、世事,如果不能躲进深山老林里去,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学道,而是学懒,学问既不会有长进,境界不会有提高,内心也不能真正得到清净。

  学佛不等于学懒,能够在闹市里修行,才上得了境界,能够在红尘中一尘不染,才是真正一心清净。比如,"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鲁迅先生的诗句,但这恐怕只是他一时的牢骚话,他并没有真的"躲"起来,而是以笔作"投枪"、"匕首",积极地跟社会不平现象开战,却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出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本心       修行)(五明学佛网:本心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