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什么是智慧?—佛教学者的见解


   日期:2012/5/21 16: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智慧? ——佛教学者的见解

 

一 智慧是什么?
  (第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来到京城,见有人被皮鞭打伤了,拿了马粪来敷在受伤的背上,就问:“为什么这样做呢?”那人回答说:“这样就可以让伤口赶快好起来,而且不会留下瘢痕。”乡下人把这个诀窍牢记在心中。回到家,告诉家里的人说:“今天我到京城,得到一个大智慧。”家里人问:“是怎样的大智慧呢?”便叫仆人过来,说:“拿皮鞭来,重重打我二百鞭子。”仆人畏惧主人,不敢违命,便重重抽了二百下鞭子,顿时后背血流不止。然后他又对仆人说:“去拿些马粪来,替我敷在背上,这样伤口就可以很快好起来,并且不会留下疤痕。”接着又告诉家人:“你知道不?这就是大智慧。” ——《杂譬喻经》
  佛说《杂譬喻经》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真叫人啼笑皆非。这是“智慧”么?
  什么是智慧呢?
  “智慧”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得太多了,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会骄傲地说到他们的智慧。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也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智慧,赞美智慧,并渴求智慧。智慧,的确是人民大众的财富,各地区、各民族、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中,都有丰富的谚语、格言、寓言、故事、民歌、甚至文学的艺术的作品中,那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把它说成是知识,以为知识越多,就越有智慧。我们今天无时无处不在受到信息的包围和信息的轰炸,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是真理,仿佛离于了这些信息,就不能生存下去了。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只能说明你知识的丰富,并不等于你掌握了智慧。有的人,知识丰富,智慧不足,难有大用;有的人,知识不多,但却无所不能,成为奇才。
    于是,有人又把智慧和聪明划上了等号,许多辞书中都曾把智慧解释为“聪明才智”,或“智谋”。于是,又从聪明发展到了精明,以为精明就是智慧。然而,西班牙的当代杰出的哲学家、佛学家、跨文化研究的先驱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1918-)先生指出:“智慧说,我并不与精明同一。智慧要求有洞见、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经历它又超越它们并且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页)
  这“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又指的什么呢?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是言说真理并通过听从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在另一处说道:“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通过万物来引导万物的思想。”这一说法,的确同佛教中的“缘起”已经很近似了。我还是不能不提到雷蒙·潘尼卡先生。他对智慧有过许多描述,把这些描述集中起来,就已经告诉我们那“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了:
  “智慧是生活的艺术。”
  “智慧是一种生活之道(Savoir Vivre),而‘道’(Savoir)不是指关于生活的知识。……倘若没有智慧,没有人能够生活。”
  “智慧的特征是喜悦、喜乐(Ananda)、欢愉(Charis)、幸福(Beatitudo)、福乐。”

  “智慧是个人与实在的和谐,与存在、道、天、上帝、无……的一致。”(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8页)
  在这里,我们看到,雷蒙·潘尼卡已经把智慧和一般的世俗所称的“智慧”相区别开来。
  我们还可以找到两个对参照系:一是彼得·A·安杰利斯(Peter·A·Angeles)《哲学辞典》中对“智慧”的释义:“对人生的最好目的,达到它们的最好手段,以及成功运用那些手段的实践理性的正确知觉。见Virtuescardi-nal。”于是,我又再查Virtue scardinal这一词目。释文说:“希腊文化强调的四种美德:智慧(Wisdom)、勇敢(Courage)、正义(Justice)、信仰(Faith)”。这里把“智慧”道德化了,成为四种基本美德的第一美德,而且与信仰并列。
  二是《圣经文学辞典》中,则把“智慧”美学化了。它认为智慧是一切美的源泉。(《旧约》说:“智慧比珍珠更美。”《后典》说:“智慧的美赛过太阳与群星。”“当智慧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所有的美物皆随她而来。”)
  这和大乘佛教把“智慧”(般若)称为诸佛之母也已十分接近了。
  《辞海》在解释“般若”(Prajna)一词时,才说:“智慧之意,佛教用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故用音译。”这里,有趣的是:指出智慧即般若,而用音译的“般若”,是为了与一般智慧相区别。
  《辞源》里直截了当地解释“智慧”:“佛教指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梵语般若之意译,有彻悟意。”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和陈兵教授《新编佛教辞典》都对“智慧”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智,梵文曰若那,(Jnana),意为决断。慧,梵文曰般若,(Prajna),意为拣择。”又引《大乘义章》卷九释云:“照见名智,解了为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再引《法华经义疏》卷二释云:“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上述对智慧的解释,是准确、简明而又全面的。这里,把佛教的智慧和世俗所说的智慧,做出了明晰的区别。智是决断(决疑断惑),慧是拣择(考察切要)。智是观照,慧是了知。观照什么?了知什么?了知世间法为智,观照出世间法、即通达佛陀第一义谛(胜义谛,明白一切事相的真实与真理)为慧。再简而言之,观空照有,了知空有,就是智慧。这一定义,已切入佛法一切教义的心要了。与雷蒙·潘尼卡先生所指出的“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我想不是巧合吧?
  佛法拥有无穷的智慧宝藏。它对我们认识人生、认识宇宙、认识身心,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指导实践的妙用]。
  智慧是照彻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佛陀正是以他的智慧,照彻了人类的无始无明。可以说,没有智慧,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也就没有了破迷、断惑、开悟解脱、告别无明的智慧。因此,佛陀即是智慧之人,佛学即是智慧之学,佛教即是智慧之教。小乘佛教以智慧,帮助自己觉悟;大乘佛教以智慧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觉行圆满,即是无上菩提(智慧)。所以,不管小乘大乘,都以智慧为内核。度脱众生就是让众生具足佛智成佛,就是证得无上菩提(智慧)。

  二 智慧与聪明的区别
  (第二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愚人,头上不生头发,光光的脑壳。有个捣蛋的人,拿了犁杖,敲打他的光头,一下又一下,打得头破血流。这个愚人,默默忍受,不知道躲开。旁人见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躲开呢?为什么偏要站在这里挨打呢?你看,头也被打破了!”愚人回答说:“这个人倚仗自己力气大,实在愚痴,毫无智慧,见我头上没有毛发,就以为是石头了。其实,这不是石头呀,是我的头,用犁杖打,怎能不破呢?”旁人说:“你自己愚痴,怎么还说别人没有智慧呢?你如果不傻,干吗要站在那里让他打得血淋淋的而不知逃避呢?“  ——《百喻经》
  愚人总是自作聪明。不但不会承认自己愚,而且还指责别人没有智慧。智慧和聪明有没有区别呢?
  (第三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傻乎乎的流浪汉,常在街上走来走去。许多人喜欢拿他开玩笑,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心放一个五元的硬币和一个十元的硬币,由他来挑,而他每次只挑五元的那一块,他从来不知道挑十元的。大家看着都笑,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都笑他的傻。
  他每次经过,都会有人用这同一方式来取笑他。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慈心的老妇人,终于忍不住问他:“你真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来吗?”
  不料,那位傻瓜说:“如果我拿十元,他们下次就不会再让我挑了。”……
  巴西有句民间谚语说得好:“傻瓜缴学费学习,聪明人拿傻瓜缴的学费学习。”在这个故事里,谁在缴学费呢?那捉弄傻瓜的人,自以为很聪明,没想到,反被傻瓜“捉弄”了。
  究竟什么是聪明?聪明和智慧到底有没有区别呢?
  不要问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是无可回避的。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讨论佛教的聪明观,而要讨论佛教的智慧观呢?这就不能不谈到智慧与聪明的区别了。
  有人曾试图为聪明和智慧做出区分。有的说:聪明是反应,智慧是思考。有的说:聪明是形式,智慧是思想。也有的说:聪明是知识的积累,智慧是认清事物的本相。他们说的都有他们的理由,都有他们的见地。让我来说,那么,我想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1.聪明可以利己,也可以害己。
    聪明可以利人,也可以害人。杨修当然聪明,那个“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故事,让曹操着实费了一番脑筋,走过三十里路,才想了出来,为后代留下了“智愚相悬三十里”的成语,可是,曹操梦中杀人,又让百官去为死者送葬,杨修送葬时哭说:“不是丞相在梦中,君在梦中耳。”一言犯忌,杨修的聪明,使他后来终招杀身之祸。
    苏东坡对聪明亦有体会:“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中国民间有句人人皆知的谚语,“聪明反被聪误”。聪明能误己,也能误人。但误人最终还是自误。
    王熙凤可谓大观园中第一能人。小辈怕她,长辈让她,老祖宗(贾母)宠她,谁不夸她?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结局大家都知。
    智慧则不同。智慧是认知人生及宇宙真实的能力,有了智慧,必能舍弃假相,而了解真相。对于智慧而言,惟一的价值,是回归宇宙的本真、本体、本然。所以,智慧是一种洞察,是一种观照,它不会害己,也不会害人。害人又害己,就不是智慧了。 
   2.聪明是一种个人意识,而智慧是超个人意识的。
  人们解释聪明,是耳聪目明。《尚书·太甲》:“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这些似乎都是从生理的功能到位,生理的功能杰出而说的。
  后来又有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外为聪,知内为明的说法。这就从生理功能进到“知”的层次上去了。你看那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夺得汉家天下的淮阴侯韩信,对刘邦说:“主上能带兵十万,而信则多多益善。”可谓知人又知己。但是,他并没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觉悟,难免未央宫遭祸。
  《三国演义》中那位“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公瑾,指挥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可谓知曹、知刘、知孙。但是他无容人之量,忌才妒才,柴桑口大呼“既生瑜而何生亮”,郁郁而亡。
  有些犯错者、犯罪者,不能说他不聪明,恐怕他想的点子,出的谋算,用的技巧,钻的空子,是很“聪明”的,恰恰是太聪明,铸成了大错,触犯了“天条”,而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可以引起我们的两点思考:
    第一点,聪明可以用作武器,用作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智慧不能,智慧不可能被主人用作奴仆,不能用作谋利的资本,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智慧不可能资本化。
    第二点,聪明与智商有关。聪明只能属于聪明人,不可能属于愚人。也就是说,聪明人的智商都很高。智商低,不能被叫做“聪明”。可是,智慧则不然。智慧不是圣人的专利,智慧也不是精神贵族的特权。智商高的人当然聪明,但不等于就有智慧。智商低的人,被人看作愚蠢,但未必没有智慧。
    在我看来,智者有智慧,愚者也会有智慧。六祖慧能曾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指明了这个意思。大家一定还会记得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那个阿甘。他傻乎乎,被人们看成是傻瓜一个,智商似乎很低。但他从不以负面的心态看人,他以为一切人都是好人。只要是好事,可以帮助人的事,他就去做,而且一直做到底。所以他往往好事连连,奇迹总会出现在他身上。你说,这是什么原因?
    可见,智慧不属于想运用智慧去达到自私的目的或实现其私欲的人。若能忘我无私,不论智者,愚者,智慧人人本有。聪明的反义词是愚蠢。而智慧的反义词,绝不是愚蠢。如果一定要我为智慧找一个反义词,我想就是“迷误”,或者叫“迷惑”,“迷信”。如果不迷了,断惑、正信、出迷,那就是智慧。
    比如,犯了错的人,可以改正,犯了罪的人,可以悔过图新,只要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智慧,“放下屠刀”,就是改正,就是弃迷,断惑,正信。“立地成佛”就是觉悟(顿悟),就是证真。
    可见,智慧比聪明高了一个层次,高了许多。高在哪里?高在有智慧的人,能超脱我相,无我才能无私。无我无私,心地光明,这是超个人意识的。这也就是雷蒙·潘尼卡先生所说的“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了。”所以说:聪明只是聪明才智,这是属于个人意识之内的。智慧则是觉悟——达于了知、了悟,已是超个人意识的了。
  3.聪明是世间法,智慧是出世间法
  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史上,儒家讲成圣,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都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可是,在人间,有一个字最现实、最活跃:这个字,比火还热比铁还坚,比丝还韧,比海还深,比喜玛拉雅山还高,比雅鲁藏布江还长。这个字,可以动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惊风雨,可以贯古今。这个字,造就了人间的文学,艺术,一切精神、文化领域的创作,甚至美学、心理学也都离不开它,这是一个什么字?不用我说,大家好都明白了。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d Baumgarten 1714-1762)就曾干脆把美学叫做“感情学”(情感学)。心理学认为认识(知)情感(情)意志(意)这三大心理要素中,“情”最具活力,它可以不顾认识,又可以左右意志,它几乎成了主宰。也就是说,知和意,在情感面前,往往就不起作用了。“情”的能量大矣哉!“人生唯有情难死”。
    为了这个“情”字,汤显祖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李清照为了它,长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曹雪芹为了它“十载披阅,五次增删”,书没写完,泪尽而逝。你瞧瞧,谁能把这个字解释清楚?
    可是生活中,人不能不讲理性,不能任性由情。一旦感情用事,肯定要出问题,要出大乱子,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在人世间,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情感和理智打架,理智总是打不过情感。为什么?道理人人会说,知书达理,许多人也都备,而“理”只是理智中的一半。还有另一半“智”,那个“智”,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了。
    那些在情感面前,一个个败下阵来的英雄好汉、达官显贵、学者专家、才子佳人,不是他们不懂得“理”,恰恰是他们只知理而缺少了“智”。没有智慧的理智,怎么能战胜顽强而又执著的情感呢?
  问天下情为何物?情是何因?情有何果?只有佛教揭示得最清楚。佛教决非无情,也从不否定情。佛教是最讲情智的宗教。“菩萨”(菩提萨埵),这是梵语,释为中文,就是“觉有情”,即觉悟了的有情。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就是帮助有情觉悟。佛教讲慈悲,慈悲就是情。佛教讲离若得乐,离若得乐就是情。佛教讲度脱众生,度脱众生就是情。但是怎样去度脱众生?这就离不开“智”了。慈悲喜舍,喜舍体现慈悲,喜舍就是智慧。离苦得乐的前提是断惑证真,断惑证真就是智慧。如何度脱众生?佛教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度是阶梯、是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渡人舟。第六般若,则是指引,是航向,是总舵主。所以六度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
  再说,佛教所言智慧,又称“如实观察”,即如实观察人生,如实观察现实世界,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智慧,从前五度中来:持戒,就是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建立高尚的道德、提升人格力量的惟一途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因而这样的智慧,从修养中来,从修持中来,从禅悟中来。戒定慧三者的关系,也可以简言之:戒是防心,定是修心,慧是明心。可见,智慧是心灵的证悟,是心灵的学问,是通过修学由悟而得。这样的智慧,当然是离世间,出世间的了。于此,有什么情结不能解?有什么情关不能过?它与世俗的聪明岂可同日而语哉?
  “智慧”这个词,应用它的人,太多了。在新闻传媒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所谓“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外交智慧”,更不用说,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工程等一切领域,也都会使用“智慧”一词,那自然有它的特定含义,也可能是指其卓越的建树,杰出的贡献,足资楷模的人格风范,我们无须再作语义学上的分辨。
    至于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家、思想大师、文化名人,似手又都成了“智慧”的化身,或者,他们手中似乎有一把宝钥,可以打开智慧的大门,直达智慧的宫殿,不错,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的智慧,耶稣有耶稣的智慧,穆罕默德有穆罕默德的智慧,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也都有他们各自的最为动人的智慧。
    然而,我在这里,不可能把智慧放在东西方文化史、思想史中来作普泛性的探讨,更不能庸俗化地把“智慧”看作是一把理发师的椅子,让任何人坐上去都合适。尽管哲学家雷蒙·潘尼卡有一句话说得很幽默:“当今智慧的概念与它传统的形式相比,多少被扭曲了。……它已在这个时代的技术统治中被扭曲,并且为科学世界观的巨大成功所取代。……我们不再熟悉智慧的真面目,智慧的真面目被隐藏在智慧的浓妆艳抹之下。”不过,我认为,读者诸君已能对“智慧”一词的各种使用,做出会心的理解,语法修辞中的“智慧”,同人们日常口语中说到用到的“智慧”,尤其同我在本书中所要介绍的佛陀的“智慧”,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内涵,三者决非同一。这如同说阴性、阳性,完全不能同女人、男人划上等号一样。
    南怀瑾先生曾经指出:“世间法以富贵功名为极致,所以洪范五福,富居其一。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为成就,所以佛学以般若(智慧)解脱为依归。”这是极好的对照和概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慧       见解)(五明学佛网:智慧       见解)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