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君合:佛学教义的基本常识


   日期:2012/7/24 17: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信仰观念上说,佛教是以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佛是梵文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即指觉悟了的人。“觉”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觉悟,二是使他人也得觉悟,三是觉行圆满。佛教相信,普通人没有上述的任何一种觉,声闻和缘觉有的也只是自觉,菩萨也缺少觉行圆满的内容,只有佛才具备这三项的全部内涵。小乘一般以佛作为对释迦牟尼个人的尊称,随着佛教的开展,以后渐渐形成了三世佛、十方佛、三身佛、佛数如恒河沙子、佛有无量数等观念。

  从基本教义方面说,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及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丝毫不变的本质或“灵魂”存在,生存就意味着承受无穷尽的痛苦;只有按照佛所给予的启示努力修行,才有可能完全跳出苦海,进入持久欢乐、祥和、自由的涅槃彼岸。

  从生命存在形式而言,佛教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命体不外乎凡、圣两类,总称六凡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彻底摆脱了痛苦,同属于圣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同属凡类,合称六道。六道众生无一例外地要在无边苦海中挣扎,不同的是每一道众生所承受的苦痛有着本质的分别:天的处境较好,人的处境次之,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依次更差。
  人等六道的生命体是由五蕴即五种要素构成的。五蕴是指色(物质现象)、受(感觉)、想(知觉)、行(意志)、识(精神、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五蕴构成了人或其他的生命体;当一定的条件消失时,人或其他的生命体就必然趋向死亡。不仅生命存在是这样,世界上存在的每一事物也都如此:由一定的因缘而聚合,也因一定的因缘而分离。 

   基于事物缘起的道理,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佛教认为,由于普通人认识不到生死无常的缘起本质,往往贪求功名利禄和各种生活享受,甚至为此而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如此种种追求贪欲的心理以及因此而发生的各种语言、行为,会在个体生命终结时,形成一种综合的势力即“业力“,成为决定下一生的生命形态、及其生存处境的直接原因。生前贪欲深重、作恶多端的,下一世就要投生成畜生,或者成为鬼、甚至下地狱;罪恶不深而恶大于善的,即使下世仍然转生为人,那也一定是活得比今世更为凄惨。同样的道理,贪欲较少,以行善为主的人,下世可能会投生到天上,或者转生成为比今世更为顺利、幸福的人。所有生命都和人一样,因行善而上升,因作恶而沉沦;前世决定今生,今生又决定来世。这种由业力决定的个体生命在六道中不断沉浮的转生过程,叫作六道轮回。如果众生能洞破事物缘起的本质,舍弃贪欲,断除烦恼,停止造业,就能最终跳出六道,得到彻底的解脱。

  转凡成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番持续不断的修行努力。佛教修行的基本实践之一就是“八正道”:一是正见,就是对佛教有正确的见解;二是依据佛理进行思维;三是说话要有诚实的心态及和悦的语言,如不妄语等;四是要有合乎仪轨的行为举止,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要布施行善、信守道德等;五是要有正当健康的生活方式;六是要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向着最高境界修行;七是有佛教的正确理想和目的,不要漫不经心;八是要有与教理一致的禅定静修。

  八正道又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不同的佛教宗派对戒律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搞非正当的男女关系、不说没有根据的话、不饮酒、是各派共同认可的基本戒律;定学相当于八正道中所说的正确的禅定实践;慧学指读诵佛教经典、增长依据佛理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从教徒成分上看,佛教基本由出家的僧人和在家的居士两部分组成。僧人中的男性称作“比丘”,俗称“和尚”;女性称作“比丘尼”,俗称“尼姑”;比丘和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居士中的男性称作“优婆塞”,女性称作“优婆夷”,合称在家二众。出家的二众与在家二众成为佛教的四众弟子。在家信仰佛教和离家修行佛法,各要经过一定的手续。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文化等的不同,佛教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家修佛和在家归依的程序,但从衣着、要求等方面看,各地都有一些使僧人和居士有所分别的制度。

  佛教的基本活动场所称为寺院,其中比丘尼住的寺院又称作庵”。僧人居住在寺院中,多依受戒时间的长短然确定长幼次序。住持为寺院之主,俗称“方丈”,对本寺的各种佛事活动进地全面负责。除住持外,寺院还设有负责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事务的班首和负责掌管库房、接待僧俗、管理僧众威仪、主持宗教仪式、主管大众饭食斋粥等事宜的各种执事,他们均由住持聘请或任命。

  在宗教仪轨方面,各地佛教都有关于僧众日常修行和节日活动的一些具体规定。明末以来,我国汉地佛教一致要求僧人每日早、晚二次齐集大殿,共同修习五门功课;每日早斋和午斋前,僧众还要以所食之物供养诸佛菩萨,回向施主,为众生发愿。农历每月十五、三十两日,僧人都要共聚一处举行“布萨”:同诵戒律,自我检查是否违犯了戒律;如有违犯,应视情节轻重,依法忏悔。每年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僧人应在一座寺院中定居下来,专心修持,不得随意他往,叫作“安居”,或称“结夏”、“坐腊”。一年之中最大的佛教节日有二个,一个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一个是安居最后一天的自恣日,佛诞节要举行浴佛大法会,自恣日要举行孟兰盆会。汉地佛教寺院每年还要不定期地举行一系列的佛事活动,其中以“水陆法会”的规模最盛大,最隆重,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最普遍。

  什么是因果报应
  在佛教中,因果报应是被使用最多的一个理论,它将因果并称,是佛教思想体系的基础。所谓“因”,亦可称为“因缘”,泛指能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和变化的一切条件。佛教对“因”的解释有“六因”、“十因”、“四缘”等。所谓“果”,亦称为“果报”,即是从原因而生的一切结果。《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认为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导致相应的后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选消失;没有业因,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果报,因果相应,毫厘不差,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

  什么是六道轮回
  佛教称: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饿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什么是三宝
  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佛:最初是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后来泛指十方世界无数诸佛。法:是指诸佛所说的一切教法,包括佛教的一切理论学说。僧:指佛教的出家信徒,是依照佛的教法出家进行修行的人。佛、法、僧三者,合称为“三宝”。

  何谓三学
  “三学”是指佛教修持的戒学、定学和慧学,“三学”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内容。
  定学,即禅定之学,指通过集中精神、观察特定对象而得到悟解或功德的一种修行方法。是一种在静心的状态上深入思考的宗教修行方法。
  慧学,即是智慧之学。“慧”又译为“智”,是梵文的意译,指于理决断,即是通过修行所达到的明辨真理、觉悟解脱的认识能力。由于佛教思想体系复杂,故对智慧的解释不尽相同,多种多样,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八智、十智、十一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能等多种名数,而每一名数中往往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