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口业之过(10)


   日期:2012/5/19 20: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摄心守口真教化

 

“口业”是咱们僧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平时,在家人也都是容易犯口业。你看在家人,比如农民,吃饭的时候,端个碗,也得说别人过失,有什么所谓的花边新闻。甚至跑到外面,也得说一句,不说不行。不说,那嘴巴把不住,不说心里就不痛快,非得说。所以平时养成爱说的习惯,再加上有时候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遇到一些不平啦,越说他就越厉害,造业太多。

 

就像这些事,是修行中最大的一个漏洞。你如果能够做到,别人无论好坏都不讲,心里就特别地舒服。虽然有时候,你憋得都难受,这心里怎么……就想跟谁说一说,就觉着非常难受。但是你要咬住牙,挺住了就是不讲,过后心里是非常地暖和,非常舒服。如果你张口去说了,功德马上就漏掉,一说别人的过失,马上就漏掉。你即使是说好事,说老实话,那也是起心动念。就说好,称赞别人,那也是起心动念。

 

为什么说称赞别人是一个好事,那是为对治那个坏的而言。没办法,说是“好事”,这也只不过是一种对治的方法。只要张口说话,都是毒药,只不过是用这个轻毒对治那个重毒,称赞别人的毒对治毁谤别人的毒,毒有轻重不同。而那个毁谤别人不好的话,是毒上加毒。就是称赞别人,实际上,也在起心动念。真正一个修行人,就得什么都不要讲,你不讲,那才是真讲。所以,佛讲: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

 

佛说法,明白地告诉你,不要起心动念分别佛所说的话,不要着在言语上,不要讲。何况我们凡夫,如果老去喋喋不休,是最大一个弊病。有时候就想去给人讲法,非要给人讲不可。人家不听,追在人家后面讲。讲完了,你觉着:是我给你讲法。实际上,你不是讲法。有时候已经是自己犯了过,很大过失。你这个心已经在动,自己控制不了。你虽然是用讲法的名义,说是给人讲法,实际上那不叫“法”。

 

真正的“法”是什么呢?是你能够摄住那个心,把心摄住了,能够真正地心平,而且能见到实相。那实相它没有说是起心动念的,只有不起心动念,才能见到实相。我们凡夫做不到像如来似的,心根本不动,就喜欢喋喋不休地跟人讲,有时候会造成很大的过失。

 

但是,有时候为了对治那些不好的过失,就是防止口业,我们去讲一讲善法。讲善法的目的,它的功德在哪里?是能够对治那些坏的东西,让人明白道理,不再做恶事。虽然它有对治的功德,但要更究竟来讲,它也不是真正的究竟法。真正的究竟,你就别起心动念,这才行。我们想不起心动念,首先把嘴看住了,别说,这个是最主要的。

 

所以咱们这里,大悲寺常住规矩里,为什么有这一条呢?“不许讲理。”就算你有多大的理,你去讲,它都是一个大漏洞。不许讲理,就是让你干什么呢?你能真正明白那个不讲理,才是真正有道理的人,真正讲理。就是说,你放下一切口业,守住那口业,不去说,不去起心动念,那才是真正的道理。有那个道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用不着去说,说它干什么?我这次讲《说僧过恶犯大重罪》也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咱们以后逐渐地多讲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再把这个口业的问题纠正纠正。以后给大家都讲一讲,对大家能有点帮助。

 

现在我们有时候就是说惯嘴了,不说不行了。特别是在个别的僧人之中,他平时没事的时候,说哪里的僧人之间,哪个庙里和庙里的事情,“那个比丘尼吵架了,破口骂人”,“那个庙上如何如何了” ,无论真假,都要讲。就是十里之外,或者百里之外的庙里的事情,传播着很快就过来了。“那里的庙里怎么怎么了”,个别不修行的僧人也没啥事,互相老是讲这么点事,老去讲。最后由于这个习性,就把自己搞坏了。

 

过去我就有这个体会。那时候还没出家呢,有的出家人有时就说这个事情,我听到特别反感。我心里话:这出家人怎么讲这些事情呢。就算有点事情,讲这些做什么?我一个是烦,另外也反对他这个讲法,这个出家人之间怎么这么不清净。所以说那时候给我造成的印象就是这样。

 

大家都多加注意,以后就好了。另外这次多讲一讲这类的事情,大家听完能好一些。大家听一听,看看这里还有什么需要讲的,哪块还有点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提一提,等下回再讲的时候,好注意这方面,加以补充。

 

有时执事人,或是为了说什么事情,才提到某人的过失。有时候就这个事情,大家讲时一律加以小心,也不能打着执事的名义,而去说别人的过失。我给你说,这都得小心。因为什么?这个东西,你只要起心一说,一定要心平。你绝对不能起嗔恨心。就你刚开始时心是平的,说他过失,教育他,让他改过。等到说着说着,觉察到自己起火了。这时候你还得退回来,别讲了。再讲就坏了,自己能把自己那个心给坏了。就得马上停下来。你再继续说下去,就不是原先的好心,超越直心的范围了。这都得注意,就是直心说时,也得小心。涉及到别人的过失时,你一定要小心。

 

咱说老实话,除非为了整个僧团的集体利益,而对方确实是那么回事儿。这才跟师父提对方的过失,或是确实应该提到对方的过失的时候才讲,这属于正常现象。这样他不犯口业的过失。

 

而这里所讲的,往往都是有恶意去说,那绝对不行。如果有一种善意,你比如说就想帮助这个人,而且不是以这个角度说,以提出他本人某个问题去讲。但是尽量回避什么呢?僧众的过失问题,不能拿那个人的错误来教化他,或者提醒他。尽量回避这个问题,能够回避的东西,尽量回避。虽然你觉得这样教化效果可能差一点。但是看着像差一点,有时候效果反而更好。

 

还有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说,佛讲了一些公案,说到某个比丘犯了过失,受到大的果报,来警惕人不要犯过失。这都属于正常,这都很教育人的。但是我们就得小心。在这个事情上,佛怎么样讲都行。我们呢,有些人就拿着佛所讲的,去攻击比丘。有的讲事情的时候,就说:“现在的僧人如何如何,这是佛讲的。”但是要知道,佛讲这些的目的,是告诉你自己要警惕,不要犯过失。有的人就不是了,这么讲的目的,是为了指出僧人的过失,要说僧人的过失。这绝对是不行。

 

佛讲法时提到,某比丘因恶业造成下地狱罪,或者是什么的。虽然佛这么讲,但是你讲就两回事,你就得小心,这例子有时候不能乱举。

 

另外,在白衣面前,你不能过多地讲什么“地狱门前僧道多”,一些不利的说法都得适当回避。否则,你会失去大利益的。就算有的是事实,你也要回避。

 

虽然佛过去讲了一些公案,教育人不要犯过失,但是我们就得小心。因为现在末法时期,人心不思善,有的人不愿意尊敬三宝,不愿意尊敬僧人。这时候,再对他讲这些公案,利用得不好,也会造成过失。

 

常行忏悔

 

写忏悔笔记,如果大家去做的话,肯定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反观自己。一位居士通过写忏悔笔记,这么做了以后,他感觉到过去的“我”十分可恶,十分可怕,他发现自己十分可怕。原先对自己非常的满意,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过失。经过写忏悔笔记,反观以后,这么样的检查,最后发现特别讨厌自己,要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自己。所以这个方法,既简单,而且很有效果。所以说,大家应该做。

 

特别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就是有的讲,我可以不用忏悔了,说我这不用忏悔。而且老忏悔这一念,就对过去的事多说一句,多回想一下,又重复了过去的业力,而又种下了新的业力,种到种子识里去。这个说法,好像是挺有点“道理”。实际上这个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说不通的。因为语言都是虚妄的,种到种子识里的,是种下那个“心”。一切的种子,都是根据你发心的好坏,而决定它是善种子、恶种子。因为你在忏悔,你忏悔的时候,而说的这个话(所写在忏悔笔记上的),虽然和造恶时是同样的一句话,但是它的发心,跟以前造恶时的发心绝对是两回事情。

 

举个例子,这个杀生,如果你天天叨咕杀,它就容易起嗔恨心,慢慢种进种子识。如果你天天劝人不杀生,它怎么能会种下这个杀的恶因呢?是不是?不可能的事儿。所以说这种说法,就是世间人的说法,推理的说法,它不正确。真正种进种子识的,是看你的心的好坏。

 

所以说,我们重复的,就是不断地忏悔,这个效果非常好。而且普贤菩萨讲得很明白,“十大愿王”里就讲: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你想一想,普贤王就因为有这么大的愿力,而成佛道,就因为忏悔而成佛道。十大愿王就是普贤王成道成佛的本钱,就因为有这个十大愿王而成就。普贤王不是说成就以后才发的这个愿,而是因为发了这个愿,而得到成就的。忏悔是他修行的主要一部分,是他的特点。所以说我们要学普贤王菩萨,要忏悔。

 

有的人认为,不用忏悔,我可以凭修行啊,或是凭种种的方式,就可以了脱生死。实际上这是对恶业的一种覆藏,这个非常有害的。这种说法害了不少人。而使人产生了很多的过失,失去了很多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提倡这个忏悔,反复地检查自己的过失。

 

怎么样检查呢?方法还是以前跟给你们说的一样,要一点点思维,每句话,每个念头,从今天早上起床,一直思维到晚上,到你现在,写忏悔笔记的时候。而且,每个念头都要写下来,有过失的地方写,没有过失的地方就不写了。

 

反复地思维,有时候一下子思维不出来,没觉得有什么过失。你就想:我自己是个凡夫,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不可能不起心动念,没有错的地方。就不断地想,想一会儿,啊,就能想出一个,再过一会儿又想出一个。当你想一想的时候,突然想出一个念头的时候,哎呀!犯了那么大的过失。当时惊讶得不得了,这才知道它的妙处了。你只要思维它,从而生起了忏悔心,把它记录下来。

 

这时候你就发现,第二天,你整个行为都有所改变了。而且绝不会再顺着这条路再去走了,它防非止恶的作用非常的好。这是一种不覆藏的行为,是一种暴露。而且把它公布于众,放在佛前。如果有人能把你的过失念一遍,那你心里头就更干净了。这种方式过去我实验过,效果挺好。所以,后来介绍给大家,大家可能是写了一点,但是没有坚持下去。

 

等到这个写忏悔笔记的居士,那天正好赶得也巧,他们两个居士一起来,就对他们讲了。这两居士把这个方法又进行实践了一部分。所以发现了这个好处,特别大,大得他俩非常惊讶。说:“我现在非常的充实,我觉得我现在堂堂正正,这才觉得真正有点学到佛法了。”

 

所以我们想修行,就作为个人来讲,都应该反观自己。应该不断地这么样忏悔,反观自己,它是非常得力的,是一种勇猛的智慧。所以说普贤王的勇猛智慧,而成就了普贤王,我们应该向普贤王学。学什么呢?也应该这么样去不断地忏悔,来成就自己。不然,我们自己有了很多的毛病却不知道。说我能一想就知道,你光去想,你就怎么想也不好使。你必须得把它写下来,再去想,这个效果特别好。

 

【附录一】依法不依人

 

说口业的罪深重,但如果某人所言违背佛陀戒律,严重误导众生,可以依据佛所说的经典、戒律,指出此言论的错误,只针对错误的言论,而不针对某个人,不是去说某个人的过失。以下经文,可以作为参考。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言:“善男子,未可见法汝欲见者,今当为汝说其相貌。我涅槃已,随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呵责惩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善男子,譬如有王专行暴恶,会遇重病。有邻国王闻其名声,兴兵而来顿欲殄灭。是时病王无力势故方乃恐怖,改心修善,而是邻王得福无量。持法比丘亦复如是,驱遣呵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

 

“善男子,譬如长者所居之处,田宅屋舍生诸毒树,长者知已即便斫伐,永令灭尽。又如壮人首生白发,愧而剪拔不令生长。持法比丘亦复如是,见有破戒坏正法者,即应驱遣,呵责举处。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呵责驱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驱遣呵责举处,是我弟子,真声闻也。”

 

“善男子,如来亦尔,视坏法者等如一子。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国王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

 

“善男子,以是因缘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当勤加护持正法,护法果报广大无量。善男子,是故护法优婆塞等应执刀杖,拥护如是持法比丘。若有受持五戒之者,不得名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为护正法,乃名大乘。护正法者,应当执持刀剑器仗,侍说法者。”

 

【附录二】远离口业的功德

 

《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言: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附录三】“人面疮”的故事

  

忏法是忏除所犯罪过,悔不再犯,以便来日积极修行的一种仪式,是佛事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关于《慈悲三昧水忏》的来源,《慈悲道场水忏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法号知玄的和尚在长安某寺挂单。那时该寺中正住着一位患有恶疮的僧人,秽气刺鼻难闻。知玄常常主动去照顾病僧。后来病僧的恶疾渐渐痊愈,临别时对知玄说:“你以后有难临身时,不妨到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我会设法消除你的厄难。” 

  

后来,知玄因为德行高深,深受道俗的尊崇,连唐朝皇帝都向他求教佛法,唐懿宗还于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赐给他装饰华美、高达两丈的沉香宝座,以示尊崇。受赐以后,知玄和尚名声益显,坐上宝座更自觉尊荣。

  

然而没过多久,知玄的左腿膝盖上却生出了个“人面疮”,有眉有眼,有口有齿,恰似人面,不仅看上去让人生畏,更有甚者,这人面疮还有要求:每天都得拿饮食喂它,它能像人一样大模大样的张口啖食。知玄和尚痛苦万状,四处求治,可名医们全都束手无策,正所谓“妙药难医冤孽病”。

  

知玄记起当年那位病僧的临别赠言,决定立即前往四川彭州九陇山求救。知玄入山寻访。一日傍晚时分,天光暗淡,山路难行,知玄忽然望见两棵并立的大松树,只见树后殿宇广阔,金碧辉煌,那位僧人就站在门前。知玄将自己所患的怪疾如实相告。僧人告慰他说:“不要紧的,我这里的山岩下有一泓清泉,等到明日去洗一下就会好的。”

  

翌日清晨,昔日病僧令一孩童为知玄带路,引领他来到岩下泉畔。知玄用手捧起清水刚要冲洗,膝上的人面疮却忽作人语,出声大叫:“不要洗,不要洗!”紧接着又问:“你是否读过西汉史书中记载的袁盎与晁错传呢?”知玄回答:“当然读过。”

 

人面疮便说:“你既然读过了,何以不知袁盎错杀晁错之事?当吴楚七国造反时,袁盎向皇帝进谗言,斩晁错于东市,以致晁错冤深似海,怨结千年,往昔的袁盎就是你的前身,而晁错就是我。我怨深恨重,自那以后,总想伺机报仇。可是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持戒精严,冥冥中有戒神保护,令我无法近身。近来你受沉香宝座,动了希名欲利的心念,无形中德行已经亏损,冤业可以乘隙,我才得以接近报复你。现在,蒙迦诺迦尊者出面调解,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那么我们之间的宿债也告终结。从今以后,我不再和你为难作对了。” 知玄听了,身毛直竖,非常震恐,连忙掬水洗疮,一时痛彻骨髓,昏厥在地不省人事。

  

复苏后,昨日金碧辉煌的崇楼宝殿已杳无踪影。知玄方才感悟:那病僧乃是受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的十六大阿罗汉之一的迦诺迦尊者的化身,自己当年以一念慈悲心种下了无上福田,才感得圣僧以三昧圣水加持,去除那冤业讨债、因果感召的奇疾恶病,解怨释仇,消除业障。觉悟后知玄和尚一方面在迦诺迦尊者垂慈的双松圣迹修建寺宇,另一方面记事撰文,写成《慈悲三昧水忏》,自己早晚恭敬礼诵来报答圣僧的恩德,又给道俗留下了忏悔业障的方便。

  

据《汉书·袁盎晁错传》等史料记载,袁盎历任陇西都尉、齐相、吴相。文帝时晁错很受赏识,并受太子(即位后称景帝)信任,被视为“智囊”。袁、晁二人一向交恶。晁错主张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此建议被景帝采纳却触怒了诸王,以后吴楚七国发动武装叛乱的理由便是诛晁错、清君侧。此时袁盎趁机密进谗言,劝景帝斩晁错以息事,晁错被斩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兄弟同时被杀。冤冤相报,了犹未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祥法师       妙祥法师:口业之过)(五明学佛网:妙祥法师       妙祥法师:口业之过)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八 诵大悲咒无附加条件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七 发心出家要真实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六 出坡也是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五 不为剃度而剃度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四 少睡增定慧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三 过斋亦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 抓住牛鼻子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八 无念才是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