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禁于未发之谓豫


   日期:2012/6/6 8: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礼记·学记》的教育预防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蔡礼旭老师

 
    在《礼记·学记》里面讲到,“禁于未发之谓豫”,这叫预防法。我们老祖宗在每一个学问当中,都讲到了“禁于未发”,预防。像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政治上,“不治已乱治未乱”。相同的,我们当老师的,不治已经出问题的孩子,要治什么?在他问题还没出现,就能够把他导正。这个叫高!假如等问题出现了才收拾,那收拾不完。这一边收拾一下,待会儿又要跑到另外一边去了。“禁于未发”的学问。

    而《弟子规》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是“禁于未发”。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这个孩子就恭敬,他就不会对父母傲慢、顶撞。等这个孩子已经父母讲一句,他回九句,叫“一言九顶”,那你要再管,好管吗?是啊,我们现在没有“禁于未发”的智慧,统统在收拾烂摊子。

    请问诸位老师,您相信孩子会愈来愈好的请举手?好,请放下。你不相信孩子会愈来愈好,你还能干老师的工作,我也服了你了。是吧?就好像,“世界会愈来愈黑暗,愈来愈黑暗,我还是继续教书。”应该是愈来愈有希望,愈来愈有希望,然后努力去做。

    真的,我们体会到“禁于未发”,从哪里去教导?从他的心性这个根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长他的善心,救他的过失、坏习惯。很精辟,就在《礼记·学记》里面。

    我们看,比方说现在跟父母讲话就容易很冲,为什么?脾气大,控制欲望太强,没有耐性,这个都是问题。可是从小这个孩子就形成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你看,这个孩子假如学会这一句,通达人情,体恤入微。为什么?他要观察,这一次劝不动了,得要看妈妈今天心情不错,“悦复谏”,那个“悦”就是看到高兴的时候再劝,不会父母很不高兴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搞不清楚状况,最后就冲突了。“悦复谏”,那个“复”呢?不厌其烦,很有耐性。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心境,劝人家一次劝不动,“管你死活,真是没有善根”。我们耐性没有了,脾气就跟着来了。

    我们这一生,人很多时候,精神、时间都耗在哪?耗在负面的思考。负面当中,特别容易怀疑自己、打击自己,有没有?这个时代,要找到一个很有信心的人不容易。可能我讲到这里,有人不服气,“我很有信心”。假如一个人很坚定说“我很有信心”,可能他就是自大。大家注意去看,你注意去观察。真有信心的人,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马上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优秀的人,他不一定是真正有信心的人,他急于张扬自己。而事实上,傲慢的人,其实是自卑的。他为什么要傲慢?他怕人家瞧不起他。所以老祖宗讲的“中庸之道”,很有味道。但是这种心性的道理,不深入经典,随着世间人谈的这些角度跟说法,很难契入这种境界。

    所以,人如何自信?《三字经》开头就给我们讲得清楚了,“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自己,不自卑了;但是“苟不教,性乃迁”,“我还有缺点”。一个人能觉得自己有缺点,他就不傲慢了,他常常觉得“我比人家高”,他才会傲慢。所以你看经典,开头第一句都是最重要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有明德。一个人真正相信自己有本善,肯努力的话,可以像圣贤一样的智慧跟德行,他绝对不会自卑,然后他会努力的赶快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他不想再糟蹋自己了,自己是这么好的本性啊。所以有这样的认知,他的精神跟时间绝对不会耗在自我否定上。

    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学生,都是相信自己可以成圣贤的,是不会常常否定自己的?常常沮丧否定自己,这个也是烦恼。烦恼重了,智慧就不开了。所以《弟子规》最后一句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一句话也是“禁于未发”,对治什么?对治他自我否定的错误心态。现在人有时候,气自己气到拿手去打墙壁,那就是自我否定太严重了。

    《礼记·学记》讲的,“禁于未发”是预防法;“当其可之谓时”,叫及时法;“不陵节而施之”,叫渐进法;“相观而善之谓摩”,叫做观摩法。这些方法在几千年前,老祖宗的经典当中都写了。老祖宗都没有说这是我发明的,结果现在人都说这个理论是我发明的。孔子他说道,他所谈的这些教诲,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智慧,承先启后来承传。真正入境界的人,他会很清楚,老祖宗讲的这些道理,都是每一个人本善里面本有的,不是他给他的。所以他不会邀功,觉得这个是我发明的。“述而不作”,孔子给我们很重要的求学问的态度。一个人稍有什么体会,就觉得,是我自己体悟出来的,铁定落入傲慢里面。      
 
恭摘自《幸福在一念之间》蔡礼旭主讲(第一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教育)(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