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当善思维善观察


   日期:2012/10/8 19: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慈法法师开示
时间:2009年11月18日
地点:鸡足山放光寺
慈师:……于当下,皆是圆顿,无前后际。能不能圆起圆用呢?这就是利钝根性之说了。实际念佛法门利钝全收是啥呢?就是这一念之间,一念摄三世,圆满平等摄护,三世归于一念,圆满一念,无所对待。这样呢,圆起圆用之人他不会考究于过去的业力、现在的什么,他就会真正圆满地、如实地去称念诸佛功德,或者说随自己的现缘来激活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对三宝的守护与供养。
那要是我们一般对所谓的一真皆真和一实境界的深刻认识不够,没有一实之现,没有一实修持的感知,那就要多忏悔,多观唯心是观。所谓的唯心观就是:人在生活作业之中,一切对境莫不由心而现——若好若坏、若善若恶、若是若非、若强若弱,皆是心现,非有实得,非有实物,非有实境。那么唯心观呢能使人渐次出离……
实际《占察善恶业报经》真应该读,以前要求放光寺的出家师父下半卷必须得会背,我要求他们必须得会背。还是以前讲的多,但大家用的少。先占察占察,做一做,再学学下半卷,看一看。
一个人的时候怎么警策自己?(注:前面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从习惯的懊悔中、习惯的自恣中走出来。习惯的自恣也很苦,习惯的懊恼也很苦.就是习惯一来,不好的习气一来,就生烦恼,很麻烦;习气一来就纵容它,也很麻烦;这样没有出离的机会。所以习气来了要觉悟它、认知它,善于调整,莫生懊悔,不要在自己的习气上去挣扎,没有必要。要知道它,要觉悟它:此习气无始熏染,非有自性。因熏染故,相习于当下,实无可得。以“实无可得”作为缘起,人得解脱。
我们深信因果——没问题啊,深信因果你把过去的因当成缘起,把现在的果报当成事实。那你又成一个新的因果轮回了,所以呢出因果得成就!并不是说我们昧于因果,当然也不能坏于因果。要是还染着于善恶是非,还没有真正平等智成就,那你善恶作为都有果报的。这时候咋办呢?善观于缘起。好比说坏的习气来了,知此习气本不可得,因缘而生,久习相成,知其无有自性,那你当下就觉悟它。说无所得中,我何以作为呢?若念佛、若赞佛、若礼敬于佛、若供养于佛,未来得大果报,现下得大安宁。那么这作缘起,就不再依过去。
好比说懊悔,好比说早上起不来的问题。早上起不来就想再睡会儿,起来了,说,我怎么不早点修行呢......实际这都成恶业相续了。你睡的时候是恶业,无明恶业昏睡,你起来的时候,又成了个恶业了,你看我这个那个......这自责呢,它又给自己增加了心理的负重与记忆,你甚至每天更加去追溯这种东西。昏睡来了,没有起来(起床),就观观无常,说:生死无常,我何以用有限的生命多用于纵欲昏睡呢?昏睡何以果报呢?若于愚痴业——畜生道相续;若于破戒,好比说钟声响起,应起不起,坏寺院法,那这和破戒是一样的——那应堕地狱道的,那应堕蟒蛇身的。你观其果报,你就不做了。过去讲钟声一响,僧众不起,必堕蟒身。你要堕蟒蛇身,那你说我就睡吧,那你下一世就做个蟒蛇,你就睡吧,你愿意受这个果报,你就睡吧,那就是受果报呗。那我深知因果了,我就警策自己了,说:何以无量善根成就的人身,闻佛法而与蟒身之业去相续呢?我做这个蟒蛇的身业干什么呢?那你可以鼓励自己了。实际这都是真正自己要去细观的,要观察的。观察很重要!这个观察我们平常学的教理都有嘛。
(某出家师:在上海,大家学习师父开示的《安乐集》,特别讲到这个深心,知一切本不可得而常行善法,大家感触都很深……)
慈师:是啊,就是因为不可得,你行善而善,善于世间,善于自己,而善于解脱。因为不可得,所以说人不轮回。行善,受于善,而不染于善,人得解脱。好比说:哎呀,我做了点好事,到处就计较这个,因为这一点好事、一点什么,就求回报,那肯定是轮回。那么常观本无所得,人呢就不做计较了。别人赞你啊谤你啊、你自己好啊坏啊,你不做计较了。常于苦乐感知之中,觉知苦乐之因果,常作乐业、乐缘;乐缘无染而受乐报;乐报无染而出离三界。要不然,我们实在太苦了。生老病死苦,这八苦相煎熬,人生本来就苦。所以常观世间之苦,应该观的。
静下来,坐下来了,我打妄想的时间,我就观一观:我这脑袋瓜子又在妄想,就这样观察自己:何以有限之生命做此妄想呢?不做如理思惟呢?我当作正观!就提醒自己。或自己不行就写那个地方,好比妄想多、烦恼多、迷失无记多的时间,就写一个:我当如理审观!就提醒自己。我坐这可以打妄想,没问题,我这妄想是什么呢?要如理审观。好比说念念生灭,我何以追溯这些无意义之生灭之想呢?好比我们追溯一个事情,想啊想啊,过去的好与坏啊、男啊女啊,想来想去,这都是生灭不可得的,但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受大伤害,何以作为呢?就是你为什么这样干呢?你自己一定会歧视自己:我当净观世间,它本不可得,何以染着此恶业呢?当作善念,当作正念,当作慈悲念,当如佛思观。那这样,我们如声闻思观——观于寂静;如菩萨思观——六度利世;如佛思观——一真法界,清净光明。
你做哪个观都可以啊,你坐着没问题啊,你闭上眼睛可以去如理思观的,去思维。没事情啊,闭上眼睛了:诸行无常,何以为做呢?所以无常为做,无我为做,寂灭为做,以此做,生命相续,所以了知法界本不可得,生命相续之中,你已经取涅槃了。烦恼尽处是涅槃嘛!你不再烦恼自己了,你就得安乐,你现世虽是凡夫,受圣者之果报。我们是个凡夫人么,但不要紧,这个不要紧的。所以圣观现前,人得其乐。我当做此念:我此静坐,如是静坐,普利一切,无所挂碍。你看你还是在那坐着,但你的心念在享受着普利一切无所挂碍的正念。没问题。虽然这没有广大善巧,但是它已经有我们逾越了无记、纷纷扰扰的妄想,已经开始有谛观善巧了。那这个没问题。
静下来了,看看天,看看地,说:器世间虽显现种种安稳,实是无常,成住坏空,依人心业感故,所现净秽,实非我所系。那我们应该系什么呢?当系于佛、系于法、系于僧,当清净念佛。这很好做的。要不然你坐这打妄想:哎呀,昨天我吃什么,后天干什么,到哪去花钱,这个那个……,你一旦开始想,想的会越来越多。过去的事,这个事,那个事,那个事,这个事,无量无边。好比说我们想起一个事了,说:如此无常事、无我事,何以回忆呢?因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行缘识而相续,产生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如此轮回无可穷尽,当正观之。(注:【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时候让你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你也不去想了。
正观很重要的,正思维,不是难做的事,因为这教理大家都会。
早上该起来了,累了,不想起床,哎呀,外边很凉的,早晨起来这被窝挺好的。那你观观:这所谓这个“好”由何而起的?此“好”不过是贪心相续,习气熏染,无有实质,我以此为实,那你就会拱在被窝里去躺,莫生懊恼,你睡到天亮,你睡到太阳升起来,别人都说你是个懒鬼,你也不要生烦恼,这可以。你说我就是个懒人,对不对?全世界都指责你,我就是个懒人。如果你真能这样想,心里也能如是,那也没问题。关键你做到做不到?做不到的时候当要早起,做利行事、明快事、安乐事。你要是做不到,别人一说你时,你自己一想自己,你安住不了了,日上三竿你一定睡不得的,那不能睡,那不行的。所以呢作为一个修行人,就是要知道自己罢了。那我起不来,我在养什么呢?哦,你在养个“贪”字,养个习气。此贪欲习气,何以结果呢?若令其相续,结果何处?你会观察到:猪、牛、羊、蟒蛇、熊类、种种贪睡之物。说:“我若与此同类,我心甘乎?” 你甘心吗?你要甘心,那你就做去吧,那你睡去吧。你自己愿意取其道,用其性,那你就去这样吧,对不对?若我不愿意——那你就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令其心身安乐。所以正行者持戒者令心安乐嘛。
这纯粹就是自己在玩自己的生命游戏,看你怎么样对待这个生命了。说:噢,若往生极乐国,回视娑婆刹那之间,好比说,我看到我自己所有的……,盖个塔也好,扔到海里也好,或者说有一包土埋着也好,一把灰也好,说:“此身过去世为出轮回故,种种作业,种种勤苦,种种善巧,我当礼敬。”你从极乐世界你还会礼敬他。哎呀,要是我们作牛作马了,作猪作羊了,在地狱里颠倒很多生,碰到自己过去的作业了,说:“我当把他……”那你就生嗔恨心了,当作毁灭。所以堕恶道的人多是对善缘毁灭,嗔恨善业。很多人现在就是对他人生怨,对寺院生怨,对徒众生怨,对周边的人生怨,这样人你不用说,就堕恶道,他没有第二个的去处,他已经生恶道了,他已经不如以前了。好比说,我们对周边的人赞美赞叹说:诸有圣缘、诸善事,令我等觉悟菩提,身心安乐,当生感激,当生感恩,虽是逆缘显现,亦令我觉悟,亦令我出离。所以顺缘恶缘你都会赞美的。赞美,你就怎么说都比过去强,你已经善道生了。你看:你身在此中,已经生到善道去了,已经不在这个道了,你已经在善道上了。所以说谤僧者多堕于地狱,多堕于恶道;赞僧者多生天。这很自然的,对吧?
所以说我们平常念佛,念佛干啥呢?念佛!身在娑婆,赞佛威德,摄护我等,不作舍离,感恩至极。虽身在娑婆,心已深感极乐之安稳。所以赞佛功德:南无阿弥陀佛!你没有生,但已经享受到生的快乐了,对不对?我身在娑婆世界,我已经体会到极乐世界的快乐了,怎么快乐呢?回顾于此,娑婆世界此生命因为弥陀之摄护,因为对方之称念,刹那间相应无疑,必生彼国。用“必生后心”来观此土,心生欢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人也不用求了,对不对?都是自己的心念在起作用么,所以此唯识所现,唯识所显,一实境界,由心造作,实无得失。心念相续故,产生种种业相,六道显现,或者说十法界显现,皆由心作,当常作此观!
人常作唯识观、唯心观,人就有娱乐于人生的快乐了,而不是迷失了。太多的人迷失了。啥叫迷失了,我咋办?我怎么不行?怎么不精进?或者说我这么精进怎么还不行?……
当善思维善思观!
如是思观者虽在凡夫位,虽在流转中,心与佛、菩萨、圣者同一法感,同一乐趣。虽然没有如实之境界,已经有唯识之方便了。就是你的心念你知道:我心念已经可以做方便了,我心念以前是被动的、是挤压的、是痛苦的、是负重的,现在的心念已经可以做方便,可以造作个喜悦,设计个轻松,得一个灿烂!这都不是自安自慰的事,而是有如实的利益的。所以学佛之人善知心之妙用,用其妙用,避其无明愚痴,令其安乐。
我们一般生起来的一刻钟,往往是习气,往往是习气颠倒,或者是压抑习气,或者是放纵习气,往往是这个,这个根本都不可怕!但你一定要知道它。若不知道它,纵容它,你一定会随着业力就堕到你应该去的地方了,那真是现业的果报,你肯定会迷失痛苦的;若压抑它,人就会很闷,闭塞,很苦,心里很难受,你越用力越难受,有的人就会残害自己,虐待,那都不成立,没有意义。所以无益之苦当远离,清净正行,这样人得安乐。无益之苦不能去相承它。
尤其在山里我们的机会还真是多,你思维的机会多。你往那一坐,谁也不惹你的时候,你就可以好好的享受享受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好好的享受享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苦空、寂静涅槃;好好的享受享受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普照十方,一切众生本来安乐;你可以好好的享受享受,对不对?很寂静的,可以享受享受。自得其乐嘛!那你再去接触人,你也可以把这个乐很自然地传达给别人了。你心里有乐的东西了,怎么会不传达给别人?肯定会传达给别人。
所以我们在这个山里住着,机遇很难得,寂静思维的机会多。要是我寂静思维不来,咋办呢?就做这些礼拜啊、读经啊、念佛啊、经行啊。若能善思维,真是你所有的思维中都有这些佛菩萨的经典的,不会相违背的。说佛心念、我心念质无别,本质无别,你不会感觉有差别的,你不会有遗憾感,说“哎呀,我没有读那么好的经,哎呀,我不知道那么好的教言。”——你不会那么想的,因为此身本净,象《如来藏经》写的一样:一切众生本自清净,本自圆满,本自具足,因烦恼业习蒙蔽故而不知。那我们不烦恼不蒙蔽它,它自然就起作用了。所以要是不善正思维了呢,就去读读经啊,把经典读读。象那《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半卷讲得很清楚:人的心念,一实境界,唯心所现,内心外心,真心伪心。讲得特别好,就很好用了。
    实际念佛法门实为简单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简单,你冒出个什么你能警觉它。要是扼制不住它,或者说,怎么念佛,它都会冒出来,你就把念佛停下来,说:那你就出来吧,你想什么?你何以作为?你的本性是什么?要是纵容你是什么结果?对抗你是什么结果?我识得你的本性是什么结果?你一善观察,它自然就没有了,你再去念佛,那人就能念下去。
(问:师父,我诵经的时候有时会冒出……)
师父:没问题,诵经的时候不想念了,不想诵了,你又解释不了它,你把经本一合,你说为什么不想诵?不诵做什么?不诵的作为是什么?何以心念制止诵经?你在干什么?……你可以觉察它的,你可以察到它的。好比说:因为焦躁不安,这个微细的想法牵制自己读不下去了。这个牵制起何作用?使你的生命未来何以作为?何以结果?你一观察,让你去做你都不去做了。要善于观察。
在佛教的修行中呢,我感到净土法门最方便的就是一句佛号彻照无疑,就是把你的心照得特别彻底,你只要举心动念就能了知,你自己能了知,再凡的凡夫都能了知:我在动念,不管他好念坏念,我在动念。你要是动念制止不了,你就观察:此念何为?此念何以结果?何以相承?就是什么缘起呢?什么过程呢?什么结果呢?其本质是什么呢?你观察了以后,大概你这个妄想就没啥意思了。要这样还避不过去,那是不可能的。知道它的缘起、过程、结果,再看看它的本质,基本上它就没法藏身了,它没有力量了。
(出家师:《贤护经》里特别讲到这个正思维……)
师父:实际除疑就是正思维的过程,正审观。除疑才能生信。生信就是把心里的疑虑都处理干净了,自己处理干净了。你要是不断地如理审观,人不可能生疑的,生什么疑呢?所有的疑虑皆因自心而造作,非有实物,若人、若法、若事,所有疑心、所有疑念,皆因自心而生。若把自己的疑除干净了,人学佛就会很得力。
(出家师:有时间把师父讲的《安乐集》录像再看一遍,梳理梳理挺好的,我参加过两次学习,感到很清晰,再做做笔记。)
师父:今年《安乐集》讲得比较细致一点了,把它给分格化了。人心不安,总是需要安心的方法。实际这一句佛号中就有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都是具足的。要把它梳理干净了,哪个关键口上出问题了,这一句佛号就能看到哪个口上。有的人是疑虑了,有的人就是在信心上不足的,有的人就是没有安心,虽然有信,但没有在这个地方真正的休息,没在佛号上休息下来,那就会产生他不愿意做了,不愿意念佛了。
(出家师:师父以前教授直接以观音势至为伴侣啊,这样赞叹阿弥陀佛,这样挺容易生起的……)
师父:对。实际本来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光明普照十方无所对待,大势至菩萨以无边光普照十方,观音菩萨以随机感应之心普利有情,无所舍离,伴随一切众生。西方三圣常随众生,众生不知。常随着我们的。若从理念,若从识得上,三圣常随,我们就很踏实的。顺理性业报观,诸佛常随,你心念如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法法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慈法法师       念佛)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妙莲法师:灵岩甘露第二集 壹、念佛法义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壹、念佛法义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心地功夫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的功德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