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谈心六伦


   日期:2013/4/14 2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陈部长、诸位长官,今天现场的长官,都是全中华民国最优秀的军中将军和干部,其实我懂得很少,特别是对军中的演讲并不丰富,今天我要讲的,是我很熟悉的东西。

一、心的伦理

这几年来,法鼓山这个团体正在推动一个“心六伦”运动。“心六伦”这个名词是新的,而它的关怀面,是现在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本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已有“五伦”的观念,即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心六伦”则比“五伦”新增几个不同的面向。比如族群、自然和职场的伦理,都是过去“五伦”所没有的;另外在原来的“五伦”之中,如“父子”伦理对现代社会来讲也不够完整,所谓不够完整,就是家庭伦理之中对於亲子、夫妇和兄弟姊妹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含及,因此“心六伦”也做了加强。

法鼓山推动“心六伦”,就是希望能够涵盖现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所有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各样关系。现在大家都很注重环保,体认到环保的重要,实际上,自然跟人类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有一个“自然伦理”。还有族群的伦理,过去讲族群,都是比较偏重於宗教与宗教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讲的“族群伦理”,则是每一种生活背景、每一种生活环境,或者不同的生活区分,以及不同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职场伦理”,也是过去所没有的。这是多年前我听到李国鼎先生的一场演讲,他主张讲伦理之中,应当加入一种“群我”关系,就是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伦理;凡是超过两人以上的团体的结合,都叫做群体。在现代的工商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凡是工作的场合,就会有职场的应对、职场的关系,称为“职场伦理”。因此,“心六伦”就是包含了家庭伦理、校园伦理、生活伦理、自然伦理、职场伦理和族群伦理。

至於伦理的意涵是什麽?又为什麽称为“心六伦”?凡是讲到伦理,都必须由我们的内心开始,真正从内心去实践伦理,而不是一种敷衍的口号而已;以我们诚心诚意的心来实践伦理的观念和伦理的道德,就叫做“心六伦”。

至於伦理和道德,是不是相同?这两者可以说是相关,却不尽相同。伦理,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比如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伦理,长官与部属之间关系是伦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都具有道德。有句形容词叫做“狐群狗党”,也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伦理,也不是道德。而夫妇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是讲求平等,算不算是伦理?如果夫妇之间彼此要求:你烧一餐饭,我也要烧一餐饭;你生一个孩子,我也要生一个孩子,才叫做平等,可能吗?这是“论理”,不是“伦理”。讲平等不一定是伦理。现在全世界都在讲平等、讲民主,我想请问诸位长官:“人与人之间,是不是能够做到样样平等,绝对的平等,凡事都平等?”如果人人平等,那麽父子之间是不是也应该平等?好像是应该平等,但是父子之间,父亲有父亲的职责,儿子有儿子的职责;儿子有儿子的立场,父亲有父亲的立场,如果父子完全平等,就不是伦理了。一般讲的理,是世间的道理,却不一定是伦理。“心六伦”讲的伦理,是讲人与人之间,每一个人都应该尽责、负责,自己在什麽身分、什麽立场,就要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担当自己应尽的义务来。如果身在其位而不谋其责,就是有失其责,也就不是伦理。

伦理一定是尽责、负责,在什麽立场就做什麽事,是什麽立场的人就说什麽话。这就是出家人所说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但是,在某些特殊状况下,你不在这个位子上,能不能说这个话?有的人说:“事不关己,何必多管闲事!”请问诸位:“多管闲事的事要不要管?”在军中,也许这件事不是你的职责所在,可是看到有人贪污,有人做了非法之事,请问诸位要不要管?站在伦理的立场,应该要管。如果不是从伦理,而从职务来看──这不是我的职务所在,不关我的事,那我最好不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请问这是伦理吗?这不是伦理,而是一种敷衍的现象,也是不道德的。

凡是对於他人、对於团体,对於整体环境有害的行为,都应该要规劝他们不要做;对於团体有帮助、对於环境有益处的事,我们自己要尽力,还要鼓励其他的人一起来做,这就是“心”的伦理。

通常的人都喜欢做好人,却没有尽到伦理之责。所谓好人,就是我自己不做坏事、不说坏话,但是别人做了坏事、说了坏话,反正跟我无关,我不管它。结果这样一来,全体都受害。请问这是伦理、是道德吗?或者看到有人上吊或者投河,你要不要去救呢?还是想,那是别人的命,跟我没关系,我不管闲事!如果是见死不救,就等於杀人!就像我们见到人做坏事而不去规劝,就等於自己是帮凶,自己也在做坏事。我们是不忍心见人做坏事,所以去规劝;不忍心见人自杀,所以要营救。但是在规劝的时候,需要有一点技巧;没有技巧,可能自己会受伤,也伤害到其他的人。

二、心是什麽?

其次我要讲:“心是什麽?”

心,究竟是什麽?有的人讲是良心,有的人讲是本性,或者是人格。但是,这个心跟我有什麽关系?心,究竟是思想的心,还是人格的心,还是一个主宰的心?所谓主宰,就是主宰自己,对自己负责。可是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他是没有主宰能力的,那麽心在那里?有的人老了,行为举止返老还童,渐渐失去了主宰能力,那这个心是不是还存在?也有的人说,心就是灵魂,出生时跟着身体一起来,死亡以後跟着死亡一起离开。是不是这样子?

心是很不容易弄清楚的,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都各有各的解释法。而从佛教来讲,心究竟是什麽?前几天有一位学者跟我谈起这个问题,他问我“心”究竟是个什麽东西?我说,根本没有“心”这样东西,如果有这样东西,你现在就拿给我看一看。心是非常微妙的,它是一种能量的活动,它活动的时候是有的,不活动的时候就没有了。因此在佛教来讲,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存心”要去犯法、去做坏事,可是他实际的行为却做错了事,伤害到人,怎麽办呢?像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叫做“无心犯”,他并没有存心要去预谋或者犯法,可是他做错了事,算不算犯法?从佛教来讲,如果一个人无心犯了错,还是要负责,要负过失之责;这个过失是有的,但是没有犯罪。佛教讲犯罪,有一个标准:第一,你有没有存心要犯罪?第二,你知不知道自己犯了罪?第三,犯了罪之後,自己有没有想到要悔过?从此以後不再犯相同的错?如果这三个心同时都具备了,那这个心是成功的,心就是存在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