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学佛须用于日常生活中--发菩提心的真实意义[一]


   日期:2013/3/18 20: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证法师讲述

一、学佛须用于日常生活

 我们听经学佛,目的是要开发出佛性来用。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佛法,发挥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们不但现在生活清净快乐,同时也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使我们永远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们听经和生活脱节了,这样就失去听经的意义,听经闻法也枉然。如果我们学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状况又是另一回事,这样就是枉费白学了。

 

  姑且不谈生死的大问题,学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常常就把学佛、念佛丢到一边,先就自己的心情、个性来发挥,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我行我素。这样也是枉然,和不学佛一样。等于是时常去找医生,甚至送礼给医生,拿一大堆药回家,但是却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嘴里还老是说自己病重难治,这是自己不真心想治好病,糟蹋自己的生命。去道场学佛,就像找医生看病;买东西供佛,就如送礼给医生;听经,请经本、录音带回家,就像拿一大堆药回去;而不肯真正修行,就是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又老是说自己习气重,就是说自己病重。如果听经学佛已经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处世、说话行动都没有改进,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动念都先为自己设想,只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不考虑别人,这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还没有了解众生和我们的关系和真相。因为,发菩提心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起点,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说明、检讨。

 

二、何谓菩提心?发了没?

  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时常听到,也时常使用。譬如,做课完毕,总是回向: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希望见到、听闻到的人都发菩提心。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知道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自己到底发了没有呢?我们总不能只希望见闻的人发菩提心,而自己却根本没发啊!我们共同学习发菩提心这个题目,主旨也就是要真正发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若是没发起、没运用,就等于白学了。

 

三、"发"之妙用

  讲到发菩提心这个字,是很妙、很有意思的。会做馒头、面包的人都知道,面粉加上酵母、发粉去发酵,就会发得胖嘟嘟的。发酵了就会起变化,变得松柔,有空间,有弹性。发得足够就会软绵绵,否则就会硬梆梆。发菩提心也一样,发了,就会变化气质,心会柔软,柔软才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产生慈悲、拔苦予乐的功能。发菩提心发得足够,就会像海绵一样,有空间可以含水、吸水,才能吸收佛的功德水,才能体会佛法的道理,开发智慧。菩提心真的发了,心就会松而空灵,学习佛法才能吸收。

 

  发菩提心的,也像发芽的。曾经孵过豆芽菜的人就知道,一颗干的绿豆是不会发芽的,必须要浸足水分,才能发芽。一旦发了,它的内在就有一种力,能突破外层的壳。如果没发,我们硬要把它拨壳也不容易,那层壳就像我们自我的束缚和执着。绿豆一旦发芽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会出芽,会生根、长枝叶。我们仔细看,每一部分都长得很有秩序,叶脉、细纹也都很美丽。当然,这个发的过程不可以离开水的滋润,没有水就发不下去。发菩提心也一样,不能离开法水的滋润,必须每天不断听闻佛法、读经、诵经。假如一天不浇水,芽的成长就会受影响。如果每天能喷些水,滋润一下,一颗绿豆没几天就会变大好几倍,营养也增加几十倍。若是种到土里,它就可以长得很大,令人不认得它本来只是一颗小小的绿豆。

 

      佛法说:因小果大只是小小的,而却是很大。我们小小的一念心,若是有发——发菩提心,就有无限的生长力开发出来。如果是发一念要成佛的无上菩提心,结果就是成佛。我们不要小看现前这一念心。经典说,一颗树荫下可以停放五百辆马车的大树,它的种子只是像一粒芥菜子那么小而已。

 

      每一念心的好坏都决定我们的前途。佛法说,一念之间可以看到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在这一念心中看见。我们仔细体会自己为什么现在有这个念头,它是来自过去所有的影响和累积,现在发了这个念头,也会影响所有的未来。就如丢一个石头到水中,由这一点产生的波动就会影响整个水面,每一个波纹都会影响下一个波纹。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善用这一念。现在心念好,未来一定好;现在心不好,未来也不好;现在真念佛,一定会成佛。

 

  我们说菩提心菩提这两个字是由印度梵文的发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我们时常说觉悟,到底是要觉悟什么呢?怎样才叫做觉悟呢?觉悟很抽象,我们自己到底觉悟了没有呢?

 

四、菩提--"觉"与"悟"之内涵

[一]、"觉"之内涵

  我们先讲什么是。咱们中国字是很有智慧、很有道理的。这个觉悟的字,下面是一个字。这不是普通的哦!不是我们看东看西的;这是看见真相的,甚至是明心见性的。因为我们都还没有到明心见性的程度,所以很难说出那种觉醒的。只能以我们经验过的事来做比喻,以便揣摩我们还没有经验的,试着体会明心见性的。同样说是,是有不同内容的。比如,当我们做梦时,闭着眼睛,是不是梦中也有所哪,好像在看电影般。但是,一醒过来就知道那是梦。梦中所见的世界其实是假的影像。梦醒了,睁开眼睛,所见的又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一般都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现在试问,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点,做梦时和清醒时所见的世界是不是一样呢?经验告诉我们:是不一样的。由这里也可以体会明心见性的和我们一般所见的是不一样的。平常我们所见的真实世界,若是对比我们更觉醒的圣人来说,也像梦境一样,并不真实,犹如做着另外一场白日梦。

        所以,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觉醒,进一步睁开另外一只智慧的眼睛,来看更觉醒的世界。若是真正大觉醒,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虽然,仍是活在同一个地点,但所见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要讲之前,先再谈一谈梦。藉由梦,仔细来体会我们的人生和世界。我们做梦时,梦中会看到人——其中有我也有别人,梦中也有各种东西和事情发生。可以说,明明是有一个世界。当时我们也看得很真,不知道所见的这一切根本是梦呓,是假相。我们还以为梦中的我就是我,梦中的别人就是别人,梦中的东西就是东西。我们会把他们当作是我以外的存在,以为那是属于外面的境界。在梦时根本就不知道那个别人啦、东西啦——所有的影像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那些人、事、物的影像实质到底是什么。

 

         在梦中会把一切假相都当作是真的,这就叫作迷迷糊糊、不知又不觉。在不知不觉当中,误把梦境当真了。把假相当真,这就不是菩提,因为菩提是啊!不知不觉就不是菩提。一般人要醒过来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清醒的,才会承认在梦中的是虚妄不实在的。能发现刚才做梦,就是有点醒了。能承认自己所见的是虚妄不实在的梦境,才有初步的觉醒。

 

  佛是由睡梦中清醒过来,更由白日梦又进一步觉醒的人。佛大觉醒所见的,才是正知正见。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白天醒着就是。其实以佛的大觉悟来看,我们还像做梦般做白日梦,还在轮回的大梦境当中。这样讲,有人可能听了很不服气,会说:我明明这么清醒,又没有打瞌睡,你为什么说我在做梦呢?我明明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都有感觉,你为什么说我不觉呢?要是说不觉嫌太难听,就改说错觉吧。

 

        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我们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其实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原子组合起来的。若再分析下去,原子又由更小的原子核、电子、中子组成。科学家把物质一步一步地研究下去,研究到最后,竟然发现那些电子、中子里面根本就没有实质。可以说都没有东西存在啊,里面根本是空空的,只有能量,就好像只有电那样的场而已。科学研究的结论,可以说所有的物质其实都是好像电影的影像,只是有电又有个影子而已。而我们却都将它们当作是真实的存在,不了解他们的实质是空的。闽南语在形容某一件事是事实,就说那是"唔样耶"[台语]wuyang——也就是有影的。这一句wuyang——“有影”[台语],说得很对。确实,一切的事情、一切的物资都是只有个影像而已,根本没有实质。

 

       觉悟的就是不把梦幻泡影当真,知道我们一向所以为真实的世界也都好像梦一样,它的真相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影像而已。现代先进的科学已经证实,真相就是没有东西,空空如也。这正是佛所说的万法皆空。我们要了解佛经所说的万法皆空这个字,是包括所有的物质、所有的事情和心理等等。一切的事物、心理现象都叫做。现代科学已证明佛所说的万法皆空了,不过我们也仍然感觉万法都很真实,因为所有的东西拿起来有重量,摸起来又扎实。这样说来,岂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有错觉吗!可以说都对真相不觉,而这一点很少人愿意承认。

 

      爱因斯坦是现代先进的科学家,他说了一句老实话,他说:物质来自人类的错觉。他研究到最后,终于承认,实在没有东西,本来无一物,只是人类自己的错觉,才看成有一堆物质而已。他能承认是错觉,就叫作开始有了。因为一般人正在做梦,都不承认自己是在做梦。喝醉酒的人也都说:我没有醉。一个人若肯承认自己刚才喝醉酒,那就是酒后清醒了。会承认做梦,就是梦醒了。

       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真相是这样,和佛所说的一样。所以外国一些先进的科学家都对我们释迦牟尼佛心服口服。因为他们用一大堆机器、人力才研究出来的结果,竟然佛早在三千年前自己一个人盘腿坐在菩提树下就都知道了,而且也在佛经中讲得很清楚、明白了。

 

       佛在《心经》中早就讲到色即是空了。这里要说明:佛经所讲的就是指物质,并不是世俗所说的美色。佛经的是指一般用肉眼看得到、有形有色的物质。原来有形有色的物质本体是空的,而且又不是死死板板的空,在空当中同时又现出物质的影像和用途。所以又说空即是色 

     《金刚经》也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用这些来比喻形容是教我们要好好觉悟体会。我们以为是真实的世界,其实就仿佛梦境、幻象,又如水泡或电影的影像,也像露水像电。我们的人生境界就好像梦或是立体电影的影像,虽然看起来是有,也像真的,却刹那刹那变化,虚妄不实。就如同电一样,有作用,但是没有实体。佛教我们要觉醒,不要认假作真,整天被假相迷惑团团转。梦中的境界整个都是假的,所以梦中人哪有真实的出生和真实的老病死呢!只是种种的影像,看起来好像有生灭的剧情,其实本体上是空的。若能由境界中一念醒来,知道梦境根本是假的,这就是觉。道理是这样,大家都能听懂,但是,当我们面对境界,却又会被错觉迷惑,不能当下知道那只是影像,又认假为真。

 

         台湾人表示不知道是说:“wumsanyang”——“不知影。这句不知影是很有道理、很有学问的。不知影就是不知道境界都只是影像而已。因为不知道世上一切只是影像,当然就不知觉悟之道,所以叫作不知道”——不知觉悟之道。不知境界是影像就是不觉,知道只是影像就是觉。因为我们不知影,就处处很认真,但是所认的却全是假相。若是当下能知影,知道眼前都是影像而已,不被迷惑,就是知”——知晓觉悟之道。知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要有知影的智慧。

 

        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整天都忙着处理很多人事。如果完全不觉知那些都是影像,只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团团转,这就不是菩提。假如能由不觉和错觉当中,发起一念心要觉醒,要了解真相,不要被假相迷惑,这就是一念发菩提心。发心要和佛一样,有觉醒的正知正见,发心要睁开另一只觉醒的眼睛,恢复本来的觉性,这就是发菩提心,要觉醒了。

  菩提觉悟,以上我们是讲,下面讲

 

[二]、"悟"的内涵

  觉悟这个字,左边是字旁,右边是个字。的意思就是我的心,悟就表示真正承认、了解一切原来都是我的心。有一部经叫做《大日经》,《大日经》用一句话解释菩提,叫做如实知自心就是如同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如实知自心就是实实在在、完全明白自己的真相,也知道世间一切的境界就是我自己的。世间的一切人啦、车子啦、土地啦、天空、星球、太阳都是我的所变现的。豁!这一件事情实在是很难被相信承认的。

 

  我们再用作比喻来说明。梦中有山有水、有人有鬼、有生又有死。当在做梦时都卷入梦境而迷惑不止,哪里会承认梦中那个鬼就是我的变的呢!哪里会了解梦中那颗石头就是我的变的呢!必须要觉醒之后好好体会才能承认:所有的梦境都是我自己的所变的,所有梦中的角色、布景和剧情都是我的自导自演,仿佛自己拍片又自己观赏受用。

 

      觉醒时能承认梦是我的变出来的假相,但是下次再做梦又会迷惑,仍然不知道梦中的世界都是我的心投射出来的幻影,不但没发觉那些都是假的影像,也不知道影像的本体就是我的,这样就是不觉又不悟。有觉悟就会当下觉知那是影像,也承认那是我的所变的。

 

      而我们凡夫没有觉悟,都错觉把影像当真,也错觉境界都是我以外的存在,所以就不能运用来转变境界。比如现在有个人来骂我们,骂了老半天,我们会不会想到他是我的心所变现的影子来引导我觉悟呢?我们可能都会想,那个人既无理又无聊,所以就和他吵起来,或者是不想理他。这就是把他当作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不承认、也不觉悟他就是自己的心影,所以才会和自己的心影斗争。

 

      以前有人看电视,看到扮演奸臣的人很可恶,越看越生气,拿起拐杖就朝他打下去,结果是打坏了自己的电视机。同样的情形,我们和众生斗争,也等于伤害自己的心影,结果是打坏自己的心影机,障碍自己的佛性,不但使自己不快乐,也不能成佛。反过来说,我们对众生慈悲,就是对自己的心影慈悲,结果当然是自己得利益呀。所以说,菩提是觉悟到:原来一切都是我的心啊!

 

      由着觉悟的智慧自然就会行出慈悲,自然而然就爱护众生,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心影,不会自找麻烦。所以菩提就是有智慧的慈悲,不是世俗感情用事的慈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因果)(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因果)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0~3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