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为什么空间与时间是一种幻觉?


   日期:2012/6/18 10: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空间与时间是一种幻觉?

我们活在时间里,走在空间中,然而对时间与空间的感知却是一种幻觉。在本质上,根本没有时间、空间这回事(这需要你仔细研读本篇文章及做深入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节:什么是相对论

为了明白时间与空间的虚幻性,我们要理解“相对论”,以及相对论是如何带给我们“时间变慢,空间收缩”奇异现象的?虽然理解相对论比较费脑力,但却是一件不可思议和十分有趣的事情。最早对相对论的思考起始于14岁那年他问老师的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以光速飞行,我的脸在镜子里就看不见了吗?”为了说明爱因斯坦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先做几点小说明:

一、是光子反射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脸

记得我在十岁时,一次一位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快?”结果有说马的,有说鹰的,也有说火箭的。最后大家统一了答案:只有眼睛最快。为什么呢?因为在你一眨眼的瞬间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大山。这一眨眼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理由就这么简单。

现象现在看来也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那时不知道是“光”的速度快而已。就是说,那时我们以为看到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够”到了山,所以说眼睛去“够”的速度很快。实际上,不是人的眼睛去“够”到山,而是山上反射的太阳光射到了眼睛里。所以,实际的速度是光的速度。

更清楚地说,我们可以想象光是像乒乓球一样的粒子,而之所以你能看到青山,不是青山放射出“光子”射进眼睛里,而是由太阳放射出来的“光子”先射到青山上,再反射到你的眼睛里的。如果没有阳光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实际上,我们永远看不到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我们看到的永远是这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而不是物体本身。比如,大家都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被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所以,我们之所以会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是由灯光或阳光照射过来的光子射到脸上,光子再反射进镜子中,然后光子从镜中又反射进眼睛里,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自己的“脸”。

光速不变原理

在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以前,人们已经证明了光在任何一个运动系统中的速度都是每秒30万公里。这一定理就被称为“光速不变原理”,相对论就是以这一定理为基础创建出来的。这一定理说的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现在想象你站在一处小型的火车站站台上,一辆火车以每秒 30米的速度由西向东行驶。而你的一位朋友坐在火车上,这时他用手向东扔一只乒乓球,这只乒乓球的速度是每秒3米。对于站在站台上的你看到这只乒乓球的速度是“火车30米/秒+3米/秒=33米/秒”,就是你看到是乒乓球是以每秒钟33米的速度向东运动的。而你的朋友在火车中看到乒乓球则是以每秒钟3米速度相对于他在运动。

假设一位航天员静止在太空中,他看到地球以465米/秒的速度向东转动,那么在他看到这只乒乓球则是向东以498米的速度在运动(乒乓球的速度3米/秒+火车速度30米/秒+地球转动速度465米/秒=乒乓球的速度498米/秒)。这样的物体速度简单相加的定理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也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

而光速不变原理的意思是,假如这个乒乓球换成为“光子球”的话,那么相对于你、火车上的朋友、航天员都会看到“光子球”是以每秒钟3米的同一速度在向东运动。这一点让人感觉到不可能,但事实就是如此。

三、经典牛顿力学与光速不变原理的冲突之处

由以上理解为基础,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假设爱因斯坦坐在一艘以光速运动的飞船上,面前3米处立有一面镜子,那么,1、如果按照牛顿的理论(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光速30万公里/秒缩短为“3米/秒”),即如果“光子球”以每秒钟3米速度在也以速度为3米/秒的宇宙飞船上运动的话,光子球的速度应该被简单相加为“飞船3米/秒+光子球速度3米/秒=6米/秒”。就是说,光子球的运动速度应该是每秒钟6米。这样光子球就可以追上爱因斯坦的面前的镜子,也会再反射回爱因斯坦的眼睛里,他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脸了。

2、如果按照人们实际测定的,无论相对于谁,“光子球”永远以每秒钟3米的速度在运动的话,那么当爱因斯坦坐着飞船以光速运动时,飞船、他、镜子都以每秒3米的速度运动,进而一个从他脸上反射的光子也以3米/秒的速度运动,结果就会发生“爱因斯坦、镜子、光子球”都会以同一个速度、同步并行地向一个方向运动。这样的话,从爱因斯坦脸上出发的“光子球”也就永远无法追上前面的镜子,既然光子球追不上前面的镜子,也就无法再从镜子中反射到爱因斯坦的眼睛里。这样爱因斯坦就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脸了。

所以,因为牛顿定理被认为完全正确,而光速恒定性也是正确的,这两个理论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矛盾。虽然爱因斯坦提的问题十分简单,但连老师也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结果,爱因斯坦最终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点,也最终证明了,如果他以光速运动的话,那么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脸,但却会发生奇异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四、问题答案:时间会变慢,空间会收缩。

首先想象一下,爱因斯坦乘坐一艘以光速三分之二速度(假定光速为每秒钟运动3米),即每秒钟2米速度运动的宇宙飞船上,从你面前向东运动。

在飞船上,距离爱因斯面前3米处立着一面大镜子,这个镜子的目的就是让爱因斯坦能够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脸。

在这时你看到,一个如乒乓球样的光子以每秒3米的速度由太阳发出,射到了爱因斯坦的脸上。然后这个光子就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爱因斯坦面前的镜子出发。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看到这个光子球相对于你来说,是每秒钟走3米的速度在前进;而同时你也看到,爱因斯坦乘坐的飞船相对于你以每秒钟2米的速度在前进。

在你的时间里,你看到这个光子球,一秒钟后就越过了爱因斯坦的脸一米的距离,这一点很清楚,大家也都能理解。所以,你会看到,你的时间过了3秒钟后,这个光子才以爱因斯坦的脸为起点,相对于爱因斯坦的脸走了3米的距离,而后射到了爱因斯坦面前3米处的镜子上。

而关键点就在这里了:在你看来,这个光子球在以每秒钟2米的速度运动的宇宙飞船上,需要3秒钟的时间才能相对于宇宙飞船中爱因斯坦的脸运动3米的距离。而这时,爱因斯坦也看到这个光子在他自己面前运动了3米的距离。就是说,你的时间是过了3秒钟后,宇宙飞船上的光子球相对于你运动了9米的距离。而爱因斯坦却看到,这个光子球,在自己面前只走了3米的距离,而时间却只过了1秒钟。

所以,在你看到这个宇宙飞船中的光子相对于你、在你面前、运动了3秒钟的时间,走了9米的距离,你测量到的光速是“9米÷3秒钟”=速度为“每秒钟走3米”。而关键点是,爱因斯坦却感到只过了一秒钟,光子在飞船上相对于他自己走了3米距离。由此爱因斯坦测量到的光速也是每秒钟走3米

所以发生了什么事了呢?很简单,你的时间过了3秒钟,而爱因斯坦只过了1秒钟。爱因斯坦的时间变慢了。在你感觉到在3秒钟的时间里,宇宙飞船以每秒2米的速度共计走了6米。而爱因斯坦却感觉只过了一秒钟,而飞船的速度是每秒钟走2米,这样爱因斯坦感到飞船只走了2米。相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他的空间也缩短了。

而这就是相对论带给我们的,当一个人以一个高速度运动的话,这个人的时间将变慢,而空间会缩短。(这里要说明一下:宇宙中没有任何物体能够以光速运动,只能以接近于光的速度运动。而爱因斯坦那个问题——想象自己以光速运动,只是一个假设的思维。实际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以光速运动的话,对于他来说时间将停止,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相对论带给我们一个超越常识的现象就是,不是爱因斯坦主观感觉上的时间过了1秒钟,他的生命生理新陈代谢过程、墙上的钟、手上的表都会慢下来,也就是说他真的会比你更年轻2秒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当我们认识一下到底什么是时间就会清楚了。

第二节:什么是时间

假如宇宙中只有一个原子,那么时间对于它来说,就等同于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可以相对于孩子而老去。而只有一个原子存在的话,它永远也不会老去,或者说从来也没年轻过,因为它找不到一个相比较的对象。空间也等同于没有,因为它相对于谁而有距离呢?既然没有距离的话,空间就是不存在的一个事物。

如果宇宙中出现2个原子的时候,空间就出现了,因为既然是2个原子,就肯定存在着距离,这样空间也就出现了。当这两个原子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那么它们之间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而在这时,就要对这两个原子之间发生的位置改变作一个标示,这时时间也就出现了。对原子之间不同的、序列性距离相等位置变化所作出的标记,就被称为时间。

进一步说,当一堆原子大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程度——大到手表上的一个秒针,而且这个秒针以60个小的相同位置进行序列化移动一圈时,这一圈的距离就被表示为“1分钟时间”。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时间是对“物体运动量”的度量。

在137亿年前的一次“点”的大爆炸,突然让宇宙产生了无法计数的原子,当然也随之出现了无法计数原子间的相对运动。时间随之产生了。在根本上,原子相对运动的速度是度量时间的标准,那么原子运动的速度有多快呢?

在室温25℃的情况下,每一个原子在空间中运动的距离是它本身体积的10兆倍。如果按照这一比例放大到人体的话,这个人就会在一秒内狂奔5兆米,也就是会横穿过100万个地球的距离。由于原子实在太小了,所以虽然它移动了自己本身体积的10兆倍距离,但在我们的尺度下,这个距离仅是200米

可是每一个人都由原子组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以每秒钟200米速度移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个原子每一秒钟都会改变运动方向至少1000亿次以上。所以由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组成的水分子,在1分钟内最多也只能移动0.1厘米的距离。原子实在是太小了,那么,在这么混乱的运动中如何分辨出时间呢?关键取决于原子运动的尺度。

比如说,我们一天的时间就是一大堆原子,即地球旋转一圈的时间。这一圈的时间也是我们可以重复看到两次太阳的时间。在一千年前,人类才将一整天划分为24等分,即24小时的由来。而在5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0个小时。现在一小时的时间是人们根据今天地球自转一圈而制定出来的,所以,一小时的时间是人定的,而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事情。

也许令你无法相信,钟表上分针的出现仅仅不到300年的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人们需要更精准地计算工作的时间与报酬的合理性。当然火车也要更精准地开,工人要正点上班,所以分针就从钟表的表盘上长了出来,秒针也随后出现了。而且很快就蔓延到世界各地。

就是说,人们以地球自转一圈为基准划分出了24小时,又以一小时为基准分出了60分钟,再以一分钟为基准分出了60秒钟。所以一秒钟的时间完全取决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而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5.7公里。而一天中有24小时×60分钟×60秒=86400秒。所以用40075.7公里÷86400秒=0.4638391公里465米。就是说,你原地不动,地球就会带着你以每秒钟465米速度向一个方向飞奔。当然一天你会飞奔40075.7公里,这也就是人们很熟悉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由来。

所以,我们的1秒钟就是对地球转动465米距离的度量。而我们很不方便实时去测量地球转动距离来计量时间,那么,我们又以什么“东西”为测量时间的工具呢?

1583年,19岁的伽利略一次在风雨交加中,通过观察比萨大教堂摇摆的吊顶而发现了摆的定律。他用自己的脉搏计时,他发现无论吊顶摇摆的幅度有多大,它完成一次循环摆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由此伽利略提供给人类一个在相等时间内,完成一次振动的计时工具,这也让人们至今还用这老方法制造机械钟表。

那么,一分钟内钟摆的摆动是多少次呢?这依赖于我们用多大的钟表和其内部构件。比如,是教堂上的大钟,还是座在地上2米高的大钟,或者是挂在墙上的小挂钟。所以,人们是反过来将地球自转一圈1440分之一区间内,即一分钟时间内,让一个秒针围绕表盘转一圈定义为一分钟。又将这一圈划分成60等份,而当秒钟移动一个等份的时候,就定义为一秒钟。

所以,人们不是根据钟摆的晃动时间定义分钟,而是通过观察确定,一个特定大小的钟摆,在地球自转一圈的1440分之一的区间内——地球自转465米距离的情况下,这个特定大小的钟摆会以相等的时间,规律性地摆动多少次。然后,再反过来将确定后的钟摆摆动的次数,定义为一分钟的时间。

如果一个精致钟表的钟摆在一分钟内来回晃荡了600次,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时间精确到十分之一秒——因为每秒钟,钟摆会以相等的时间晃荡10次,所以才能够被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刘翔以12秒88打破世界记录,而如果用一个机械表来测量刘祥的成绩的话,就会非常困难。因为大的挂钟很难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一分钟钟摆能晃荡600次的钟表也只能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所以,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事物可以在1440分之一的地球转动区间内,即一秒钟,以相等的时间振荡的次数越高,那么我们精确到的时间就会越短。

在1967年,人类发现铯133原子释放出的电磁波每秒钟恒定地振动9192631770周,并在国际上,由此定义了一秒钟的世界统一时间为这种电磁波来回摆荡9192631770周的时间。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人类可以将时间精确到9192631770分之1秒的时间。当然我们也制造出了这种计时器,这种计时器叫做“原子钟”。

今天人类制造出的原子钟其运行一亿年才有可以走慢或快一秒钟。这个钟完全超出了我们需要计量时间的精确度。所以,在本质上,时间只是人类对物质运动“量度”的一种标记方法。

既然时间本质上是原子“相对运动”量的一个标示,那么原子相互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答案:依化学反应规律进行的。而化学反应,就是原子与原子发生相互间连接变化,再次组建成新分子结构的过程。比如,氢气在燃烧过程当中,会由原来两个氢分子(一个氢分子含里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一个氧分子含里有2个氧原子)发生重新组合成两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含里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原子、分子发生重新组合的过程就是化学——即变化的学问。

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比如,一个糖分子被蛋白酶“砸”成两个丙酮酸分子,丙酮酸分子再裂解释放出氢原子、碳原子。而后,这些氢与碳原子与你从呼吸得来的氧原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来自豆浆或牛肉的蛋白质被分解成更小的“砖头”——氨基酸。最终,这些“砖头”就被用来组建你的身体。所以小孩子才会长大,伤口才会愈合。

化学反应就是原子发生重组的过程,而原子能够重组的动力来自于原子的激烈运动。如果能够让原子停止运动,那么化学反应也就停止了。既然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时间也就停止了。所以我们追寻时间追寻到了原子的激烈运动上了。而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什么让原子“活蹦乱跳”的呢?

第三节、是什么让原子“活蹦乱跳”的

我们已经说过,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足球场那么大的话,原子中的质子仅如一粒细沙,而围绕这粒“细沙”在外围旋转的电子像一颗灰尘一样大小。而原子的“活力”就来自于电子围绕质子旋转的速度和离原子核的距离。

那么,电子的速度有多快呢?答案是,电子以接近每秒钟20万公里的速度疯狂地绕着质子旋转。而电子为什么会这么疯狂?因为围绕着电子周围疯狂旋转的是每秒钟以30万公里极速飞奔的电磁场——当电磁场被表达为块状的时候,就被表示为“光子”,所以,围绕电子旋转的是无数的光子球。

在电子周围旋转的电磁场,被我们标记为负性,即负电场。而在质子周围的电磁场则被标记为正电场。电子与质子之间的“胶力”是通过相互交换电磁场来完成的。由于用来交换的电磁场平时我们看不到,所以就被称为“虚的”,所以科学家将这些看不到的“场量子”命名为“虚光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每秒钟30万公里运动的东西,被封闭在十分狭小的原子内,它所蕴含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如果燃烧如人体一样重的木材的话,在十米之外我们就不会被它烤到。但是要把一个人体所拥有的原子全部转化成能量的话,至少会将半个地球化为一片火海(每爆炸一颗原子弹,最终所转化的物质是微量的)。

就是说,人体内每一个原子中被封闭的能量实在太大了。而能量是什么?就是电磁场。当电磁场以一个特定频率在空间移动的时候(当然,电磁场总是以一个永远不变的速度移动,即光速不变原理),我们看到的就是光。所以,最终原子运动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其内部围绕电子和质子疯狂旋转的电磁场的能量。而电磁场的速度是绝对的,即30万公里∕秒,那么电磁场的能量是如何被表达的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每秒钟运动30万公里像乒乓球一样的光子,当它由原子内共振被增强能量时,它的速度不会变慢,它在每秒钟振荡的频率会增加。所以,能量被储存在光子振动的频率上,而不是速度上。比如,当一个光子球拥有以每秒钟振荡1亿亿次频率的能量运动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太阳光。而以拥有每秒钟一千万亿亿次振荡频率能量运动的时候,就是我们无法看到的紫外线、X射线等。当以拥有每秒钟一万次频率振荡能量的时候,就是我们手机上发射的无线电波。所有类型的电磁波速度都一样,但拥有的能量却不同。     时间的存在依赖于原子之间发生的相互运动,而这相对运动依赖于原子的活跃程度。原子的“活蹦乱跳”的程度,又取决于电子与质子之间相对运动的激烈性,而这“激烈性”又取决于围绕电子与质子旋转电磁场的速度和振荡频率。

所以,最终的一切取决于原子内电磁场的速度和振荡频率。如果有一个方法让电磁场停止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振荡,则会直接导致原子之间停止相对运动,化学反应即为停止,生命的进程也就停止了。进而,时间也就随之凝固了。而如何能够让电磁场停止相对运动和振荡呢?

第四节:是什么让电磁场停止运动的

为了能够简单、清楚地说明,以下只说明到光子围绕质子旋转层面,而不深入到光子振荡层面。

在原子内,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质子)做高速旋转,而电磁场(光子)围绕着电子、质子及电子与原子核之间以光速旋转振荡和传递着。那么,当这个原子以光速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就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同步运动,这样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就处于停止状态。进一步说,电子与质子之间相对运动停止了,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停止了,这时化学反应停止了。既然所有的相对运动都停止了,那么基于时间本质上是物质相对运动量的度量,所以时间也就停止了。

为了更清楚说明这个现象,下面我做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我们把电子比喻成自己,把光子比喻成小孩子,而把光子的绝对速度——每秒钟30万公里比喻成每秒钟走10米(这样的比喻,也以此类推到电子围绕质子的旋转、原子围绕原子的旋转)。

现在想象一下,你、我、爱因斯坦和另外一百个人在一处广场上站立不动。而每一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小孩子以每秒钟走1米的速度,以每一个人为中心,作周长为10米的圆圈转圈。包括小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手上都拎着一个钟表。小孩子围绕我们每转一圈,就走了10米的长度,而每一个人手上的钟表也都是走了10秒钟。

现在,爱因斯坦相对于这100人突然也以每秒钟走一米的速度向前方前进。这时,围绕爱因斯坦转圈小孩子的速度也是每秒钟走1米,所以他为了能够追上爱因斯坦,就不能在围绕着爱因斯坦旋转了,而只能与爱因斯坦平清楚说明这个现象,下面我做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们把电子比喻成自己,把光子比喻成小孩子,而把光子的绝对速度——每秒钟30万公里比喻成每秒钟走10米(这样的比喻,也以此类推到电子围绕质子的旋转、原子围绕原子的旋转)。

现在想象一下,你、我、爱因斯坦和另外一百个人在一处广场上站立不动。而每一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小孩子以每秒钟走1米的速度,以每一个人为中心,作周长为10米的圆圈转圈。包括小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手上都拎着一个钟表。小孩子围绕我们每转一圈,就走了10米的长度,而每一个人手上的钟表也都是走了10秒钟。

现在,爱因斯坦相对于这100人突然也以每秒钟走一米的速度向前方前进。这时,围绕爱因斯坦转圈小孩子的速度也是每秒钟走1米,所以他为了能够追上爱因斯坦,就不能在围绕着爱因斯坦旋转了,而只能与爱因斯坦平行地向前方共同前进。结果静止在原地的我们看到,过了100秒中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转了10圈,而围绕着爱因斯坦的小孩子由于无法提高速度(光速的绝对性)和必须能够追上爱因斯坦,所以小孩子与爱因斯坦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静止的。就是说,小孩子连一圈也没有围绕爱因斯坦转完。

然后,让你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也向前方走。在过了100秒钟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我们转了10圈,而你身边的小孩子由于是以每秒钟10米速度运动的,而你是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运动的,所以每过一秒钟他就会比你快0.1米的距离,也就让他能够在每秒钟余出0.1米的速度围绕着你作旋转运动。所以结果是,100秒钟后,你身边的小孩子只相对于你移动了10米(100秒×0.1米10米)的距离,而正好围绕你转了一圈。

进一步说,在100秒钟后,围绕着爱因斯坦身边的小孩子一圈也没有转完,而围绕着你的小孩子转了1圈,而在原地围绕着我们转的小孩子转了10圈。

所以,以光的绝对速度为基准,不同的运动速度,就会导致不同原子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进而所经历时间就是不相同。所以,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测量物质相对运动的一种“量度”。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时,为什么会比静止的我们更年轻呢?

任何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人们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由于原子之间法生激烈的相对运动所导致的。而细胞内原子之间相对运动有多激烈呢?

细胞内的每一个蛋白质都是由几万个原子组成的,而这些蛋白质每秒钟都会相互撞击10亿次以上。在10亿次的撞击中蛋白质要完成1000件任务——砸开葡萄糖分子以释放出能量,或者组建新的蛋白质——胰岛素、肌肉纤维、肾上腺素等。在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秒钟都会完成六万亿的分解与组建蛋白质的事件。这当然包括你脑中拥有的1千亿个的脑神经细胞。

当一堆原子(比如你)向一个方向以光速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原子、分子、细胞都会朝一个方向以绝对速度运动——光速不变原理。因为是绝对的速度,所以,光子相对于电子、电子相对于质子、原子相对于原子、分子相对于分子、细胞相对于细胞、我相对于你、秒针相对于钟盘、钟摆相对于钟座,一切相对运动都停止了,化学变化和手上的钟都也停止了,时间也就停止了,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而当这堆原子——比如说是你乘坐飞船脱离地球以光子90%的速度,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你身上所有原子内部的相对运动就会相对于静止在地球的我们就慢了10倍。当我们身体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旋转10圈的时候,由于你的速度是光速的90%,所以你身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才会转1圈,进而你身体任何一个细胞内的化学事件只能发生了六千亿件,而不是六万亿件。进而你的时间会比我们慢10倍(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量度)。你手上钟表里的原子也会比我们手上钟表里的原子的相对运动慢10倍,这样你的钟也会走慢10倍。你的心灵也会慢10倍——在你感觉过了“一小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过了10个“一小会”的时间。

第五节:意识是如何变慢的

人的意识过程会变慢拥有十分深奥的内在含义,由此可以体悟心灵本质。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如何变慢的呢?

我们平时看到的日光灯是一直亮着的,实际这是错觉。日光灯的光线是以每秒钟100次闪动的。我们可以把日光灯每闪亮一次定义为一个“灯量子”(量子:即是被分割的“量”)。而当一百个“灯量子”连续出现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连续被点亮的日光灯。

而我们所体验到的任何一个意识的过程——比如欣赏音乐或观看美女,都是我们“意识量子”连续出现的过程。我们以为意识感受是一直出现的,实际这也是错觉,我们的意识感受也像日光灯的闪烁一样,以每秒钟25次的频率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那么,如何通过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证明“意识量子”的存在呢?

首先,1秒钟=1000毫秒。而我们脑内出现的每一个意识量子的时间是40毫秒,即一秒钟我们脑中会出现25个意识量子。

其次,如果两个事件,比如两次嘀嗒声或两张图片先后出现在40毫秒钟的时间框限内(即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短于40毫秒)的话,我们在意识感知上就分不清楚那个声音在前,那个在后;而图片景色将成为双影,因为意识会将这两个事件整合为一个事件。

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正好是40毫秒时,我们不但能分清楚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看成是连续出现的。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40毫秒,比如50毫秒的话,我们即可以分清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分成不相干的、不连续的两个事件。最好证明的例子就是播放的电影胶片。

当电影胶片(每一个胶片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图片组成的)以每秒钟50个图片——即每2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电影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景物的模糊双影——因为这时两个图片会在40毫秒以内同时出现,我们的意识就会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5个图片——即每4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如同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一样,电影中的人物及景物是连续运动的。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0个图片——即每5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连续的运动的物体,而是连续出现的图片。

那么一个意识量子是如何在脑中被“突现”出来的呢?这取决于我们脑内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首先,任何一个人脑内都由超过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每一个神经细胞又与其它超过20万个的神经细胞相互联系。这样大脑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用以传递信息的是我们由食盐获得的正、负离子为载体的神经电流。脑神经纤维内几乎每时每刻都流动着这些带携带电磁场的离子。

脑在整体上,每一秒钟会同步发放25次的“高峰电流”。每一次高峰电流都会让我们产生一个意识量子,也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一个十分鲜明的意识感受,比如闻到玫瑰香、或看到红苹果。这样我们每一秒钟就产生了25个意识量子。

就是说,当脑内神经电流每秒钟发生25次同步放电时,就产生了我的思念及意识感受。

所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思念及意识感受依赖于脑内神经网络每秒钟25次电流发放的同步振荡。而电流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纤维内原子与原子相互碰撞所导致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原子的运动又依赖于原子内电磁场围绕电子和质子旋转的活跃程度。

当你以光速的90%,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神经细胞纤维内的电流的运动速度是我们的十分之一。进一步,神经电流所引发的振荡次数也减少到我们的十分之一——我们脑内在10秒钟振荡了250次,而你只振荡了25次(你的意识量子减少了90%)。你是思念及意识的产生也就比我们慢了10倍,即我们念了10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你也只能念一句,同时你“享受”到的意识也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过了10秒钟,你过1秒钟的时间。我们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你则经过了1年。一切都是变慢了。而时间也扭曲了。你所有感受到意识及思想都变慢了。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时间变慢”与你很遥远,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只是由于我们之间相对运动速度很慢,无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而已。

比如,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到火车站接你的朋友,然而火车晚点了,这样你焦急地以每秒钟1米速度回踏步在钟楼下。而你的朋友正坐在火车上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向你驶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钟楼、你、火车上的朋友都会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就是说,相对于光的绝对速度30万公里/秒而言,时间每过一秒钟,因为你是以1米/秒的速度行走的,而你经历的时间就会比钟楼上的钟慢了30万公里×1000米/公里=30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你的朋友是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前进的,所以就比钟楼慢了3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比你慢了300000000分之9秒的时间。也就是说,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的空间距离,这时空间与时间有了一个对等的相互转换的关系。不但质量与能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时间与空间也是如此相对的。

这种时间与空间相对转换的关系与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什么情况呢?比如有人在街上问你:“距离这里最近的银行有多远?” 这时你不太可能会回答“有500米的距离”,而你很可能会说:“从这里向前走10分钟就到了”。这时距离和时间转换了,这种转换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以行走速度和距离在到达目的地时间上的判断。

而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却是一个非常识性的问题。

比如,当我们把九万亿亿尔格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凭空将1000万吨重——如一座大山——的东西提升1000米高度,或可以一直点亮你家厨房60瓦灯泡7万年的时间)转换成物质的话,就只是一克的物质。而反过来说,任何一克重的物质,比如一小块冰糖、一粒细沙、一小朵花,都可以被转化为九万亿亿尔格能量。物质转换为能量是巨大的,而时间转换为空间也是很宽的——1秒钟可以转换为30万公里。

当人类能够制造出超越光速的机器时,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或到将来。就像爱因斯坦一开始对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只是一种理论,而后在人类拥有相应仪器情况下才得到验证及运用一样(如原子弹、核电站),虽然今天对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理论早已被提出,但什么时候能制造出一个时间机器,至少现在还无法作出精确预测。

第六节:我们是一只苹果虫吗 

我们把电子比喻成自己,把光子比喻成小孩子,而把光子的绝对速度——每秒钟30万公里比喻成每秒钟走10(这样的比喻,也以此类推到电子围绕质子的旋转、原子围绕原子的旋转)。

 

现在想象一下,你、我、爱因斯坦和另外一百个人在一处广场上站立不动。而每一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小孩子以每秒钟走1的速度,以每一个人为中心,作周长为10的圆圈转圈。包括小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手上都拎着一个钟表。小孩子围绕我们每转一圈,就走了10的长度,而每一个人手上的钟表也都是走了10秒钟。 

 

现在,爱因斯坦相对于这100人突然也以每秒钟走一米的速度向前方前进。这时,围绕爱因斯坦转圈小孩子的速度也是每秒钟走1,所以他为了能够追上爱因斯坦,就不能在围绕着爱因斯坦旋转了,而只能与爱因斯坦平行地向前方共同前进。结果静止在原地的我们看到,过了100秒中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转了10圈,而围绕着爱因斯坦的小孩子由于无法提高速度(光速的绝对性)和必须能够追上爱因斯坦,所以小孩子与爱因斯坦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静止的。就是说,小孩子连一圈也没有围绕爱因斯坦转完。

 

然后,让你以每秒钟0.9的速度也向前方走。在过了100秒钟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我们转了10圈,而你身边的小孩子由于是以每秒钟10速度运动的,而你是以每秒钟0.9的速度运动的,所以每过一秒钟他就会比你快0.1的距离,也就让他能够在每秒钟余出0.1的速度围绕着你作旋转运动。所以结果是,100秒钟后,你身边的小孩子只相对于你移动了10100秒×0.110)的距离,而正好围绕你转了一圈。

 

进一步说,在100秒钟后,围绕着爱因斯坦身边的小孩子一圈也没有转完,而围绕着你的小孩子转了1圈,而在原地围绕着我们转的小孩子转了10圈。

 

所以,以光的绝对速度为基准,不同的运动速度,就会导致不同原子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进而所经历时间就是不相同。所以,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测量物质相对运动的一种“量度”。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时,为什么会比静止的我们更年轻呢?

 

任何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人们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由于原子之间法生激烈的相对运动所导致的。而细胞内原子之间相对运动有多激烈呢?     

 

细胞内的每一个蛋白质都是由几万个原子组成的,而这些蛋白质每秒钟都会相互撞击10亿次以上。在10亿次的撞击中蛋白质要完成1000件任务——砸开葡萄糖分子以释放出能量,或者组建新的蛋白质——胰岛素、肌肉纤维、肾上腺素等。在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秒钟都会完成六万亿的分解与组建蛋白质的事件。这当然包括你脑中拥有的1千亿个的脑神经细胞。

 

当一堆原子(比如你)向一个方向以光速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原子、分子、细胞都会朝一个方向以绝对速度运动——光速不变原理。因为是绝对的速度,所以,光子相对于电子、电子相对于质子、原子相对于原子、分子相对于分子、细胞相对于细胞、我相对于你、秒针相对于钟盘、钟摆相对于钟座,一切相对运动都停止了,化学变化和手上的钟都也停止了,时间也就停止了,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而当这堆原子——比如说是你乘坐飞船脱离地球以光子90%的速度,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你身上所有原子内部的相对运动就会相对于静止在地球的我们就慢了10倍。当我们身体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旋转10圈的时候,由于你的速度是光速的90%,所以你身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才会转1圈,进而你身体任何一个细胞内的化学事件只能发生了六千亿件,而不是六万亿件。进而你的时间会比我们慢10倍(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量度)。你手上钟表里的原子也会比我们手上钟表里的原子的相对运动慢10倍,这样你的钟也会走慢10倍。你的心灵也会慢10倍——在你感觉过了“一小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过了10个“一小会”的时间。

 

第五节:意识是如何变慢的

人的意识过程会变慢拥有十分深奥的内在含义,由此可以体悟心灵本质。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如何变慢的呢?

 

我们平时看到的日光灯是一直亮着的,实际这是错觉。日光灯的光线是以每秒钟100次闪动的。我们可以把日光灯每闪亮一次定义为一个“灯量子”(量子:即是被分割的“量”)。而当一百个“灯量子”连续出现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连续被点亮的日光灯。

 

而我们所体验到的任何一个意识的过程——比如欣赏音乐或观看美女,都是我们“意识量子”连续出现的过程。我们以为意识感受是一直出现的,实际这也是错觉,我们的意识感受也像日光灯的闪烁一样,以每秒钟25次的频率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那么,如何通过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证明“意识量子”的存在呢?       

 

首先,1秒钟=1000毫秒。而我们脑内出现的每一个意识量子的时间是40毫秒,即一秒钟我们脑中会出现25个意识量子。

    

其次,如果两个事件,比如两次嘀嗒声或两张图片先后出现在40毫秒钟的时间框限内(即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短于40毫秒)的话,我们在意识感知上就分不清楚那个声音在前,那个在后;而图片景色将成为双影,因为意识会将这两个事件整合为一个事件。

 

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正好是40毫秒时,我们不但能分清楚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看成是连续出现的。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40毫秒,比如50毫秒的话,我们即可以分清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分成不相干的、不连续的两个事件。最好证明的例子就是播放的电影胶片。   

  

当电影胶片(每一个胶片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图片组成的)以每秒钟50个图片——即每2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电影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景物的模糊双影——因为这时两个图片会在40毫秒以内同时出现,我们的意识就会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5个图片——即每4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如同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一样,电影中的人物及景物是连续运动的。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0个图片——即每5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连续的运动的物体,而是连续出现的图片。 

    

那么一个意识量子是如何在脑中被“突现”出来的呢?这取决于我们脑内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首先,任何一个人脑内都由超过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每一个神经细胞又与其它超过20万个的神经细胞相互联系。这样大脑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用以传递信息的是我们由食盐获得的正、负离子为载体的神经电流。脑神经纤维内几乎每时每刻都流动着这些带携带电磁场的离子。

 

脑在整体上,每一秒钟会同步发放25次的“高峰电流”。每一次高峰电流都会让我们产生一个意识量子,也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一个十分鲜明的意识感受,比如闻到玫瑰香、或看到红苹果。这样我们每一秒钟就产生了25个意识量子。 

 

就是说,当脑内神经电流每秒钟发生25次同步放电时,就产生了我的思念及意识感受。

 

所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思念及意识感受依赖于脑内神经网络每秒钟25次电流发放的同步振荡。而电流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纤维内原子与原子相互碰撞所导致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原子的运动又依赖于原子内电磁场围绕电子和质子旋转的活跃程度。

 

当你以光速的90%,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神经细胞纤维内的电流的运动速度是我们的十分之一。进一步,神经电流所引发的振荡次数也减少到我们的十分之一——我们脑内在10秒钟振荡了250次,而你只振荡了25次(你的意识量子减少了90%)。你是思念及意识的产生也就比我们慢了10倍,即我们念了10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你也只能念一句,同时你“享受”到的意识也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过了10秒钟,你过1秒钟的时间。我们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你则经过了1年。一切都是变慢了。而时间也扭曲了。你所有感受到意识及思想都变慢了。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时间变慢”与你很遥远,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只是由于我们之间相对运动速度很慢,无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而已。

 

比如,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到火车站接你的朋友,然而火车晚点了,这样你焦急地以每秒钟1速度回踏步在钟楼下。而你的朋友正坐在火车上以每秒钟10的速度向你驶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钟楼、你、火车上的朋友都会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就是说,相对于光的绝对速度30万公里/秒而言,时间每过一秒钟,因为你是以1/秒的速度行走的,而你经历的时间就会比钟楼上的钟慢了30万公里×1000/公里=30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你的朋友是以每秒钟10的速度前进的,所以就比钟楼慢了3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比你慢了300000000分之9秒的时间。也就是说,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的空间距离,这时空间与时间有了一个对等的相互转换的关系。不但质量与能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时间与空间也是如此相对的。 

 

这种时间与空间相对转换的关系与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什么情况呢?比如有人在街上问你:“距离这里最近的银行有多远?” 这时你不太可能会回答“有500的距离”,而你很可能会说:“从这里向前走10分钟就到了”。这时距离和时间转换了,这种转换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以行走速度和距离在到达目的地时间上的判断。   

 

而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却是一个非常识性的问题。

 

比如,当我们把九万亿亿尔格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凭空将1000万吨重——如一座大山——的东西提升1000高度,或可以一直点亮你家厨房60瓦灯泡7万年的时间)转换成物质的话,就只是一克的物质。而反过来说,任何一克重的物质,比如一小块冰糖、一粒细沙、一小朵花,都可以被转化为九万亿亿尔格能量。物质转换为能量是巨大的,而时间转换为空间也是很宽的——1秒钟可以转换为30万公里。       

 

当人类能够制造出超越光速的机器时,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或到将来。就像爱因斯坦一开始对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只是一种理论,而后在人类拥有相应仪器情况下才得到验证及运用一样(如原子弹、核电站),虽然今天对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理论早已被提出,但什么时候能制造出一个时间机器,至少现在还无法作出精确预测。   

  

第六节:我们是一只苹果虫吗

当咬一口苹果,有时你会发现一只苹果虫,而那只虫子也在惊讶地发现着你。因为在你没咬开这只苹果之前,这只虫子会以为它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每啃一小口苹果,它都会认为已经为自己扩展出一小块宇宙空间。     

 

苹果虫有自己感知到的气味、味道和纹理,也许还有自己的游戏和艺术。但对于苹果树、田野、汽车、甚至月球来说,根本毫无所知。 就算在几百年前,人类还以为地球是平的,而且是宇宙中心,也以为宇宙就这么大。当惊讶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时候,人们还固执认为“这就是一切了”。直到近一百年,当发现原来宇宙中拥有那么多的恒星和星系时,却突然迷茫了。  

 

一切没有尽头,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今天的我们不是“苹果虫”。下面,就看一下我们的“宇宙苹果”有多大,以及时间—空间是如何虚幻的。 

 

一、对宇宙空间的度量

如果把体积是地球130万倍的太阳缩小为一颗核桃大小的话,地球就是在1.5外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一粒灰尘,而含有九大行星的太阳系足有322宽。离我们最近的另一颗“核桃”却在418公里以外。

 

在这个比例中,含有超过1千亿个“核桃”的银河系竟然有965万公里宽——也就是,太阳如核桃大小,银河系的空间有800个地球连在一起那么的宽敞。进而离这颗“核桃”最近的星系有6436万公里之遥远。就算星系之间有这么的遥远,它们还是会相互胶黏在一起形成“星系团”。比如,我们的银河系就是与其它近40个星系组成了科学家称为的“本星系团”。而离我们最近的另一个星系团——“室女座星系团”却拥有2500多个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但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呢?还是以在太阳是核桃的比例中,“室女座星系团”在“核桃”64亿公里以外。而这64亿公里是什么概念呢?比如,地球距太阳是1.5亿公里,而在这个比例中却被缩短为1.5。而我们离“室女座星系团”的距离是,64亿公里×1000/每公里÷1.542266亿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63999亿亿公里。

 

注意:这是在太阳如核桃大小的情况下,“室女座星系团”离这颗3厘米大小的“核桃”有42266亿个1.5亿公里的距离。  

 

此刻,我们对天文数字已经麻木了。然而,就算如此“大” 的一个星系团,在整个宇宙中却是被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因为一个星系团相对于宇宙来说,就像地球相对于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一样,而平时我们谁又会在意在地球上是否多了、或少了一小块石头呢!  

 

二、对时间的度量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圈的时间,我们称为一年,即一个地球年。我们感受到的一秒钟就是31536000分之1地球年的时间。我们觉得一秒钟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为连一次呼吸都无法完成,但对一个原子来说时间却太长了,因为它至少要与其它原子完成10亿次的撞击。 

 

而原子每撞击一次,即10亿分之1秒的时间,对于电子来说时间又太长了。因为在原子每撞击1次的时间里,电子要围绕原子核转了10万万亿圈。也就是相对于电子来说过了10万万亿电子年。而接下来,一个电子年的时间对原子核中作高速旋转的质子来说,又是无限的久远。质子看电子,就像我们看天上固定不动恒星一样,几千年也不见移动一点位置(比如,对于我们来说,北极星几千年来一直固定在那里;而对宇宙意识来说,北极星又像我们看电子一样,嗖嗖飞奔)。往大一点说,我们以为一地球年的时间很长,但对于太阳来说,这时间简直就是一瞬。因为在一个太阳年(太阳围绕银河系转一圈为一太阳年)时间里,人类经过了2.5亿年。而星系与星系、星系群与星系群之间相对运动的时间又变得无限久远了。而进一步,宇宙与宇宙的相对运动对我们来说,就像苹果虫无法想象竟然还存在汽车或月亮一样!

 

三、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空中

当有一天,你能够以99%光速——即每秒钟297千公里速度向宇宙深处运动时,我们在1秒钟内感知到的意识,如被针扎到时的刺痛,你却需要100秒我们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意识感受过程。一年后,当你回到地球时,我们早已经死去,因为地球已经过了100年的时间。而问题是,我们相对于谁而衰老,又相对于谁而有意识变慢的情形呢?   

 

因为此时此刻,你正“乘坐”在地球上以每秒钟465速度自转着;地球又以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带着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以每秒钟25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旋转(旋转一圈需要2.5亿年);银河系则以每秒钟600公里的速度向长蛇星座方向狂奔(此刻你坐在电脑前,每秒钟会以880.465公里的速度向一个方向狂奔。而你坐地也不再是日行八万里,而是7607万公里,每年你会走277 亿公里)。而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又相对于其它星系团,或类星体相对于我们以每秒钟20万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宇宙深处狂飙。       

 

每一个星系团都如同是宇宙中一个“泡泡”,而泡泡之间都以疯狂的速度狂飙着相互远离。宇宙中没有绝对的静止,每个星系团泡泡都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度量。      

 

进一步,因为一切都在高速相对运动着,所以,从星系团到星系团,从星系到星系,从恒星系到地球,再到你、我、原子、电子、也许还有“神”,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空间泡泡中”。  

 

四、我们体验到的永远是过去,此时此刻也是幻境。

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活在“现在”上。当你向十米外看一位朋友时,你看到的不是此刻的他,而是3000万分之1秒之前的他,因为从他身上反射过来的光子,需要3000万分之1秒的时间,经过十米距离后,才能走到你的眼睛里。当你与1000公里以外一位朋友通电话时,你听到的也是300分之1秒之前他的声音,因为无线电波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从他的手机上“走”到你的手机上。    

 

进一步,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光要走8分钟才会到达这里。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永远是8分钟以前的太阳——我们看到永远是过去。假如某一天,太阳一下子堙灭了,我们要等到8分钟以后才会知道。

 

光一秒钟走30万公里,而一分钟会走1800万公里,一天会走259亿公里,一年会走94608亿公里。而这个数太大了,表达起来也不方便,所以科学家就很聪明地将94608亿公里定义为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  

 

更近一步,当你在晚上放眼天上星星时,你看到许多星光都是几百万光年以外的恒星及星系发出来的。就是说,几百万年以前,当这星星发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光芒时,人类还没有被进化出来,而此刻那颗恒星也许早已暗淡无光。而当你用望远镜看100亿光年以外的类星体时(或者你用眼睛看任何一个星系团时),所看到的是100亿年之前这颗类星体发出的光。而那时,太阳还没有诞生,因为太阳今天只有50岁亿岁。也许此刻,那里的似人生物也在用望远镜朝我们看过来,他看到的也是100亿年前的这里,他要想看到今天的人类及地球,至少还要等在100亿年。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此刻放眼看到的所有星系及星系团,也许现在都早已形成了巨大黑洞(实际上,宇宙中的黑洞比我们看得到的星星还要多)。而从那上面进化出来的高级生物也许正乘坐着宇宙飞船向我们奔来。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中,而这个时间——空间本质上,也只是我们脑中对过去事物所作的一种标记。我们无法留住过去,也抓不住未来,而只能活在自己的此时此刻中!而此时此刻也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留不住任何一个“此时此刻”。 

   

最终,一切都是幻境!而幻境之中有一个东西不是虚幻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第七节:觉者,佛也;这个不是虚幻的。

凡是我们能够用意识感受到一切的思想、运动、空间、时间,都是脑内原子相对运动的测度,也都因感知而存在。每一层次的事物——电子、光子、原子、你、我、太阳系、银行系、宇宙,都在作着相对运动,而意识就逐层次扩展开去——向原子、电子深处,向恒星、星系、宇宙层面,都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意识——也都是对一个意识的不同呈现——即是,万物皆有佛性,也是万物都是同一个佛性的意思。 

 

如果你能钻入电子深处,你会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体系。而我们的宇宙,对更高层面“意识”来说,也是一个“电子”!   

 

所以,佛性不是虚幻的。佛性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个佛性又如何去感知呢?    

 

引用南怀瑾老师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天王悟道禅师,整天打坐,县长来访,亦不加理会,把县长惹恼了,叫人把这个和尚丢到河里,河里浮出一座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上面,这下子把这些人吓住了,因此感化了这位县长,成为他的皈依徒弟。

 

天王悟道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呦哎呦地叫。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师父啊!您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师父生病还哎呦哎呦地叫,这像什么话?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悟道一听不再叫了,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里,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徒弟答: “当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这个是不痛的!”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灵魂、本心、意识、如来、是多么浅显而易见。当我问你,为什么会相信有灵魂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自己活着;我知道清风拂面,我知道牙痛,我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也知道有时人们会忘记这点,我还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    

 

当我们看到某一个人死去了,我们相信他的那个“知道”就是他的灵魂,而相信他的那个“知道”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许多人却要到身外去寻找灵魂、本心、意识或者如来——创建出许多理论来满足自己的想象,却不愿意相信,此时此刻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如来本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祖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而问题是,佛祖说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真心中物,而“怎么个真心中物”却没有说。实则无法说,因为只有深入禅定中才能够感知到你就是“它”。所以,佛祖在佛经中一直教导我们要修禅入定。而今天量子力学的发展,对于如何“真心中物”却可以我们去窥上一窥!接下来,我会努力打开、扩展可以窥探的孔洞,而你的工作就是你把眼睛放上去。

 

无论如何,此刻我们还活着,我们以我们的时间来度量意识的呈现。而最终,一但离开脑神经系统的运行,即原子的运动,我们的意识还存在吗?或者说,还会存在另一个有意识的觉察吗(记住:佛者,觉也)?

 

实际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我们不应当问,脑神经系统是如何呈现出意识的,而应当问,意识是如何创造出脑神经系统运行的。只有超越常识的提问,才能获得超越常识的答案。最终是“怎么个真心中物”?

 

 

 

行地向前方共同前进。结果静止在原地的我们看到,过了100秒中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转了10圈,而围绕着爱因斯坦的小孩子由于无法提高速度(光速的绝对性)和必须能够追上爱因斯坦,所以小孩子与爱因斯坦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静止的。就是说,小孩子连一圈也没有围绕爱因斯坦转完。

 

然后,让你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也向前方走。在过了100秒钟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我们转了10圈,而你身边的小孩子由于是以每秒钟10米速度运动的,而你是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运动的,所以每过一秒钟他就会比你快0.1米的距离,也就让他能够在每秒钟余出0.1米的速度围绕着你作旋转运动。所以结果是,100秒钟后,你身边的小孩子只相对于你移动了10米(100秒×0.1米10米)的距离,而正好围绕你转了一圈。

 

进一步说,在100秒钟后,围绕着爱因斯坦身边的小孩子一圈也没有转完,而围绕着你的小孩子转了1圈,而在原地围绕着我们转的小孩子转了10圈。

 

所以,以光的绝对速度为基准,不同的运动速度,就会导致不同原子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进而所经历时间就是不相同。所以,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测量物质相对运动的一种“量度”。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时,为什么会比静止的我们更年轻呢?

 

任何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人们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由于原子之间法生激烈的相对运动所导致的。而细胞内原子之间相对运动有多激烈呢?     

 

细胞内的每一个蛋白质都是由几万个原子组成的,而这些蛋白质每秒钟都会相互撞击10亿次以上。在10亿次的撞击中蛋白质要完成1000件任务——砸开葡萄糖分子以释放出能量,或者组建新的蛋白质——胰岛素、肌肉纤维、肾上腺素等。在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秒钟都会完成六万亿的分解与组建蛋白质的事件。这当然包括你脑中拥有的1千亿个的脑神经细胞。

 

当一堆原子(比如你)向一个方向以光速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原子、分子、细胞都会朝一个方向以绝对速度运动——光速不变原理。因为是绝对的速度,所以,光子相对于电子、电子相对于质子、原子相对于原子、分子相对于分子、细胞相对于细胞、我相对于你、秒针相对于钟盘、钟摆相对于钟座,一切相对运动都停止了,化学变化和手上的钟都也停止了,时间也就停止了,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而当这堆原子——比如说是你乘坐飞船脱离地球以光子90%的速度,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你身上所有原子内部的相对运动就会相对于静止在地球的我们就慢了10倍。当我们身体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旋转10圈的时候,由于你的速度是光速的90%,所以你身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才会转1圈,进而你身体任何一个细胞内的化学事件只能发生了六千亿件,而不是六万亿件。进而你的时间会比我们慢10倍(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量度)。你手上钟表里的原子也会比我们手上钟表里的原子的相对运动慢10倍,这样你的钟也会走慢10倍。你的心灵也会慢10倍——在你感觉过了“一小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过了10个“一小会”的时间。

 

第五节:意识是如何变慢的

人的意识过程会变慢拥有十分深奥的内在含义,由此可以体悟心灵本质。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如何变慢的呢?

 

我们平时看到的日光灯是一直亮着的,实际这是错觉。日光灯的光线是以每秒钟100次闪动的。我们可以把日光灯每闪亮一次定义为一个“灯量子”(量子:即是被分割的“量”)。而当一百个“灯量子”连续出现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连续被点亮的日光灯。

 

而我们所体验到的任何一个意识的过程——比如欣赏音乐或观看美女,都是我们“意识量子”连续出现的过程。我们以为意识感受是一直出现的,实际这也是错觉,我们的意识感受也像日光灯的闪烁一样,以每秒钟25次的频率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那么,如何通过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证明“意识量子”的存在呢?       

 

首先,1秒钟=1000毫秒。而我们脑内出现的每一个意识量子的时间是40毫秒,即一秒钟我们脑中会出现25个意识量子。

    

其次,如果两个事件,比如两次嘀嗒声或两张图片先后出现在40毫秒钟的时间框限内(即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短于40毫秒)的话,我们在意识感知上就分不清楚那个声音在前,那个在后;而图片景色将成为双影,因为意识会将这两个事件整合为一个事件。

 

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正好是40毫秒时,我们不但能分清楚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看成是连续出现的。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40毫秒,比如50毫秒的话,我们即可以分清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分成不相干的、不连续的两个事件。最好证明的例子就是播放的电影胶片。   

  

当电影胶片(每一个胶片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图片组成的)以每秒钟50个图片——即每2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电影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景物的模糊双影——因为这时两个图片会在40毫秒以内同时出现,我们的意识就会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5个图片——即每4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如同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一样,电影中的人物及景物是连续运动的。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0个图片——即每5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连续的运动的物体,而是连续出现的图片。 

    

那么一个意识量子是如何在脑中被“突现”出来的呢?这取决于我们脑内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首先,任何一个人脑内都由超过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每一个神经细胞又与其它超过20万个的神经细胞相互联系。这样大脑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用以传递信息的是我们由食盐获得的正、负离子为载体的神经电流。脑神经纤维内几乎每时每刻都流动着这些带携带电磁场的离子。

 

脑在整体上,每一秒钟会同步发放25次的“高峰电流”。每一次高峰电流都会让我们产生一个意识量子,也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一个十分鲜明的意识感受,比如闻到玫瑰香、或看到红苹果。这样我们每一秒钟就产生了25个意识量子。 

 

就是说,当脑内神经电流每秒钟发生25次同步放电时,就产生了我的思念及意识感受。

 

所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思念及意识感受依赖于脑内神经网络每秒钟25次电流发放的同步振荡。而电流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纤维内原子与原子相互碰撞所导致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原子的运动又依赖于原子内电磁场围绕电子和质子旋转的活跃程度。

 

当你以光速的90%,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神经细胞纤维内的电流的运动速度是我们的十分之一。进一步,神经电流所引发的振荡次数也减少到我们的十分之一——我们脑内在10秒钟振荡了250次,而你只振荡了25次(你的意识量子减少了90%)。你是思念及意识的产生也就比我们慢了10倍,即我们念了10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你也只能念一句,同时你“享受”到的意识也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过了10秒钟,你过1秒钟的时间。我们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你则经过了1年。一切都是变慢了。而时间也扭曲了。你所有感受到意识及思想都变慢了。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时间变慢”与你很遥远,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只是由于我们之间相对运动速度很慢,无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而已。

 

比如,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到火车站接你的朋友,然而火车晚点了,这样你焦急地以每秒钟1米速度回踏步在钟楼下。而你的朋友正坐在火车上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向你驶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钟楼、你、火车上的朋友都会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就是说,相对于光的绝对速度30万公里/秒而言,时间每过一秒钟,因为你是以1米/秒的速度行走的,而你经历的时间就会比钟楼上的钟慢了30万公里×1000米/公里=30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你的朋友是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前进的,所以就比钟楼慢了3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比你慢了300000000分之9秒的时间。也就是说,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的空间距离,这时空间与时间有了一个对等的相互转换的关系。不但质量与能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时间与空间也是如此相对的。 

 

这种时间与空间相对转换的关系与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什么情况呢?比如有人在街上问你:“距离这里最近的银行有多远?” 这时你不太可能会回答“有500米的距离”,而你很可能会说:“从这里向前走10分钟就到了”。这时距离和时间转换了,这种转换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以行走速度和距离在到达目的地时间上的判断。   

 

而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却是一个非常识性的问题。

 

比如,当我们把九万亿亿尔格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凭空将1000万吨重——如一座大山——的东西提升1000米高度,或可以一直点亮你家厨房60瓦灯泡7万年的时间)转换成物质的话,就只是一克的物质。而反过来说,任何一克重的物质,比如一小块冰糖、一粒细沙、一小朵花,都可以被转化为九万亿亿尔格能量。物质转换为能量是巨大的,而时间转换为空间也是很宽的——1秒钟可以转换为30万公里。       

 

当人类能够制造出超越光速的机器时,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或到将来。就像爱因斯坦一开始对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只是一种理论,而后在人类拥有相应仪器情况下才得到验证及运用一样(如原子弹、核电站),虽然今天对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理论早已被提出,但什么时候能制造出一个时间机器,至少现在还无法作出精确预测。   

  

第六节:我们是一只苹果虫吗

当咬一口苹果,有时你会发现一只苹果虫,而那只虫子也在惊讶地发现着你。因为在你没咬开这只苹果之前,这只虫子会以为它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每啃一小口苹果,它都会认为已经为自己扩展出一小块宇宙空间。     

 

苹果虫有自己感知到的气味、味道和纹理,也许还有自己的游戏和艺术。但对于苹果树、田野、汽车、甚至月球来说,根本毫无所知。 就算在几百年前,人类还以为地球是平的,而且是宇宙中心,也以为宇宙就这么大。当惊讶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时候,人们还固执认为“这就是一切了”。直到近一百年,当发现原来宇宙中拥有那么多的恒星和星系时,却突然迷茫了。  

 

一切没有尽头,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今天的我们不是“苹果虫”。下面,就看一下我们的“宇宙苹果”有多大,以及时间—空间是如何虚幻的。 

 

一、对宇宙空间的度量

如果把体积是地球130万倍的太阳缩小为一颗核桃大小的话,地球就是在1.5米外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一粒灰尘,而含有九大行星的太阳系足有322米宽。离我们最近的另一颗“核桃”却在418公里以外。

 

在这个比例中,含有超过1千亿个“核桃”的银河系竟然有965万公里宽——也就是,太阳如核桃大小,银河系的空间有800个地球连在一起那么的宽敞。进而离这颗“核桃”最近的星系有6436万公里之遥远。就算星系之间有这么的遥远,它们还是会相互胶黏在一起形成“星系团”。比如,我们的银河系就是与其它近40个星系组成了科学家称为的“本星系团”。而离我们最近的另一个星系团——“室女座星系团”却拥有2500多个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但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呢?还是以在太阳是核桃的比例中,“室女座星系团”在“核桃”64亿公里以外。而这64亿公里是什么概念呢?比如,地球距太阳是1.5亿公里,而在这个比例中却被缩短为1.5米。而我们离“室女座星系团”的距离是,64亿公里×1000米/每公里÷1.5米=42266亿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63999亿亿公里。

 

注意:这是在太阳如核桃大小的情况下,“室女座星系团”离这颗3厘米大小的“核桃”有42266亿个1.5亿公里的距离。  

 

此刻,我们对天文数字已经麻木了。然而,就算如此“大” 的一个星系团,在整个宇宙中却是被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因为一个星系团相对于宇宙来说,就像地球相对于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一样,而平时我们谁又会在意在地球上是否多了、或少了一小块石头呢!  

 

二、对时间的度量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圈的时间,我们称为一年,即一个地球年。我们感受到的一秒钟就是31536000分之1地球年的时间。我们觉得一秒钟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为连一次呼吸都无法完成,但对一个原子来说时间却太长了,因为它至少要与其它原子完成10亿次的撞击。 

 

而原子每撞击一次,即10亿分之1秒的时间,对于电子来说时间又太长了。因为在原子每撞击1次的时间里,电子要围绕原子核转了10万万亿圈。也就是相对于电子来说过了10万万亿电子年。而接下来,一个电子年的时间对原子核中作高速旋转的质子来说,又是无限的久远。质子看电子,就像我们看天上固定不动恒星一样,几千年也不见移动一点位置(比如,对于我们来说,北极星几千年来一直固定在那里;而对宇宙意识来说,北极星又像我们看电子一样,嗖嗖飞奔)。往大一点说,我们以为一地球年的时间很长,但对于太阳来说,这时间简直就是一瞬。因为在一个太阳年(太阳围绕银河系转一圈为一太阳年)时间里,人类经过了2.5亿年。而星系与星系、星系群与星系群之间相对运动的时间又变得无限久远了。而进一步,宇宙与宇宙的相对运动对我们来说,就像苹果虫无法想象竟然还存在汽车或月亮一样!

 

三、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空中

当有一天,你能够以99%光速——即每秒钟29万7千公里速度向宇宙深处运动时,我们在1秒钟内感知到的意识,如被针扎到时的刺痛,你却需要100秒我们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意识感受过程。一年后,当你回到地球时,我们早已经死去,因为地球已经过了100年的时间。而问题是,我们相对于谁而衰老,又相对于谁而有意识变慢的情形呢?   

 

因为此时此刻,你正“乘坐”在地球上以每秒钟465米速度自转着;地球又以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带着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以每秒钟25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旋转(旋转一圈需要2.5亿年);银河系则以每秒钟600公里的速度向长蛇星座方向狂奔(此刻你坐在电脑前,每秒钟会以880.465公里的速度向一个方向狂奔。而你坐地也不再是日行八万里,而是7607万公里,每年你会走277 亿公里)。而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又相对于其它星系团,或类星体相对于我们以每秒钟20万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宇宙深处狂飙。       

 

每一个星系团都如同是宇宙中一个“泡泡”,而泡泡之间都以疯狂的速度狂飙着相互远离。宇宙中没有绝对的静止,每个星系团泡泡都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度量。      

 

进一步,因为一切都在高速相对运动着,所以,从星系团到星系团,从星系到星系,从恒星系到地球,再到你、我、原子、电子、也许还有“神”,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空间泡泡中”。  

 

四、我们体验到的永远是过去,此时此刻也是幻境。

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活在“现在”上。当你向十米外看一位朋友时,你看到的不是此刻的他,而是3000万分之1秒之前的他,因为从他身上反射过来的光子,需要3000万分之1秒的时间,经过十米距离后,才能走到你的眼睛里。当你与1000公里以外一位朋友通电话时,你听到的也是300分之1秒之前他的声音,因为无线电波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从他的手机上“走”到你的手机上。    

 

进一步,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光要走8分钟才会到达这里。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永远是8分钟以前的太阳——我们看到永远是过去。假如某一天,太阳一下子堙灭了,我们要等到8分钟以后才会知道。

 

光一秒钟走30万公里,而一分钟会走1800万公里,一天会走259亿公里,一年会走9兆4608亿公里。而这个数太大了,表达起来也不方便,所以科学家就很聪明地将9兆4608亿公里定义为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  

 

更近一步,当你在晚上放眼天上星星时,你看到许多星光都是几百万光年以外的恒星及星系发出来的。就是说,几百万年以前,当这星星发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光芒时,人类还没有被进化出来,而此刻那颗恒星也许早已暗淡无光。而当你用望远镜看100亿光年以外的类星体时(或者你用眼睛看任何一个星系团时),所看到的是100亿年之前这颗类星体发出的光。而那时,太阳还没有诞生,因为太阳今天只有50岁亿岁。也许此刻,那里的似人生物也在用望远镜朝我们看过来,他看到的也是100亿年前的这里,他要想看到今天的人类及地球,至少还要等在100亿年。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此刻放眼看到的所有星系及星系团,也许现在都早已形成了巨大黑洞(实际上,宇宙中的黑洞比我们看得到的星星还要多)。而从那上面进化出来的高级生物也许正乘坐着宇宙飞船向我们奔来。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中,而这个时间——空间本质上,也只是我们脑中对过去事物所作的一种标记。我们无法留住过去,也抓不住未来,而只能活在自己的此时此刻中!而此时此刻也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留不住任何一个“此时此刻”。 

   

最终,一切都是幻境!而幻境之中有一个东西不是虚幻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第七节:觉者,佛也;这个不是虚幻的。

凡是我们能够用意识感受到一切的思想、运动、空间、时间,都是脑内原子相对运动的测度,也都因感知而存在。每一层次的事物——电子、光子、原子、你、我、太阳系、银行系、宇宙,都在作着相对运动,而意识就逐层次扩展开去——向原子、电子深处,向恒星、星系、宇宙层面,都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意识——也都是对一个意识的不同呈现——即是,万物皆有佛性,也是万物都是同一个佛性的意思。 

 

如果你能钻入电子深处,你会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体系。而我们的宇宙,对更高层面“意识”来说,也是一个“电子”!   

 

所以,佛性不是虚幻的。佛性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个佛性又如何去感知呢?    

 

引用南怀瑾老师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天王悟道禅师,整天打坐,县长来访,亦不加理会,把县长惹恼了,叫人把这个和尚丢到河里,河里浮出一座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上面,这下子把这些人吓住了,因此感化了这位县长,成为他的皈依徒弟。

 

天王悟道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呦哎呦地叫。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师父啊!您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师父生病还哎呦哎呦地叫,这像什么话?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悟道一听不再叫了,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里,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徒弟答: “当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这个是不痛的!”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灵魂、本心、意识、如来、是多么浅显而易见。当我问你,为什么会相信有灵魂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自己活着;我知道清风拂面,我知道牙痛,我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也知道有时人们会忘记这点,我还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    

 

当我们看到某一个人死去了,我们相信他的那个“知道”就是他的灵魂,而相信他的那个“知道”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许多人却要到身外去寻找灵魂、本心、意识或者如来——创建出许多理论来满足自己的想象,却不愿意相信,此时此刻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如来本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祖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而问题是,佛祖说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真心中物,而“怎么个真心中物”却没有说。实则无法说,因为只有深入禅定中才能够感知到你就是“它”。所以,佛祖在佛经中一直教导我们要修禅入定。而今天量子力学的发展,对于如何“真心中物”却可以我们去窥上一窥!接下来,我会努力打开、扩展可以窥探的孔洞,而你的工作就是你把眼睛放上去。

 

无论如何,此刻我们还活着,我们以我们的时间来度量意识的呈现。而最终,一但离开脑神经系统的运行,即原子的运动,我们的意识还存在吗?或者说,还会存在另一个有意识的觉察吗(记住:佛者,觉也)?

 

实际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我们不应当问,脑神经系统是如何呈现出意识的,而应当问,意识是如何创造出脑神经系统运行的。只有超越常识的提问,才能获得超越常识的答案。最终是“怎么个真心中物”?

 

 

 

IFY: inter-ideograph;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TEXT-ALIGN: justify" align>

当咬一口苹果,有时你会发现一只苹果虫,而那只虫子也在惊讶地发现着你。因为在你没咬开这只苹果之前,这只虫子会以为它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每啃一小口苹果,它都会认为已经为自己扩展出一小块宇宙空间。

苹果虫有自己感知到的气味、味道和纹理,也许还有自己的游戏和艺术。但对于苹果树、田野、汽车、甚至月球来说,根本毫无所知。 就算在几百年前,人类还以为地球是平的,而且是宇宙中心,也以为宇宙就这么大。当惊讶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时候,人们还固执认为“这就是一切了”。直到近一百年,当发现原来宇宙中拥有那么多的恒星和星系时,却突然迷茫了。

一切没有尽头,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今天的我们不是“苹果虫”。下面,就看一下我们的“宇宙苹果”有多大,以及时间—空间是如何虚幻的。

一、对宇宙空间的度量

如果把体积是地球130万倍的太阳缩小为一颗核桃大小的话,地球就是在1.5米外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一粒灰尘,而含有九大行星的太阳系足有322米宽。离我们最近的另一颗“核桃”却在418公里以外。

在这个比例中,含有超过1千亿个“核桃”的银河系竟然有965万公里宽——也就是,太阳如核桃大小,银河系的空间有800个地球连在一起那么的宽敞。进而离这颗“核桃”最近的星系有6436万公里之遥远。就算星系之间有这么的遥远,它们还是会相互胶黏在一起形成“星系团”。比如,我们的银河系就是与其它近40个星系组成了科学家称为的“本星系团”。而离我们最近的另一个星系团——“室女座星系团”却拥有2500多个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但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呢?还是以在太阳是核桃的比例中,“室女座星系团”在“核桃”64亿公里以外。而这64亿公里是什么概念呢?比如,地球距太阳是1.5亿公里,而在这个比例中却被缩短为1.5米。而我们离“室女座星系团”的距离是,64亿公里×1000米/每公里÷1.5米=42266亿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63999亿亿公里。

注意:这是在太阳如核桃大小的情况下,“室女座星系团”离这颗3厘米大小的“核桃”有42266亿个1.5亿公里的距离。

此刻,我们对天文数字已经麻木了。然而,就算如此“大” 的一个星系团,在整个宇宙中却是被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因为一个星系团相对于宇宙来说,就像地球相对于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一样,而平时我们谁又会在意在地球上是否多了、或少了一小块石头呢!

二、对时间的度量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圈的时间,我们称为一年,即一个地球年。我们感受到的一秒钟就是31536000分之1地球年的时间。我们觉得一秒钟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为连一次呼吸都无法完成,但对一个原子来说时间却太长了,因为它至少要与其它原子完成10亿次的撞击。

而原子每撞击一次,即10亿分之1秒的时间,对于电子来说时间又太长了。因为在原子每撞击1次的时间里,电子要围绕原子核转了10万万亿圈。也就是相对于电子来说过了10万万亿电子年。而接下来,一个电子年的时间对原子核中作高速旋转的质子来说,又是无限的久远。质子看电子,就像我们看天上固定不动恒星一样,几千年也不见移动一点位置(比如,对于我们来说,北极星几千年来一直固定在那里;而对宇宙意识来说,北极星又像我们看电子一样,嗖嗖飞奔)。往大一点说,我们以为一地球年的时间很长,但对于太阳来说,这时间简直就是一瞬。因为在一个太阳年(太阳围绕银河系转一圈为一太阳年)时间里,人类经过了2.5亿年。而星系与星系、星系群与星系群之间相对运动的时间又变得无限久远了。而进一步,宇宙与宇宙的相对运动对我们来说,就像苹果虫无法想象竟然还存在汽车或月亮一样!

三、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空中

当有一天,你能够以99%光速——即每秒钟29万7千公里速度向宇宙深处运动时,我们在1秒钟内感知到的意识,如被针扎到时的刺痛,你却需要100秒我们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意识感受过程。一年后,当你回到地球时,我们早已经死去,因为地球已经过了100年的时间。而问题是,我们相对于谁而衰老,又相对于谁而有意识变慢的情形呢?

因为此时此刻,你正“乘坐”在地球上以每秒钟465米速度自转着;地球又以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带着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以每秒钟25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旋转(旋转一圈需要2.5亿年);银河系则以每秒钟600公里的速度向长蛇星座方向狂奔(此刻你坐在电脑前,每秒钟会以880.465公里的速度向一个方向狂奔。而你坐地也不再是日行八万里,而是7607万公里,每年你会走277 亿公里)。而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又相对于其它星系团,或类星体相对于我们以每秒钟20万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宇宙深处狂飙。

每一个星系团都如同是宇宙中一个“泡泡”,而泡泡之间都以疯狂的速度狂飙着相互远离。宇宙中没有绝对的静止,每个星系团泡泡都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度量。

进一步,因为一切都在高速相对运动着,所以,从星系团到星系团,从星系到星系,从恒星系到地球,再到你、我、原子、电子、也许还有“神”,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空间泡泡中”。

四、我们体验到的永远是过去,此时此刻也是幻境。

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活在“现在”上。当你向十米外看一位朋友时,你看到的不是此刻的他,而是3000万分之1秒之前的他,因为从他身上反射过来的光子,需要3000万分之1秒的时间,经过十米距离后,才能走到你的眼睛里。当你与1000公里以外一位朋友通电话时,你听到的也是300分之1秒之前他的声音,因为无线电波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从他的手机上“走”到你的手机上。

进一步,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光要走8分钟才会到达这里。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永远是8分钟以前的太阳——我们看到永远是过去。假如某一天,太阳一下子堙灭了,我们要等到8分钟以后才会知道。

光一秒钟走30万公里,而一分钟会走1800万公里,一天会走259亿公里,一年会走9兆4608亿公里。而这个数太大了,表达起来也不方便,所以科学家就很聪明地将9兆4608亿公里定义为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

更近一步,当你在晚上放眼天上星星时,你看到许多星光都是几百万光年以外的恒星及星系发出来的。就是说,几百万年以前,当这星星发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光芒时,人类还没有被进化出来,而此刻那颗恒星也许早已暗淡无光。而当你用望远镜看100亿光年以外的类星体时(或者你用眼睛看任何一个星系团时),所看到的是100亿年之前这颗类星体发出的光。而那时,太阳还没有诞生,因为太阳今天只有50岁亿岁。也许此刻,那里的似人生物也在用望远镜朝我们看过来,他看到的也是100亿年前的这里,他要想看到今天的人类及地球,至少还要等在100亿年。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此刻放眼看到的所有星系及星系团,也许现在都早已形成了巨大黑洞(实际上,宇宙中的黑洞比我们看得到的星星还要多)。而从那上面进化出来的高级生物也许正乘坐着宇宙飞船向我们奔来。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中,而这个时间——空间本质上,也只是我们脑中对过去事物所作的一种标记。我们无法留住过去,也抓不住未来,而只能活在自己的此时此刻中!而此时此刻也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留不住任何一个“此时此刻”。

最终,一切都是幻境!而幻境之中有一个东西不是虚幻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第七节:觉者,佛也;这个不是虚幻的。

凡是我们能够用意识感受到一切的思想、运动、空间、时间,都是脑内原子相对运动的测度,也都因感知而存在。每一层次的事物——电子、光子、原子、你、我、太阳系、银行系、宇宙,都在作着相对运动,而意识就逐层次扩展开去——向原子、电子深处,向恒星、星系、宇宙层面,都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意识——也都是对一个意识的不同呈现——即是,万物皆有佛性,也是万物都是同一个佛性的意思。

如果你能钻入电子深处,你会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体系。而我们的宇宙,对更高层面“意识”来说,也是一个“电子”!

所以,佛性不是虚幻的。佛性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个佛性又如何去感知呢?

引用南怀瑾老师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天王悟道禅师,整天打坐,县长来访,亦不加理会,把县长惹恼了,叫人把这个和尚丢到河里,河里浮出一座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上面,这下子把这些人吓住了,因此感化了这位县长,成为他的皈依徒弟。

天王悟道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呦哎呦地叫。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师父啊!您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师父生病还哎呦哎呦地叫,这像什么话?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悟道一听不再叫了,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里,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徒弟答: “当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这个是不痛的!”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灵魂、本心、意识、如来、是多么浅显而易见。当我问你,为什么会相信有灵魂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自己活着;我知道清风拂面,我知道牙痛,我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也知道有时人们会忘记这点,我还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

当我们看到某一个人死去了,我们相信他的那个“知道”就是他的灵魂,而相信他的那个“知道”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许多人却要到身外去寻找灵魂、本心、意识或者如来——创建出许多理论来满足自己的想象,却不愿意相信,此时此刻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如来本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祖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而问题是,佛祖说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真心中物,而“怎么个真心中物”却没有说。实则无法说,因为只有深入禅定中才能够感知到你就是“它”。所以,佛祖在佛经中一直教导我们要修禅入定。而今天量子力学的发展,对于如何“真心中物”却可以我们去窥上一窥!接下来,我会努力打开、扩展可以窥探的孔洞,而你的工作就是你把眼睛放上去。

无论如何,此刻我们还活着,我们以我们的时间来度量意识的呈现。而最终,一但离开脑神经系统的运行,即原子的运动,我们的意识还存在吗?或者说,还会存在另一个有意识的觉察吗(记住:佛者,觉也)?

实际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我们不应当问,脑神经系统是如何呈现出意识的,而应当问,意识是如何创造出脑神经系统运行的。只有超越常识的提问,才能获得超越常识的答案。最终是“怎么个真心中物”?

行地向前方共同前进。结果静止在原地的我们看到,过了100秒中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转了10圈,而围绕着爱因斯坦的小孩子由于无法提高速度(光速的绝对性)和必须能够追上爱因斯坦,所以小孩子与爱因斯坦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静止的。就是说,小孩子连一圈也没有围绕爱因斯坦转完。

然后,让你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也向前方走。在过了100秒钟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我们转了10圈,而你身边的小孩子由于是以每秒钟10米速度运动的,而你是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运动的,所以每过一秒钟他就会比你快0.1米的距离,也就让他能够在每秒钟余出0.1米的速度围绕着你作旋转运动。所以结果是,100秒钟后,你身边的小孩子只相对于你移动了10米(100秒×0.1米10米)的距离,而正好围绕你转了一圈。

进一步说,在100秒钟后,围绕着爱因斯坦身边的小孩子一圈也没有转完,而围绕着你的小孩子转了1圈,而在原地围绕着我们转的小孩子转了10圈。

所以,以光的绝对速度为基准,不同的运动速度,就会导致不同原子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进而所经历时间就是不相同。所以,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测量物质相对运动的一种“量度”。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时,为什么会比静止的我们更年轻呢?

任何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人们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由于原子之间法生激烈的相对运动所导致的。而细胞内原子之间相对运动有多激烈呢?

细胞内的每一个蛋白质都是由几万个原子组成的,而这些蛋白质每秒钟都会相互撞击10亿次以上。在10亿次的撞击中蛋白质要完成1000件任务——砸开葡萄糖分子以释放出能量,或者组建新的蛋白质——胰岛素、肌肉纤维、肾上腺素等。在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秒钟都会完成六万亿的分解与组建蛋白质的事件。这当然包括你脑中拥有的1千亿个的脑神经细胞。

当一堆原子(比如你)向一个方向以光速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原子、分子、细胞都会朝一个方向以绝对速度运动——光速不变原理。因为是绝对的速度,所以,光子相对于电子、电子相对于质子、原子相对于原子、分子相对于分子、细胞相对于细胞、我相对于你、秒针相对于钟盘、钟摆相对于钟座,一切相对运动都停止了,化学变化和手上的钟都也停止了,时间也就停止了,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而当这堆原子——比如说是你乘坐飞船脱离地球以光子90%的速度,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你身上所有原子内部的相对运动就会相对于静止在地球的我们就慢了10倍。当我们身体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旋转10圈的时候,由于你的速度是光速的90%,所以你身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才会转1圈,进而你身体任何一个细胞内的化学事件只能发生了六千亿件,而不是六万亿件。进而你的时间会比我们慢10倍(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量度)。你手上钟表里的原子也会比我们手上钟表里的原子的相对运动慢10倍,这样你的钟也会走慢10倍。你的心灵也会慢10倍——在你感觉过了“一小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过了10个“一小会”的时间。

第五节:意识是如何变慢的

人的意识过程会变慢拥有十分深奥的内在含义,由此可以体悟心灵本质。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如何变慢的呢?

我们平时看到的日光灯是一直亮着的,实际这是错觉。日光灯的光线是以每秒钟100次闪动的。我们可以把日光灯每闪亮一次定义为一个“灯量子”(量子:即是被分割的“量”)。而当一百个“灯量子”连续出现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连续被点亮的日光灯。

而我们所体验到的任何一个意识的过程——比如欣赏音乐或观看美女,都是我们“意识量子”连续出现的过程。我们以为意识感受是一直出现的,实际这也是错觉,我们的意识感受也像日光灯的闪烁一样,以每秒钟25次的频率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那么,如何通过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证明“意识量子”的存在呢?

首先,1秒钟=1000毫秒。而我们脑内出现的每一个意识量子的时间是40毫秒,即一秒钟我们脑中会出现25个意识量子。

其次,如果两个事件,比如两次嘀嗒声或两张图片先后出现在40毫秒钟的时间框限内(即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短于40毫秒)的话,我们在意识感知上就分不清楚那个声音在前,那个在后;而图片景色将成为双影,因为意识会将这两个事件整合为一个事件。

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正好是40毫秒时,我们不但能分清楚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看成是连续出现的。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40毫秒,比如50毫秒的话,我们即可以分清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分成不相干的、不连续的两个事件。最好证明的例子就是播放的电影胶片。

当电影胶片(每一个胶片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图片组成的)以每秒钟50个图片——即每2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电影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景物的模糊双影——因为这时两个图片会在40毫秒以内同时出现,我们的意识就会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5个图片——即每4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如同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一样,电影中的人物及景物是连续运动的。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0个图片——即每5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连续的运动的物体,而是连续出现的图片。

那么一个意识量子是如何在脑中被“突现”出来的呢?这取决于我们脑内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首先,任何一个人脑内都由超过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每一个神经细胞又与其它超过20万个的神经细胞相互联系。这样大脑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用以传递信息的是我们由食盐获得的正、负离子为载体的神经电流。脑神经纤维内几乎每时每刻都流动着这些带携带电磁场的离子。

脑在整体上,每一秒钟会同步发放25次的“高峰电流”。每一次高峰电流都会让我们产生一个意识量子,也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一个十分鲜明的意识感受,比如闻到玫瑰香、或看到红苹果。这样我们每一秒钟就产生了25个意识量子。

就是说,当脑内神经电流每秒钟发生25次同步放电时,就产生了我的思念及意识感受。

所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思念及意识感受依赖于脑内神经网络每秒钟25次电流发放的同步振荡。而电流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纤维内原子与原子相互碰撞所导致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原子的运动又依赖于原子内电磁场围绕电子和质子旋转的活跃程度。

当你以光速的90%,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神经细胞纤维内的电流的运动速度是我们的十分之一。进一步,神经电流所引发的振荡次数也减少到我们的十分之一——我们脑内在10秒钟振荡了250次,而你只振荡了25次(你的意识量子减少了90%)。你是思念及意识的产生也就比我们慢了10倍,即我们念了10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你也只能念一句,同时你“享受”到的意识也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过了10秒钟,你过1秒钟的时间。我们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你则经过了1年。一切都是变慢了。而时间也扭曲了。你所有感受到意识及思想都变慢了。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时间变慢”与你很遥远,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只是由于我们之间相对运动速度很慢,无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而已。

比如,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到火车站接你的朋友,然而火车晚点了,这样你焦急地以每秒钟1米速度回踏步在钟楼下。而你的朋友正坐在火车上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向你驶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钟楼、你、火车上的朋友都会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就是说,相对于光的绝对速度30万公里/秒而言,时间每过一秒钟,因为你是以1米/秒的速度行走的,而你经历的时间就会比钟楼上的钟慢了30万公里×1000米/公里=30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你的朋友是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前进的,所以就比钟楼慢了3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比你慢了300000000分之9秒的时间。也就是说,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的空间距离,这时空间与时间有了一个对等的相互转换的关系。不但质量与能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时间与空间也是如此相对的。

这种时间与空间相对转换的关系与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什么情况呢?比如有人在街上问你:“距离这里最近的银行有多远?” 这时你不太可能会回答“有500米的距离”,而你很可能会说:“从这里向前走10分钟就到了”。这时距离和时间转换了,这种转换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以行走速度和距离在到达目的地时间上的判断。

而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却是一个非常识性的问题。

比如,当我们把九万亿亿尔格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凭空将1000万吨重——如一座大山——的东西提升1000米高度,或可以一直点亮你家厨房60瓦灯泡7万年的时间)转换成物质的话,就只是一克的物质。而反过来说,任何一克重的物质,比如一小块冰糖、一粒细沙、一小朵花,都可以被转化为九万亿亿尔格能量。物质转换为能量是巨大的,而时间转换为空间也是很宽的——1秒钟可以转换为30万公里。

当人类能够制造出超越光速的机器时,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或到将来。就像爱因斯坦一开始对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只是一种理论,而后在人类拥有相应仪器情况下才得到验证及运用一样(如原子弹、核电站),虽然今天对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理论早已被提出,但什么时候能制造出一个时间机器,至少现在还无法作出精确预测。

第六节:我们是一只苹果虫吗

当咬一口苹果,有时你会发现一只苹果虫,而那只虫子也在惊讶地发现着你。因为在你没咬开这只苹果之前,这只虫子会以为它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每啃一小口苹果,它都会认为已经为自己扩展出一小块宇宙空间。

苹果虫有自己感知到的气味、味道和纹理,也许还有自己的游戏和艺术。但对于苹果树、田野、汽车、甚至月球来说,根本毫无所知。 就算在几百年前,人类还以为地球是平的,而且是宇宙中心,也以为宇宙就这么大。当惊讶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时候,人们还固执认为“这就是一切了”。直到近一百年,当发现原来宇宙中拥有那么多的恒星和星系时,却突然迷茫了。

一切没有尽头,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今天的我们不是“苹果虫”。下面,就看一下我们的“宇宙苹果”有多大,以及时间—空间是如何虚幻的。

一、对宇宙空间的度量

如果把体积是地球130万倍的太阳缩小为一颗核桃大小的话,地球就是在1.5米外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一粒灰尘,而含有九大行星的太阳系足有322米宽。离我们最近的另一颗“核桃”却在418公里以外。

在这个比例中,含有超过1千亿个“核桃”的银河系竟然有965万公里宽——也就是,太阳如核桃大小,银河系的空间有800个地球连在一起那么的宽敞。进而离这颗“核桃”最近的星系有6436万公里之遥远。就算星系之间有这么的遥远,它们还是会相互胶黏在一起形成“星系团”。比如,我们的银河系就是与其它近40个星系组成了科学家称为的“本星系团”。而离我们最近的另一个星系团——“室女座星系团”却拥有2500多个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但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呢?还是以在太阳是核桃的比例中,“室女座星系团”在“核桃”64亿公里以外。而这64亿公里是什么概念呢?比如,地球距太阳是1.5亿公里,而在这个比例中却被缩短为1.5米。而我们离“室女座星系团”的距离是,64亿公里×1000米/每公里÷1.5米=42266亿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63999亿亿公里。

注意:这是在太阳如核桃大小的情况下,“室女座星系团”离这颗3厘米大小的“核桃”有42266亿个1.5亿公里的距离。

此刻,我们对天文数字已经麻木了。然而,就算如此“大” 的一个星系团,在整个宇宙中却是被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因为一个星系团相对于宇宙来说,就像地球相对于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一样,而平时我们谁又会在意在地球上是否多了、或少了一小块石头呢!

二、对时间的度量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圈的时间,我们称为一年,即一个地球年。我们感受到的一秒钟就是31536000分之1地球年的时间。我们觉得一秒钟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为连一次呼吸都无法完成,但对一个原子来说时间却太长了,因为它至少要与其它原子完成10亿次的撞击。

而原子每撞击一次,即10亿分之1秒的时间,对于电子来说时间又太长了。因为在原子每撞击1次的时间里,电子要围绕原子核转了10万万亿圈。也就是相对于电子来说过了10万万亿电子年。而接下来,一个电子年的时间对原子核中作高速旋转的质子来说,又是无限的久远。质子看电子,就像我们看天上固定不动恒星一样,几千年也不见移动一点位置(比如,对于我们来说,北极星几千年来一直固定在那里;而对宇宙意识来说,北极星又像我们看电子一样,嗖嗖飞奔)。往大一点说,我们以为一地球年的时间很长,但对于太阳来说,这时间简直就是一瞬。因为在一个太阳年(太阳围绕银河系转一圈为一太阳年)时间里,人类经过了2.5亿年。而星系与星系、星系群与星系群之间相对运动的时间又变得无限久远了。而进一步,宇宙与宇宙的相对运动对我们来说,就像苹果虫无法想象竟然还存在汽车或月亮一样!

三、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空中

当有一天,你能够以99%光速——即每秒钟29万7千公里速度向宇宙深处运动时,我们在1秒钟内感知到的意识,如被针扎到时的刺痛,你却需要100秒我们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意识感受过程。一年后,当你回到地球时,我们早已经死去,因为地球已经过了100年的时间。而问题是,我们相对于谁而衰老,又相对于谁而有意识变慢的情形呢?

因为此时此刻,你正“乘坐”在地球上以每秒钟465米速度自转着;地球又以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带着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以每秒钟25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旋转(旋转一圈需要2.5亿年);银河系则以每秒钟600公里的速度向长蛇星座方向狂奔(此刻你坐在电脑前,每秒钟会以880.465公里的速度向一个方向狂奔。而你坐地也不再是日行八万里,而是7607万公里,每年你会走277 亿公里)。而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又相对于其它星系团,或类星体相对于我们以每秒钟20万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宇宙深处狂飙。

每一个星系团都如同是宇宙中一个“泡泡”,而泡泡之间都以疯狂的速度狂飙着相互远离。宇宙中没有绝对的静止,每个星系团泡泡都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度量。

进一步,因为一切都在高速相对运动着,所以,从星系团到星系团,从星系到星系,从恒星系到地球,再到你、我、原子、电子、也许还有“神”,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空间泡泡中”。

四、我们体验到的永远是过去,此时此刻也是幻境。

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活在“现在”上。当你向十米外看一位朋友时,你看到的不是此刻的他,而是3000万分之1秒之前的他,因为从他身上反射过来的光子,需要3000万分之1秒的时间,经过十米距离后,才能走到你的眼睛里。当你与1000公里以外一位朋友通电话时,你听到的也是300分之1秒之前他的声音,因为无线电波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从他的手机上“走”到你的手机上。

进一步,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光要走8分钟才会到达这里。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永远是8分钟以前的太阳——我们看到永远是过去。假如某一天,太阳一下子堙灭了,我们要等到8分钟以后才会知道。

光一秒钟走30万公里,而一分钟会走1800万公里,一天会走259亿公里,一年会走9兆4608亿公里。而这个数太大了,表达起来也不方便,所以科学家就很聪明地将9兆4608亿公里定义为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

更近一步,当你在晚上放眼天上星星时,你看到许多星光都是几百万光年以外的恒星及星系发出来的。就是说,几百万年以前,当这星星发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光芒时,人类还没有被进化出来,而此刻那颗恒星也许早已暗淡无光。而当你用望远镜看100亿光年以外的类星体时(或者你用眼睛看任何一个星系团时),所看到的是100亿年之前这颗类星体发出的光。而那时,太阳还没有诞生,因为太阳今天只有50岁亿岁。也许此刻,那里的似人生物也在用望远镜朝我们看过来,他看到的也是100亿年前的这里,他要想看到今天的人类及地球,至少还要等在100亿年。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此刻放眼看到的所有星系及星系团,也许现在都早已形成了巨大黑洞(实际上,宇宙中的黑洞比我们看得到的星星还要多)。而从那上面进化出来的高级生物也许正乘坐着宇宙飞船向我们奔来。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中,而这个时间——空间本质上,也只是我们脑中对过去事物所作的一种标记。我们无法留住过去,也抓不住未来,而只能活在自己的此时此刻中!而此时此刻也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留不住任何一个“此时此刻”。

最终,一切都是幻境!而幻境之中有一个东西不是虚幻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第七节:觉者,佛也;这个不是虚幻的。

凡是我们能够用意识感受到一切的思想、运动、空间、时间,都是脑内原子相对运动的测度,也都因感知而存在。每一层次的事物——电子、光子、原子、你、我、太阳系、银行系、宇宙,都在作着相对运动,而意识就逐层次扩展开去——向原子、电子深处,向恒星、星系、宇宙层面,都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意识——也都是对一个意识的不同呈现——即是,万物皆有佛性,也是万物都是同一个佛性的意思。

如果你能钻入电子深处,你会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体系。而我们的宇宙,对更高层面“意识”来说,也是一个“电子”!

所以,佛性不是虚幻的。佛性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个佛性又如何去感知呢?

引用南怀瑾老师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天王悟道禅师,整天打坐,县长来访,亦不加理会,把县长惹恼了,叫人把这个和尚丢到河里,河里浮出一座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上面,这下子把这些人吓住了,因此感化了这位县长,成为他的皈依徒弟。

天王悟道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呦哎呦地叫。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师父啊!您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师父生病还哎呦哎呦地叫,这像什么话?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悟道一听不再叫了,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里,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徒弟答: “当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这个是不痛的!”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灵魂、本心、意识、如来、是多么浅显而易见。当我问你,为什么会相信有灵魂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自己活着;我知道清风拂面,我知道牙痛,我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也知道有时人们会忘记这点,我还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

当我们看到某一个人死去了,我们相信他的那个“知道”就是他的灵魂,而相信他的那个“知道”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许多人却要到身外去寻找灵魂、本心、意识或者如来——创建出许多理论来满足自己的想象,却不愿意相信,此时此刻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如来本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祖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而问题是,佛祖说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真心中物,而“怎么个真心中物”却没有说。实则无法说,因为只有深入禅定中才能够感知到你就是“它”。所以,佛祖在佛经中一直教导我们要修禅入定。而今天量子力学的发展,对于如何“真心中物”却可以我们去窥上一窥!接下来,我会努力打开、扩展可以窥探的孔洞,而你的工作就是你把眼睛放上去。

无论如何,此刻我们还活着,我们以我们的时间来度量意识的呈现。而最终,一但离开脑神经系统的运行,即原子的运动,我们的意识还存在吗?或者说,还会存在另一个有意识的觉察吗(记住:佛者,觉也)?

实际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我们不应当问,脑神经系统是如何呈现出意识的,而应当问,意识是如何创造出脑神经系统运行的。只有超越常识的提问,才能获得超越常识的答案。最终是“怎么个真心中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空间       幻觉)(五明学佛网:空间       幻觉)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弹性空间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万行法师:提前让正念占领心灵空间 

 仁焕法师:精神空间和物质发展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3章 坐定 慈悲的空间 

 雪漠:“我”是一个巨大的幻觉 

 雪漠:从妄念的幻觉中醒来 

 慧光法师:生命没有时间与空间 

 高月明居士:为什么空间与时间是一种幻觉? 

 传道法师: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 

 星云法师: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 

 慧光法师:恐惧是最大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