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桑吉仁登仁波切:转换无明


   日期:2012/5/1 14: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中每一个法门都讲到自私是最大的无明。越自私的人越痛苦,越自私的人越烦恼,自私的人永远也逃不出这种困惑的圈套。学佛不是要断除自私的念头,而是要把这个坏的念头改成好的念头,把它转换成慈悲、宽容,这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所在。自私中带有贪、嗔、痴,而无明最主要的也就是这贪、嗔、痴聚集在一起。贪、嗔、痴没有佛法的熏陶也可能转换成好的方面,但是不能究竟,永远不可能究竟,而且绝大多数的结果都是带来烦恼。

 

我们现在要学会把贪、嗔、痴三毒转换成另外三种对我们人生有意义的东西。贪、嗔、痴是为了“我”,因为我执,故造成自私自利。如果我们放开一些、想开一些,我们的心胸就会更加宽容一些。但是学会了宽容和放开还不够,还要学会观察、分析、动脑筋,这就是智慧。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事情都是众生的无明造成的,单是宽容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伤害到更多的众生,这些就不能宽容。学佛的人要慈悲、忍辱,但是要在般若智慧的陪伴下修慈悲、修忍辱,没有般若智慧,慈悲有可能是无明的慈悲,忍辱有可能是无明的忍辱。这样的慈悲和忍辱可能带来更多的烦恼。当然,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对我们自己或者对他人都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也就不必计较。如果有些人根本不讲道理,这样做对他自己也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也忍辱和宽容,就会让他养成更不好的习气和习惯,将来这种习气和习惯还会在他的生活中制造更多的烦恼和障碍。这时候,如果你是有能力的人,有智慧的人,就要反驳他,同时要教导他。我虽然经常对别人说,佛教是慈悲的,忍辱的……可是万一有个疯子,拿把刀来砍我,我怎么办?我就忍辱让他砍吗?不可能的。我让他来砍,就完全是无明的慈悲,因为我给他提供了一个造业的机会。这个造业的机会完全是由我提供的。他如果把我砍死了,他就杀死了一条生命,这个罪过不得了,而这条生命正是我提供给他的。所以,这时候我虽然不能还手但我可以跑,可以躲,可以想种种办法来减少、回避这个危险。佛教谈的慈悲、忍辱,是要观察前因后果的,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来问我,我的回答可能是不同的,你和他想什么,我应该怎样回答你、回答他最为圆满,我要去观察思考后才能做出决定,这就叫法无定法。

 

佛法中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贪嗔痴的。人的三毒最容易反映成自己的身口意,这时你要会观察自己,从身口意三方面来了知自己业障的浅和深。有些人有很深的习气,容易喜欢打架、偷盗、放火、杀人,这就是我们说的业力很重,要学会减少和回避身的恶业。再观察口的业力怎么样?嘴上是不是经常乱说,不该说的话也说,得罪别人,挑拨他人关系,如果有这些情况,表明自己口的业力很重,如果不制止,就会不断造口的业力。减少不好的口业的习气,就要少说,不说不好的话,不说别人的坏话,也不要去挑拨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再观察意的业力,每天晚上或者一天当中,有时间静下心来,观察一下今天都想了些什么,是不是想了很多如何对自己有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付别人、伤害别人,想了多少这样的事,这样来观察自己的过失,观察之后要改正。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一点也不改变,那不论你修什么法门,修什么大法,一天到晚都在念咒都是没有用的。家里摆一尊金碧辉煌的释迦牟尼佛,每天去拜,你也认为他就是佛,就算这样对你也没有多少意义,因为你身口意的业力、习气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改变。

 

特别是作为居士要一点一点地把身口意的业力改正、净化。业障不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状的,或像条蟒蛇、像个蝎子这样恐怖的动物,也不是鬼,这些身口意无明的习气和习惯,是我们无始以来、前世的前世养成的,直接影响到今生。例如有些很幼小的孩子刚刚懂事会说话,就特别喜欢撒谎,似乎觉得骗人的感觉很舒服很痛快。他才学会讲话,并没有人教过他这些东西,这绝对说明是他前世带来的习气在今生表现了出来。如果要改变无始以来累积下来的坏习惯当然也不容易,因为除了前世的前世留下来的还有今生造就的,幸好今生我们认识到了佛法,知道要去改变也知道怎样去改变。在修行中要做很多供养,要念很多部经文,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最主要的是在念经做供养的基础上,真正改变自己才能究竟地消除业力,断除业力,否则没有办法,而且还在不断地造业。

 

再回到慈悲上。一般的凡夫认为自己为人很好啊,对朋友、对亲戚都很好啊,这应该算是慈悲了吧。只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三方面发的慈悲不是大慈大悲,只能算是很小的、自私的慈悲,这三方面的慈悲给你带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幸福的,有可能是很多烦恼,我们要把它放大,放大到不只是一个民族,也不只是一个国家。佛教谈的慈悲,是对一切众生,是六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众生。有人会问,一切的众生都需要我们发慈悲吗?我们可以先观察自己需不需要慈悲。打个比方,我今天心情不好,或者我今天很冷,或者我今天病了,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无私地关心你,给你发出慈悲,你的心里会有多么温暖,心情有多么好啊。既然我需要,那肯定每个人都需要。不管男女老少,没有人不想追求快乐和幸福,没有人愿意自己痛苦和烦恼。既然人类是这样,其他的动物、畜牲也是一样的,小到蚂蚁,大到大象,也都在为追求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奋斗着。然而在奋斗的过程中会造下很多业力,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佛法教我们要以大慈大爱大包容来追求究竟的快乐。大家想一想,一个稍微有能力的人,为个人奋斗而得到了一些结果,和为众生奋斗而得到一些结果相比,内心的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获得后一种结果时自己的心灵可以感受得到一些解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没有哪样物质可以解决烦恼问题,虽然我们创造了很多东西,就像是互联网和手机,也并没有解决什么烦恼,反而增加更多的烦恼。

 

作为一个凡夫没有能力做一个伟大的圣人,要学会满足,珍惜每一天。从生到死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也不会获得解脱。现在有些人,有很多美好的愿望,要为实现这些愿望去奋斗,这是可以的,不过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欲望是无限的,你永远达不到欲望的尽头,要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在追求的过程中,试着做一个有慈悲有智慧的人,有利于自己的同时不伤害到别人,学会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但不要“珍惜”造业的生活方式。没有修养的人、没有信仰的人觉得喝酒很好,吃山珍海味也不怕造下很多杀业,甚至有人吸白粉,他们认为这是快乐。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分析应该珍惜什么,回避什么。我们没有那么坚定,也没有修得很好,我们更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去闻思,时时刻刻去忏悔。即使你修得比原来更好,也还是要时时刻刻提醒、时时刻刻忏悔,防止犯很多罪业。在我们的身边和自己的体内,都有贪嗔痴三毒,身边的环境对我们影响很大,一不小心就陷在里面了。所以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每时每刻都要反省,每时每刻都要观察自性。

 

曾经有些人问过某某人是不是很了不起,前世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活佛,而他今生为什么会做出一些令人不解的事。我想,他前世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转世灵童,但今生,他所投生转世的这个环境还在六道里,只不过是上三道中的人道,既然在人道中,作为一个有肉体的人,免不了会有一些自私和贪念,这是自身带来的。再加上外界的干扰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在原本很好的东西里不往上增加,不去修行,或者修行不深入、不专心,慢慢慢慢就会发生变化。正如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很深很渊博,但是现在也在一年比一年恶化,外来的文化,包括一些词语、一些语言都在侵略我们,外界的干扰太强了。所以我们每天去反省、去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修行者,不论是居士、出家人、大活佛,都必须要这样,一天不修就会恶化一天,居士、出家人、高僧大德都不能例外。

 

即使我们拥有再高的文化和再多的时间去修行,跟随一个善知识仍然非常重要。我们一天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烦恼的事情,有时很无知,不是看几本书修起来就可以解脱开悟的,对于绝大部分末法时代的众生都很难很难。这样就需要一个善知识来带领我们。善知识就是不偏离正法的人,本师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门就是正法。而且以现在末法时代来说,这位善知识相对来说他比较慈悲,而且有一种无我利他的精神,有菩提心。有他们来带领,给我们讲佛法的真理,即使他只是在我们身边监督我们的修行,相对来说也要好很多,我们也确实需要一个善知识来指点,随时随地来提醒自己。这样的善知识我们很需要。

 

另外我们也需要建立一些清净的修行的场所,修行的佛堂,有时候这也很必要。如果修行达到一定境地,佛堂存在不存在无所谓,但目前,我们既需要善知识来带领、提醒、监督,也需要有一个清净的环境。简单来说,假如有一个漂亮的佛堂,早晚能看见佛像让我们生起信心,我们供上水,点上灯,供上花,坐在那里可以念经诵咒,这也是现在末法时代很需要的一种修行方法。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除了这种佛堂和寺院,几乎已经找不到佛法的声音和影子了,一旦见不到,我们慢慢、慢慢地也就想不起这些了。如果家里有这样一个环境,至少我们早晚还可以见到,对自己有个提醒。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佛陀的力量、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就会使我们对佛法产生信心,相信因果业力。以前我在这方面没有太多地去强调,现在看来还是很必要的。

 

将来我们遇有机会去寺院听善知识的开示就更好,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经常浏览一些佛教网站,多看一些善书,闻思是非常重要的。在看书的过程中,不要认为书上是这么说的,就一定要这么做,不要这样盲目。书上所说我们要加以分析,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么说,我们也可以去分析有没有道理,佛本身也这样强调,他希望将来他的弟子也是这样去做。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一个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法师,即使是龙树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谁讲的我们都可以去思考分析。所谓“闻思”,就是要先“听闻”,然后去“思考”。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我们的信心才坚定,然后再去修行。要注意现在写书的人很多,我们要观察写书的是什么人,特别是这几年大家就像一阵风一样,都比较崇拜比较留心藏传佛教、密宗,社会上出了很多的书。写书的人不一定都是修行人,对藏传密宗也没什么了解的时候就写很多书卖钱,类似这方面的书我们要尽量回避,尽量不去看,而要看一些公认的高僧大德所写的书,上网也一样。我们没有一定见地的时候,很难分析谁对谁错。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宣传说在什么地方开个什么法会,今年要念多少万遍心咒,就可获得多少功德。这样是可以,但我觉得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大家先发了愿一定要念多少遍心咒,但是到了真正开始念的时候才知道实际情况不一样:有人要上班,有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还有的人有朋友出来干扰。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家人、朋友就会对佛教生起一种邪见,把它完全当成一种***。最可怕的是听说发愿后念不完会影响整个团体,这时发过愿的人心理压力就更大了。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许多人给我打电话,问我念不完怎么办?以这种方法来学佛给自己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讲度化众生,却首先度化不了家里的人,度化不了朋友,我们还怎么去度化与自己无关的人呢?学佛之人应该成为生活中的榜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朋友之间,我们都是榜样。我也希望我的弟子都修得很好,大家都来修加行,而且能够在一年里面完成,但这是不可能的。弟子中有人要上班,有人年纪大了,有人年纪还小,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我希望大家能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和身体状况的法门,真正体会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体会法喜充满,不要忙于赶数量。几个月赶完又怎么样?你有什么改变呢?就像前面说的,身口意三方面有所改变吗?你在念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要改变自己什么,只想着如何去完成数量罢了,这也是现在藏传佛教传到汉地出现的一些问题。像这样就不是好的方法,也不是适宜的法门。再比如,我们给自己订的计划是今年上半年要修莲师,下半年要修金刚萨垛,年终要修百字明,一年到头忙得晕头转向的,到底要修什么,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法门也不清楚。做一个人要有一个目标嘛。我们天天祈祷根本上师、祈祷本尊,如果不专一在一个法门上是不行的,能专一个法门是最好的。修法的时候,有上师来带领,有顺序和次第认真念一个仪轨,这样才是最好的。经常到处跑、到处求灌顶、求加持,在我看来完全是浪费时间。这些人知道的法门越多就越傲慢,就越看不起一些不懂的人,更看不起不学佛的人,法的意义早就已经失去了,没有得到法的加持,也没有感受到法的慈悲。而且我们作为一个在家居士,也没有必要求那么多法门。关键是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因为你有再多的法门也派不上用场,首先你不是出家人,其次你不需要承担藏传佛教法脉的传承。而出家人不一样,不管修不修,法脉一定要传下去,他需要求很多很多法,一个一个传下去。而在家人没有必要去求很多法。因为我们求法的时候,不管是求什么样的法,观音、大威德、时轮金刚……你要对上师——这个传法者要了解,要对他生起无比的信心,相信他就是本尊,这时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本尊的加持。如果你对他一点都不了解,无从入手,这时你去求法,只能说是结个善缘而已,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20061219  重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桑吉仁登仁波切       无明)(五明学佛网:桑吉仁登仁波切       无明)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6.明与无明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3.截断与无明 

 姚卫群教授: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比较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无明所惑 

 体方法师:破无明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3 十二因缘 第一项 无明 

 吴汝钧教授: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三、明 

 佛光法师: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三讲 修断无明的 

 越尘居士: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艾雅·凯玛:无明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九章 其他 6 四等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