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关于初学佛者皈依受戒问题的开示


   日期:2012/7/15 2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初学佛者皈依受戒问题的开示


上妙下祥法师开示:

问题四十九、

居士问:有人说:赞成持戒,但是持戒不能持一辈子,有正知见的人,不必持戒。
大悲寺妙祥法师开示:
这个就不对了,赞成持戒,他说的赞成就是说现在身体好的时候赞成持戒,或学佛的时候赞成持戒。持戒不是这一辈子,是生生世世都得持戒修行。持戒是什么呢?持戒是自在,你持戒了你就自在了,你就自由了,持戒你才能高尚起来。我们都觉得生活在世间上,有很多不如意处,有时候不受人尊重。为什么不受人尊重?因为我们不持戒。
如果你要持戒就受人尊重,不管孩子也好,老人也好,你如果持戒,谁都尊敬你,连畜生也会尊重你,鬼神也会尊重你。所以有正知见的人必然是持戒的人,不持戒的人必然是没有正知见的。不持戒是什么呢?他是罗刹类,或是波旬。如果一个人就修得了定力,能在虚空飞行,如果不持戒,那将来的结果也是罗刹鬼。所以说不持戒根本就不算佛子。戒律对我们来讲就是根本。



一居士:师父,我有这么个问题。现在有好多电视在播放着济公活佛,他就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们好多的居士就认为:这不食众生肉不是戒律。他说:“我也酒肉穿肠过了。”我也搞不明白,请师父开示。
大悲寺妙祥法师开示:
老居士问得很重要。因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是诽谤佛法的,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一切众生,佛认为是自己的儿女,你把他儿女给杀了,你还叫信佛吗?是不是?这不叫信佛,所以喝酒吃肉这不是佛教徒。




问题十二、
第二个问题:居士问:有在机关领导阶层的学佛居士,对待应酬中喝酒吃肉的问题,说应该恒顺众生才对,什么叫恒顺众生?
大悲寺妙祥法师开示:
这个“恒顺”二字啊,恒顺众生指的是度众生,就是度贪嗔痴。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就是把我们立着或倒过来,都不会改变我们度众生的这个心,也就是我们守戒的心不应该改变。而且我们只能是不离开佛法,也就是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叫恒顺众生。并不是说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叫恒顺众生。那不是恒顺众生,那你本身就是众生,本身就是堕落,那不叫恒顺众生。所以说这个问题,在学佛中有很多的模糊概念,特别有很多无奈。
比如说机关领导阶层学佛的居士,领导也是眼前花、水中月,今天有了明天就没了,不能把领导这个职务看得过高,这个东西虽然在生活中有人们所羡慕的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利用领导这个阶层学佛难的这个机会来锻炼自己,来成佛,这才是正确的。越是领导越应该坚持佛的戒律,绝不能去喝酒!这个问题上,坚决吃素!
我记得盖县有一个居士刚学佛,他在没学佛之前就是特别爱喝酒,几乎每天都喝。学佛以后,就不喝酒了。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去做生意,这朋友就说:“咱俩好不容易见面,你得喝点酒。”他说:“我不喝。”说:“白酒不喝,喝啤酒。”他说:“那我也不喝。”最后不管怎么说,他也没有喝。一个爱喝酒的普通的居士都能做到。他回来跟我讲,他学佛时间并不长,也知道说不喝就是不喝,不管怎么劝。最后他把皈依证都拿出来给人看,“你看我这个不能喝,说什么也不能喝。”他还做生意,还求人家,那也不喝。
所以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喝酒它会障道的。特别是不吃素,将来会有恶的果报。因为我们一念的错误,就会带来终身的遗憾。一旦做了,我们终身都会后悔的。如果我们这一念坚持住了,不怕失去一切利益,守住五戒,我们获得的利益是终身的,生生世世都不会缺少的。甚至你这个生意没成,它也会从另外的角度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说恒顺众生,只有坚持佛的戒律叫恒顺众生。不管这个众生怎么想,他生气也好,同意也好,赞叹也好,你只要是坚持佛的戒律就叫恒顺众生。如果你不坚持佛的戒律,他欢喜,你也是在破坏戒律,俩人同时堕落。包括吃素问题,吃蒜的问题,吃葱的问题。有人说我吃不点行不行?戒律上说就是这个葱和蒜烧成灰了,也不允许吃,吃也犯戒。酒,沾一滴都犯戒。就你给别人递酒瓶子,空酒瓶子、空酒杯,也犯戒,一点都不允许。因为佛是法王,法王定了的命令,不允许任何人去违背。不是在你身上起多大作用才叫犯戒。如果没有病绝对不允许开缘的。
这点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犯糊涂,一犯糊涂了,我们就会失去成佛的机会。我们按照佛的戒律去做,必然有所保证。任何人说的观点都不能给我们作保证!他自己都不知道将来上哪去了,是不是?谁能给我们作保证?我们还得自己度自己。


一居士:看过一个叫《逆缘》的佛教电影,就是家里反对吃素,然后她就吃肉。我就心里一直觉得好像能随顺他们吃是正常的,所以说这是自己的问题。
那是不对的,不能随顺。你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很短的时间修行,很快就完结了。为什么有随顺呢?就是他本身就不想持戒,也不想修行,所以他就随顺了。如果你真想了脱生死,是没有一个随顺的。你随顺了能了脱生死吗?不可能的事。他心里不坚定,人家一考验,他就退下来了,一考验就退下来了。
随顺是不对的。我们只能随缘——随着释迦牟尼佛那个缘。不能随着他们的缘,随他们的缘永远是众生,他们永远不能让你成佛,是不是?




问题四十九、佛法有方便之说,在度众生必须讲究方便,是这样的吗?师父。
方便,什么叫“方便”?方便就是方法,不是随便叫方便。有的把这个方便变成随便、随意叫方便。方便是方法,什么是方法呢?就是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方法。如果你变了,你那就是下流了,不是方便了,也不是方法了。所以说,只有在不变的前提下,才有方法。
刚才我跟大家讲过,有病人,我抱着病人去看,(没求人)没有采取任何方便,反而就没有病。既没违反佛的戒律,又没有攀缘,而且事情的结果又没有病,你心里得生起多大的欢喜。如果你找人(求人)去看了,也可能是没病,但是你违反了佛的戒律,那个痛苦是长久的。所以说五阴之苦啊,就是世上的八苦,这八苦不算苦,什么是苦,没有佛法、没有佛的戒律是最苦的。这个是最苦的,比死还难受。
所以说应该看这个。只有不给自己开方便,便是真方便,不开方便就是方便。有的人认为开了方便,人为的开方便,会导致因果的转换。如果你不开方便,因果反而不昧,同时,(真)方便会生起来了。方便是什么呢?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智慧,叫方便。
所以说“度众生必须讲方便”,这对。讲什么方便?就是宁折不弯,严持戒律。也就是说持五戒,杀、盗、YIN、妄、酒,坚决不犯,那便是度众生。心外无众生可度。什么是众生?贪、嗔、痴是众生。你认为哪个人是众生,那就错了。我度哪个人,那不是众生,那只是个形象,是个影像。什么是众生,贪、嗔、痴是众生,你既然叫度众生,你就得去掉贪、嗔、痴。去掉贪、嗔、痴就是度众生。所以说你既然去度众生,去掉贪、嗔、痴,那你就是善巧方便。什么叫方便,只有严持戒律才是方便。
所以,我这个看法,可能和别人想法不一样。但是大家可以思维,是否有道理。



问题四十九:有的师父讲:要想修行了脱生死就要守戒,不守戒就不能了脱生死。但还有的师父讲:佛说的戒有开戒、方便戒、遮戒,这怎么守?
有开、遮、持、犯。什么样允许开呢?救人。比如这人掉水里要死了,你是女的,他是男的,按道理男女不能相触的(编者注:指出家受戒的比丘或比丘尼)。但是为了救人,你必须得救他,你救他就不犯这条戒了,这叫开缘。除了为了生死(救命)这叫开缘,其它不允许开缘。戒律老开就不对了。所谓的圆融方便,那就是破坏戒律,不能听那个。有很多人把戒律就破坏了。为什么现在佛法不兴盛?就是不能守戒。而且都是在打着佛的旗号说我是守戒,其实是在破戒,所以这佛法就没落了。



居士戊:请问我供佛将近十年了,但是没有办皈依证,但是我心呢,早就已经皈依了,需不需要办皈依证?
  师父:你就是信佛十年,你不皈依还等于没有正信。你看有的人皈依以后,可能某些方面还不如你学得好,但他已经开始信了。皈依就像投胎似的,你还没有投胎,他皈依以后已经投胎了,就这么个道理,不在于你信多长时间。学佛必须得皈依。就是说受戒、甚至破戒都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就像一个人似的,你连父母还都没有呢,怎么也没有投胎的地方。所以说必须得皈依。供佛十年,有的信四十年还没有皈依哪!也得皈依,必须皈依。
  居士戊:念经文上的那个皈依,可不可以啊?
  师父:必须得从僧人皈依。自己念经文皈依那指的是一千里地之内,没有出家人,才允许在佛前皈依。但那还得见好相哪,也不是说念念就完事了,不是那么回事。在(一千里地之内没有出家人)那个条件才允许,否则不允许。必须得僧人给皈依。





问题三十六、顶礼上妙下祥和尚,请问上妙下祥和尚,没受戒,但平时以戒要求自己行吗?
可以的。但是受戒和不受戒就不一样了。受了戒再用戒要求,它就在(内)心里行。如果没受戒以戒要求,还在表面上。


问题四十二、不皈依一样能学佛吗?
不皈依本身就不能学佛。皈依是学佛的第一个标准,不皈依你怎么学?说不皈依,我(实际上心里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可能的事。因为你对皈依都排斥,本身就有个逆反心理。另外皈依是师师相授,由师父给你授的三皈,实际上是替佛在传授。皈依以后有个戒体。有戒体了,你才能够心和学佛保持一致性。所以说这个皈依很重要。


问题四十三、我没皈依,自称居士可以吗?
这不可以的。虽然是过去,居士名称很多,包括善人也有称为“居士”的。但现在“居士”,已经成为佛教的专用名词,我们就不要再多事了,应该是没皈依不能称为“居士”。有的人就不这样,有的说和尚是“亲教师”的意思,只要他教戒我,那就可以称他为和尚。有时候这个专用名词,都是根据我们大家叫习惯了来决定的,它就变成一种专利,就不能再乱叫了。所以有人别出心裁,而搞了一些自我标榜啊!觉得自己文化多,这就没有啥意义了。我们还是根据大家自然的规矩怎么叫,我们就怎么叫,没皈依不可以称为“居士”,居士得具备五德的。





问题四:阿弥陀佛!师父请问,有的人在佛殿里代领皈依证,如法吗?
代领皈依证是不如法的,必须做三皈依。因为他有戒体,你不现前求受三皈的话不能得戒体。不光是现前,而且还要如法地受戒,要通过忏悔,通过师父给讲,而且明白三皈五戒,你才能得戒体。戒体不是那么容易得的,所以说不能代替领。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好,就是交了钱就可以领皈依证了,这个不合适。我的看法是,还是应该如法地受。因为这个就像我们重新投胎一样,你是真投胎假投胎,自己不能唬弄自己。如果投好胎,将来你就能成佛道。如果你没有真正投胎,只是担个虚名,实际上你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益处。虽然你也是想皈依佛门的,但是必须如法去做,这才合适。



问题八、
下一个问题:在家居士不一心护持自己的皈依师,哪个地方找他,他都不去,这样做对不对?请师父慈悲开示。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护持皈依师,什么叫皈依师?我们皈依了,不是皈依哪个师父为自己的皈依师。所有按照戒律修行的师父,都是我们的皈依师,我们应该这么看。对一个寺院护不护持,就要看它持戒不持戒。如果持戒的寺院我们必须护持,以戒律为标准。
如果这个寺院持戒修行,而且又是自己皈依的地方,更应该护持。如果不这样去做,那就说明我们对这个皈依不重视。你不重视皈依,本身就容易失去皈依戒体,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如果这个寺院,虽然在这皈依了,但是这个寺院它不持戒修行,包括供一些外道,比如说供养什么护法堂啦,这些乱七八糟的。尽讲经济的问题,不讲佛法。这样的地方,我们确实应该远离。但是不管是远离也好,在哪也好,我们一定要护持三宝。不能因为这个寺院不好,其它的我都不护持了,那就不对了。一定要按照戒律的标准来要求,这么去做。




问题二十九、
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在家居士成立念佛堂,平时也念佛,做佛事,是否这样不用上寺院,那里也是三宝地吗?
这是不对的,你没有僧怎么能是三宝地呢,是不是?居士成立念佛堂只是居士的修行地方,不能代表三宝。如果代替三宝的话,那就是末法时期了。
这样不上寺院,他认为上寺院很吃亏,因为那个寺院还要钱,所以他觉得吃亏。那你不会上寺院干点活?就可以了。我们上寺院是见三宝,见到僧相,我们提起正念,像供佛像一样。我们供佛像目的,就是见到佛像能去掉我们心中的恶相。见到僧相也同样,用法来灭掉我们心中的恶念和恶相,来恭敬三宝,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家居士的念佛堂不可以称为三宝地。真正的三宝地还是在寺院里,有佛法僧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三宝地。这不能代替的。




一居士:常上庙好,还是不跑庙好?
从原则上来讲,佛、法、僧是我们的家,常上庙是好的,每时每刻都要见三宝——佛、法、僧。我们家里有佛像、有经书,但是不可能有僧相。因为现在僧相并没灭掉,僧还住世,我们应该常去见僧、礼拜僧,这样会消除我们很多的业障,这是恭敬三宝、护持三宝的一个表现。应该常上寺院去护持,看看能做点什么事情,这是我们作为居士的责任。一个居士如果不护持三宝,不护持僧人,三皈依戒体就会破掉,不能称为三皈依弟子、称为居士,这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了,我们长期地留在寺庙,比如说大僧寺庙,女众如果长期的在那儿管理寺庙、去帮着师父做佛事等等,这都是不如法的,这不能去做。我们去看看寺院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我们如法去做,如法去礼拜,这是应该的。必须如法地护持,这很重要。不能上寺院有时候想说了算、或者想去帮助僧人管理什么事情,造成一个居士管庙的状况,这是不合适的。
不能因为有些人不如法的行为,因为这点小事我们就不上庙了,不上庙会失去大利益。说:“我今生在家修,比上庙修得还好。”这都是下地狱的话,这都是不允许的。僧人再怎么不好,也比在家强,是不是?
但是对不好的地方,我们也是要回避的,尽量找一些如法的寺院,这样对我们修行也有好处。这两方面都得处理好,但是对佛、法、僧必须得护持。比如说,像今天大家来这里的行为,就很好。千里之外或百里之外来了僧人,我们居士必须得去迎接、欢迎、护持,这是我们的责任。如果不护持,就失去了我们的福德因缘。我们叫“居士”,居士就是护持位,僧人是修行位。
什么是修行位?就是僧人打坐、诵经,是他们的修行。建庙、帮助寺院安排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僧人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种地、种菜等等的生活问题,这些就由居士来完成。居士必须得护持僧人,而像说法,必须由僧人来说法。你不能说:“僧人去建庙,我来讲法。”那就不如法了,这个位置不能颠倒。并不是有个大和小的问题,而是如果位置不颠倒,僧人在这里能够修行成功,能够去成就自己。居士因为在护持位,能准确地找到他的本职,也就像我们在世间所说的岗位,他也会在他的岗位上得到成就。所以事情没有大小,关键是做得如法,这就对了。





问题七、
下一个纸条,第一个问题:在家居士不护持三宝,不请法,不受戒,只是用心来修戒,这样做能不能成佛,了脱生死?
三宝是什么?三宝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成佛的基础和本钱。外面的三宝就是你内心的三宝,也就是你自性的显现。你不护持外面,也就是说你不想见到里面,你护持外面也就是护持里面,这是一个道理。
因为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开悟,所以说我们找不到自性。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找到自性呢?首先要护持三宝,这是一条非常便捷的道路,佛给众生开了一条成佛的道路。所以说佛法僧住世,人就能得到解脱。如果佛法僧不能住世,人就没有得救的机会了。所以说三宝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通过它能找到我们的自性。
如果一个人不护持三宝,就不能称为一个佛的弟子。也就是说你不护持三宝,本身也就破坏了三宝。破坏三宝的人就不能称为居士,也不能称为三宝弟子。不能称为三宝弟子,又怎么能称为修行人?所以他不可能成佛,这个不用考虑了。
现在有很多人都想以自修为主,而且对三宝并不护持,这其中有两种原因:一个是为了自修,想自己好好修行。而且以为我有了法——佛已经不在世了,所以我在家供佛,而不必护持僧宝。实际上三宝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法就不可能有佛,没有佛就不会讲出法,没有佛就不会产生僧,它是三位一体的,所以说缺一不可。
有的人认为:我自己为了专修,寺院怎么样我也不管,我先奔着我自己了脱生死。实际上他吃了一个大亏,因为如果三宝住世,你不护持,本身就产生了抵触。产生了抵触本身就是和自性作抵触。和自性抵触也就产生了坚固的无明。产生了坚固的无明,你修多少劫都不会得道的。
你看佛不在世,三宝不住世了,他没有谤三宝的因缘。如果你产生了谤三宝的因缘,不但不会开悟反而还有罪业,所以说这里要特别注意。我也反复跟大家讲,一定要护持三宝,不要把三宝看成是别人,一定要看成是自己自心的显现。因为你有这个功德你才能看到三宝,如果你没有这个功德,连三宝的名字你都不会听到的。
再一个原因就是在三宝中,僧这一块确实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有些搞经忏、搞经济,甚至有一些供大仙啊等等的事情,很多事情叫人家听了生不起信心,所以说他不护持。但是应该注意,不是所有的僧人都这样。他坏,三宝的形象没坏,他坏是代表他个人。我们恭敬的是三宝这个形象。这个三宝的形象能留下来,就能叫我们了脱生死,这个很重要。
过去有一句话就是说,一个破戒的比丘有时候还可以做人天之师,还能让人得福。为什么?就这个僧相就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要计较小事,要从大局着眼。他坏是他个人,但是我不能因为他有一点毛病,把佛留下的僧相而给灭掉了,这个很重要。
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九五年行脚,有一天乞食到(辽宁省)绥中地区。去乞食的时候,有个居士,可能是个居士,她说:“你走吧,有饭我也不给你吃!”完了还紧着笑。我说:“你什么原因啊?乞点儿食物,你什么原因不给呀?”她说的,“尽些假和尚!上回来了一个假和尚把我骗了,骗了多少钱,所以说你们这都是假和尚。”我明白她这个心理,说:“这回来了个真和尚,你可不要认为是假的。”“我才不听你,你肯定是假的,你怎么说我也不搭理你,我也不给你。”我说:“你可别后悔。”她说:“我才不后悔呢!”我也是顺便给她说一句笑话,说你可别后悔啊!
后来我就继续乞食,她就在后面观察,就跟在后面看。后来我们就乞到一家,这家正结婚呢,看我们过去了要乞食,马上给钱,我说:“出家人不要钱。”他听说出家人不要钱,说:“我给你饭,给你炒几个菜。”我说:“不要炒菜,有点饭就行了。”后来就给拿点饭,挺客气,完了我们就往回走。
等走到回来的时候,路边有一家也是布施饭,他说:“你们没有咸菜怎么吃饭啊?”没有菜,他说:“这么地吧,我给你们点咸菜。”就给点咸菜。当时这个女的就站在旁边,低着头。那个头低到哪呢?那下巴都能贴到胸脯那。头说什么也抬不起来了。那时我很想跟她说一句话,说:你不是说不后悔吗?是不是?你不是说都是假和尚吗?后来一寻思,唉,既然她已经不好意思了,就别说了。
通过这个例子就知道,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外面的世界有一点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把整个给毁掉了。你看看,她就是因为上次供养一个假的,吃亏上当了,下回就不相信了,就失去机会了。那其他人呢?也不是说没受过骗。但是人家那个人,我想他是这么想:不管你真的假的,我都要供养你。你不就要一口饭吗?他就给了,所以他就遇到一个真的。
我就说我们不能因为三宝里某一些人有了毛病,而我们就不信三宝,甚至排斥三宝。这样的话,就自毁长城,自毁自性。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
“不受戒,用心来修戒,这样做能不能成佛?”佛讲啊——受戒、破戒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因为戒是一切菩提的根本,没有戒不会有菩提,没有菩提哪来的佛,佛都是以戒为师。戒律在佛看来是最重要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案例:有两个比丘去见佛。一个人持戒,不喝有虫的水,宁可渴死。另一个喝了水去见佛。佛对那个喝水的比丘是这么讲的,说:你持我戒,千里之外,如同在我身边一样。你不持我戒,虽然见我,如同不见。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那个持戒而死的比丘,因为持戒的功德死了以后生天。生天以后他马上有了自在的身,就马上去见佛了。见佛,佛给他讲法,马上就证到阿罗汉。你想一想,等这个不持戒的人,虽然见到佛,实际上,佛说你见我如同没见。反而结罪。
所以佛讲啊,受戒和破戒都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戒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没有戒律就不可能有佛法。所以说想了脱生死,能不能了脱生死?我们用很简单的道理来讲。比如说,一个人,佛告诉过午不食,或是要我们吃素的问题。你一口饭、一口肉,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自己都不能作主,被一口饭和肉都诱惑得宁可舍掉佛法而不去持戒。你想一想,你自己都作不了主,如何能在生死路上作主?所以说如果不能持戒的人,连得到人身的资格都不具备,何况成佛了?那就差得太远了。更何况了脱生死?
什么是生死路?就是贪嗔痴。没有贪嗔痴就是了脱生死,有了贪嗔痴就有了生死。你想贪嗔痴只是一个“贪”字你都控制不了,如何能了脱生死?所以说持戒是我们了脱生死的根本。如果不持戒想了脱生死根本就没有可能。戒是无上菩提之本,了脱生死首先得持戒修行,这是没有疑问的。所以佛讲,了脱生死的三个步骤就是戒定慧。首先从戒开始,从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才是正确的。





问题十、
第二个问题:佛法依靠僧传,佛法是否住世全靠僧众住持弘扬。在家居士是护持位,护持三宝是居士的本分,护持是为佛陀的正法久住。如果不去寺院,不懂得如法护持三宝,还算不算居士和信徒?究竟如何护持为如法?
这个他已经讲了,佛法是靠僧传,因为佛规定末法时期,说法主,行来主,坐禅主,讲法主都是由僧来担当。就佛在世时候,授戒也是由僧来传的。包括释迦牟尼的父亲受五戒的时候,佛不是亲自给授的,是由僧给授的。所以说佛法得靠僧团来住世弘扬。
在家居士是护持位。什么叫护持位?是护持三宝的位置,来修行。为什么居士有很多,修行的多?成就的少?因为他把这个位置给颠倒了。
比如说,一个市长去当警察去,警察去当市长。你说那个市长在交通亭上,坐在交警那块指挥,他会把这个交通给指挥乱了。那警察去当市长呢?能把整个城市计划全都打乱,他不懂啊。所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他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说僧是修行位,居士是护持位,如果各在各位,他们的作用都能发挥,而都能成就。
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大居士成就呢?就因为他们是护持位,他们把自己的护持位看得很重要,很重要。比如祇树给孤独园的那个孤独长者。为什么他最后成就了,开悟了,甚至佛给他引出城门了?因为他护持三宝,他用黄金铺着这块地,给它买下来,来供养三宝,所以他成就。还有末利夫人等等的,为什么成就?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位置是护持位,所以成就,这个很重要。
我们现在的居士呢,有很多到寺院要干嘛?要争夺修行位。“师父,我得到道场。我得……师父,你这修不修行啊?允不允许我念佛啊?允不允许我打坐啊?”他问这个。我给他回答,我说:“我们这里只知道干活,不知道修行。你还是上别的地方去吧!”因为他的位置找错了。
有的居士来了,我说:“你来干什么?”“我就是来三宝干点活。”我说:“留下。”你要说干活我就给留下。因为什么呢?不是说我们缺工人,缺干活的。而是我们需要的是懂得自己位置的修行者。你自己的位置都找不正,你怎么修行?佛法就乱套了。
为什么有很多的寺院现在是居士当家?就因为他不知道他是护持位,而且他要奔着修行位去。什么事都他说了算,最后就代替了佛法僧,将来的结果就是要下地狱,这是要下地狱的罪。所以作为居士一定要加小心,千万千万一定找到自己的位置。到哪个寺院别说我来修行来了,我就是来干活来了,我来发心。
别说是居士了,就一个沙弥“挂单”,从僧人来讲,一个沙弥来“挂单”了。如果他到寺院的客堂,说:“你干什么来了?”说:“我来挂单了。”只要这句话一说,马上就不给挂单。因为你是什么?你是沙弥,不具备挂单的资格。挂单是什么?是到这里修行。所以说不具备挂单的资格。
那沙弥到寺院应该怎么说呢?“我求忏悔来了。”求忏悔。一听求忏悔,那客堂师父:“留下吧!”他是真正知道他是沙弥位。什么叫求忏悔呢?“我就是来发心行苦行,为大众来服务的。”这样的人可以留下。
所以说常住这条规矩啊,可能很多居士不知道。有的居士来到寺院也说:“师父我要挂单。”我们也就知道居士不知道,所以也不说破,也没办法,怎么说?说:“你不具备挂单资格。”他就不好意思了,是不?实际上居士是不能出去说挂单的,连沙弥都不能说挂单。你想一想,沙弥只能说来求忏悔。那我们居士到寺院说什么呢?只能说我来发心护持三宝,干点活吧,消消业障。这样才符合你的身份。
是不是我这么说,身份低了呢?不是。就像警察站在警察位置上,市长站在市长的位置上,各在其位。这样整个的佛法就能运作起来,都能成就。如果位置颠倒,他就不能成就。
比如说佛法僧,我们都知道,佛法成就了佛,但是一切法又由佛说的。如果你把法放在佛的前面,就结罪,就是错误。必须把佛放在法的前面。佛、法、僧这么个次序,那就是如法,它就不结罪,我们就能修行。你看,这个位置都不允许颠倒,何况我们作为一个居士,对护持的这个位置更一定要清楚。
如何去护持佛法算如法呢?第一个,不要给僧人钱。居士一见面就要给僧人钱,认为这样供养是一种虔诚心。对于你来讲,确实是虔诚心,但是同样一条,由于你不如法的供养,会造成僧人的犯戒行为。僧人是不允许摸钱的,所以说不能供养金钱。我们居士一定要懂得戒律。
如果不摸金钱,我们怎么样来护持呢?那我们就看看僧团里有哪些困难需要我们来解决、来帮助的。但是你首先要明白,不是三宝需要你,是你需要三宝这块福田来给你培福。有的人啊,到寺院他讲:“师父,我来护持你了!来看看你们有什么困难,我来帮助帮助你们。”我听完了,只能说是笑一笑,我知道他好心。你想,我连钱都不要,一天一顿饭,我都乞食生活,我要什么?我什么都不要。但为什么有的东西还收呢?因为给你种福田。
我给大家再讲一个例子:在美国有这么一个州(地区),有几个要饭人,经过几年的要饭啊,他们都富裕了。这个州里做个决定,说这些要饭人已经都富裕了,我们这地方不允许再要饭了,要饭人已经能自理了,他们应该转移了。最后这个决议下来把所有的要饭人用车给送到别的地方去了。
送走几年以后,过去这地方很安宁——送走以后,这地方赌博、打架、吵架这些刑事案件,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不断的发生。大伙就纳闷了:过去那么多要饭的人在这块,反而没这些事,这要饭的走了反而多出这么多事?经过研究,包括宗教人士的研究发现了:这个地方不能缺少要饭的。因为这个人不布施,他这个道德不能提升。只有经过不断的布施,道德才能够提升,而且人心就平了。所以说他们发现要饭的很重要,是他们的需要。最后州里又重新作个决定,派出代表把所有那几个要饭的人又请回来。
我们说一说,到底谁需要谁啊,是不是?我们一定不能颠倒。我们有很多居士往往认为:三宝需要我们居士护持。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慢心。应该怎么看?应该是三宝给我们成就的机会,给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让我们早日成佛。我们抓住机会别失去,这才是正确的。所以说不能颠倒。
什么叫如法护持?改造你不正确的知见,成就你,就叫如法护持。有的说,你看师父办什么事都离不开我。实际上人家那是锻炼你,成全你。因为我们有感到,咱们这里的僧人,很多跟我讲:“师父,咱们进深山吧!”早就想进深山,原先就厌恶就不想在闹区里呆,就这个地方我们认为也是“闹区”。
我们这的僧人就想进深山里去修行。但是有一点,佛法不兴盛,正法不住世,谁来起这个带头作用?所以说我们还有这个因缘,要把这个法要继续传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不能进深山,反复给大家讲。
有的师父也说:“师父,咱们干嘛要盖那些房子?”我说:“你不盖房,怎么给众生种福田?另外是给咱们盖吗?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就完事了。早晚一天我们要进深山。”
所以说护持一定要知道三宝的心,这样你才会珍惜三宝,知道怎么样去和三宝一条心。你在护持位成就,他在修行位成就,成就的结果没有区别,但修行的方法有所不同。这个一定要清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祥法师:       关于初学佛者皈依受戒问题的开示)(五明学佛网:妙祥法师:       关于初学佛者皈依受戒问题的开示)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八 诵大悲咒无附加条件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七 发心出家要真实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六 出坡也是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五 不为剃度而剃度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四 少睡增定慧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三 过斋亦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 抓住牛鼻子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八 无念才是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