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我执与法执,是学佛人最需超越的障碍


   日期:2012/5/5 15: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有涵养的修行人却从不会去看。若每天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要赶快忏悔,这就是修行。 

    为什么呢?因为佛家讲修定,总看别人有过,永远不会得定,没有定就没有修为。因为心不停地随着别人的境界转,不停的着相。“见世间过”是什么?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着相!着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生贪嗔痴欲诸想,才见到世间过。如果不着相,见不到世间过。自己改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有时间去管别人?一管别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宣化上人则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恒顺众生,大处是顺,小处是要落实到这些细微的言行上。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内心存有对我或对法的成见,境界现前,遇到与自己想法意见看法不同时,心中就容易生起烦燥与嗔恨心。但如果能够放开胸怀,以欢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执的心态就将会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观自照,境界反而成为反省的工具与修行之增上缘。 

  ‘我执’是很严重的一种心灵病态,也就是指人无法彻底了解自己,所以对种种有关于‘我’的事物产生错觉,认定为是我所拥有,是我的,因而过份执著,以至于捆绑束缚了自己。

    好比‘人世无常’,但是我们往往不去认识、探究无常是什么?无法给自己一个健康、正确的观念,通常误将世间一切视为永恒;直到有一天,因为疾病,住进了加护病房,才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惧,才开始担心能不能平安出院!然而,即使在濒临死亡时,却没想再与死神搏一搏,不会设法为自己住生预做准备,这就是我执的一种错觉。 

    佛曾说:‘人都是活在一种错觉当中,不知道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误将此‘假我’认为是‘真我’,以‘无常’当作‘永恒’,不知‘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缘起正观的道理。 

    而所谓的‘法执’,是指无法透视法的真相;是来自于知识上、见解上或宗教信仰上的错误执著。单就信仰而言,信仰的本身并无好坏,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与他自身最相契合的宗教,运用智慧理性的判断、探讨为什么此宗教值得我去信仰;可是有些人就会有一种心态,当他专注于一种信仰时,对其它宗教就一概持否定态度,逢人就只赞叹己宗,贬低他派,仿佛只有他所选择的宗教信仰才最正确、最优秀,这就是一种法执。  

    因此,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内心存有对我或对法的成见,境界现前,遇到与自己想法意见看法不同时,心中就容易生起烦燥与嗔恨心。但如果能够放开胸怀,以欢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执的心态就将会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观自照,境界反而成为反省的工具与修行之增上缘。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工夫,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做到的确并不容易;一定要历经琢磨、淬炼,才能够超越、解脱。古大德不也是如此说吗:‘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道后,到印度各地弘法度生。透过身教、言教来开示每个人,使之启发智慧,平息烦恼,达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所谓解脱,就是彻底地解放、脱离烦恼的束缚,获得身、心的清凉与自在;好比一位囚犯当他全身被加上脚镣手铐时,就没有自由;可是除去了这些束缚,使得解脱一样。  

    人生活在浩瀚宇宙,受到环境、社会、身心种种内外在因素所拘束、障碍,诸多不得自由。父子、兄弟、夫妻、同事之间,也往往因为一点点意见不周,谁也不肯服输退让;为了一个‘我’,彼此僵持不下;为了一个‘我’,因而陷入纷争、罪恶、烦恼、痛苦的深渊……。

    佛说不要用抗拒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凡事以对立的心态对待,唠叨、抱怨就会不断,如此便难以宽容的心来原谅、接受他人不同的见解,于是就很难活得快乐、自在。我们想要解脱,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以智慧来圆融事相、超脱凡情。 

    俗话说:‘人有三千烦恼丝’。佛说:‘八万四千烦恼’,不管从深或浅的角度来探讨,障蔽自性清凉自在的根本烦恼,终究离不开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等四大烦恼,而要去除这四大恶源,也唯有从心下手,乃能究竟解脱。  

    所谓‘我慢’,是指以‘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简言之,即指自尊心过于强烈的心态。 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内心其实是脆弱的、无助的。人常常为了保护自我,不容许他人毁谤、批评,于是虽然给自己套上一个圣人的外壳,其内心却充满著高低不平的尊严,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 

    置身在这个婆婆世界,每个人都非常“我慢”,你切记勿祈求他人给你面子。在个人修养方面,应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倘若遇到非常骄傲,言语暴躁直冲的人,更应当以忍耐、谦退、柔和之心来应对,如此便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执和纠纷。

    而‘我痴’则可说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痴’在经典上又解释为无明,亦即内心无光明、无智慧。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有偏差的行为。 

    当一个人须藉由外界的赞美过日子,或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激增对物欲的需求,或痴想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之时,他将会因期待与失望,而陷入苦痛焦虑的深渊。

    人这社会上,不乏为名为利而汲汲营求高官路禄俸者,而当有那么一天,让他从小人物变成了大英雄时,往往会因为过度自我膨胀,遭人所恶所弃,可怜的是他却身陷其中仍不自知,依然嚣张、跋扈,唯我独尊。他虽然拥有一身虚名,却得处心积虑维护他的地位、权势,甚至因此不惜出卖、伤害他人,以保护自己。  

    佛说:‘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你痛苦,唯有你自己!’智慧之言,的确值得我们深省。  

    “我见”:就是看法不同。一般人,都会执著在五蕴(色、受、想、行、识)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也就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这种意识型态,就会导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是对的;由于强烈的‘我见’,致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争执,好比夫妻之间,因为看法不同而发生争吵,兄弟之间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对簿公堂,这种事情亦多有所闻。 

    ‘我爱’是指深深执爱著自我,通俗而言,就是所谓私心。

    人最大的私心,是爱自己。凡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人情世故,都是他贪恋、占有的对象。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夫妻、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不容许第三者的介入,连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也不容他人占有、分享。从事物的角度来探索,人往往为了权势、地位、名利,因此患得患失。得不到时,处心积虑想争取,得到了又怕失去,而失去之后又痛苦懊恼,整个心便完全充满著这种贪恋、染著、占有的心态而导致内在翻腾不已。  

    因贪爱所造成的烦恼,其实是无量无边。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沉醉于成就当中,是非常容易迷失的。

    事实上,当我们死了之后,什么也带不走,只有那些因为功名利碌、私心染著所造下的业,会紧随著我们生生世世而轮回,所以,想要修行得到解脱,一定要从去除(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四种心态下手。

    法兄们,愿我们都能放下一切,好好随缘了业,速证菩提,圆成佛道!南无阿弥陀佛!感恩一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