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路上的善知识


   日期:2009/6/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转载)

一.前言

  “佛法难闻,中土难生,人身难得,善知识难遇。”要想学佛,其实是很因难的。个人学佛多年,除了感慨“隔阴之迷”使人忘失自己面目,也感慨可以帮助找回自己的善知识毕竟不多。个人也常碰到初学佛者最大的问题,便是“谁是我的善知识?”有些高僧、大德、法师、上师常是初学佛者谈论的对象,从修行法门,奇迹感应法力神通,言行举止,门下徒众,法脉传承,皆是做为“善知识的参考指标”,深怕修错路,学佛不成反学魔,或蹉跎光阴,不得成就。

  如何才能分辨善知识呢?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真能分辨的时候,要等自己成就,才能清楚何人是否真的是善知识。但大部分在未成就前,皆因无“择法眼”,很难分辨,只能凭一些资讯(有时还是错的),来作判。现在大部分人或以有名气,或有法力,或有苦行定力等作判断依据,不然只好人云亦云。或者也知道善知识应以“修心”为主,福慧双修,但在此末法时期,却碰不到心仪的善知识。要遇到自己的善知识,除了自己的器量要俱足,也需因缘福报。

  每个人皆有自己认定的善知识。个人仅将学佛心得,野人献曝,以供来者参考。

  二.善知识的特质

  一个少有“我执”,著重“修心”,兼“修法”利生,慈悲渡众的学佛者,基本上我们可以称为“善知识”。尤其强调“修心”,不妄起邪念,宁可弃“法”求“心”,也不“贪法”。所谓修佛法,是修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而不是一般所谓修法修神通。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众生而修,绝不是为自己私利。

  善知识也“明因果”,强调了因果,反而不能接近算命卜卦,风水地理,叫人趋吉避凶。更进一步,还要有出离三界缠缚的空慧。在人世间的善知识,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也与常人一样吃饭睡觉,也有喜怒哀乐,也礼佛拜佛,学佛修行。但与常人最大差别,或许不是生活经验的丰富,不是神通法力的高强,而是“心的慈悲和智慧”。因慈悲,便能恒益众生,因智慧,便能引领众生。

  三.能亲近的善知识

  每一位学佛者,在漫漫修行路上,各阶段皆有各阶段的善知识。初学佛者,需要能引领入佛门的善知识;行菩萨道者也需修菩萨道的善知识。善知识能带引学佛者接近正法,远离恶法。

  能亲近的善知识,类型粗分为五:

  (一)初级善知识(入门善知识):

  引导初入佛门,教导初学佛者三皈依,守五戒,认识佛菩萨,念佛礼佛,问讯顶礼等。很多人学佛,都是从亲戚朋友介绍开始学佛,这些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必须心存感激。

  (二)戒律善知识:

  以戒为师,持戒清净,著重佛门大小戒律,如五戒,十善,八关斋戒,菩萨戒,沙弥戒,比丘戒等。并且修苦行,像过午不食,在人格上值得后学钦佩。

  (三)经论善知识:

  以经典为主,擅于讲经说法,著重于读经,深入三藏(经,律,论),其佛学造诣之广博,值得尊敬与学习。如有“三藏法师”之称谓(精通经律论之法师),配合修证来讲经说法,才能讲到深妙。

  (四)修法善知识:

  以持咒修法为主,著重于持咒仪轨,深入陀罗尼门,其神通感应,用于救人,的确相当灵验。在佛门内,不少人持“大悲咒”而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灵感事迹,不胜枚举。这种善知识,争议性较大,端视其为人处世和人格而定。

  (五)福慧善知识:

  以福慧双修为主,著重人天福报的累积,也重视佛法智慧的开启。强调入世出世皆要圆满。此类善知识多从事菩萨道的事业,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中随缘度生。大至一国之君,小至贩夫走卒乞丐,或出家,或居士,皆可能是菩萨道的行者,通常终其一生,默默服务奉,无怨无悔;或有因缘,也会出来弘法利生。

  笔者个人觉得每种善知识都很好,因时因地适应不同根器的需要,不需评论高低,加以轩轾。说不定每种善知识,都是菩萨罗汉再来示现,只是众生眼拙识不得,这种菩萨罗汉示现的善知识,绝不会自称自己是佛菩萨罗汉,一旦泄漏,不是往生,就是装疯卖傻,像丰干和尚,寒山拾得一般。(由此可知,现在世上自称“菩萨转世”的,难道你不觉得有问题?)

  每一位精进的修行者,总是努力上求佛法,才能下化众生,渡一切苦厄,并不太强调来历,或是修行上种种瑞相。“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也不会太在意世间名闻利养,能自自在在,无所挂碍。

  四.善知识对学佛者的重要性

  学佛者在修行路上,除了发菩提心外,最重要的便是佛菩萨的皈依和善知识的协助引领。佛菩萨是永生永世的依止明灯,善知识带领学佛者找回皈依的佛菩萨。(皈依三宝佛法僧的意义,应是“僧”带领我们“皈依”依”,而非“皈依僧”,所以真正皈依一次便可,或自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也算皈依佛菩萨,即是佛门弟子。)善知识的重要性,主要有二:

  (一)修行上的指导,其本身必定实证实修:

  若只看经典修行,在深层的潜意识障碍和习气,会把佛法的真谛扭曲,最后还可能固执己见,落入所知障,文字障里。

  (二)修行成就的鉴定:

  学佛者在未成就前,要经由善知识的验证,以免魔障侵入而不自觉。修行中有种种幻象,常造成学佛者自以为修成,就是,就是菩萨,堕入魔知魔见,学佛者怎可不小心!

  如同指导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对主题若无专长,指导出的论文深度实在有限。若无实证实修,恐会落入“以盲导盲”的悲惨结果,这是一般要渡众生的学佛者的通。很多人在多读几部佛经后,就开始“引经据典”指导别人学佛,不然就靠点小神通,替人“指点迷津”,被天魔外道所摄而不自知。楞严经上己清楚说明末法时代,天魔会趁修行人有所贪求,心有障碍,“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楞严经上如何觉知魔事,应是所有学佛者必须加以注意的。

  好的善知识还会引介更适合学佛者的善知识。如文殊师利菩萨启发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并介绍善知识,才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什么文殊菩萨不自己指导善财童子呢?我觉得这是文殊菩萨高明之处,让善财童子找到自己真正因缘。一位学佛者会不会遇到自己的善知识?实在是“因”而已,过去生曾结善缘,今生遇到会倍觉亲切,修行更能契合。

  五.善知识的迷思

  现今有许多修行人的行为令笔者大惑不解。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以适应不同根器,但底下这些行径,实在值得学佛者深思一番。

  (一)神通法力强是善知识吗?

  对于正常人而言,“神通”的确让人著迷。拥有神通,便能感应常人所不知的境界,于是鬼神也来通,天魔也来通。有时宣称他即是佛菩萨再来,神通广大,有求必应,求事业有事业,求钱财有钱财,求法有法。佛法以“修心”为主,而此类修行者心有习气,若有神通,正好表现出“大习气”。诸如探人底细隐私;求指点以赚钱;到其他道场比法;暗施邪术害人;要求法者的供养愈多愈好;傲慢心强看不起其他学佛者;不明因果,强以神通介入因果等。这些行径,您觉得像正信的学佛者吗?这些有神通法力的修行者,仗著法力,为所欲为,相信自有因果报。如果不小心求过这类修行者,得到好处,必须在佛菩萨前忏悔,因正知见不足而走进外道;要更发菩提心,以求修行路上有善知识的因缘。

  (二)能通灵的是善知识?

  通灵人士常能感应人道以外的众生,故也略知轮回之苦,众生之苦,也知道“因果”,但是对于佛法的修心开悟,明心现性,可能毫无所知。通灵的确有能力解决一些事,故我们应心存尊重,尊重祂们为苦难众生解决困难烦恼,但不能以此为学佛榜样,更不能去学所谓的“启灵”,把自己的慧命出借。不过,因为六道众生都有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者在渡生,只是不同于人道的方式而已,所以也不要严重排斥。学佛者并不能自诩为最高等,便排斥其他信仰,应以谦卑的态度,学习佛法,也要以更大的慈悲心包容其他众生。

  (三)善知识看风水地理算命,使人趋吉避凶?

  的确有很多人遇到过“佛道双修的修行人”。不仅注重风水,还兼八字算命,遇有凶险时,叫人出国旅游,或贴符咒等(甚至强调一贴见效)。强调“趋吉避凶”,这种修行人的信徒还真不少,反正信徒能保平安”就好了。这里值得我们深思,佛教讲“各人因果各人了”,避开凶险,不就逃避因果吗?谁来慈悲来讨因果的众生呢?如果您的亲人被杀害,凶手逃避因果,您觉得有天理吗?学佛者对于“保平安”的观念,可能要修正,否则和民间信仰就没差别了。

  (四)领天命的善知识?

  有些修行者,宣称自己是领了“天命”,众生趋之若骛。佛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修行者如实修行,发菩提心,必蒙佛菩萨慈悲加持,以救度众生,只要心的“证量”够,也就有资格弘法利生。为什么要“领天命”?“天命”来自天道,天道亦在六道轮回之内。在无尽的时空中,有很多佛国净土,有很多佛菩萨都在弘法渡生,从未听说要“领天命”,这实在是学佛者要深思。(大概领了天命后就"高人一等"吧!)

  修行人形形色色,怎么决定,就看您怎么对您的法身慧命要求了,没有人可以替您决定。若非善知识,就当远离。

  六.“居士佛法”更需善知识

  居士有入世间的事业,家庭,社会等关系,又要修行出离世间,这两者如何取得均衡呢?“世间事用世间法,出世间事用出世间法”。这里的世间事要圆满,有赖“人间教育”。健全人格的形成,进退应对的礼节,道德文化的涵养,艺术气质的薰陶,都是“世间法”的范围,有赖个人充实,才有更多渡生的工具。

  而修行部分,居士非出家众,不能离群索居,戒律不多(一般为五戒,当然不起邪念的“菩提心戒”更好),佛经看的也有限,在这样情况下,“出世间法”更有赖于善知识的指导。“居士佛法”之典范有如维摩诘居士,胜曼夫人,福慧并重,更重视去除“贪嗔痴慢疑”的心地修持。

  最后笔者谨以最诚之心,顶礼世间所有的善知识,因为有这些善知识,佛法才得以续存,让末法时期学佛的我们,能有机会找回自己的面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知识       修行)(五明学佛网:善知识       修行)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真实善知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