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三集)


   日期:2012/5/21 21: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请看「圣治章第九」。昨天我们还没有把这章讲完,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们从这一章末后这一段看起,先把这一段经文,今天要讲的这一句跟大家念一下: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意义很深刻,这是讲到如果我们对於父母双亲都不能够去尽孝道,不能够爱父母,这就叫做『悖德』,违背道德,如果对於自己父母亲都不能够敬而去敬别人,这就叫做『悖礼』。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父母能爱、能敬,然后才能够爱敬别人。我们来看唐玄宗他的注解,他注得很简单,他说「言尽爱敬之道,然后施教於人,违此则於德礼为悖也」。这是说到爱敬之道我们要自己先要做到,自己对自己的父母我们要有真诚的爱心,能够恭敬父母,这是德之本,自己能够把爱敬之道行出来,才能够帮助别人行爱敬之道。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够去行爱敬之道,而想要让天下人去行爱敬之道,这叫做「悖德」、「悖礼」,这是违背道德和礼仪的。所以一个君子他必定是正己而后化人,能够自己尽孝然后才可以教化别人去尽孝。所以德行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只有做到了,这个德行教育才有真正的效果。好比说父母教导孩子,教孝道,如果儿女他看到父母给他表演出很好的样子,孝敬父母、孝敬老人,那么儿女自自然然他就能够做到,如果是父母不能够自己尽孝,他也不可能教得好自己的儿女。所以教育要懂得我们教育者自己先受教育。

  家庭里面父母如是,在一个国家领导人亦如是。譬如说国家领导人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鼓励大家能够和睦共处、互相帮助,能够行爱敬之道,那么国家领导人自己必定是先做个好样子,然后他的施教才能服众。就好像我们看到在五一二大地震发生以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立刻就奔赴前线参加救灾的工作,不辞辛劳,不畏惧危险,这是一种爱敬之心流露。领导人能够这样去行爱敬之道,举国上下都响应,所以我们看到灾难之后,反而显现出全国人民那种团结、那种爱心。所以看到之后真正能够体会得,君子必定是先自行爱敬,然后才能有这种「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谈到爱敬,它是一种性德,人他要把这种性德彰显出来,最好的方式是在家里去落实孝道,将自己的爱敬之心向父母来显现,而把这个爱敬之心能够培养出来以后,他就能够在社会对待所有的人都行这种爱敬之道,这样就叫顺德、顺礼,而不是悖德、悖礼。所以不爱敬自己的父母双亲而爱敬别人,那就叫做悖德、悖礼,能够爱敬自己父母双亲而后爱敬别人,这就是顺德、顺礼,顺著自己的性德,与本性本善相应。如果不是顺著自己本性,这种德是什么?叫凶德,后头文会说到,「皆在於凶德」。凶德就是什么?凶就是凶悍,对性德的这种凶悍,这种损害,就违背我们的本性,结果也必定是凶的,凶灾。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经文: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这特别是讲到国家的领导人,他如果能够自己先把孝道做到,然后以爱敬父母之心爱敬百姓,这就可以实现和谐社会。实际上和谐社会也是性德的作用,本来社会就是应该和谐的,人人都顺著本性本善而行事,社会就必定和谐,这叫顺著本性。如果对父母双亲不能爱敬而却去爱敬别人,这就是逆著性德,逆著天下的人心,所以百姓就无所适从,他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顺逆他搞不清楚,所以无所法则了,这个则就是效法,他不知道应该怎么个走法,应该学什么人。这是什么?天下所行的是逆道,不是顺道,天下之所以行逆道,是因为国家领导、天子他行逆道。所以百姓都是在看著天子,天子能顺著性德行事,百姓也就顺,民心也就顺,如果反之,必定会有灾难。所以唐玄宗在注解当中说到,「行教以顺人心,今自逆之,则下无所法则也」。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教化,《礼记.学记》上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建立政权,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到人民在这个政权建立以后,开始进入正常的轨道,安居乐业。所以这个教育是要顺人心,人心它们是本善的,也就是说教化要懂得顺著本性本善。如果是逆了,今自逆之,逆著人心,也就逆著本善,下面的百姓就无所法则,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会做错误的事情。结果?这就是下面经文讲的,「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这个在,在邢昺《正义》里面注解说,是「心之所在」,这人心就不在善,就变成恶。

  当人心从善转成恶,这底下讲的,「皆在於凶德」,凶就是凶害,损害德行。这个结果必定是会招致国家的灾难,或者是天灾,或者是人祸,甚至可能国家政权都不稳固。我们看历史,朝代的更替皆是因为每个朝代的最后的这个国君昏庸,他不知道行善,荒YIN无度,种种的这些问题出现,因此他的政权就被推翻,这就是所谓皆在於凶德。唐玄宗解释这个善、这个凶,他说到,「善,谓身行爱敬也。凶,谓悖其德礼也」,这是扣紧前面的经文讲的。「不在於善」,这个善是讲的身能行爱敬之道,爱父母、敬父母这是善,这是百善之先,孝道,如果不能够行善,这个善不仅包括身,也包括心,身要懂得敬和照顾、关怀父母,心是爱著父母,能够如此的尽孝,这必定是吉祥。如果不能够这样去行孝,这叫做凶德,悖其德礼,违背了道德、礼法。如果是国家的百姓都违背道德、礼法的话,这个社会就不太平,必定是有灾难。所以善的果报就是吉祥,不善的果报那就是凶灾。所以在一个国家来讲,最重要的是推行孝治、推行仁政,用教育来引导百姓能行爱敬之道,能够事亲,到事君,到立身,这样去学,这样去做,社会自然太平,天子可以垂拱而致太平。底下讲的: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这个『得之』也就是得到他的权位,就是说得志。如果是有损於道德、礼法的,有违背爱敬之道的,『君子不贵』,这个「君子」指的是古圣先贤,也包括社会上真正的仁人君子,他们不会稀罕这些。真正的君子淡泊名利,他对於这些权位、名利都看得是非常淡。就像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如果是行不义,不义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而达到富贵,这种富贵,孔子看得像浮云一样。这浮云不仅是说他看得很淡,而且他知道这种富贵它是一种虚幻的,像云彩一样,很虚幻,不能够长久,昙花一现。而后来的这个果报必定是很凄惨的,正是《易经》上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行不义的、不善的,你看这个家族,它即使是富贵,富不过三代,后来必定是家破人亡。现今的社会我们看到,行不义的这个家,不需要三代这么久,都富不过一代,富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看到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这个五百强企业的名单上,这十年之中老在换,有的公司甚至破产、倒闭,你看十年就起这么多的变化。所以要想事业长久、家业长久,必须要行善,行善最重要的是行孝,用孝心来爱敬所有的人。一个企业想要长久,最重要的就是德,如果是靠一些不仁不义的,甚至不如法的手段而发起来的企业,这种企业必定是发得快也败得快。而企图用卑劣的手段谋取自己的暴利的,那些结果是报应也非常的快速。

  我们看到美国在二00一年一家能源巨子公司—安然公司,它是世界第七大的能源企业,家当也很大,它是一个上市公司,结果公司的领导人,那些CEO,做假帐欺骗股民,欺骗社会大众,谎报利润,其实是自己贪污,做假帐,这是几个CEO在勾结起来的,结果后来东窗事发,这个公司很快的股价大跌。我记得是从原来四十多块钱美金一股,一直堕到不到一美元一股。股民完全对公司失去信心,大量抛售这个股票,使到数十亿的美金这些投资付诸东流,很多人因此跳楼,也很多人因此而失去职业,公司最后就倒闭。这个公司这几位CEO,死的死,坐牢的坐牢。有一个副总裁自己畏罪自杀,在汽车里用手枪对著自己太阳穴自杀。创立这个公司的一位元老,也是一个CEO,他因为受到刺激,心脏病突发,也就死掉。还有一位CEO,面临著二百七十多年的监禁,美国判刑累积的,二百七十多年,他这辈子坐牢坐不完,下辈子还得还。所以你看看,这叫做在於凶德。他们所贪图的富贵真的是如浮云一样带不去,真的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眼睛一闭,双手一摊,他带走了什么?什么都带不去。所以孔子把富贵真的看成是浮云一样,如果是靠行不义而得来的财富,得来的名位,「君子不贵也」,而且君子会嗤之以鼻,他会拒绝。唐玄宗的注解说,「言悖其德礼,虽德志於人上,君子之不贵也」。违背道德礼法的,虽然他得志,俗话讲的小人得志,所以君子不贵也,不稀罕。所以君子爱财也取之有道,这个道是符合道义的,真正心存爱民、敬民之心而去做这样事情。就像一个大公司的领导,要知道这个企业不完全就是他的,这个企业是属於所有股民的,这个领导人只是代理股民做经营,代理经营,代理人,所以他所做的应该是为股民负责,而不可以用欺骗的手段,这爱敬之心完全没有,所以做出这种损人也不利己的行为,损人决定不利己。所以这个安然公司的老总到最后得到什么利益?只有黄泉路上那种哀哭。所以君子所做的必定是符合道德、礼法的,符合道德、礼法的事情才做,有不符合的,哪怕是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名位,君子都拒绝,这就是一种爱敬存心。

  《礼记》里面有一篇「大学」,四书之一,「大学」上面讲得好,对於「爱敬尽於事亲,德教加於百姓」这种爱敬之道,一个君子他首先要求自己。所以「大学」上讲,「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个有和无是什么?这是讲到道德,我们自己要先有这种道德,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来学著做。假如我们自己对父母不能尽孝,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尽孝?假如我们自己不能行仁、行义,不能够遵守礼法,怎么可能要求民众要做到这些道德?所以我们学君子先要求自己,特别是从事圣贤教育工作的人,要教导大众首先自己做到。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是讲到缺点,自己没有这个缺点我才能够去评论,才能够要求别人改正缺点,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明白,要想别人改过自己先得改过。就像很多父母抱怨儿女不听话,在晚上他也不能够及时完成学校的作业,老看电视,那么试问一问,家长他有没有自己首先不看电视?如果家长能够做到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不看电视,然后要求儿女不看电视,这就顺理成章,这就能够服人。做老师的也是如此,我们譬如说教导大家要和谐,心里面不能够有瞋恨、不平的念头,要学著处处忍让、礼让,这些品德都是圣贤的品德,温、良、恭、俭、让,我们自己要问一问有没有做到?能够自己做到这才能服众。所以我们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都能够懂得听其言、观其行,看你说得很好,可是你自己有没有先做到,你自己没做到大家也就不服你。乃至现在民主时代,所谓的选举国家领导人,这国家领导人也是他要自己有这种德行,才会有这种威望,他向民众所承诺的自己必须要先做到,要不然必定是威信扫地。所以《孝经》上,特别是「孝治章」和「圣治章」这两章,都是为治国者、理天下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意见。

  讲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如果是真的做出这种悖德、悖礼之事,他的结果、他的报应也是很惨的。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面给我们记载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吕布,这是一员大将,很骁勇,真的是能敌万军,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但是这个人的品德不行,他是一个不忠不孝、反反覆覆、没有主见的人。你看他投奔董卓,认董卓为义父,这是父子的关系,吕布对董卓有没有行爱敬之道?当然这也是董卓没有德行,他也不能感召有一个好的义子,所以感召来的也都是忘恩负义之人。所以吕布对他也没有爱敬之道,都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在一起,无利可图这就成为仇人。结果他们的这种品德,王允看在眼里非常的清楚,有机可乘,一个人德行有亏欠,自然就会招感灾殃。所以王允他把他收来的义女貂蝉,用美人计来挑拨离间,使董卓和吕布成为争夺貂婵的,互相成为仇人,结果吕布最后亲手把他的义父董卓给杀死。结果吕布他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后来被曹操给捉拿,曹操把他给赐死。所以不能爱敬父母他就不可能会爱敬他人,他得到的果报也是被天下人所憎恨,他的下场也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一个人他能不能够得到好报、得到善终、得到吉祥,德行是最关键,而不在於他的才华。吕布是难得的将才,他一个人,你看可以跟刘、关、张三兄弟来打,这三兄弟都打不过,可见得他的这种骁勇。但是只有才而没有德,这也是天地不能容他,这叫凶德,损了自己的德行,结果也就身败名裂。因此君子不贵,圣人必定是嗤之以鼻,轻贱、看不起这一类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会怎么做?底下经文告诉我们:

  【君子则不然。】

  这个『不然』就是「不悖德礼也」,君子不会违背道德、礼法,他们会怎么做?经文上讲: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我们先看这两条。唐玄宗注解说,「思可道而后言,人必信也。思可乐而后行,人必悦也」。这是讲到一个君子他的言语要谨慎,该说的再说,不该说的不能说。所以我们说「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能够谨慎自己言语的人他必定是可信之人。所以人们相信的并不一定是能言会道之人,语言多了反而信用会减少。所以君子必定是慎其言行,在言语上尤其谨慎,所谓「敏於行而慎於言」,这个敏於行就是在行动上他可以快速、可以敏捷,但是在言语上必定是谨慎,他能够这样守口如瓶,言语谨慎,自然赢得百姓大众的信任。「思可乐而后行」,这是讲到他的行为要想想能不能够给大众带来欢乐,也就是能不能够利益大众,能够这样利益大众的大家必定是欢喜他、拥戴他。这是讲到言行两个方面。下来经文讲的:

  【德义可尊。作事可法。】

  这是讲到『德义』和『作事』两个方面,唐玄宗注解说,「立德行义,不违道正,故可尊也。制作事业,动得物宜,故可法也」,这是讲到要修养德行,立德就是要修养德行,行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刘炫,这是隋朝的一位大儒,他在注解当中讲到这个德和义是怎么个解法?他说「德者得於理也,义者宜於事也」。所以这个德、义,德就是得乎礼,就是顺著天理,合乎道理,这叫德,「义者宜於事也」,这个事情是应该做的,这叫义。「得理在於身,宜事见於外」,所以德是在内,义是在外,那个「理在於身」,就是我们凡事,凡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常常想到合不合乎天理。我们做的事情,这是表现在外的,别人看得到的,这事适不适当,这叫立德行义。这个「不违道正」,就是他所行的都是正道,能够守住正道而不违背,因此得到大家的这种尊敬,「故可尊也」,大家尊敬他。所以《弟子规》上也讲,「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人得到人的尊重,最重要的是他有德行,不是看他的外表,貌高者并不一定赢得大家的尊重。什么是貌高者?就是这个人可能一表人才,外表好像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但是他没有德行不行。或者是这个人有很高的学位,或者是他有很多的财富,或者是他有很高的名位,这些都是貌高者,未必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人家尊重的是德行。所以一举一动,乃至每一个念头,都要观照看合不合乎天理、仁义。

  下面说,「制作事业,动得物宜」,这个作,『作事可法』的「作」,就是造的意思,造立,这里讲制作,就是你所从事的事业,你的所作所为要看看适不适合。动得物宜,就是所动的,所做都必须要适宜的,这样才能够使人效法,这个法是效法,跟著你去做。这所说的是很广泛,大至你的事业,小至你一言一动,都要想到能不能够为大众做个好榜样,能不能够给大众效法,这是君子常常念著的。下面经文讲: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这个『容止』就是讲的礼容和举止,「容」是一个人的容貌,容貌它要讲究礼。譬如说我们穿衣服,穿衣服也要守礼,大大方方,要干净,「衣贵洁,不贵华」,不一定要华丽的服装,但是要清洁,「上循分,下称家」,符合自己的身分,得体的。这个容貌也表现我们的内心,如果是我们穿的这个衣服邋邋遢遢的,这表示我们内心里面也是没有那种恭敬。还有如果是穿衣服穿得很暴露,现在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一些女孩子穿的衣服露的太多,这个容止不可观。儒家讲的,要有威仪三千,这个威仪就是人的这种仪表、举动、形态,都要合乎规矩、合乎礼仪,这就『可观』,「可观」就是能够看得过去,能够值得人效法。包括人的举止,一举一动,我们说这都是跟他所受的教育关联起来的。所以古来批评一个人最重的批评是什么?这个人没有教养,那是最苛刻的批评。所以一个人他举止动作有教养的,这就是什么?让他的父母也得到荣耀。人家赞叹说这个人很有教养,你看,谁教他?谁养他?父母,把他父母都赞叹了;也把老师赞叹了,老师教导他的。如果说他没教养,就等於骂他的父母、骂他的老师,所以这自己就是不孝、不敬。『进退可度』,这也是讲到一个人的动静,他的一言一动,或者是静止,他不管是在动中还是静中,都是不越礼法的,符合礼仪、符合法度。在唐玄宗注解当中我们看到,他是注解得直捷,他说「容止,威仪也,必合规矩,则可观也」,这是刚才讲到的,「进退,动静也,不越礼法,则可度也」,这个「不越礼法」就是不违背这个礼仪和法律。这个进退我们在从小就应该学习的,所谓进退应对,在小孩子童蒙时代就要学习所谓洒扫应对、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培养好这种礼法的这种观念,处处一举一动都能够想到礼法,这样的行为我们说这是「可度」,可度就是值得人的评价,值得人的赞叹。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经文:

  【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用什么来『临其民』?这是讲到君子,尤其是一国之君,国家领导人,当然它也包括广泛的,比如说一个企业,企业领导人,如何临其员工?这个「临」是对待,领导、老板如何对待员工?在一个学校里,校长、老师如何对待学生?一个家里面,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这是同样的道理。君子如何来「临其民」?唐玄宗他在注解当中说到,「君行六事,临抚其人,则下畏其威,爱其德,皆放象於君也」。君子他能够行以上的六事,这六事是什么?上面经文讲的,『言思可道』,这第一个,第二个是『行思可乐』,第三个是『德义可尊』,第四个是『作事可法』,第五个是『容止可观』,第六个是『进退可度』,这是六事。一位君子能够行此六事来临抚其人,其人就是他的百姓、他的下属,就是民的意思,一个人自己能够如此去修身,他必定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在家他是临其儿女,用这个六事,自己的修为来带动家人,共同把这个家建设得非常的和谐,人人遵守礼法;如果他能够治国,他也用这六事来让全国人民和谐相处,共同遵守礼法。所以这经文讲的,『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这就是玄宗在这里讲的,「则下畏其威」,这是下面的包括自己的臣子、包括百姓,都敬畏这位领导人的威德,这个畏是敬畏的意思。「爱其德」,这是又敬畏他又是爱他,为什么?因为他是有德之人。真正这位有德君子,古人讲的「不怒而威」,不是要靠自己发脾气显威风那才叫威,不是,他有德,处处所行的符合礼法,做到无懈可击的这种境界,人们对他由衷的敬爱,所以他的威严也就自然形成,威严是大家尊敬他,在他面前也不敢造次,他的德行受到大家的爱戴,哪怕不在他身边也常常思念他、仰慕他。所以能够「则而象之」,这个则就是法则,学习他,像他是像他那样。「皆放象於君」,这就是效法这一位君子、这一位领导,他太有德行。所以有德的人自然就有这种威望,这个是自然而然,不是他自己想求的。想求这已经落到名闻利养之心,他的德行就自然不能圆满,那怎么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所以他是无求之心,自然做到,得到百姓的爱戴、尊敬,而能够效法他、学习他,跟他做得一模一样,这就等於治国、平天下。所以底下经文讲的: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所以他治理国家那是很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他有真实的德行,人们由衷的爱戴他,而且敬畏他,他所推行的德教、教化,人人都爱听,人人都依教奉行,所以『能成其德教』,这个德教就有成果,成果是什么?天下和谐。『而行其政令』,这个政令是一个领导人他要推行他的政策,下达的指令底下人都会奉行,不折不扣的奉行,没有意见,为什么?因为从上而下都敬慕他,他所说的大家都乐意认真的奉行。所以在《论语》当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己要做个好样子,有真实的道德、学问,你不待发布命令,底下的人也都已经明了你的意思。怎么做?跟著你做,你提倡孝道,孝养父母,你自己先做到,大家也就跟著孝养父母,你能够尽忠职守,大家也就跟著尽忠。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我们自己先做到,这百姓、这民众也就跟著做到,这个和谐社会,这也是政令,大家也就不令而从。所以关键在於自己身先要修正,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发布的命令也得不到下面的响应。所以「大学」里面就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重要,修身就是修德,自然可以使号令容易下达。最后「圣治章」以《诗经》的一句话做为结束,这是《孝经》当中很多章都是用这种体例,这也是做一个总结。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唐玄宗注解说,这个『淑』就是善也,『忒』,差也,这个「淑」就是善的意思,淑人就是善人,善人、君子。『其仪不忒』,「不忒」是不差,所以这是「义取君子威仪不差,为人法则」,所以这个正人君子,他具足德行、具足威仪,从内到外都是让大家敬仰、效法,所以把他做为一个法则,学习的榜样,甚至他凡出一言、行一事,都成为大家的准则,这个就是德行的招感。领导人如果能够以这样的一种修为来治国,必定是和谐社会能够达到。所以《孝经》当中讲究的就是和谐社会之礼,这就叫「圣治章」,这是圣治,圣人治理天下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很相信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可以落实、可以实践。下面我们来看底下第十章,这第九章「圣治章」讲圆满了,我们看「纪孝行章第十」,首先我们把经文读一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这「纪孝行章」是在「圣治章」之后,「圣治章」为我们说明如何来治理国家,所谓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关键在於君子正己而后化人,先自己行爱敬之道,以爱敬之心待人,自然能够感化全国、全世界的百姓,同归这种大治,这就是夫子理想的大同世界。这种大道理我们了解以后如何来落实?落实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落实的,不仅是说领导人要落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修德关键在於行孝。所以此章「纪孝行章第十」是教导我们具体如何行孝的。我们来看这个经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我们先看,这一句一句的来看,『子曰』,就是孔子说的,说完「圣治章」以后,下面讲具体该怎么落实,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该怎么落实?落实在我自己,和谐世界从我做起,我从哪里做起?从行孝、从事亲做起。所以孝子该如何事亲?这底下为我们讲了五条,所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是讲的居、养、病、丧、祭这五个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很具体。首先我们来看「居则致其敬」,我们来详细的开解。这是讲到在家,对父母双亲要致其敬,这个敬是对父母由衷的敬意,尊敬父母,而且要致其敬,致是做到圆满,内心里完全真诚的、没有丝毫保留的、没有丝毫的虚伪,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

  我们看到二十四孝里面有一则故事,宋朝的黄庭坚,他是北宋的一个大学问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朝廷里面也担任重要的官职,他是做太史的官职,所以他也是所谓的德高望重,名利都是非常的充足,家里条件很好。可是黄庭坚侍奉他的老母亲非常的尽孝,他母亲是一个很喜欢干净的,喜欢到一点肮脏的东西都受不了。所以黄庭坚每次下朝,每天都为他母亲清洗马桶、尿器,家里很多佣人,这些佣人都希望能够帮助主人去做这个事情,但是黄庭坚坚持自己做,因为他怕家里这些佣人可能做事比较马虎,洗这个尿器洗得不干净,就会让他的母亲生烦恼,因此事必亲为,一定要自己来做,这是让他母亲生欢喜。你看看,像黄庭坚那样的,我们说是大人物,享有很高的名声,家境也很好,但是这些小事都要亲力亲为,而且不是做一天、两天,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做。所以他的这个孝心我们能够看到,这是对他母亲的致其敬,真正恭敬,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名人而嫌弃做这些事情。所以后人评论黄庭坚说,「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个大人就是伟大的人,伟大的人他是什么人?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赤子就是刚生下来的婴儿,赤条条的小婴儿,你看他对於父母那种爱、那种依恋,完全出於赤诚。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这种赤诚的孝心保持一生不改变,这个人可以称为是大人,他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这个大人是什么人?伟大的人,伟大的人并不一定是要名位很高的,而在於他能够一生保持他的赤诚孝心,而且能够把这种孝心发扬光大,这就是圣人。他能够用对父母的这种孝心来对待一切人,这样尽孝,这就是圣人。所以我们说「居则致其敬」,在家里给父母恭恭敬敬的做些事情,哪怕是做洗个尿罐这种小事,这都是体现出他的孝心。

  实际上洗个尿罐的事难道是小事吗?孟子说得好,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什么事是真正大事?真正的大事叫事亲,侍奉父母,样样事情都是大事。所以尽孝里头没有大小事的分别,纯是一颗孝心去做事就是都是大事,而且是伟大的事。为什么是伟大的事?因为这些事当中能够显出圣贤人的存心,显出天地之德,孝是天地之德,是圣人的存心,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是圣人,圣人的存心就是孝悌。所以我们看到黄庭坚之所以他能有这样的成就,没有别的,他德行有这么高,所以他成就就有这么高。他能心心念念想著父母,他的事业就能长久,他的美名就能垂於青史。古人讲「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一个河流、流水它要有源头,源远才流长,木就是树木,它要有根本,有了根本的树木它才能够枝繁叶茂。对於一个为人子的人,什么是他的水源?什么是他的根本?父母,对父母能够念念不忘,这个人没有忘本,他的事业他能够有源泉,能够有很深厚的根基,因此他能够长久。所以我们讲,他有这样的德行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名望,才会有这样的事业。无独有偶,跟黄庭坚相类似的这个例子在近代我们也看到,这是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陈毅,陈毅他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在建国以后他当过外交部长,有一次他从国外出访回来,回到家乡第一件事情,去看他的母亲。这一位受到举国人民爱戴的、尊敬的元帅,回到家里,在他母亲床前也像小孩一样依偎在他母亲身边,他母亲一开始没有知道他要回来,预先没有准备,看见他回来之后,说自己床上很脏,衣服不要弄脏了,可能是他母亲床上可能有一点屎尿,不干净,他母亲马上叫著陈毅,说你不要坐到床上来,你坐到对面椅子上,不要把你衣服弄脏了。结果陈毅一点都不在乎,一下子就坐到他母亲床边,安慰他母亲说,妈,我是你儿子,然后指著他自己的太太说,她是你媳妇,你现在睡的床我们还能嫌脏吗?我从小都跟你一起睡。於是就拿著老太太的内衣、内裤拿出去洗,亲手洗。这是陈毅也给我们表演出来,正如黄庭坚那样,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他的福报才有这么大。一个人的福要跟他的德相对应,相应这个福才长久,如果有福而没有德行,这个福就不长久,很快他的福就享尽。

  孔老夫子他对於「居者致其敬」这个敬很强调。在《论语》里面有两段孔子跟他学生的对话,孔子有一次跟他的学生子夏讨论孝道,子夏来问孝,孔子回答他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孝顺父母,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著这种和颜悦色,色难,和颜悦色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心里没有那种由衷的敬意,他就很难表现出那种和颜悦色,特别是在对年迈的父母,很可能就会表现出来那种嫌弃、不耐烦,所以诚敬之心没有那就不能称为孝。所以孔子这下面说的,哪怕是你能够给父母给长辈效劳、服务,「有事,弟子服其劳」,就是有事情的时候,需要你帮助的,做晚辈的,弟子服其劳,这个弟子既包括儿女对他父母服其劳,也包括学生对他老师。事亲和事师是一个道理,在家里能够孝事父母,在老师那里才能够为老师服其劳,事师,所以师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有酒食,先生馔」,这是什么?有吃的、有喝的让长辈先吃。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人看已经算不错。父母叫你做事你就去做,吃饭也有一个长幼有序,给他们先吃,为他们服务,这是真的叫孝吗?曾是以为孝乎?在这个形象上表现出这个样子出来,但是如果内心里面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不能称为尽孝。所以这个色难就是和颜悦色,可贵,内心的诚敬最难得,所以孔子非常强调这个敬。

  孔子对他的学生子游也讲过另外一番的道理,子游来问孝,孔子回答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能养(音样),这个养是读去声,「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的所谓的孝子,今之孝者,都认为是什么?是谓能养,养就是孝养父母,主要是指用物质上的东西来供养,给父母钱,给父母吃的、穿的、用的,这样来养活父母。「至於犬马,皆能有养」,孔子说这个犬马,这是家畜,这家畜皆能有养。这里有两层意思,两种说法都很好,第一种说法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养父母的,以为就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为父母服其劳,服务那就叫做能养。可是你要知道,家畜也能够能养,它也能够为家里主人服务。「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心里没有那种敬意,这个爱敬的心没有发出来,那么跟犬马,做狗的、做马的这些家畜它们那种能养跟子女的能养有什么区别?这是讲的一层意思。第二个说法也很好,他说现在的儿女以为能够养活父母那就叫尽孝,至於犬马,犬马是我们说的养的这些动物,现在人你看他都养一些宠物,在家养狗的,有富贵的家还有养马的,这都是宠物,养这些宠物也是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试问一问,养父母跟养宠物又何以别乎?有什么区别?所以这是强调恭敬心的重要,如果没有恭敬心,孝字也没有。

  我们看到两年前有一个广州的报纸报导,这是在母亲节前夕,记者都出去访问,问一下那些即将要过母亲节的母亲,也问问这些母亲的儿女。首先问问这些儿女,说母亲节快到了,你们想要如何来孝敬你们的父母?给你母亲要做些什么样的孝敬?很多儿女回答说,我要给我的母亲买一部进口车,或者说我给我母亲买一栋楼,这都是有钱人,大老板,或者是说给母亲多少多少钱等等,然后再去采访这些母亲,结果母亲的回答跟儿女的不一样,没有母亲说希望自己儿女给她买名车、买洋楼,倒是不少母亲说,我就希望我那个儿子做生意别那么忙,这个母亲节周日可以陪我吃一顿午饭。你想想,从母亲的回答当中我们就能晓得,大概是这个忙生意的儿子很少回家里跟她母亲吃饭,所以只是用物质上面的供养,没有体恤父母的心,那种对父母的敬意没有出来,岂能够说是尽孝?我自己也想到在过去在美国留学当中,母亲希望我尽快的拿到学位,完成学业以后这就能够很好的工作,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立志,所以学习也很努力。我当时四年就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我们学校完成学业最快速的学生。在美国读书的四年期间都是过著比较清苦的生活,当然比起过去人,像范仲淹苦读,这种我们算不了什么,可是对现在人来讲,我们留学的生活也是算是清苦的。譬如说我们八个中国留学生一起住一个公寓,那个是最便宜的一个公寓,离学校也最远,在公寓里面我们都不肯开暖气、冷气,冬天冒著寒冷,夏天忍著炎热,这么省著钱。甚至有一位同学他用过的高压锅,用了四年,他的那个高压锅上面的锤子都没有了,都不高压了,我也捡回来用。为什么?因为父母工作收入是比较单薄的,所以我们就要省吃俭用,靠著自己的奖学金来维持学业、维持生活,而且我还给父母每个月寄钱。

  记得第一年的暑假,我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张机票飞回来探亲,当时因为省惯了,所以处处都想著如何节省。在临走之前就想到自己的头发长了,长了之后要剪,要留著回国到我们家附近的一个理发店,你看五块钱人民币就能剪一个头发,在美国在理发店至少得十二美金,相当於人民币一百块钱,所以自己心里就打好算盘,把头发就留得长长的,回国再剪。也买了不少礼物,第一次回来探亲,出国留学一年多。回来也是经过好几次的转机,我是在路易斯安那州读书,经过达拉斯转机到洛杉矶,从洛杉矶飞到香港,从香港再坐直通车回到家乡广州,三十多个小时,也是风尘仆仆。走到家门口,这也是因为旅途这种风尘,样子也都是脸也比较黑,头发又很长,真的像个小乞丐一样,结果回到家敲门,母亲早已经在家等候,听到我叫门,她赶紧开门。我见到母亲就向她一鞠躬,向母亲道好,说我回来了,「出必告,反必面」,先向母亲问好,鞠躬以后一抬头看到母亲的样子,心里就愣住,一愣,因为看到母亲她的头发梳理得特别的整洁,很整齐。母亲把我让进家里,给我端上热茶,跟我讲,说茂森,我知道你今天回来,我昨天特地去剪了个发。当时我听到母亲这么一说,内心里觉得非常惭愧,非常内疚,因为想到母亲那种心,一年多没跟孩子见面,见的第一次面,要给孩子看一个好形象,让孩子在美国留学当中他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知道母亲在这边生活得也很快乐,可是我自己的心就不是这么想,我心里盘算的是理发哪里的价钱比较高,哪里的价钱比较便宜,盘算著差价,没有真正把敬父母的这个心放在首位,没有想到要拿出最好形象来给母亲看。所以常常想到自己的过失都会流下眼泪,很惭愧,「居则致其敬」就没有做得好,内心里你看竟然把利益放在孝亲之上,所以敬意就没有了,怎么能够称为尽孝。因此在物质上供养,能够给父母寄钱当然是属於孝心,但是关键在於致敬,如果能够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需要,而对父母没有敬意的话,那就是孔子在批评我们的,「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如此,对老师、对领导也都是如此。这个孝心扩展到对老师,那就是对老师的尊敬,扩展到对领导,那就是对领导的尊敬。所以在家里养成这种敬意,才能够在学校尊敬老师,出来社会自然能尊敬领导、长上,能够尽忠。

  底下我们继续看孝子事亲这五个方面第二方面,所谓「养则致其乐」,孝养父母关键的就是让父母欢乐。所以孝亲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孝养父母之身,这主要是在物质生活上能满足父母的需要,养身。能不能说是尽孝?不能。还要养父母之心,就是让父母快乐。还要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志向我们要达到,父母所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努力去做到,这是尽孝,这真正让父母欢喜。养父母之心,在二十四孝里面有一位做得非常好,老莱子,他能够悦亲。这是一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老人,他姓莱,叫老莱子,七十多岁,他的父母已经九十多岁,可是他为了让父母亲高兴,忘却了年龄的年老。所以每天老莱子就在他父母跟前扮成小孩那样又跳又蹦,还在地上打跟斗,让他父母看到很欢喜、很高兴,这是悦亲。这是老莱子他很体贴父母的心,用自己的这种像小孩子一样的行为,来帮助父母忘记自己年迈,这一种存心难得。所以我们看一个人,这是孝心,要从他的事上、行为上去看。一般讲说,老莱子他这么做好像有失威仪,跟《孝经》里前面讲的「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好像是不相同,不是,你要看他的存心,他的存心是真正为了父母,让父母欢喜、欢乐,这是养父母之心,这就是难能可贵,所以他能够记载入二十四孝当中。我们现在这个做儿女的,有没有常常想到帮助父母开心?如果能够像老莱子那样常常能够体贴父母,让父母高兴,这种孝心、孝德就是难能可贵。父母并不在乎我们对他供养的多少,真正在乎我们对他的这分存心。

  我记得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当时为了补充一点生活和学习的费用,在第一年的暑假我还去打了工,在美国北部明尼苏达州在一个游乐园当中卖棉花糖,这棉花糖吃起来很甜,可是制作是一个苦事情。它是一个机器,这个糖注到机器里面把它搅出来搅成丝,用一个纸棍把它一卷,就成为一个棉花糖。在游乐园里有很多孩子他们很喜欢吃这些棉花糖,所以游乐园就给我们工资,当时一小时是六块三毛五美金,让我们在那里工作,专门做棉花糖。为了让游客不受到棉花糖机器噪音的影响,我们当时都在一个玻璃窗密闭的工作间里面来做这个棉花糖。从早站到晚,工作十几个小时,当时也很劳累,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干过活的,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当时我们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在一起租了一个附近的公寓,每天自己做饭,然后带到工作地点,一直到晚上才回来睡觉,屋子里也没有桌椅、没有家俱,我们都睡在地板上,就这样的艰苦、朴素的生活,我们熬了三个月。当时我记得也挣了三千多美金,这是净收入。当时我就给我母亲寄了一千美金来孝敬她,结果她非常欢喜,她欢喜的并不是说我供养的钱的多少,当然这钱也是她有生以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外汇收入,这是到那时候为止第一笔最大的外汇收入。她把儿子的供养分成好几份,有一份买了很多礼物,来跟亲友们分享孩子从远方寄来的供养给母亲带来的欢乐,另外有一份寄去给希望工程捐款,也帮助很多失学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费。母亲非常高兴,高兴的是在远隔重洋的儿子能够心里老想著对父母孝敬,这是给父母带来的欢乐。所以我跟我母亲真的是母子之间可以说是非常的融洽,没有丝毫的代沟,我每个礼拜,我那时在美国,都给我母亲打电话,每两个礼拜都写信,一起交流、沟通,我向母亲汇报我的生活、工作、学习,让母亲安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心比养父母之身更难得。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还没有讲完,下一次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三集)  2008/7/14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