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隆醒大和尚: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济世精神


   日期:2013/3/31 17: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说的中国佛教文化是指佛教圆融本位儒家文化后,经过了近两千年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在政治上得到了封建帝王长期持续的倡导和支持;经济上因接受捐赠而成为了封建统治土地所有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术思想上成为了和儒家、道家三足鼎立的专门学问。从封建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上来说,反佛者固然有之,但能够接受佛教理义者却更多。民间信仰上更是独树一帜,就佛事活动上来说,许多已经演变成为民风、民俗甚至于已经是民族习惯了。而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更是无人不知。

  与一般的宗教文化相比较,中国佛教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了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而且它既是充分说理的,又是可以让人进行实证的,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文化能够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说中国佛教文化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不同,是因为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文化更具有说服力。

  由于一般的宗教文化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文化的存在,不能问也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会经不起引诱继而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当一些宗教文化不能正确或科学地解释自身,特别是在它们的学说与科学发生抵触的时候,这种动摇情绪更加容易产生。但这并不是说科学就是正确的,科学也有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候,因为它所认识的是物质或事物直观的表象。而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在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它的传播。

  在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的济世精神,与中华民族仁义为本的教育理论相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做人准则。以慈悲的心肠来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来成就大我的伟大胸襟,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本文就观世音菩萨精神的四个要点方面加以说明:

  一、慈悲济世的精神

  在大乘佛教的思想里,慈悲二字虽说只是一个名词,但它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慈”在这里它具有父性的尊严,因为它在济世、救苦、利他的与乐范围内,含有着冷性的敬畏、庄严的意义。其核心是尊严,围绕着这个核心,表现出来的就是坚强、果断、大度、刚毅。就如同夏日的太阳一样,虽说有些时候可能使你望而生畏,但是它却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万物生长。而“悲”却具有着母性的怜爱,在这里是以拔苦为核心,而围绕着这个核心,表现出来的就是细致、周到、耐心、温柔,还包含有一种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苦的宽容,也就是说具有那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伟大情怀。

  这种父性的尊严和母性的怜爱是一体的,即与乐和拔苦是一体的。因为尊严的与乐与社会接近一些,而拔苦的怜爱与自然接近一些。但要说明的是,二者互为基础,互相渗透又各自成立。如果只具其一,就不是佛门的慈悲了。

  但母性怜爱的大悲心,却往往不被人珍惜而且容易引起误解(尤其是在对众生的怜爱拔苦和无缘的怜爱拔苦方面,更为突出),说这种“妇人之仁”好象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然而,人们如果能够彻底扩充所谓“妇人之仁”这样的悲心,同时也就是发挥了人类母爱的伟大作用。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世界上的每个宗教派别,它们最崇高的偶像象征,往往都是以母性来作为代表的。由此及彼的看,就知道佛教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了。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佛教中,就是以女性的化身出现,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女性在人类社会中固然付出了无比伟大的母爱,但她们所遭受到人生的痛苦与灾难,同时也比

  比男性更多更大,这是有志于为人类社会和平而努力的人们,应该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的。高尔基说过:“我们应当尊重她们,妇女也就是母亲。”从这个方面来看伟大的观世音菩萨圣像,她以母性的化身出没于茫茫的苦海之中,为完成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誓愿而忘我的工作着。其表法的深长意义,也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我们更应该知道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的伟大精神,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慈悲。这用佛学来解释的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就名词的意义来说是指佛虽说与众生无缘,但是佛照样发大慈悲心而救度。而对学佛的人来说,就是要像佛一样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要求地去帮助别人,而帮助的对象又没有任何关系,如血源、亲缘、朋友、熟人、同学等。扩大一点还同时泛指一切并且不是自己所喂养的、有情识的众生,如猪、马、牛、羊等等。也就是说与这被帮助的众生没有一点点的“缘”,但同样发大慈悲之心去救度、去帮助他(它)们。

  “同体大悲”在佛学词典中也作“同体慈悲”,就是没有时间、空间、性别、色身、类别的阻碍,去关怀、悲怜、帮助一切人,也同时泛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要求观、念一切众生都与自己是一样(同体)的,这样一来就能产生救助他(它)的苦难、并同时尽自己的可能给予他(它)快乐的慈悲心,这就是绝对平等位置上的同体之慈悲心。这个同体之慈悲心,与其他教派的什么同情、博爱等,有着根本意义上的不同。

  而且佛学理论还认为,即使是乘愿再来到这个世间上的初地以上菩萨,也要和众生摄受于一体,把众生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一样,从而生起慈悲哀怜之心。《大涅槃经·十六》中说:“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无舍离。”这些都说的是视众生为一体,去关爱众生的慈悲哀怜之心。而儒家的“仁义”、“仁慈”、“物吾与也”等等,以及一些文人的文学作品,如黄庭坚的一首诗:“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本一体性,只是别形躯。”等,都是同样的道理,思惟也是从这种观点出发的。

  慈悲有三种:众生缘慈悲,就是对众生都如同父母兄妹六亲眷属一样看待,常起帮助之心,没有断烦恼的人先要学这种慈悲心;法缘慈悲,就是不要存在有我的这个念头,佛门说的破我相。就是随分随力的帮助众生;无缘慈悲,就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仅仅是对人类拔苦与乐,还要对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悯之心。也就是无缘大慈。

  二、应化利物的形式

  根据佛教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的记载,观世音菩萨为了达到慈悲济世的愿望,她就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化身而应化利物;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能够以比丘、宰官、居士、男女等各种身相而显世度化众生,甚至于能以屠夫、妓女等相应世;如马郎妇观音就是菩萨为了度化那些喜欢逢场作戏的男人而现的妓女像。我们如果不能理解菩萨伟大的慈悲胸怀,仅以普通的观点来看,这种作法似乎有点儿损害菩萨形象;其实世人所不能理解的地方,正是菩萨的伟大之处。

  观世音菩萨应化利物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对客观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肤浅的理解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逐步探求知识间的深层联系与区别。如果我们不能深刻揭示这种内隐的联系与区别,那么就不能理解慈悲救世思想的精髓。

  所以,观世音菩萨以她独特的慈悲形式告诉我们:慈悲喜舍这个济世法门,形成的不变过程同样就在变化的过程中,因为这一法门就是不二法门。为什么这样说呢?由于不变的过程称为“常量”,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变量”,而慈悲喜舍这个济世法门,本质上是非善非不善、非常非无常的应化利物法门。因为它反映的这种动态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对应关系。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献身于慈悲喜舍这个济世法门,就是观世音菩萨。正如净空老法师所说:“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其实都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有些人就不能理解,认为这种说法只不过是讲法的“契机”而已;也有人说这完全属于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其实在事实上,世间上有许多不同身分的人,他们一样地都具有“悲天悯人”的善良品质和慈悲思想。虽然他们各自的立场不同、身分不同,但只要都能够凭着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行事,就是在朝着一个目标——人类和平而努力。

  三、智慧圆融的开发

  随着佛教大乘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观世音菩萨智慧地凭借着另外一个化身名号——观自在菩萨;乘着与中华传统文化圆融合流的契机,开发人性智慧升华的文化思想,不但普遍性的传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而且提高了整个国人对形而上学的了解深度,继而开发人性至善以达到最终目的——般若智慧的、解脱的境界。

  远在唐初,随着强权政治的推行,与传统文化圆融后的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教化民众的救度方式,都因为有着积极的劝世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净化作用而被各国人民所接受;因此有人说观世音菩萨是东方精神文化的座标,这当之无愧。但观世音菩萨与各国人民的历史渊源,却远不止于此;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当时释迦牟尼尚未创建佛教,及他正于创立佛教的阶段,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固有的婆罗门教中,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在大乘经典中,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就说观世音菩萨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佛,她的原始名号称为“正法明如来”,和“大日如来”有几乎相等的历史。观世音菩萨又是密宗莲花部的本尊:如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都是她合二为一、以一而二的分身现象。

  一部二百多字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浓缩了整个大乘佛学思想,已经成为东方人近两千年来必读的人生哲学著作。在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地,不知道“心经”的人几乎没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形识、亦复如是。”的这种逻辑思维形式,追求人生终级的解脱境界,使人们能够超越于物性的追求与享受,从而进入精神世界的升华领域;这不仅是在历史上早已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而且在人类文化思想上的另一方面有着伟大而崇高的价值。

  四、名号具有的含义

  “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号,就是要求我们去观,通过观,就能够明了是否自在。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与人的一生最为密切、而且最先接触到的,莫过于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而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五尘。而六尘排列在最前面的就是色、声了,所谓色、声,也就是物理世界中的光色与音声;是人生生命中所有的色、声;是人生生命中所有的色相和呼号。

  我们稍微一“观”,便能从直观感觉上看到由各种形形色色的色相构成的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自然界的美妙,便会感觉到人生一世的妙不可言之处;继而就产生了许多文化与艺术的意识,来给予肯定的歌颂和赞叹。但是,只要我们细细的一“观”,透过这些虚假的外表去观看本质的事实。这深入观察的结果,你就肯定会发现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悲哀、病苦、烦恼、啼哭、饥饿、寒冷、战争、水火等等;你就会发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中煎熬着、哀叹着。但只要我们一追究这些痛苦的根源,就会发现无一不是六根。所以,佛学的各种经典都告诉我们并要求我们断掉六根以及因它带来的六尘、六识。就是密咒也不例外,如《大悲咒》的最后六句,就是这个内容。

  “南无观世音菩萨!”这句名号,就表示菩萨是观察着、倾听着这个世界上苦难众生的呼叫声音,而赶来“寻声救苦”的;这代表着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无畏精神和作为的境界。“南无”是梵语音译,它有皈依、归顺、忠于、救我、度我等等意思。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岁月来到今天,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它固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物质生活上的便宜,与肉体生理上许多新奇舒适的享受。但恰恰相反的是:生存在今天的人们,所遭受的精神与心灵上的痛苦和压力,并没有因为自然科学的发达而得到缓解。由此可见,“南无观世音菩萨!”这句名号的内涵精神,正是我们急需效法的宗旨。而佛教文化的精义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也正是济世的良药。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就是慈悲与博爱的区别:

  许多人有这样的观点,就是把佛门的“慈悲”和西方国家某些学派或者说是提倡的“博爱”等同。甚至有些佛门大德也说慈悲和博爱一样,在人性本具的善良和悲怜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还有许多互相吻合的地方;还说博爱与观世音菩萨化身千百亿的意义,只略有程度上的深浅不同而已。

  我认为:佛门的慈悲和博爱有着质的区别。博爱这个许多人常用、而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词汇,在佛学中根本不言及;佛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爱别离苦”,属于“八苦”之一;爱是苦的因,苦是爱的果,这是超脱之根本,弃之还唯恐不及。因为既然称爱,就必定有能爱和所爱;有能所,必定就有人、我,即是认我为能爱,彼为所爱。爱我胜于爱他人,这样的俗见世间人都有,这就是人、我相;有人、我相的存在,就会同时产生不平等的分别心。但是如果说爱他人胜于爱我,这未尝也不是偏见;因为既然说爱,就必定有可以去爱的条件,比如说是面貌美丽、身材魁梧、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等等。但反过来一想,美丽、品行这些东西都不是固定的,不是绝对的。因为一旦人老了,变得不好了,没有先前好了,或者说与其他人一比较就显得不如他人了;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不爱了?更进一步说,不论是人或是物,我所爱的人家亦爱,我所爱一占有就变成我所有,他人必失所爱;而如果他人一得所爱,我就必失所爱。诸位好好地想一想,这样一来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结果不外两种:一是佛学中所说人生的三种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整个身心都将陷在这无有穷尽的痛苦烦恼之中。二就是起嫉妒心、嗔恨心,付之于行动就成为社会不安宁的根本——杀、盗、YIN;这样一来,清净世界就变成了五浊恶世。所以佛学认为爱是生死轮回之本、忧患苦烦之因,这就是佛学根本不言及爱的理由。

  另外,试问一下:对一个有杀父之仇的人,你能够去“博爱”吗?当然,西方国家还流行一种说法,也就是某些人或者说某种宗教提出来的“爱我仇敌”:这种说法,用佛学的观点在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既然称之为仇人敌人,心中就已经生起了仇相敌相;而起了仇相敌相的心中能够存在的自然只有仇恨、愤怒、嫌恶,绝对不会有好感、有欢喜、有爱。但你如果勉勉强强的去“爱”,也不外乎是欺世盗名之谈,因为这种爱是虚伪、是作假。

  而佛学就不是这么说的,佛学是教我们要平等对待这辈恼怒我们的人,不要把他们作为仇人敌人来想;同时也用不着去爱他,而是生起同体的大悲心去慢慢的消除他的仇恨心,使他自然的转变敌对态度主动地来接近我们。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无人相亦无分别心。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这种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产生,而是建立在一切众生绝对平等这一截面上的。从物质方面来说,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方面来说,一切众生皆同具心识,绝无界线。所以佛门教理教义称慈为无缘慈,悲为同体悲。不论众生需要什么?我们都随分随力的施予,使他们获得满足与快乐。但在施予时切不可以作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不求名誉与报答,则不起我慢,则不缘于一切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缘慈。如遇众生有痛苦时,应当想彼受之苦即是我受之苦,没有他和我的分别为一同体,并遂愿而生悲怜心而随分随力的解除他的痛苦。同样,在救护时要不可住一切相,即是真正的同体悲。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自然就不会因为贪美色而起邪念,不会因为贪口福而杀害众生,同时也就不会去取非分之财物来供我挥霍了。这就是佛学的观点,也就是博爱和慈悲的区别。

  总的来说,在社会道德定位失范、人生价值取向失范的今天,发扬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的奉献精神,用以补救社会道德教育的不足,既是菩萨的愿望,也是我们共同祈求的目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隆醒大和尚       观世音菩萨)(五明学佛网:隆醒大和尚       观世音菩萨)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圣轮法师:闻声救苦靡不应 人间处处有观音── 做个闻声救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世音菩萨满愿孩子如愿被录取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品题略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许止净居士: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四 

 许止净居士: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三 

 许止净居士: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