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教中的相


   日期:2012/6/5 21: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中讲到相比较多,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等。佛教中相的梵语为laks!an!a,是指物质的形相或状态之意,相是对于物质的性质、本体来说的,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

  佛教中的相有无、有区别。“无相”就是外离一切相意思,因为原始佛教是讲“无常”,“无我”,“无常”是说明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变化着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物质。“无我”是就是连我自己的身体,也是五蕴和合的暂时现象,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变化的,就不能执着个我字,要无我,无我等于无相。所以要外离一切法相。如能在起心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法想而离相,这就是“无相”。“无相”也叫“实相般若”禅宗六祖慧能法师说:“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就是法体的“实相般若”。《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见,无相即是实相。实相真如无相,佛性无相,自我本心也无相。只是你后天有个执着的我,才会生出种种烦恼、欢喜和痛苦。在智慧修养上离开了我才是“无相”,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指人的生命结束,而是智慧修养上的升华,佛教讲是般若,即大智慧。所以在小乘佛教上讲就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这就是“无相”的道理。

  《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里这个相从文字解释是形状,从思想心理上讲是观念,形状上虽然有你、我、他,但是,佛教认为思想上观念上不要存在有你、我、他的区别,这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金刚经》上讲到的10种众生,众生有外众生和内众生区别,外众生有胎、卵、生、化众生,叫胎因情有,男女有爱情才会十月怀胎;卵因想生,如母鸡孵蛋,是一天到晚想着出来的;化以离合,蚕变蝶,老鼠变蝙蝠,苍蝇变虫子等;湿以合惑,有湿热气候合成的生命,如鱼,青蛙等,必须在水里合成。除了这卵、胎、生、化众生以外还有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等。若有色,如萤火虫等。若无色,指旋风等,是没有形状的;若有想,指怪兽、精灵;若无想,精神化成的东西,如望夫石”“观音跳等;若非有想,这叫异质相成与相似,《诗经小雅小苑》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者,桑上小青虫也,其色青而细小,又叫青桑虫。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也叫细腰蜂,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诗经》所据的民间传说,是说蜾蠃——这种细腰蜂——有雄无雌无法生殖,所以就捕获螟蛉的幼虫,将它哺育长大,以此传宗接代。因此螟蛉在古代汉语里成为养子的代称。这就是异质相成,非想有想而成。非无想,这一类是怀怨、抱恨而来的,如猫头鹰是不吉利的鸟,又称不孝鸟,这就是十类外众生。内众生就是自己,叫自己不要执着自己,老是想着一个我,我的利益,我的喜、怒、哀、乐。也不要去执着其他的外众生,事物总是在变化的,佛教讲是无所住,寿者相就是众生的生、老、病、死的前后不同成为寿命,叫寿者相,生、老、病、死你也不值得人去执着,也要想得开,这叫无寿者相。“无相”就是一个人成佛的高度修养,你要成佛,首先要降服自心,做到明心见性,如何降服自心呢?就是没有我和一切私心杂念的平静和安定,不去迷惑自然界的一切,回到你本来我这个性情上来。就象婴儿的原始性情,没有主观的喜、怒、哀、乐。所以不着相才能够真正成佛。

  有相是无相的并称,即有形相者,称为有相,有相也是指物与物之间的形状区别。佛学大词典上说:有相,语sa^ka^ra。有形相之意。为“无相”之对称。有相,又称有为法。《金刚经》中讲到佛有三十二相,这三十二相就是“有相”,也叫有相佛。佛有三身,即报身,化身,法身,这三十二相就是报身。有相也就是指肉身,这个形状毕竟显现在我们面前,就象《金刚经》第一品:“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就是展现佛的“有相”。就象我们一般人的相貌,各长各的不一样。

  随着佛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早期的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小乘佛教一般主张 “法有我无”,只否定了“人无我”,而不否定“法无我”。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什么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呢?

  “人无我”,是说一般人都会执着一个我,我的身体,我的感觉,我的一切,小乘佛教认为执着我就是烦恼根源,人是五蕴诸法所成,所谓“五蕴和合,假名为人”。我是虚妄不实的,如房屋有梁柱瓦椽形成,离开梁柱瓦椽,无房屋可称。有情众生也一样,只是五蕴诸法所成,只是假名而已,没有一定的实体,故说“人无我”。

  “法无我”,是说世间上一切事事物物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如幻如梦,因此叫法无我。 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没有独立的,不变的我这个实体,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因为一切法无我,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缘起性空”,要正确的了解佛法,必须明白诸法无我的道理。

  大乘佛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大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也形成两大派:一是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也叫“看空不空”。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

  一切万法以其各自之性,形成宇宙中森罗万象之形状,这就是“有相”,因其生灭变化无常,本质为空,故非实有,这就是“无相”。如果不执着有形的境界,就可入涅盘的无相境界。如果以般若智慧观照实相的真理者,则可超越有相、无相之别,真正达到佛的境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有相)(五明学佛网:       有相)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菩萨善顺之相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菩萨败坏之相 

 其它:浅析“十善业”(邹相) 

 郑振煌居士: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居士: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果煜法师: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 

 果煜法师:空观、中观和总相观 

 沈家桢居士:实相 

 其它: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吕胜强) 

 其它: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姚卫群) 

 妙莲法师:往生有 分第一集 出家现僧相就是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