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真为生死而念佛


   日期:2013/3/7 16: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为生死而念佛(印光大师法语)
  【按】 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乘愿再来,被尊为净宗十三祖。印祖一生专修专弘净土宗,皈依者五十余万人,多属名流贤达。往来书信集为《印光大师文钞》,广传海内外,度化无数,影响深远。其偈语“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是对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偈语“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的继承和发展,给我们指出“了生死的捷径,修净业的纲要”。我们要想今生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必须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志求净土。特敬录印祖文钞中的相关开示,与君共勉。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思地狱苦,发菩提心,信愿念佛,回归净土!
  悲世众生,根钝业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当观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须念念屏息诸缘,决要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以六字洪名不离念,念佛声不断,佛心自然相契,三昧自成矣。(印祖文钞三编卷四·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印祖文钞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虚度七十, 来日无几。 如囚赴市, 步步近死。 
  谢绝一切, 专修净土。 倘鉴愚诚, 是真莲友。 
  (印祖文钞三编卷四·苏州报国寺关房题壁偈 民廿四年 大师自题)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印祖文钞续编卷下·自励)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阁下素修净业,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了无可忧虑者。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作将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寿若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寿尽,定随业漂沉,而永无出此苦娑婆之期矣。祈慧察是幸。
  (印祖文钞增广卷二·与方圣胤居士书)
  
   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然人生世间,无论久暂,终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归之处,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则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爱牵缠,仍被爱情所缚,住此莫出也。(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 复黄涵之书一)  
  温州之灾,闻之惨然。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佐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灾,惨深无量无边倍。而人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地狱苦事;一则亲眼见(水火),不觉毛骨为悚然耳。
  (印祖文钞增广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已,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印祖文钞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  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涅?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若见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无余涅?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实于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以不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平等。妄起凡情圣解。致无为利益,成有为功德矣。何况声色货利之贪恋粘着乎哉。
  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腊月三十日,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叠得好,则债主怨家,群相系缚,哪容你过。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贪?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哪肯饶你。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何,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亦复如是,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五蕴包含净尽。能见其是空,则即五蕴,离五蕴。法法头头,皆是大解脱法门、大涅?境界矣。
  (印祖文钞增广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凡夫之心,熟处过熟,生处过生。非将死字挂在额颅上,决难令妄想投降。妄想既不能投降,则妄想成主,本心成奴。是以多少出格英豪,被妄想驱逐于三恶道中,永无出期。可不哀哉。念佛一法,为佛法中最易下手,最易成功之法。一切诸法,皆从此法流出,悉皆还归此法。所以名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祈弗以等闲视之,后必有得益之日。光除印书及作公益外,均无须钱。以一无徒众,二无地方,三不喜蓄积无益之物。虽未至死日,然平日固常以死时为念。故不同世之僧,专欲积蓄,以期自己身后用,及子孙用也。(六月十八)
  (印祖文钞三编卷二·复王修本居士书) 
  
  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应酬外缘,致心中杂念纷至沓来。当作将死,将堕地狱想,一心念佛,则妄念便可消灭矣。正不在经之生熟也。所言普利佛七,以经相送,此系以佛经超度孤魂,何可云有轻慢罪。此事乃与自己回向功德更大。若无事人不求,而自己强送人,而人尚不在意者,此则实有轻慢佛法之罪。令妹识字通文理,能令其夫与儿女皆生信心,其功德不可思议。何得妄欲回南,以期一见光面。且见光究有何益。彼果能依嘉言录以自行化他,胜于见光多多矣。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
  (印祖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五) 
  今年之乱,千古未闻,此皆吾人往昔劫中恶业所感。故虽未实受害,而其惊慌惨凄,何可名言。阁下既知气愤为害,何不当发气愤之时,作我已死想。死则任人所为,绝不相争矣。若常时作将死想,则道念自切,情念自息矣。今人好发起新章程,彼废伦免耻等,尚可公然提倡,欲推行全国。吾人遵佛教诫,戒杀吃素,又何惧同教中之异议。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尚祈以身作则,引彼拘于教者,入大乘法门。以期不孤佛恩,不负己灵,方为救世之道。
   老年人固宜一心念佛。看大乘经论,不过明理性、种善根而已。若必欲现生了脱,请如临命终,如堕大水火以求救而念佛,则必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否则难保定矣。祈熟读文钞自知。
(印祖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炉,能受得烹炼,则非轮回中人矣。不能受得烹炼,则烹炼之大冶洪炉,反为毒器、为苦具。是在各人能自得益耳。同室之人,固宜于闲暇无事时,委曲宛转,开陈至理,令其心知有是非可否。则心识不知不觉、渐摩渐染而为转变。至其愚傲之性发现时可对治,则以至理名言,和气平心以对治之。否则任伊,一概置之不理。待其气消,再以平心和气,论其曲直,久之则随之而化。若用强蛮恶辣手段,断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恃者子女也,)兼失子女观法之训。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参禅不易得益,以五祖戒为证。戒师非常人,尚未断见惑,况了生死乎。东坡守杭时,尚不拒绝娼妓,可知其仍是具缚凡夫。
   光虽未死,且作死想。以故一切事,既不能料理,则不过问,以后随师作主办。钱财在上海者,光俱不要。有力多印,无力少印,再无力不印,均随财力为准,切勿负债,以致棘手劳心也。凡有信心者,令彼一心念佛,不必以光为念,亦勿特来相看,免得费钱费时,了无所益也。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致德森法师书四) 
  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难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无论业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吨巨石,装于大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轮船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
  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种念头。果能如是,寿未尽,则速得痊愈,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使能减除宿世恶业,犹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净土,以心无异念,即得与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此即如来所传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之结业者,(光)特为阁下述之,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纵生到至极尊贵之非非想天,天福一尽,仍复轮回六道。若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万不可以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是以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在家人不随众,各人念佛,坐立绕跪,皆无不可。但不可执定一法,若执定,则人易劳而心或难得相应。当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则有益矣。若常途通行,宜先绕,次坐,次跪。绕跪皆觉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沈,宜绕念,或立念。昏沈去,常复坐念。宜按钟,不宜掐珠,以掐珠难养心故。安士全书,实为末世最胜良导。尤惜阴居士极欲全国流布。俾大家同开眼界。由兹挽回世道人心,止息天灾人祸。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 
   汝之所说,乃一切人之通病。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经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然地狱之苦,以未曾亲见,无善根人,尚不能顿发出离逃避之心。最切要者,当想两军交战,炮声如雷,子弹如雨,飞艇在上,地雷在下,一时齐发,则两军之人同皆粉身碎骨,随炮子以分散,化作乌有,我亦身预其中。当其将发未发之时,尚知念佛求生之事。此时惶恐万分,而营官指挥,各执枪炮,不敢稍懈,懈则即时见杀。此时断不至事务所牵,恐怖所碍,不能念佛矣。此种境界,不及地狱万分之一,以凡夫心力所能想到,故想时便毛骨耸然,如亲经历也。汝之懈怠,由于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YIN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YIN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其余种种法则,文钞悉具。但熟读精思自得,故不多及。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复智正居士书二) 
   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圆顿法门,以故等觉菩萨,已邻佛地,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逆恶罪人,将堕阿鼻,若能称念洪名,即预末品,法门之妙,无以复加,世每以愚夫愚妇,悉能修持,谓为浅近,致令如来究竟度生之心,郁而未畅,众生现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真歇了禅师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伏愿一切见闻,同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回向往生也已。 
   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有“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 ·覆潘对凫书)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则当力令断灭,方为真实行履。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疮。倘能以不贰过是期,则学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实益矣。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复陈伯达书)
     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连汝这个身子,也不预计死后作只么样安顿,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做素不相识之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旧贪恋一切好东西,及银钱房屋首饰衣服,并儿女孙曾等,则万万也不会生西方了。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示周余志莲法语)  
  
    有净业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属助念,何虑不生佛国?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浅,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章缘净书)  
  
    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临终,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关己而忽之。平常当与家中眷属,说其临终助念之利益,与预先洗澡换衣,并对之哭泣之祸害。当请一本《饬终津梁》,令其详知。迨至父母,或余眷属,临欲命终。家中眷属,同为念佛,令彼心存正念,随佛往生。并请社友为其助念。此时一发千钧,关系甚大。当将丧祭种种虚华之费,移于此时用之,并将哀毁尽孝之诚,移于为亲念佛。须令眷属悉听社友指导。切不可狃于习俗,以误大事。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汲滨镇助念社缘起)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念佛求生净土之无上妙法耳。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示某比丘尼)  
  
   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终方修,恐被业力所夺。(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复周群铮书)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复包右武书二)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复高邵麟书一)  
     人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净土问辨序)  
  
    佛法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不修净业生西方,则长劫轮回,莫之能出。以兹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大声疾呼,俾近而家人,远而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悬隔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骆季和书)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
   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悌;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附录】 印光大师警告无常
印祖文钞中有一篇《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开头第一句就是:“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
  这是一句让人瞠目结舌、无可奈何的话。如果是一般人对别人说这句话,会被认为是一句诅咒,或许要引起一场战争。然而这句话是一代大师对一个贪恋世间享乐、不求往生的弟子说的,这就成了促人猛醒的当头棒喝。
这也是一句大实话,实话好说不好听。看看这充满无常的世界,能健康活到七十多岁的有几人。然而很多人却放不下自己的财产、田地、房屋等等。印祖为劝其不贪人间福乐、求生净土,一语道破。随后开示:一切事统统放下,只管念我的佛。相信很多人会有所警醒。
  印光大师房间里挂着一个大大的“死”字,自注云“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大师常说:“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印祖文钞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直须将一个死字(原注云:‘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可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
  多读读这些话,会增强我们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以今人所处的环境与所造的业力,若不生净土,必堕地狱,哪敢不死心塌地念佛,勇往直前求生净土!哪有心思去追名逐利、说长道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念佛)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