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世纪末的情结—藏传佛教在西方兴盛


   日期:2012/4/6 13: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纪末的情结

黄维忠


人上升到神的位置,却难以把握自己。——丹尼尔·贝尔  

  盛世下的焦虑
  上帝死了
  佛陀与上帝
  藏传佛教带来了什么

盛世下的焦虑

  世界正变更得愈来愈小。而人们却突然发现这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确实,节俭、诚实和远大的志向仿佛是一个古老的梦,早以消失在尘世喧嚣中了,世界只剩下贪婪、堕落、尔虞我诈。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充斥着腐败、堕落、生态环境恶化,人的欲望无限膨胀,爱滋病也随之袭来。面对这一切,有的人愤世疾俗,采取避世之法;有的人却不断追求,渴望获得生活的真谛。

  物质发达的美国,无聊也发达,而且他们有自己的组织 无聊者俱乐部。俱乐部的主席宣称,他们过著无聊的生活吃著无聊的饭菜,连家庭晚会也是无聊的。总之,“我们的热情消失,而无聊却像无边无际的海洋”。

  流浪则是愤世疾俗者的又一表现方式。美国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内华达三州交界的一片大沙漠成为漂泊者们最好的庇护所。这里总显得那么荒凉,即便在城镇也很少有热闹和喧嚣,美国社会特有的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气氛在这里仿佛已不存在。这里是漂泊者的乐园,他们放浪形骸,不少人成了酒徒、赌徒、吸毒者。

  漂泊者之中固然有意志薄弱者,可原因并非那么简单。57岁的格林逊很富有,在佛罗里达州北部拥有18所酒精中毒者治疗中心,而且有个温馨的家。可在50岁那年,他却离家出走了,来到属于流浪者天地的这片沙漠。用他的话说:“越来越多的人卖掉他们的房屋,他们对这个社会感到厌恶!”。

  是啊,这个社会该遭到唾弃!一切都染上铜臭味。商品可以买,精神也可以买,艺术、情感多可以成为有价的商品。你看,和尚道场可以化钱订做,思响怀旧可以在旅游公司推销,你甚至可以高价租来“外婆”、“儿子”,也可以满足你的亲情之需!精神“似乎变成了一种可以用集装箱或易拉罐包装,以会计员计算的东西”,一种“用过了就扔的什么东西”,怎能不让人伤心,垂泪呢?

  不过,大多数所得西方人却踏上了一条寻找精神之旅的路程。据美国《新闻周刊》的一次调查,百分之五十八的人需求精神方面的体验,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有过一次神圣或宗教的经历。下面的介绍同样出自于《新闻周刊》的报导: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如今正在从事寻求精神生活的活动。他们出自于对现代物质主义的普遍不满、世纪末的焦虑或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或是回归到他们童年时代的宗教,或是在旧宗教里寻找新的含义,或是在本国文化之外寻找新的智慧,把不同的文化传统融合成一种个人信仰。他们热衷与使用带“S”的词,如灵魂、神圣、精神等。

  文化市场同样迎合了这种趋势。书店里摆满了精神生活题材的书信;音乐书店里最畅销的是《格里高利赞歌》,天使像则印在了礼品商店的包装纸上;教皇保罗二世的《穿越希望的樊篱》成为畅销书;《圣歌》发行CD片近300万盒;佛教打击乐竟然融入乐摇滚乐之中。流行中,从网球明星到剧本作家都在大侃特侃他们是怎样找到上帝的;政治家们则在呼吁要把学校祷告推向全国;有关精神主体的课程、讲演更是场场爆满;电视台请来禅师,在电视上传授坐禅、静默功。

  就这样,一般寻找精神之旅的旋风在欧美大陆刮起,成为世纪末西方人的聚焦点。

  旋风的刮起,反映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精神的衰退。


上帝死了

  哲学大师尼采面对基督教,曾发出这样的慨叹:上帝死了!

  在采尼看来,基督教的原罪说是荒谬的,它不过是让上帝来同情和怜悯人的方便借口罢了,或者说,上帝对人类的爱是以假定人类有罪和渺小为条件的;如果上帝真想成为爱的对象,就必须放弃审判,哪怕是所谓公正的、仁慈的审判。

  尼采认为,基督教轻视人的本能,扼杀人的意志,把人的激情压抑在人的意识之下,这是对生命根本否定;而基督教宣扬宽怒、谦让和自我牺牲的处世原则,是弃强就弱,是奴隶道德,是人类自怯的表现。在尼采眼里,基督教道德只不过是畸形、虚弱、愚蠢、倦怠平庸的病态人的伪装罢了,因此,基督教道德是颓废的道德。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基督教徒要揭发这个世界的丑恶与败坏的决心。

  上帝死了!这是一股挡不住的旋风!

  曾几何时,基督教挟著一股清风席卷了欧美大陆,几乎每一个西方人都成为它的忠实信徒。这也难怪,因为基督教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幅精神远景:规于终会来到的幸福的憧景,使人们能够接收和忍耐现世正在经历的苦难或烦恼。于是贫穷的人们按照耶稣所提示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满足当前的命运,以期到达未来的目的,得到基督的褒赏。

  在近代,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又化作育股动力,刺激著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物质生活富足成为普遍的现实。然而基督教万万没有想到,它在满足了子民们物质富足的同时,也埋下了它“自取灭亡”的火种。

  这是一个令(基督教)耶稣沮丧的过程,在美国当代大思想家丹尼尔 贝尔的笔下,这个过程是这样的:代表著基督教冲动的禁欲和节制的精神,先是被世俗法制社会碾去了神学的外壳,继而又被工业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实用主义哲学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享乐主义观念又彻底粉碎了它所代表的道德伦理基础,将社会从传统的清教徒式的“先劳后享”引向超支购买、及时行乐的糜费心理。基督教只剩下一个美丽的外壳,只有圣诞劳人来临时,人们才重新意识到耶稣的存在。

  失去了耶稣的人们尽情享受著发达的物质文明带来的富足。可是益富足的人们却陷入了信仰上的虚无和迷乱之中。人们整日围绕经济这一魔棒旋转,难以驾御自己的欲望和本能的冲动,于是凶杀、暴力、奸情泛滥,痛苦和烦恼充斥著生活。

  用贝尔的话说:“我们正伫立在一片空白荒地的边缘。现代主义的衰竭,无拘束自我的令人厌倦,以及政治言论的苦燥无味,所有这一切预示著一个漫?时代行将结束。……超越自然,超越文化,超越悲据-------去开拓无限”。

  既然上帝已经死了,那么他们该怎么办?坐以待毙显然不是什么良策,最好的方法是探寻“上帝”以外的世界。


  佛陀与上帝

  在探寻的过程中,西方人从他们曾经不屑一顾的东方世界中发现了那么多神奇的东西,于是中国的道教、中医、日本的禅宗,印度的印度教等被急切地搬了过去,他们练极、静坐、冥思,学谕迦功,《道德经》、《易经》及佛经一如《圣经》般畅销起来。这其中,尤以佛教对博大精深与贴近现实而愈来愈受到西方人士的喜爱。

  的确,佛陀的教导和耶稣的宣言是那么的不同。尽管他们都是谋求人类的幸福,可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他们却给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对他们作一番全面而公允的比较,不是本书的主旨,也非我的能力所企及,在此我只想提及与本书关系密切的几个问题:即神、原罪和人的拯救。

  关于神的问题是基督教与佛教的根本区别之一。基督教强调上帝创造人,创造了一切,而佛教根本不相信有造物者的存在。关于上帝造人传说早已铭刻在西方人的脑海中了,上帝星期一造了什么,星期二造什么,最后创造了亚当,抽出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这一切对西方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不敢相信,如果不是上帝,那么又是什么大智的原则掌管了世界万物!

  佛教解说使他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佛陀告诫说,一切都是无始无终的。佛陀说假若这个世界上是由上帝创造的,那么世上应该没有愤怒或不幸的事情,更没有什么行邪行正的问题,否则的话,无论是清净或不净的行为,都是由上帝一手造成的。再者说,上帝既然创造了万物,那么世上一切生物都应默然俯首于上帝的神权之下,这样,积德修善和为非作歹又有什么两样呢?

  于是基督教又宣称:什么烦恼、不幸、什么行恶、伪善,那都是人生出来的是非。这就涉及了另一个问题,人是不是生来就有罪?基督教强调原罪说,认为人生来就有罪,这就一棍把人打死,罪恶仿佛胎记般牢牢地刻在人的身上,驱之不散,赶之不去。可佛陀却告诉人们,众生皆有佛性,都能修得佛果,这就好象快要淹死的人发现一根救命稻草般给人以无限的安慰。基督教使人相信,人是有罪的,从而给人套上了枷锁,负罪般的生活;佛教却给人以宽慰,相信同过自己的努力,终可修得佛过。

  基督教在打了人一棍之后,这样安慰人们,人虽是生来就有罪的,但耶稣已经流血牺牲,藉此可以宽恕整个人类的罪过,因此你必须时时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宽恕,以得救世主的拯救;佛教则教导人类应尽自己的能力自救自度。佛陀教导众生,人完全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  超越世间,而成大觉,达到圆满觉悟的境地,从而真正消除人生的无偿和痛苦的生死轮回。

  这样,你可以看出来,在拯救问题上,基督教教人依靠一种外力或一位救世主的拯救,而佛教却教人自救,修得佛果。

  佛陀的劝慰让基督教陀们感到“那么亲切、自然”不由得对佛陀产生了亲切感。

  于是有人说,上帝只是一个牧人的上帝,他只会发号施令,把意志强加于人;

  有人说,基督教只给人们一次机会,这一世表现得好便上天堂,不好便下地狱;

  有人说,基督教无视人的求知欲望,只是告诉人们,信仰上帝,不必多问,这是上帝考验你的时候,或者是对你的恩赐,你要全部接收    。

  一位基督教对基督教的思索更显示了他的渴望与无奈。我们不妨一录:

  “耶稣所达到的大智境界,从未被经典、教堂、修女或牧师给予人们满意的解释。传道者告诉人们,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这是不够的。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耶稣能够行走水面,且使面包和鱼越来越多?既然耶稣以人身显现,我相信其中肯定优胜超人之外,且以模糊的恩典与信心来解释其意义。而耶稣极度人性的一面,揭示了我们都具有和他一样的潜力。耶稣曾几次暗示:“我向天父学习的,我都明白你们了”。他的至理名言是  天国就在你们心中。我渴望知道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及这句话的含义。

  就在这时,藏传佛教出现了,它挟著雪域的清新、藏族的执著,从雪山走下,飘洋过海,在西方世界中扎下了根。而藏传佛教僧侣们以西方人看得见、摸得著、活生生的形象,展示基督教陀们所渴望的神秘与智慧。


藏传佛教带来了什么?

  扑入西方人眼帘的首先是藏传佛教的神秘与离奇,令他们惊奇不已的是藏传佛教的仪式、喇嘛和活佛。

  你瞧,念咒声的回响,悠绕的长角、锣鼓声,静坐间到处挂满多头多肢的神像;有超目力、通灵能力的喇嘛,他们不需睡眠,甚至不需吃饭;以莲花坐姿圆寂的高僧,几周后身姿不变,身体没有腐烂,却散发著香气……这一切令人不可置信的现实摆在了普通西方人士的面前。

  然而更重要的不尽尽是这些表象的东西,吸引西方人拜倒在佛陀脚下的,更多的是因为它博大精深的智慧和为一切众生谋求幸福的伟大精神。

  意希喇嘛说,藏传佛教有有些宝贵之处可以贡献给西方。西方人对心灵的功用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人类具有能够成就一些超越世事的潜力,而“透过自己的心灵,能达到不可思议的快乐境界”。

  美国的拉·莫卡则以西方学者的眼光审视藏传佛教可在西方的出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道德和精神价值在充满物质主义和黩武的西方文明中极度堕落时,必然会产生它的抗衡力,即出现来自西藏的圣人。他们从世界屋脊降落到西半球的河谷。藏传佛教喇嘛们所具有的深奥的智慧、博大的同情心、沉著从容的举止和文雅的谈吐,使西方人士深深为之折服。尤其是在沉默冥思中,他们以一种直接的,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向西方世界的“俗人”作出了证明。而更重要的,他们是觉悟之佛的活生生的象征,他们显现在我们之中,正是藏传佛教对西方世界独一无二的、具有意义的贡献。”

  看完了全书的叙述,你也许会觉得他的赞誉一点也不过分,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西方的现实,藏传佛教怎么办?

  正如法国的谢和耐所说,社会总是建立在一大堆为社会全体成员所接收的传统基础上的,这些传统在历史的进程中变得根深蒂固,成为社会行为、思想方式和感情以至语言等内在的组成部分。因而一种宗教异地的传播,绝不尽尽是个宗教问题。语言差异、社会动态、道德规范、政治哲学和宗教传统间的诸种差异,是宗教传播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一条看不见的鸿沟。

  在基督教文化的汪洋大海中,藏传佛教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少,怎样用浅显的话语精神深奥的的佛学教派义?语言是怎么办?是严格保持传统,还是因地制宜得走向“现代化”?……显然,靠藏传佛教人士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

  不过,藏传佛教很幸运,它没有受到西方人士的多方刁难,却异乎寻常地受到了欢迎。这其中除了上面提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之外,还凝聚了西方人士的不少心血:有早期教士的宣传,有藏传佛教研究者们的推动,也有热心佛教人士的提倡,他们的努力加之藏传佛教喇嘛们的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果实。

  藏传佛教在欧美各国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西方       藏传佛教)(五明学佛网:西方       藏传佛教)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记台湾灵岩山寺西方三圣开光暨 

 净界法师:把生命的树慢慢往西方倾倒 

 温金玉教授:五台山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 

 蔡惠明居士:藏传佛教在国外的传播 

 仁清法师: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 

 正如法师:念佛以求生西方为究竟 

 正如法师:看看自己是否已具备往生西方的资格 

 陈兵教授: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张秉全居士: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略释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西方极乐世界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给事中窦绍为亡弟故驸马都尉于孝义寺浮图