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百丈怀海禅师: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日期:2012/12/4 21: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百丈怀海禅师: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唐代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福州长乐(福建)人,俗姓王。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百丈禅师自幼欢喜游访寺院,年20,从西山(广东潮安)慧照出家,后从南岳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庐江浮槎寺研读经藏。于大历初年(766),闻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康(位于江西)竖立南禅法幢,师遂前往投其座下,得道一之印可。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后出主洪州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禅院,制订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理念。元和九年(814)入寂,世寿九十五。敕谥“大智禅师”,塔号“大宝胜轮”。座下以黄檗希运、沩山灵祐居首。师所订清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划时代之功绩。
    百丈禅师还著有《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在这二十条规则中,百丈禅师全面论述了丛林建设、学习修行、待人接物、看待世事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二十条丛林要则是古往今来各大丛林中所奉行的警语,也因其简洁易懂而受到历代信徒的喜爱。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的全文为: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习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老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世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共有二十句话,我们现在以两句为一节分别解读。

要则第一节为:“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丛林在古代是禅宗寺院的专称,现代一些大的寺院也通称为丛林。不论是古代丛林还是现代丛林,要想发展兴盛,都需要僧众和合,稳定太平为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管理松弛,人与人之间整天勾心斗角的丛林能够兴旺发达。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要做到丛林无事,就应当以“六和敬”而住。所谓“六和敬”即为: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即身心和平共处,不起争斗;口和无争即言语不起争论,不伤和气;意和同悦即心意共同欣悦,相互关照;戒和同修即戒律共同遵守,持戒清净;见和同解即见解基本一致,不存异见;利和同均即利益一体均沾,分配平等。僧团中如果能够以六和敬而住,不仅丛林中僧团和睦,相互关爱,而且能够大众一心,共同为丛林未来的兴盛奉献力量。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则体现了百丈禅师禅净双修的思想。作为一名禅门巨匠,百丈禅师没有门户之见,他认为修禅得顿悟,需要有利根之人才可修证。对于末法时代的修行者来说,最方便直截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在百丈禅师生活的唐代,禅宗比较兴盛,很少有人修念佛法门。百丈禅师推崇念佛法门的主张,是后世禅净双修理论的源头,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习禅者念佛的兴趣。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两句,告诉我们持戒与养生的方法。百丈禅师认为一个人要想精进用功,首先要持戒。戒律是佛教兴衰成败的根本,历来为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重视。佛陀在入灭前,弟子阿难受众僧之请含泪问佛:“佛在世时,大众以佛为师,佛灭度之后,大众以何为师?”佛告诉阿难:“佛入灭之后,以戒为师。”由此可见,佛陀对戒律的重视。对于戒律,许多佛教经典中都有论述,《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戒律是一个修行人圆成佛果的基本前提,也是保持僧团纯洁的保证。因此,修行人应当十分重视戒律的持守。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任何人的一生中都难以摆脱疾病的困扰。虽然疾病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合适的方法减少疾病带给我们的痛苦,使自己早日康复。百丈禅师在此提出了减食是疗治疾病的最好方法。作为养生之道,健康人在饮食方面也不能过饱,特别是晚餐,更应当少食,这对于健康非常有益。作为病人,本来生理机能下降,如果减少饮食量,便能够减少消化功能的负担,对疾病的恢复是有一定益处的。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两句告诉人们对待忧愁烦恼和人我是非应当采取的正确方法。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可能遇到各种令你烦恼的事情。这种烦恼有来自自己内心的,也有来自外力强加的。导致一个人烦恼的因素很多,受别人的气会烦恼,看不惯别人的言行也会烦恼,所求不如愿也会烦恼……当我们遇到各种烦恼的时候,应当找到消除烦恼的方法。当我们通过努力也不能消除烦恼时,就应当学会忍辱,让自己能够在忍辱中成就。《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忍辱是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炼,我们看看世出世间凡是有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忍辱中来。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人活在世上,谁都免不了被人评价,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一个人在评论他人时,有的是站在公平的立场上,但更多的人是在评论别人的是非。还有的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无中生有地造谣中伤,以达到发泄私愤的目的。还有的人整天就喜欢说东家长,西家短,仿佛在他眼中别人都一无是处,只有他自己是世上最完美的人,这些人说出的话都是是非之语。古人云: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为了避免人我是非,我们尽量要做到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当听到别人说我们的是非时,应当像百丈禅师所指出的,不去辨解是非,这样你就可以远离是非。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这两句是对丛林中待人和执事做事态度的论述。在丛林中,迎来送往是必不可少的应酬接待,特别是对那些担任寺院知客职务的人来说,对待客人谨慎稳重,常会给人谦虚有礼的感觉,这样会使来寺的宾客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热情,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寺院的文明程度。所以,百丈禅师说,“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百丈禅师的“执事以尽心为有功”,是丛林中最常用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警示那些在各大丛林中担任执事的僧人,一定要踏踏实实为常住服务。百丈禅师认为,看待一个执事是否对丛林和僧众有功,关键要看他做事是不是尽心。执事是大众推选出来的,应当能够为大众利益着想,做到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为常住的发展尽心尽力。如果一个执事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他不仅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和尊敬,而且还要承担敷衍塞责的果报。百丈禅师的这句话也应当引起现代丛林中的执事反思。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两句,旨在劝诫世人减少语言,尊老爱幼。中国有句俗话“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意思是说,人生的很多灾祸都是因口舌引起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吃不净的东西引起的。我们都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很多,而又口无遮拦,那么他说出的话很多都是是非之语,这些是非话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引火烧身,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我们周围类似这样多话引起悲剧的事例很多,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父母带给我们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巴,就是让我们要多听,多看,少说。我们民间常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也是告诉我们要少说话,说好话。为了避免语言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应当在平日生活中做到,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必须说的话要思考后再说。佛经中认为,言多有四过:一、言多必失,患得患失。二、无意中伤及他人。三、坏己德行。四、人天不喜近。百丈禅师正是看到了多言对人的危害,因而劝人要减少语言。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对待师长要尊敬,要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对于师长的教诫呵责,要虚心接受。师长以慈悲心,行方便事,成就自己道心戒行,当作感恩想,不得还逆语,看待师长当如活佛一般,致诚致敬。对待年幼之人,我们应当关心爱护。人都有一种私心,都知道关心自己的孩子,而对别人的孩子漠不关心。而真正的尊老爱幼应当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胸怀。只有这样来对待别人,才能真正养成高尚的美德。

“学习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两句,是要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避免过错的途径。百丈禅师认为学习应当勤奋修学,才能有所成就。这与古人劝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除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应当勤奋学习,这样才能有大成就。中国古代的“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等勤学典故,都给后世勤学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就必须要勤奋。

百丈禅师所说的“因果以明白为无过”,是对信佛者所说。对一个佛教信徒来说,首先要相信因果,因为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佛教其他思想的理论基础。一个人只有明白并且相信因果报应思想,他在做一件事时,才会考虑到其后果,才会小心行事,不做违背因果的事情。这样,才不会犯过错。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两句,旨在警示世人要常念无常,尽心佛事。我们都知道人生无常,也就是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去生命,能够以自然生命而终老的人,应当是福德因缘所感。善导大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直饶金玉满堂,岂免残衰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百丈禅师告诉我们应当经常想到人生的无常,这样才会珍惜短暂的人生做出更多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修行者而言,时常想到人生的苦空无常,人才会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告诉我们,做任何佛门三宝事,应以不参杂、纯而专精,如法庄严、符合契机契理原则,这才是有情切实之须要。作为修行者,应当以持戒谨严,修行如法为标准,真正按照佛教教规和经典所言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形象上仪表庄严,行动上以戒为师,内心以禅观修证内心。使自己成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佛教信徒。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两句,是要劝诫出家人要热情待客,尊敬德高望重的高僧。自古以来,无论世出世间法,都主张待客要热情。百丈禅师主张待客要以诚为本,以诚心待人,这对他们为人处世也是种无言的教育。在现代丛林中,每个丛林中来往的宾客很多,负责接待的僧人应当以至诚心、恳切心、诚意心、平等心对待,这是待客供养地不二法门。

在丛林之中,应当选用年高而又有德才的人担任领导,这样较为如法庄严。因为德高望重的耆宿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高深的道行,深受大众的爱戴与敬仰。让他们来指导丛林的日常事务,不仅可以将道场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能够使丛林的道风远播,令人向往。中国古谚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丛林中也是如此,由于德尊博学的长老不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修行方面他们也有很多修行经验给大众以借鉴,令大众出离生死,同证无上菩提。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世以谦恭为有理”两句,是要告诫我们做事要事先做好谋划,处世应谦恭有礼。“凡事以预立为不劳”,意在让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事先计划好,防止中途出现差错。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是说,做一件事如果事先计划好,就容易成功;如果不做计划就会半途而废。可见,凡事做周密的计划,不仅可以少出偏差,而且还能够步步稳扎稳打,取得事业的成功。

在处世态度上,百丈禅师主张应当以谦恭的态度来待人。谦恭的态度是一个人赢得别人尊重的基本品格。在这个尘世上,没有哪一个人喜欢虚华浮夸、骄傲自满的人。先秦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就特别主张以温和的态度,善良的行为,谦恭的礼节来对待别人,因此,他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大家的爱戴。一个人不管有多高的地位和学问,都应当谦虚待人,这不仅是具有涵养的表现,也能使人受到良好品质的影响,从而也能够变得谦虚谨慎。在佛门中有很多祖师大德都是以谦恭的态度赢得别人尊敬的,现代高僧圆拙老和尚住广化寺时,每当有人向他顶礼,他都会顶礼回拜。印光大师在法语中也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这都表明了他们谦恭待人的态度。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两句,告诉我们对待突发事件应采取的态度,以及培养慈悲的情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不幸事件的侵扰。且不说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天灾,就是一般的遇险也往往会使一个人不知所措,以至于失去解救险情的最佳时机。所以百丈禅师劝人在遇到险境时应当保持镇定,心不惑乱,这样,当你遇到险境之时,就有可能急中生智,使自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百丈禅师还认为,慈悲心是一个佛教信徒应该具有的基本品格。只有具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救拔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佛教认为,慈悲具有五德:一、拔苦予乐。二、诸佛护念,龙天爱戴。三、令众生生起信愿行。四、为有情所依怙。五、佛道之根本。具有慈悲心的人,当他们看到受苦的人,就会发自内心怜悯他们的疾苦,并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而且,他们济度别人是无条件的,从来不会想到要别人将来回报自己的恩德。所以,当我们要帮助别人之前,应当以慈悲心为根本,只有以这样的心态来做事,才会得到龙天的护佑。

从以上对百丈禅师丛林要则的解读可以看出,百丈禅师对丛林建设、学习修行、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希望这些要则能够在丛林中得到实行。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百丈禅师的这些名言警训果然在丛林中流传不衰,并成为指导我们学习修行,为人处世的理论指南。唐代诗僧寒山子的思想以“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诗歌以“它的高远空灵、清新直白、朴野骇俗、不拘格律、亦诗亦偈的特色”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在现存325首寒山诗中(依项楚先生《寒山诗注》),有咏月诗28首,占到了总数的十二分之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已有学者注意到寒山的咏月诗了。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一首,被台湾著名诗家胡纯俞先生评为上品,称其“清风亮节跃然纸上,后二句笔势尤见雄拔。”

禅本来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然而入禅之门和悟禅证道都还需要文字的表达。“所以不立文字者就是不执着文字,但又不能离开文字,还是要用语言文字作标月之指,‘因指见月,得月之指’,这就是语言的功能。开悟是参禅的实现,悟道后不仅有大彻大悟,通透澄明,得大自在,而且有心无挂碍,不生不灭,万世俱寂,进入到心灵的最高审美境界,这种喜悦常为禅诗来表现。寒山子长期生活在天台山中的寒岩和明岩,都是巨大的岩石,并有岩洞,洞前有溪流,是为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这里重峦迭嶂的环境,创造了深邃空寂的氛围,实现了个人身心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启发了自家本性的观照,感受了禅悟法喜的澄明,得到了心性精神的自由。在寒山子咏月诗中,就有禅悟之诗。“所谓开悟,就是取消了主、客观的对立性。开悟就是证悟了空理,也就是见到了真如,更是见到了自己生命本体的本来面目”禅悟之诗抒写了诗人悟得自性真如,回归本心,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时的欣悦体验,实现物我融入一体的境界。

原文摘自《寒山寺》2010年第6期        作者:悟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百丈怀海       念佛为稳当)(五明学佛网:百丈怀海       念佛为稳当)  

 徐文明教授:百丈怀海大师的心性思想 

 伍先林博士:百丈怀海的禅学思想特色 

 业露华:百丈怀海与中国禅宗之发展 

 宗性法师:百丈怀海禅师所撰《古清规》称谓考辩 

 宗性法师:百丈怀海禅师所撰《古清规》称谓考辨 

 宽运法师:鸽子飞过 野狐闻道--百丈怀海禅师的故事 

 大安法师: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为什么? 

 大安法师: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大安法师: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印光大师:百丈怀海禅师之不昧因果 

 印光大师:百丈怀海禅师之道要 

 印光大师:赞叹百丈怀海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