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徐足之:学佛修行,贵在一个“熏”字


   日期:2013/1/6 19: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修行,贵在一个“熏”字
徐足之

 

什么时候开始修行适宜呢?若从修行须得成效言之,“熏”字可为尺度。有个学外语的理论认为:外语是熏出来的,不是学来的。佛家修行理论也认为,学佛修行是熏出来的,不是学来的。那么“熏”的时间早晚怎样呢?那个“熏”外语的说法是:孩子刚生下来就开始学(熏)外语,已经晚了一天。佛家则有类似的说法:书到今生读已迟。或可理解为,一生下来就开始读书(修行),已经晚了一世。
    被称为中国式佛经的《安士全书》中,《西归直指》皆是劝信净土的简洁散文,其中《野狐喻》生花妙笔,旨趣宏深,有故事有点评,无非劝人及早修行,及早念佛,莫要等到老之将至、命之将衰,那可就晚了。这里不引原文,白话复述《野狐喻》故事是这样的:
    一只野狐狸晚上溜进厨房,吃饱喝足不觉昏然而睡,到天亮才醒来,怕人追杀打死,便装死等着让人把它扔掉。不一会儿,果然有人发现“死狐狸”,野狐狸却听那人说:“这狐狸的尾巴好漂亮啊,我先割下尾巴再扔掉死狐狸。”野狐狸怕痛,还是忍着听任割了尾巴。过一会儿,有个儿童来前,喜欢上狐狸的耳朵,也要割下来留着玩,野狐狸更加恐惧,但心想没了耳朵尚不至于丢性命,仍旧忍痛让耳朵被割掉。再过一会儿,又来人说:“这狐狸的毛皮可留着补皮大衣。”野狐狸听到这里,惊恐万分,心想这还得了,若是剥了皮,肯定会割头剖腹,那怎么受得了啊!于是不顾一切地跳起来,飞奔而逃了。人在世间活着如在牢房,跟那厨房一般。随业受报,托胎为人,本就难逃一死,只有念佛求往生,才可以死里逃生。然而,世人侥幸生活,错过了强壮年龄,无异于狐狸尾巴已经割掉,再等到迟暮晚年,老态龙钟,近似于野狐狸将要被割头剖腹之时。到了这个时候,如不能坚定信愿,奋不顾身修行的话,怎能跳出生死迷途,蒙佛接引呢?
    很多人还没有准备修行,又有很多人误以为修行是退休以后的事,也有人把自己做点善事当修行。很多人不知道,修行与不修行是不一样的,真修行与假修行是不一样不的,进入实修与没有进入实修是不一样的。有上辈亲人修行和没有上辈亲人修行是不一样的。
    北京有位老中医(军医),由于有上辈亲人修行的家传,他从小信观音菩萨,至今一直供着一尊观音菩萨。年轻时候经历过一件刻骨铭心的事,骑着毛驴路过一段围墙时,忽然被什么力量给推出老远,丝毫没有伤着,回头一看,围墙坍塌,把他的毛驴压个正着,毛驴死了,他却活着。自后他常遇到险境,都化险为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作为军医参加了对前苏联的珍宝岛自卫战,战场上,他的同伴都牺牲了,敌人的子弹横飞,他感觉从耳边和头顶乱飞,就是不着他的身。最终他活下来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作为军医参加对越自卫战,次日要与一批军医开赴前线,头晚睡觉梦中有个老太太说,明天不要坐车。他梦中惊醒,没当回事。接着又进入梦中,那个老太太又跟他说,明天不要坐车上前线。他只好信了,打定主意,次日托言肚子疼,愿意步行去指定营地。结果他步行安全到达营地,而那辆车上的军医同事全部坠崖遇难,连尸首都没找着。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佛弟子天天念诵《炉香赞》,当知“熏”的神奇功效。修行是一辈子的事,熏是需要时间的。人命无常,生命宝贵,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个人能及早接受佛法的熏陶,时时提醒自己住在佛法熏陶环境中,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这是多么大的奇遇和幸福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养鱼人,身有腥气。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人生幸福与不幸,美满与遗憾,就看你选择到什么地方“熏”啊!(2013年1月6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修行       )(五明学佛网:学佛修行       )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杨惠南教授:成唯识论中时间与种熏观念的研究 

 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张秉全居士: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如瑞法师:道来自每天的熏修 

 林克智居士: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严耀中教授: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 

 陈坚教授:学佛修行就是享受生活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学佛修行万善同归——兼论延寿 

 陈兵教授:学佛修行自塑人格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信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要通过不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