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灵山居士:心外求法与心内求法


   日期:2012/12/21 14: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时候我们会看见这样的两种观点在产生冲突,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无需去向外求法,我们只需要向内求,(似乎法只存在于内心,在外面是买不到的)因此我们不需要佛像上师之类外在的东西,因为对着这些外在的东西礼拜会涉嫌向心外求法,会被人认为是外道。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们应该去礼拜佛菩萨礼拜上师,因为这是佛教的一个传统。我们没有理由去更改传统,尤其是佛教的传统。第一种观点常常是第二种观点的反对者,不过我们经常在第一种观点的背后发现有我慢的存在。

事实上你礼拜佛菩萨礼拜上师并非是在拜外在的某些东西,而是你内在的佛性。你之所以认为他是外在的完全是由你的分别心决定的,假如你真的已经很究竟,你不会认为你是在向外求,因为你不会有内外的概念。你的上师你的佛像都是你内在觉悟的外在体现,当你真正觉悟的时候,你不会认为你是在拜另一个人。事实上即使我们向内求法也很难求到,不过假如我们放弃内外的分别,放弃求法的心,一切都会不求自到。不过作为初学我们很不容易做到这一切,也许我们很容易放弃求法的心,不过我们并不容易放弃其他心,所以我们应该先用求法的心代替其他心,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礼拜上师,礼拜佛像。因为他可以给你带来证悟。

我们经常以某些借口来拒绝行使佛教徒应尽的义务,假如我们的真实动机真的象我们所说的那样,那就不用担忧,不过我们的真实动机往往并非我们所宣誓的那么体面,比如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之所以认为无需去拜佛,多数时候并非他真的认为是那样,只是因为他充满了我慢,所以不愿意以这样的低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就象有些人说自己不愿意往生极乐,愿意留在世间普度众生,这有时候也可以是个很好的借口。当我们没有出离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样的话拿来作为最佳借口,因为它看上去毫无漏洞。

不过这对你自己却非常不好,因为佛教的修行里,起决定作用的并非你的行动而是你的心动,也许你做了很多很多善行,多到让梁武帝这样的慈善家都要深感羞愧。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名声,或者你在试图换取点什么,那么你所做的这一切都不是佛法。

虽然仅从行为上看,它和那些佛教的行为并无不同,但由于动机上的巨大差异,它会结出完全不同的果。比如三个人一起去放一条鱼,第一个人想的是利用放这条鱼的功德来让自己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第二个人则希望借这个功德让自己尽快得到解脱,至于其他人,他目前暂时还没有能力兼顾到。而第三个人想的则是让这条鱼获得安乐,并且下一世成为可以修佛的人。由于三个人的动机完全不同,他们三个人的果也完全不同,第一个人可能会由于救了一条鱼的善业而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他的善业就消失了,第二个人获得了小乘的功德。第三个人则获得大乘的功德。

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自己,也许这种审视会让你发现,你折腾这么多年其实并不是在修佛,你只是在行为上对佛教徒进行模仿,当那些佛教徒念咒的时候,你也在念咒,当他们拜佛的时候,你也在拜佛,不过你完全忽视了内在的东西,也许你付出了和那些真正的佛教徒同样的时间,甚至比他们更多,但是由于你所拥有的动机是非常错误的,这会导致你的收支完全不成比例,你也许只会获得福报,而不会成佛。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的动机,在作每一件事之前都要审视一下,这并不会花你太多的时间,不会耽误你和老婆吵嘴。假如你的动机不属于大乘佛教(前提是你是大乘佛教徒),那么就有必要加以纠正。

其实这也是在提醒你,你是一个菩萨,假如一个人经常在你耳边说,你是一个菩萨,你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菩萨,这样当你出现某些不应该有的行为的时候,你自己就会觉得羞愧难当。记住自己是个菩萨非常重要,我们经常忘掉这一点,所以我们经常做出某些坏孩子才会做的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